期刊文献+
共找到7,7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1
作者 惠慧 王转转 +2 位作者 廖梅 李光智 吴光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之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14 d、3月观察组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不稳定斑块比例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IMT急不稳定斑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更快使血脂异常达标,更有效地抑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芪参益气滴丸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2
作者 罗丹 于亚群 +2 位作者 张林 胥欣欣 程月英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7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和瑞舒伐他汀,观察组患者增加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CO)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功能,调节血脂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康复训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脂血症 生活质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滑肌细胞的细胞间通信及关键基因
3
作者 司春婴 王建茹 +2 位作者 李晓辉 王永霞 关怀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目的·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阐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细胞通信景观,挖掘主导细胞亚群及其关键基因。方法·下载GSE131778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质控、降维... 目的·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阐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细胞通信景观,挖掘主导细胞亚群及其关键基因。方法·下载GSE131778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质控、降维聚类及注释;利用CellChat包进行细胞通信分析,识别主导细胞亚群。利用FindAllMarker函数,筛选主导细胞亚群与其他细胞亚群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构建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将Degree算法排序前五位的DEGs作为关键基因。将关键基因与CellChat分析出的细胞通信网络进行匹配和挖掘,获取关键基因参与的配体-受体对(ligand-receptor pair,L-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关键基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的表达情况。结果·在CA病变处共鉴定出11个细胞亚群,包括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通信分析结果显示,CellChat在11个细胞亚群中检测到70对显著的L-R和26条相关的信号通路;平滑肌细胞处于通信活跃状态,与其他细胞亚群间相互作用的次数和强度最显著,是主导细胞亚群。DEGs筛选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亚群和其他细胞亚群之间共有206个DEGs,其中ITGB2、PTPRC、CCL2、DCN、IGF1被识别为关键基因。关键基因介导的细胞通信分析结果显示:CCL2与ACKR1形成L-R,通过介导CCL信号通路参与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通信网络;ITGB2分别与ITGAM、ITGAX组成受体复合物,再与C3形成L-R介导补体信号通路,参与平滑肌细胞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间的通信网络。动物实验对关键基因的验证结果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平滑肌细胞在CA病理过程中是主导细胞,与其他细胞间有广泛的通信网络,可通过CCL2-ACKR1、C3-(ITGAM+ITGB2)和C3-(ITGAX+ITGB2)介导的CCL和补体信号通路,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构建细胞通信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单细胞RNA测序 平滑肌细胞 细胞通信
下载PDF
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吴玉芳 崔萍 +1 位作者 蒋超鹏 张洪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8-365,共8页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NF-α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CAD的发展和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TNF-α水平在稳定型CAD患者中的预测...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NF-α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CAD的发展和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TNF-α水平在稳定型CAD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0例稳定型CAD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其血清TNF-α水平及各临床生化指标。利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估CAD的严重程度,并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以监测CAD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通过统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与稳定型CAD相关的变量,调整统计模型中二级预防措施等因素,以排除其对结果的影响。并运用ROC分析评价TNF-α水平对稳定型CAD的诊断效能。结果:稳定型CAD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与CA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NF-α水平是稳定型CA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4,95%CI:1.126~1.409,P <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表明,血清TNF-α水平对稳定型CA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UC=0.858,95%CI:0.806~0.911,P <0.001)。随访期间,稳定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死亡的风险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HR=1.181,95%CI:1.063~1.325,P <0.01)。结论:循环TNF-α水平在稳定型CAD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CAD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生物标志物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中医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近十年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心怡 王子涵 +4 位作者 陆美杉 李彦丕 李琳 黄力 鹿小燕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45-351,共7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简称“冠心病”)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是诱导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疾病因素,已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有效防治冠心病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病理过程,与自主神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简称“冠心病”)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是诱导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疾病因素,已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有效防治冠心病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病理过程,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失衡密切相关,心率变异性作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常用指标,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常用于预测全因死亡和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中医药被报道可有效并特异性地改善心率变异性。本文概括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相互关系,综述近年来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临床效果,以期为冠心病相关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心率变异性 中医药 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像模式及治疗策略
6
作者 马超群 刘小伟 唐礼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是个连续的过程,然而,斑块形成过程的时间演变(如炎症、脂质积累、钙化或斑块破裂、愈合)很少在人体内被连续监测。血管内斑块发展过程的可视化可以帮助指导患者管理和了解治疗的效果。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是个连续的过程,然而,斑块形成过程的时间演变(如炎症、脂质积累、钙化或斑块破裂、愈合)很少在人体内被连续监测。血管内斑块发展过程的可视化可以帮助指导患者管理和了解治疗的效果。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斑块的组成成分、坏死核心体积大小、纤维帽厚度和正性重塑等高危斑块特征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示斑块增大或者消退。但是斑块性质不同,斑块消退的程度也大相径庭。本文就评估斑块消退的成像模式以及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心脏病 斑块逆转 斑块成像
下载PDF
从“痰湿内蕴”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
作者 王海权 张磊 +1 位作者 姜枫 李运伦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82-86,共5页
