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陀山冬季降水天气分型及冬奥预报应用
1
作者 陶亦为 张芳华 +3 位作者 胡宁 胡艺 刘珺 柳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8-330,共13页
基于2019—2021年1月1日至3月15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以下简称海陀山)降水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期间34次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分型,并对各天气型下不同海拔的降水实况特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海陀山降水根据天气系统及... 基于2019—2021年1月1日至3月15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以下简称海陀山)降水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期间34次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分型,并对各天气型下不同海拔的降水实况特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海陀山降水根据天气系统及地形影响可分为偏北气流型、偏东气流型、低涡低槽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四种天气型。不同天气型下海陀山地形高度以下主要气流方向和强度、水汽垂直分布等条件,以及与地形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海拔之间降水量、持续时间等呈现显著差异。偏北气流型受500 hPa槽后整层强偏北气流控制,形成越山气流,降水集中在高海拔地区;偏东气流型受低层偏东气流影响,降水集中在低海拔地区,以上两种天气型无天气尺度系统配合,由地形强迫作用主导,降水量不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作用,配合低层西南气流,高海拔降水量更多,同时该型也是海陀山冬季最主要的降水天气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影响,配合降水前东风回流对低层增湿并起到冷垫作用,低海拔降水量更多,以上两种天气型均存在天气尺度系统,并叠加海陀山地形作用,降水量显著且持续时间长,会对赛事运行造成较大影响。上述特征统计结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一次强降雪预报服务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证明上述结果可以在冬季海陀山复杂地形降水预报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陀山 冬季降水 降水垂直分布 地形降水 天气分型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
2
作者 王腾 孙博 +2 位作者 王会军 多典洛珠 卓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3-1875,共13页
本文主要利用1961/1962~2017/2018年CN05.1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以下简称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三江源冬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年代际增多。三江源冬... 本文主要利用1961/1962~2017/2018年CN05.1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以下简称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三江源冬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年代际增多。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乌拉尔山上空异常低压和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异常高压影响,与中高纬北大西洋海气相互作用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高纬北大西洋海温增暖可以导致海表面上空上升运动异常,对流活动增强,激发向东传播的大气环流波列,引起乌拉尔山上空的异常低压和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的异常高压。在异常低压与异常高压的影响下,极锋急流南移加强,引起三江源高空辐散,对流活动增强,导致三江源冬季降水增多;另一方面,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异常高压还可以通过引起三江源上空异常东风,引起三江源水汽通量辐合异常,导致冬季降水增多。此外,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通过影响南支槽强度变化,进一步调制三江源冬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冬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大气遥相关 海温异常
下载PDF
云南冬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陶云 黄玮 +3 位作者 郑建萌 邢冬 何华 何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1)云南冬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模态,方差贡献为...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1)云南冬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模态,方差贡献为53%,具有显著的准5年周期,该模态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第二模态表现为滇中及以东、以南与滇西及滇西北地区反位相振荡模态,方差贡献为13.4%,具有显著的准3年周期,也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云南冬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当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近地面冷高压活动频繁(偏少),冷空气易(不易)南下影响云南;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高(低),该处的脊强(弱),有(不)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同时,中低纬度在孟加拉湾北部高度场偏低(高),南支槽偏强(弱),有(不)利于南方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异常水汽输送在云南形成辐合(辐散),从而造成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4)云南冬季降水与海温异常也存在密切关系。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偏少年,太平洋海温差异场呈类似El Nino年的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偏高,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SST异常偏低。El Nino年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而La Nina年,则以偏少为主。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5)北极涛动(AO)与云南冬季降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当AO为正(负)位相时,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同时,AO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ENSO事件的制约,在ENSO暖位相时,冬季AO与云南冬季降水密切相关,而在ENSO冷位相时两者间几乎没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冬季降水 空间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北极涛动
下载PDF
大连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预报方法初探 被引量:26
4
