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0年阿根廷门多萨流域冰川变化研究
1
作者 林媛媛 王飞 +4 位作者 戈文艳 韩剑桥 Fidel Alejandro Roig Elena María Abraham 陈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6,共9页
冰川是南美洲阿根廷门多萨流域(33°S)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对于理解和评估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门多萨流域冰川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其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 冰川是南美洲阿根廷门多萨流域(33°S)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对于理解和评估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门多萨流域冰川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其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参考RGI冰川编目数据和阿根廷国家冰川清单,通过比值阈值法和人工解译法得到7期冰川边界,研究了门多萨流域冰川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并结合TerraClimate气候数据,揭示了该区域在研究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对冰川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门多萨流域冰川面积为134.09±11.86 km^(2),1990-2020年冰川总体呈极显著波动下降趋势(p<0.01),面积共减少了86.87±21.30 km^(2)(39.31±10.14%),其中,2010-2020年冰川面积退缩速率最高。②门多萨流域冰川规模>10 km^(2)占比最大,<0.1 km^(2)占比最小,>10 km^(2)规模冰川退缩速度最大;冰川主要分布在南坡,西北坡冰川最少,东南、东北坡冰川退缩速度最大;冰川主要分布在坡度5°~40°之间,50°~55°的冰川退缩速度最大;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200~5400 m之间,<4000 m冰川退缩速率最大。③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门多萨地区气温整体呈现极显著的上升趋势(p<0.001),研究区年均最高、最低气温每十年上升0.53、0.29℃。气温持续上升是门多萨流域冰川退缩的长期原因,降水变化是该区域冰川变化的短期原因。本研究为门多萨流域预防冰川变化导致的水资源可用性变化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门多萨(Mendoza) 南美洲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戴玉萍 王璞玉 +3 位作者 张正勇 刘琳 李宏亮 余凤臣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25-538,共14页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各县市适应能力提升途径更加多元且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脆弱性 适应能力 中国阿尔泰山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刘春霖 关卫东 +3 位作者 李凯 吴金锁 李济民 庞文龙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该地区的冰川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和下游地区的径流调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领域发文量、文献类型和来源、作者、发文机构...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该地区的冰川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和下游地区的径流调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领域发文量、文献类型和来源、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揭示研究热点、合作关系和研究趋势。2000-2023年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领域发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发表期刊参考价值高,研究热点集中在冰川遥感监测、冰川物质平衡与气候响应等方面。可视化分析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和全面的评述分析,为未来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动态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文献计量学分析
下载PDF
1974—2020年海螺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4
作者 赵丹 张志刚 张起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6-1287,共12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研究海螺沟冰川现状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采用波段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相结...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研究海螺沟冰川现状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采用波段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1974年、1991年、2000年、2009年、2020年5期冰川边界,并结合数字高程数据分析了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近46年来海螺沟冰川长度、总面积、表碛覆盖范围和不同朝向冰川覆盖单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4—2020年冰川长度缩短1087 m,年平均退缩速率为0.15%,其中,2000年后冰川末端退缩速度不断加快。(2)1974—2020年冰川面积减少0.55 km^(2),面积变化率为-2.19%,年平均退缩率为0.05%,其中2000—2009年减少最多,约为0.23 km^(2),面积变化率为-0.93%,年平均退缩率为0.10%。(3)不同朝向冰川也呈不同程度的退缩状态,其中偏东向冰川面积萎缩速率最快。冰川分布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且各朝向冰川面积分布与1974—2020年对应朝向面积总萎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4)自2000年后海螺沟冰川西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表碛覆盖面积不断增大,预测未来海螺沟冰川表碛将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 冰川变化 遥感监测 RS GIS
下载PDF
近60 a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研究
5
作者 杨雪雯 王宁练 +1 位作者 梁倩 陈安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3-1083,共11页
从流域尺度揭示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状况,对下游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天山北坡诸河流域近期冰川边界,结合前期发布的冰川编目及AS⁃TER DEM数据,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流域尺度揭示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状况,对下游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天山北坡诸河流域近期冰川边界,结合前期发布的冰川编目及AS⁃TER DEM数据,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前后天山北坡共计分布冰川10061条,总面积约4855.85±245.86 km^(2)。1960s—2015年天山北坡国内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52%·a^(-1)±0.06%·a^(-1),且近年来呈加速萎缩趋势(0.96%·a^(-1)±0.88%·a^(-1));1999—2015年天山北坡国外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约为0.56%·a^(-1)±0.31%·a^(-1)。(2)2000—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表面高程变化速率约为-0.57±0.01 m·a^(-1),冰川物质呈持续亏损态,物质平衡为-0.39±0.04 m w.e.·a^(-1)。(3)天山北坡东、西段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近十几年间,东段各子流域冰川面积萎缩速率和物质亏损速率均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冰川变化 物质平衡 遥感
