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日葵锈菌冬孢子及锈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1
作者 王佳运 路妍 +1 位作者 孔祥久 景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0,共7页
为了解向日葵锈菌(Puccinia helianthi)冬孢子及锈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对这两种类型孢子最适萌发条件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采集的新鲜冬孢子在室温下存放超过180 d才可萌发。存放于-20℃萌发效果较好,180 d萌发率可达到39.45%,420 d... 为了解向日葵锈菌(Puccinia helianthi)冬孢子及锈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对这两种类型孢子最适萌发条件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采集的新鲜冬孢子在室温下存放超过180 d才可萌发。存放于-20℃萌发效果较好,180 d萌发率可达到39.45%,420 d时,冬孢子活性基本丧失。冬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于15℃12 h即可萌发,48 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31.89%;锈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于20℃2 h开始萌发,24 h后萌发率最高,萌发率为54.33%;水琼脂培养基浓度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0.50%琼脂培养基最适宜锈孢子的萌发;温度15℃、pH 6的条件有利于冬孢子萌发;20℃、 pH 7是锈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和pH值;光照对冬孢子萌发没有影响,但是对锈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10 g/L低浓度的叶片浸出液可以促进两种孢子的萌发,高浓度抑制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锈菌 冬孢子 孢子 萌发条件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被引量:14
2
作者 康绍兰 李兴红 +4 位作者 乔秀娟 张国保 马跃辉 韩福才 陈柏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8-84,共7页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冬孢子 萌发
下载PDF
套式PCR直接检测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 被引量:18
3
作者 易建平 陶庭典 +3 位作者 潘良文 沈禹飞 印丽萍 郑建中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用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制备模板DNA ,利用印腥特异性引物T3 /T6,T3 /T4和套式PCR(nestPCR)扩增技术直接检测印腥冬孢子 ,检测的灵敏度可达 1个冬孢子。检测时间缩短为 1天。这种简单、快速、灵敏、实用和准确的PCR检测技术适用于口岸... 用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制备模板DNA ,利用印腥特异性引物T3 /T6,T3 /T4和套式PCR(nestPCR)扩增技术直接检测印腥冬孢子 ,检测的灵敏度可达 1个冬孢子。检测时间缩短为 1天。这种简单、快速、灵敏、实用和准确的PCR检测技术适用于口岸印腥检疫的需要 ,解决了常规PCR检测中DNA制备需要萌发冬孢子和检测时间长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式PCR 直接检测 印度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 电泳图 小麦病害
下载PDF
菊花白锈病菌冬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顺利 刘红霞 戴思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394,共4页
The whit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horian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pidemic diseases on Chrysanthemum,and also was a quarantine action pest in the world.Trials determined the teliospores germinating biology of P.... The whit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horian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pidemic diseases on Chrysanthemum,and also was a quarantine action pest in the world.Trials determined the teliospores germinating biology of P.horiana : the teliospores were germinated between 4 ℃ and 32 ℃,while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range was 15 ℃ to 24 ℃,especially between 18 ℃ and 21 ℃.Water was necessary for the teliospores germination.Without free water,it couldn’t germinate in 24 h,even with 100 % R.H.The propriety of pH for germination was pH 4 to 6.5, while pH 6 was the most favorite.2 % glucose solution promote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teliospores evidently,whereas the fresh juice of chrysanthemum foliages restrained it prominently.Light didn’t influence on the ger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白锈病 堀柄锈菌 冬孢子 萌发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丹 刘太国 +1 位作者 张敏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以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改良CTAB法、氯化苄法、SDS法对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SDS法无论在DNA纯度(R=A260 nm/A280 nm)和产量上均优于氯化苄法和CTAB法。利用SDS法能获得186 ng/mg的DNA... 以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改良CTAB法、氯化苄法、SDS法对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SDS法无论在DNA纯度(R=A260 nm/A280 nm)和产量上均优于氯化苄法和CTAB法。利用SDS法能获得186 ng/mg的DNA产率,而氯化苄法和CTAB法只能分别获得145 ng/mg和112 ng/mg。采用SDS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RSDS=1.485,氯化苄法(BC)和CTAB法所得DNA纯度无明显差异,分别为-RCTAB=1.254和-RBC=1.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光腥黑粉菌 冬孢子 DNA提取 CTAB 氯化苄 SDS
下载PDF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吉霞 周益林 +3 位作者 段霞瑜 王生荣 王军平 邱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d,最长为35d,培养60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8exp[-0.02949(X-4.957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温度 冬孢子萌发 模型