作者 隋玉秀 杨景泰 +4 位作者 王健 周美娥 肖剑 王丽娜 卞若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3,共10页
应用大连本站2003—2012年冬季降水过程的地面与探空资料,提出将判断降水相态的因子分别取其过程最大值和过程最小值并归为最大类与最小类,对降水过程动态地进行研究分析。在探讨各个因子对大连本站冬季降水相态影响的过程中,应用多层... 应用大连本站2003—2012年冬季降水过程的地面与探空资料,提出将判断降水相态的因子分别取其过程最大值和过程最小值并归为最大类与最小类,对降水过程动态地进行研究分析。在探讨各个因子对大连本站冬季降水相态影响的过程中,应用多层平均气温的方法来进行相态研究,并与单层气温和气层厚度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综合各项因子评价结果发现:平均气温类别的因子对降水相态的区分效果要好于其他类别的因子。规定等压面平均气温,不但表现优秀而且容易计算,非常适合应用于实际预报工作。设计"逐步排除法",利用2013年大连本站的地而和探空数据对大连冬季降水进行检验,以及使用2013年日本全球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进行模拟预报,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相态识别 平均气温 预报方法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邹旭东 张飞民 +1 位作者 王澄海 杨洪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4-1461,共8页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为低值中心,外围辽宁东部,吉林南部,黑龙江东部、中北部、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为高值区;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的线性趋势,19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降水量的高值和低值都有明显的增大;年降雪日数年际变化呈线性增加趋势.1948-2011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线性减弱趋势,弱东亚季风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内蒙古东南部等少数区域外,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降水量都和东亚冬季风呈负相关.对应地,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增大,年际变化的幅度变化增大,降水日数增量较小,这可能与东北地区冬季极端降水天气和干旱天气增加有关.在东亚范围内,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多年200hPa U风增强、500hPa高压减弱、850hPa东海南风增强,冬季降水少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 冬季降水 相关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冬季降水与次年沙尘暴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杰 郭铌 荻潇泓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3-606,共4页
选用1970—2000年西北地区88个气象站的冬季降水量和1971—2000年沙尘暴日数资料,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了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冬季降水第一载荷向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第二载荷向量零线位置基本以干旱和半干旱区界限... 选用1970—2000年西北地区88个气象站的冬季降水量和1971—2000年沙尘暴日数资料,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了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冬季降水第一载荷向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第二载荷向量零线位置基本以干旱和半干旱区界限为准,各自然气候区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不一致性的特征;以民勤为代表站的A区、以敦煌为代表站的C区冬季降水量与次年沙尘日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冬季降水对次年沙尘多发的春季下垫面土壤湿度、地表粗糙度等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代表了沙漠气候特征的A区和代表西风带影响的沙漠戈壁C区的沙尘暴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沙尘暴 时空分布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北京冬季降水粒子谱及其下落速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贾星灿 马新成 +5 位作者 毕凯 陈羿辰 田平 高扬 刘香娥 何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冬季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提高雷达反演冬季固态降水的精度和冬季降水的预报水平,利用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降水粒子谱仪所观测的冬季降水粒子谱,结合地面显微镜粒子图像和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了北京海... 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冬季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提高雷达反演冬季固态降水的精度和冬季降水的预报水平,利用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降水粒子谱仪所观测的冬季降水粒子谱,结合地面显微镜粒子图像和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了北京海坨山地区冬季过冷雨滴、霰粒、雪花、混合态降水的粒子谱和下落速度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霰粒降水过程的云顶最高,整层的含水量最大,低层的退偏振比(LDR)最小,粒子更接近于球形;降雪过程的云顶最低,云中含水量最少,低层的退偏振比较大;混合态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但低层的退偏振比最大;(2)在云中上升或下沉气流及湍流的影响下,过冷雨滴、霰粒和雪的下落速度均对称分布于各自理论下落末速度曲线的两侧。因此可根据粒子浓度相对于其直径和速度分布的中轴线位置,判断出该段降水过程中的主要粒子形态;(3)冬季雪花、霰粒和混合态降水粒子下落速度分布的散度较雨滴更大,其原因是由于冷云降水过程的粒子形态复杂,且固态粒子下落过程中更容易受破碎、聚并和凇附等微物理过程影响;(4)在4种降水类型中,雪的平均直径和离散度最大,雨滴最小;混合态降水粒子的总数浓度最大,雨滴的总数浓度最低,并且4种降水类型的粒子数浓度、平均直径和离散度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粒子下落速度 粒子形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曾剑 张强 王同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5-981,共7页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季风比2月强,同期降水对季风的响应比2月更强些。在1、2月,强(弱)东亚冬季风易造成南方冬季降水偏少(多),但这种响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随时间变化且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月的强响应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强响应中心散布于其中;最明显的中心区在淮河以南附近,区域中心值<-0.5;响应强度由此中心向南变弱,但依然分别在湖南东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四川东北部都出现了较强中心区,区域中心值都为-0.35左右;2月的响应区相对1月作了总体的顺时针偏转和稍微的北缩。分析发现,响应区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地形和地势分布解释,响应区的时间变化与850hPa的风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冬季降水 冬季风强度 响应的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137