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常见综合征。痰湿内蕴是冠心病早期较为常见的重要病机,临床常见胸闷、心痛、肢体困乏、头重如裹、眩晕、恶心、脘腹痞闷、脉滑等表现。古... 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常见综合征。痰湿内蕴是冠心病早期较为常见的重要病机,临床常见胸闷、心痛、肢体困乏、头重如裹、眩晕、恶心、脘腹痞闷、脉滑等表现。古代医家很早就对痰湿之邪与胸闷、心痛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知,并各有阐释。痰湿之邪不仅作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引起冠心病的发病、发展,更是作为独立的病理产物影响着本病的预后与转归,痰湿内蕴作为本病的重要病机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并且作为独立的病理因素引起痰气阻滞、血脉瘀阻、痰火酿毒、痰湿困脾等复杂兼证,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其具体治法则以燥湿化痰为要,根据其兼证的不同分别施以理气、活血、解毒、健脾等法辅之。临床诊疗案例显示,以燥湿化痰为法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在减轻患者胸闷、胸痛等不适的同时,使痰湿引起的头昏体重、乏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文章梳理“痰湿内蕴”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完善,剖析“痰湿内蕴”这一重要病机在冠心病的发病、转归中的重要意义,总结燥湿化痰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相关研究与应用,以期为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痰湿内蕴证 燥湿化痰法 治则治法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研究进展
8
作者 常博南 王菁华 王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牛膝、赤芍、当归、生地、桔梗、枳壳、柴胡、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是众多医家推崇的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中,血府逐瘀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均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并能与... 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牛膝、赤芍、当归、生地、桔梗、枳壳、柴胡、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是众多医家推崇的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中,血府逐瘀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均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并能与西药、中药、特色疗法联合应用。临床疗效显示,血府逐瘀汤及其加减方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胸闷、憋气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理学实验证明,血府逐瘀汤可通过减轻血管炎性活动、优化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途径发挥治疗效果,其有效活性成分如β-谷甾醇、槲皮素等也可起到消炎、抗血小板、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信号通路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多支病变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术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姚远 余飞 彭杰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究多支病变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PCI治疗的多支病变稳定性CHD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多支病变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PCI治疗的多支病变稳定性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随访3年,将患者分为MACE组21例,非MACE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造影特征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ACE组男性患者、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患者年龄、支架数目显著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患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三支病变比例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非MACE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为男性、高龄、患有糖尿病、LVEF<50%、肾功能不全、高支架数、HDAC3水平偏高是C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多支病变稳定性CHD患者PCI后MACE的发生率仍较高,男性患者、年龄较大、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LVEF<50%、支架数目多、HDAC3高水平是CHD患者PCI后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病变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脉介入术 心血管不良事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吴金乔 陈敏 +1 位作者 王培迪 姜红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68-7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以期提供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收...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以期提供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被纳入,包括1 4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OR=2.78,95%CI(2.26,3.41),P <0.05];试验组血糖显著降低[SMD=-0.45,95%CI(-0.56,-0.34),P <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MD=-0.49,95%CI(-0.60,-0.38),P <0.01];心电图显著改善[OR=2.47,95%CI(1.63,3.74),Z=4.268,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黄芪-丹参-葛根配伍在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是常用的药物配伍方案,为以后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尿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益气活血类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的研究新进展
11
作者 李晓瑞 翟雪琴 许红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75-81,共7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全球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其病理机制包括冠状动脉脂质紊乱、血栓形成、炎症、血管平滑细胞活化/重塑、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基质代谢改变和遗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全球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其病理机制包括冠状动脉脂质紊乱、血栓形成、炎症、血管平滑细胞活化/重塑、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基质代谢改变和遗传因素等,目前冠心病的病理机制虽然相对明确,二级预防用药也有效延缓了疾病进展、减少病死率,但冠心病患病人数仍不断攀升,现有药物治疗靶点单一,缺乏作用于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的认知与作用机制上取得丰硕成果。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益气活血为主要治则。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信息,整理了近五年益气活血类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发现其作用机制丰富,主要包括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心室结构及心功能、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慢血流、改善心肌损伤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二级预防用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类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可以拓展该病的治疗靶点与途径,相较于现代医学具有独特优势,对后期临床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气虚血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2
作者 玄舜超 吴波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94-99,共6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阴阳者,世间万物化生繁衍之根本也,两者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维系着人体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换,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五脏气血的调和,皆离不开阴阳之相互作用...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阴阳者,世间万物化生繁衍之根本也,两者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维系着人体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换,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五脏气血的调和,皆离不开阴阳之相互作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中医以阴阳为基础阐释并演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证规律,强调阴阳平衡之重要性,并以此来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阳化气,阴成形”是气化的两个过程,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伴随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概括了人体阳气和阴精的主要功能,也诠释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同样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其中,交感神经其性属阳,用于能量的释放,副交感神经其性属阴,用于能量的储存,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平衡协调、相互制约,共同调节心脏,使之正常活动,若该平衡受到破坏,则易引发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乃阳化气失调,致使阴成形失常,病邪阻于胸中,进而使胸中气血不畅所致。文章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辨治方法,提出以扶阳、养阴为基本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阳化气 阴成形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李佳铭 姜钧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发展趋势与热点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2年9月27日收录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有效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发展趋势与热点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2年9月27日收录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有效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927篇有效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学者以王伟为代表,研究机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但大部分作者及机构彼此间联系较少,合作较分散;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重点治疗方法,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体外反搏、穴位按摩等;常用药物如养心氏片、灯盏生脉胶囊等;常用实验室指标为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等。