下载PDF
大豆锈菌冬孢子形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谈宇俊 费甫华 +3 位作者 单志慧 周乐聪 沈明珍 李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田间在 10~ 11月初形成 ,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 ,日均温 2 0℃以下 ,日最低气温 16℃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 ,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田间在 10~ 11月初形成 ,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 ,日均温 2 0℃以下 ,日最低气温 16℃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 ,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出现冬孢子的时间早 ,数量多 ,但体积小。冬孢子堆的大小与数量成负相关 ,在 13~ 2 5℃、2 0 0lux条件下 ,冬孢子堆体积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冬孢子 形成条件 生物学特性 侵染循环
下载PDF
燕麦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玉霞 赵桂琴 +2 位作者 姚拓 王国基 马文文 《草原与草坪》 CAS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明确燕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avenae )冬孢子在自然生境中的萌发条件,研究了疏亲水界面、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碳源和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界面促进冬孢子萌发,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冬孢子萌... 为明确燕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avenae )冬孢子在自然生境中的萌发条件,研究了疏亲水界面、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碳源和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界面促进冬孢子萌发,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其萌发。冬孢子对湿度要求较高,RH≥90%时才可萌发,且萌发率较低。光照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酸性条件有利于冬孢子萌发,最适 pH 为4~7,葡萄糖和蛋白胨可促进冬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散黑穗病菌 冬孢子 萌发条件
下载PDF
大豆锈菌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谈宇俊 单志慧 +3 位作者 周乐聪 沈明珍 费甫华 李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1,共3页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大豆锈菌 (PhakopsorapachyrhiziSydow)冬孢子不能萌发直接侵染大豆 ,落入土中的病菌残体也不能引起大豆植株发病 ,说明在我国锈菌虽然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冬孢子 ,但不能成为大豆锈病初次侵染源。
关键词 大豆 锈病 豆薯层锈菌 冬孢子 侵染循环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Ⅱ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兴红 康绍兰 +4 位作者 李金云 张国保 马跃辉 韩福才 陈柏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黑穗病 冬孢子 玉米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戴雷 张道环 +6 位作者 李寒松 于立繁 王文相 叶正和 张爱芳 陈雨 高同春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共4页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以及浸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和二硫氰基甲烷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MIC为0.4μg/mL,多菌灵的抑制活性次之,MIC为0.8μg/mL,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活性不高,MIC均大于1.6μg/mL。种子安全性试验表明,嘧菌酯在2.0、4.0、8.0μg/mL和多菌灵在4.0、8.0、16.0μg/mL处理3d和7d后,稻种的萌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硫氰基甲烷在4.0和8.0μg/mL处理下,所选稻种的萌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该药剂在浸种处理后会影响所选稻种的萌芽,但其在低剂量处理下对稻种的萌芽率影响较小。关于稻粒黑粉病浸种处理的合适农药剂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浸种处理 冬孢子 最低抑制浓度
原文传递
啤酒大麦药剂处理对TCK冬孢子的杀灭效果及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翠云 郑建中 +4 位作者 沈禹飞 戚龙君 陶庭典 易建平 周国梁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参考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简称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接种于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移入5℃生长箱内培养... 参考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简称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接种于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移入5℃生长箱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漂白粉浓度达到0.05%以上时,孢子基本不能萌发;几种浓度的生石灰处理对TCK孢子几乎没有灭活作用;0.01%甲醛可以明显抑制TCK孢子的萌发;对TCK孢子直接浸水处理45d仍有50%以上的萌发率。大麦加工工艺中所采用的漂白粉及石灰处理浓度不足以杀灭TCK冬孢子;其污水处理中采用0.05%浓度的甲醛可抑制孢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灭效果 啤酒大麦 药剂处理 冬孢子 萌发率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下载PDF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定量检测及几种计数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金火 周国梁 +3 位作者 张大凯 杨翠英 郑斌斌 郑建中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用人工污染有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versaK櫣hn冬孢子的小麦样品 ,按国家标准GB/T1 80 85- 2 0 0 0规定的洗涤程序 ,对TCK的定量检测以及 3种冬孢子计数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量的方法。研究表... 用人工污染有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versaK櫣hn冬孢子的小麦样品 ,按国家标准GB/T1 80 85- 2 0 0 0规定的洗涤程序 ,对TCK的定量检测以及 3种冬孢子计数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量的方法。研究表明 ,使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 (ISTA)的标准种子洗涤方法仅能发现 3 0 72 %~ 46 58%的TCK孢子 ,检验洗涤后的小麦表面 ,仍可分析有大量孢子沾附于小麦种子表面。应用回归分析 ,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的方程Y =2 0 1 3 1 (X +2 ) 1 0 32 5 - 2。通过比较 3种孢子计数方法 ,认为依据国标建立的计数方法得到的结果变异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 定量检测 计数方法 洗涤检验