9
作者 漆梁波 张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2,共7页
基于中国东部5个冬季的地面降水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针对不同的降水相态,对它们对应的不同温度及不同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一组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推荐识别判据。分析发现:由于气候背景不同,我国东部的识别判据阈值和西欧... 基于中国东部5个冬季的地面降水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针对不同的降水相态,对它们对应的不同温度及不同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一组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推荐识别判据。分析发现:由于气候背景不同,我国东部的识别判据阈值和西欧的略有差别,而北美洲识别判据在我国东部的适用性也不好;综合考虑温度因子和厚度因子的识别判据表现则更好一些。该组判据对雨和雪的判别性能较好,TS评分分别达到0.91和0.73;对雨夹雪的容忍性判别TS评分也能达到0.57;但对冻雨(冰粒)的判别效果不好,TS评分仅为0.25左右,空报率达0.70~0.80,主要原因还是识别判据的针对性不足。鉴于该类天气的复杂成因,开发该类天气的客观识别判据需要考虑更细致的大气层结状况和局地气候条件,而当地预报员的预报经验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工作的结果能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相关业务预报和数值模式产品后处理提供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识别判据 冻雨 冰粒
下载PDF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联系的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异常特征 被引量:52
10
作者 袁媛 李崇银 杨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5,共1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中国700多站降水资料以及全球格点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对应的欧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联系,以及ENSO暖/冷位相对其影...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中国700多站降水资料以及全球格点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对应的欧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联系,以及ENSO暖/冷位相对其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厄尔尼诺是导致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并指出拉尼娜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之前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东亚大槽偏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中国南方受一致偏北风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多表现为冷干的气候特征。但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大槽偏弱,印缅槽偏强,同时在菲律宾以西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异常偏东风控制中国南方,有利于热带水汽输送增强,因此降水偏多。同时,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事件还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偏北,中国南方处于急流人口区的右侧,通过二级环流使得中国南方上空的上升运动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因此,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中国南方易表现出冷湿的气候特征,有时也容易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一步分析表明,1980年以后拉尼娜成熟期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型的变化,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对东业大气环流的影响在1980年之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 冬季降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非对称性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帅嘉冰 郭品文 庞子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6-113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AO指数序列、全球SST资料以及全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1951/1952-2007/2008年我国冬季降水与AO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冬季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在1978/1979-1989/1990年非常显著。...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AO指数序列、全球SST资料以及全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1951/1952-2007/2008年我国冬季降水与AO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冬季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在1978/1979-1989/1990年非常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得出,1978/1979-1989/1990年AO与500 hPa东亚大槽密切相关,当AO偏强时,东亚大槽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冬季风偏弱,低层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异常反气旋,异常环流西南侧偏南、偏东风分量增强,有利于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向我国中部、东部输送水汽,影响冬季降水。东赤道太平洋SST可能对我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年代际变化有影响,当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偏强时,降水与SST的相关关系则偏弱;1951/1952-1977/1978年和1990/1991-2007/2008年,SST与500 hPa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当SST偏高时,副热带高压偏强,低层我国东部沿海、南海地区南风分量偏强,有利于向我国东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影响东南地区冬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冬季降水 北极涛动 年代际变化 SST
下载PDF
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67
12