结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研究热点及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及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等,预测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临床观察与生活质量相结合、炎症因子等话题将成为未来的热点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气虚血瘀证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超声联合Framingham危险评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曾文敬 王丽 +2 位作者 邱丽芬 徐咏坚 陈毓菁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斑块超声联合Framingham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CA疑似病例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有CA(CA组,78例),30例无CA(正常...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斑块超声联合Framingham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CA疑似病例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有CA(CA组,78例),30例无CA(正常组)。分析两组CA的临床危险因素,计算Framingham总分。对两组进行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斑块超声检查并计算斑块超声等级评分(plaque score,PS)。分析颈动脉PS、股动脉PS、Framingham总分单用及联用对CA的预测效能。结果:与正常组相比,CA组的平均年龄更大,吸烟率更高、HDL-C水平更低,颈动脉斑块数、股动脉斑块数明显更多,颈动脉PS、股动脉PS、Famingham评分及Gensini总分明显更高(P<0.05)。CA患者的颈动脉PS、股动脉PS、Famingham评分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中股动脉PS的相关系数最大。颈动脉PS、股动脉PS、Famingham评分单独诊断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95%CI:0.608~0.940)、0.823(95%CI:0.620~0.945)、0.790(95%CI:0.700~0.979),三项联合诊断CA的AUC值为0.890(95%CI:0.700~0.979),三项联合对CA的诊断效能高于三项单用(P<0.05)。结论: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斑块超声、Framingham评分对CA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三项联用可提高预测CA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动脉 斑块超声 危险因素 预测效能
下载PDF
孟毅运用“通脉五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经验
15
作者 陈豪攀 耿锰行 孟毅(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6-29,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相应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孟毅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气血失养为发病之本,风邪夹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相应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孟毅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气血失养为发病之本,风邪夹杂、痰浊瘀血阻滞为发病之标,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在治疗方面,孟师主张以通心脉为主,提出了“通脉五法”,即运用理脾调气法、补肾益精法、祛风扶正法、清化瘀血法、祛痰降浊法以通心脉,自拟“冠通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通脉 冠通汤 孟毅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不同剂量PCSK9抑制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熊玲兵 钟伟兵 +2 位作者 杨柳叶 熊小英 刘衍冬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PCSK9抑制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南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n=33)及低剂量组(n=33)。两组均接受基础他汀类药物治...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PCSK9抑制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南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n=33)及低剂量组(n=33)。两组均接受基础他汀类药物治疗,高剂量组予以PCSK9抑制剂450mg,每4周1次,低剂量组予以PCSK9抑制剂300mg,每4周1次,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Gensini积分。结果高剂量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高剂量组患者的TG、LDL-C、TC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ensin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高剂量组患者Gensini评分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PCSK9抑制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确切,能调节患者血脂代谢,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不同剂量 PCSK9抑制剂 血脂水平
下载PDF
肠道菌群调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17
作者 王宇航 贾晓静 +3 位作者 郭莉 刑园园 李皓楠 许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调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凝血功能指标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基线特...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调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凝血功能指标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基线特征组间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肠道菌群调控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疗效、凝血功能、心功能、炎症指标及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HD患者PCI术后予以肠道菌群调控治疗可有效调节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少MAC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调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脉介入术 凝血功能指标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18
作者 林召 李志榕 +2 位作者 叶玉玲 欧阳国 李映瑶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52例冠心病患者设为病例组(病变程度:轻度16...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52例冠心病患者设为病例组(病变程度:轻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16例),5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参考组。采集所有受检者3 ml外周血液,检测hs-CRP、Lp-PLA2。比较两组hs-CRP、Lp-PLA2检测值差异,并分析hs-CRP、Lp-PLA2单一与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病例组的hs-CRP、Lp-PLA2检测值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的hs-CRP、Lp-PLA2检测值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的hs-CRP、Lp-PLA2检测值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Lp-PLA2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95%CI:0.815~0.944),灵敏度为0.904,特异度为0.732,约登指数为0.636,均高于单一检测。结论hs-CRP、Lp-PLA2均是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IL-1、C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检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独海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于沛县人民医院入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作...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于沛县人民医院入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段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L-6、CRP、IgG、IgM、IgA与补体C3、C4的水平,并分析各项指标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的炎症因子IL-6、C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指标均高于健康组(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86%,均高于IL-6、C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的任一单一检测结果(均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炎症因子IL-6、C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各项指标与健康者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一指标的单一检测。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病情评估的重要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免疫球蛋白 补体C3 补体C4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炎症机制及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20
作者 朱绍宁 胡舜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是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抗炎治疗药物能否对炎症进行靶向干预并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扼要综述了介导冠心病发病的关键炎症分子及抗炎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炎症 抗炎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