下载PDF
基于K均值聚类的小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图像分割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继忠 李敏 +2 位作者 袁之报 王张 李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图像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特征的定量分析,冬孢子区域的分割则是分析的前提.针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图像的特点,考虑到传统分割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图像的分割算法.研究以病菌彩色图像B分量为聚类对象,以R、G... 图像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特征的定量分析,冬孢子区域的分割则是分析的前提.针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图像的特点,考虑到传统分割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图像的分割算法.研究以病菌彩色图像B分量为聚类对象,以R、G、B分量值之和不变为迭代终止条件,利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割病菌图像,使类内像素均值的距离和取得局部极小值.与其他分割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该分割算法既分割出亮度不均匀的背景,对噪声的敏感度较小,又减少了分割后的冬孢子粘连,分割出的冬孢子数目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腥黑穗病菌 图像分割 K均值聚类 冬孢子
下载PDF
松栎柱锈菌冬孢子萌发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煜 邵力平 +1 位作者 王振华 王永清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31,共2页
松栎柱锈菌Cronartim guercuum冬孢子萌发温度为8—24℃,适温16—20℃,30℃萌发产生畸形担子,不能形成担孢子,在非适温下萌发虽能产生担孢子,但大多数无弹射能力。在有自由水存在和散射光与黑暗交替的光周期中萌发最好。
关键词 松栎柱锈菌 冬孢子 萌发 松树
下载PDF
小麦网腥黑粉菌与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龚报森 商鸿生 王旭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13-17,共5页
测定了小麦网腥黑粉菌[Tiletiacaries(Dc.)Tul.]和光腥黑粉菌[T.foetida(Wallr.)Liro.]冬孢子的红外光谱,获得了谱图,两种光谱的差异较大,而同种的光谱则较为相似。光腥的光谱各吸... 测定了小麦网腥黑粉菌[Tiletiacaries(Dc.)Tul.]和光腥黑粉菌[T.foetida(Wallr.)Liro.]冬孢子的红外光谱,获得了谱图,两种光谱的差异较大,而同种的光谱则较为相似。光腥的光谱各吸收带的强度均较高,且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好;网腥光谱的强度则较低,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差,酰胺Ⅱ呈现一个宽斜肩峰。据此,可用于两种孢子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孢子 红外光谱 小麦 黑粉菌
原文传递
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影响因素及产孢培养基筛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海澜 王飞 +3 位作者 马旭园 张群之 罗海淑 刘少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6-168,共3页
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 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次生小孢子形态及产孢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9种培养基均能产孢,在4%葡萄糖酵母膏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多,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次生孢子,带荚膜的次生孢子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黑粉菌 冬孢子 萌发率 产孢培养基 次生孢子
下载PDF
大蒜锈病冬孢子萌发条件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菊生 方德立 张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6-138,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 ,大蒜锈病冬孢子只有在不离体状态下 ,在 2 %水洋菜的平板培养下才得以萌发。萌发时自顶端芽孔下抽出长且为多隔膜的先菌丝 ,未见产生担子梗及担子孢子。光照与黑暗不是影响冬孢子萌发的因子 ,在必需要的高湿度条件下 ,温... 试验结果表明 ,大蒜锈病冬孢子只有在不离体状态下 ,在 2 %水洋菜的平板培养下才得以萌发。萌发时自顶端芽孔下抽出长且为多隔膜的先菌丝 ,未见产生担子梗及担子孢子。光照与黑暗不是影响冬孢子萌发的因子 ,在必需要的高湿度条件下 ,温度是控制冬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冬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 1 5~ 2 4℃ ,最适温度为 1 7~ 1 9℃ ,当温度提高达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锈病 冬孢子 萌发条件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蝉 张敬泽 +2 位作者 王晓清 王志丹 郭得平 《长江蔬菜》 2012年第16期104-107,共4页
研究了疏亲水界面、温度、pH值和不同物质对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美味黑粉菌冬孢子在自然生境条件萌发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界面促进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在疏水的聚苯乙烯塑料培养皿和茭白茎表皮上,萌发率高;冬... 研究了疏亲水界面、温度、pH值和不同物质对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美味黑粉菌冬孢子在自然生境条件萌发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界面促进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在疏水的聚苯乙烯塑料培养皿和茭白茎表皮上,萌发率高;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萌发;酸性条件促进冬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3~4;蔗糖促进冬孢子萌发,且以1%浓度最适,但同样浓度的甘露醇、葡萄糖、海藻糖、D-果糖等抑制冬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味黑粉菌 冬孢子 萌发率
下载PDF
红花锈菌冬孢子地下侵染期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菊生 黄伟 +1 位作者 童华磊 薛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17,共2页
研究结果指出,红花锈菌冬孢子地下的侵染期约为播种以后的8—10天。种苗黄芽期内为感病盛期,子叶期虽仍可使幼茎感染致病,但菌原的侵袭力明显削弱。当红花达1—2片真叶时,终止侵染,已进入到免疫的抗性阶段。
关键词 红花 红花锈菌 冬孢子 侵染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