作者 王林 冯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5-1116,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的一致变化(EOF1)和华南、西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位相振荡的变化(EOF2)两个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总方差的49.6%和17.3%,并具有显著的2~4年周期。此外,这两个模态也有明显的年代际信号,EOF1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1988年之后转为偏多,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接近历史平均值并有再次转为偏少的趋势,而EOF2表现为1980年至2005年新疆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增多,而华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EOF1与EN-SO循环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ENSO处于其暖(冷)位相的冬季时,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EOF2相联系的环流表现为欧亚大陆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一个波列,该波列对应于东亚沿岸的异常北(南)风,进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和华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南正(负)北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挪威海地区的SST异常分别与这两个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对这两个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主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赵勇 崔彩霞 李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9,共8页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9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相对夏季,冬季降水受地形影响规律不明显,这与两个季节形成降...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9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相对夏季,冬季降水受地形影响规律不明显,这与两个季节形成降水的云物理微观过程的环境条件差异有关.冬季降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小雪表现为减少趋势,中雪和大雪为增加趋势,大雪尤为显著.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5-2005年处在高值期,2005年后二者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主要以6a和14a的周期变化为主,而降水日数的主周期为6a和12a.北疆冬季降水具有较好的持续性特征,持续天数在2d及以上的降水过程可占总降水过程的50%左右.持续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占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60%以上,北疆西部和阿勒泰北部地区超过70%.持续性降水和非持续性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但是以前者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伊犁河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气候变化 持续性和非持续性 北疆
下载PDF
广西冬季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MJO的联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洁琳 陆虹 +2 位作者 何慧 李艳兰 周秀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4-312,共9页
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气象站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等逐日资料,NOAA-CPC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等,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广西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用功率谱、带通滤波、相关分析和滞... 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气象站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等逐日资料,NOAA-CPC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等,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广西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用功率谱、带通滤波、相关分析和滞后线性回归等方法,以及定义MJO相关降水事件,研究了广西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年的降水低频特征及其与MJO的联系。(1)广西冬季降水特征以全区一致型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年份的逐日降水具有14~26 d的低频周期。(2)MJO强对流在赤道印度洋东部发展并东传到西太平洋热带地区时,广西可出现冬季持续强降水。(3)当MJO异常对流在印度洋东部热带地区产生,中南半岛地区到华南地区上空为异常低频偏南和偏西南气流,有利于降水形成;当印度洋东部热带地区为MJO对流抑制区,华南地区上空为异常低频偏东气流控制,不利于降水产生。(4)华南地区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由热带印度洋地区的MJO对流激发的Rossby波列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冬季降水 ROSSBY波 华南 延伸期预测
下载PDF
热带低频振荡影响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机理 被引量:40
15
作者 刘冬晴 杨修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4-693,共10页
利用1979—2007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记录、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OLR资料等,分析了冬季热带低频振荡(MJO)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及其伴随的大气环流扰动型,利用线性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大气对热带对流热源的响应,揭示了MJO影... 利用1979—2007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记录、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OLR资料等,分析了冬季热带低频振荡(MJO)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及其伴随的大气环流扰动型,利用线性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大气对热带对流热源的响应,揭示了MJO影响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机理。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从赤道印度洋西部东移至赤道西太平洋,中国东部冬季降水先后经历了长江流域多雨、整个南方多雨、华南多雨而长江流域少雨,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20 d左右时间。作为对东移性赤道热源的Rossby波型响应,当对流热源中心位于赤道印度洋中西部时,赤道以北地区的热源西部气旋式环流和热源东部反气旋式环流共同形成的西南气流扰动主要影响到中国长江流域,并造成那里多雨;而当对流热源中心东移到赤道印度洋东部时,西南气流扰动主要影响到中国华南地区,并造成那里多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对流活动 冬季降水
下载PDF
新疆北部冬季降水异常成因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杨莲梅 史玉光 汤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9,共9页
利用1960—2004年天山山区及以北地区(新疆北部)38个气象站日降水量和NECP/NCAR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11,12月和1月降水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SCA环流型)与新疆冬季降水异常密切联系;11月... 利用1960—2004年天山山区及以北地区(新疆北部)38个气象站日降水量和NECP/NCAR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11,12月和1月降水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SCA环流型)与新疆冬季降水异常密切联系;11月水汽输送量最大,1月最小,西风气流输送水汽多少决定降水异常;降水异常偏多时,新地岛以东北冰洋、西伯利亚和阿拉伯海向中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向中亚地区输送水汽汇合后沿西风气流进入新疆,而非来自地中海和里海水汽源地;降水偏少时,里海以东随西风气流向新疆水汽输送减弱。关注SCA环流型活动以及西伯利亚和阿拉伯海向中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对冬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冬季降水异常 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SCA环流型)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阿里河樟子松年轮气候响应及冬季降水重建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姗娜 王晓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对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该地区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树轮宽度重建了阿里河1809年以来前... 对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该地区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树轮宽度重建了阿里河1809年以来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量回归方程,该方程解释了47%的冬季降水变化,且该序列与黑龙江省干湿变化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对重建序列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变化存在4个偏干阶段和4个偏湿阶段.阿里河地区过去200a冬季降水存在干湿交替时期,即19世纪初期较干旱,中期较湿润,后期至20世纪初期较干旱,而20世纪中期较湿润,后期则相对偏干.同时,阿里河地区冬季降水存在85~38,5.0~4.5和2.2a显著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河 樟子松 冬季降水 树木年轮
下载PDF
年代际背景趋势对新疆冬季降水预测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炜峄 白素琴 陈鹏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1-1100,共10页
准确的气候预测信息是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减缓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不利影响的科学基础。短期气候预测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短期气候预测面临系列新挑战。在制作季节尺度预测模型时,如果考虑年代... 准确的气候预测信息是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减缓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不利影响的科学基础。短期气候预测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短期气候预测面临系列新挑战。在制作季节尺度预测模型时,如果考虑年代际趋势背景的影响,对改进新疆区域冬季降水预测水平有多大帮助?利用1961-2013年新疆33站冬季降水量以及前期108项月环流特征量指数,用"滑动相关—逐步回归—集合分析"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在建立预测模型时,考虑各站冬季降水量以及前期环流指数的线性趋势,设计了"原始序列"和"去线性趋势"两套年代际背景处理方案,对比分析两方案下的新疆区域冬季降水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年代际背景处理方案对新疆区域冬季降水量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相比之下,"去线性趋势"方案的预测效果更好;以单站交叉建模得到的独立试报序列与实测序列之间的时间相关系数为指标,挑选更优的建模方案结果作为"集合"方案预测结果,"集合"方案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原始序列"方案,与"去线性趋势"方案相比略有改进。考虑冬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背景趋势,可以改进新疆冬季降水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背景 统计预报 预测效果 冬季降水 新疆
下载PDF
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照渤 刘华 倪东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7-586,共10页
利用1951—2012年中国冬季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主要呈现为全区一致变化的特征,且年际变率较大,具有2~... 利用1951—2012年中国冬季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主要呈现为全区一致变化的特征,且年际变率较大,具有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降水异常偏多(少)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阿留申低压偏弱(强),850 h Pa上华北地区盛行的西北风较弱(强),控制该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偏弱(强),该地区有偏南(北)风距平,500 h Pa上东亚槽脊系统偏弱(强)。影响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及其以东的西太平洋。前期夏季日本以东的西风漂流区、同期冬季近海的黄渤海区域的海温均与中国华北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冬季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志伟 花振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7,共4页
利用华北地区29个测站,57年冬季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即存在南北分布差异,又有着... 利用华北地区29个测站,57年冬季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即存在南北分布差异,又有着环渤海湾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异;冬季整个华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区:黄河中下游区、京津唐区、呼伦贝尔盟区、黄河河套区、冀北山地区;整个华北在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降水减少趋势;各区域冬季降水有不同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但基本上都存在着准12~14年、准3~5年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冬季降水 经验函数正交分解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