下载PDF
玉龙喀什河源区32年来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69
6
作者 上官冬辉 刘时银 +2 位作者 丁永建 丁良福 李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5-862,共8页
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玉龙喀什河源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1年本区冰川总体上以稳定冰川的数量占多数,但由于部分冰川的退缩使得整个研究区的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1970~1989年冰川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冰... 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玉龙喀什河源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1年本区冰川总体上以稳定冰川的数量占多数,但由于部分冰川的退缩使得整个研究区的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1970~1989年冰川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冰川面积、储量分别增加了1.4 km2、0.4781 km3,约占1970年研究区相应总量的0.12%、0.19%;而1989~2001年的冰川面积、储量分别比1970年减少了0.5%、0.4%,是西北干旱区冰川面积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分析认为该区域1970~1989年冰川扩大可能与该地区的冰川对20世纪60年代末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有10~20年滞后响应有关;1989~2001年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快速上升影响,而丰富的降水对冰川退缩起到缓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退缩 冰川规模 地形图 遥感监测 降水 西北干旱区 增加 扩大 遥感影像数据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119
7
作者 鲁安新 姚檀栋 +2 位作者 刘时银 丁良福 李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9-562,共4页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 ,利用 2 0 0 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196 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 (LIA)、196 9年和 2 0 0 0年的冰川范围 ,并...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 ,利用 2 0 0 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196 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 (LIA)、196 9年和 2 0 0 0年的冰川范围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进退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 196 9年冰川面积比小冰期最盛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 5 2 % ,2 0 0 0年的冰川面积比 196 9年的冰川面积减少了 1.7% .从 196 9年到 2 0 0 0年最大冰川退缩速度为 - 4 1.5m·a-1,最大冰川前进速度为 +2 1.9m·a-1.本区的冰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冰川退缩的速度不是太大 ,并有前进的冰川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拉丹冬地区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 图像处理
下载PDF
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62
8
作者 叶庆华 陈锋 +4 位作者 姚檀栋 王景华 刘强 张雪芹 康世昌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图谱这种数据集成的方法明显优于直接将各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的传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那尼峰地区的冰川以广泛退缩为主,但北部也有少量前进冰川存在。自1976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84.41km2减少到77.29km2,各时段分别以平均0.17km/a,0.19km/a和0.77km/a的速度在退缩,冰川退缩明显加速。冰川退缩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明显比高亚洲冰川平均退缩比例(7%)大,表明西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退缩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GIS RS 图谱 基本单元 纳木那尼峰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69
9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5 位作者 张勇 上官冬辉 李晶 韩海东 王建 谢昌卫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及航空摄影照片获得了塔里木河流域3000多条冰川1960年代初以来的变化,表明该流域近30多年来冰川呈总体萎缩状态,冰川退缩已给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里木河 冰川变化 水资源 卫星遥感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5
10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5-602,共8页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41.5m,而黄河源区每年为57.4m,与黄河源区相比,长江源区冰川退缩速度不是太大,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且有前进冰川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江河源区冰川虽呈长期退缩的总趋势,但也出现过明显的前进,长江源区在1969年~1995年,黄河源区在1966年至1981年,大多数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或稳定。长江源区冰川转入退缩阶段的时间要比黄河源区晚约10a左右。冰川退缩使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年均各自损失冰川水资源约0.7×108m3。由于长江源区冰川变化幅度小,虽冰川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冰川变化 河川径流 影响 地理分布 冰川储量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96
11
作者 刘时银 沈永平 +1 位作者 孙文新 李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小量占 195 6年时相应量的 10 .3%和 9.3% .分析认为冰川退缩主要与 195 6— 196 6年时段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关 ,而且该流域区对应于 195 6— 196 6年间强负物质平衡的冰川退缩可能出现于 196 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中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冰川变化 遥感分析 小冰期 地形图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60
12
作者 曹泊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姜少飞 温煜华 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利用1972年绘制的地形图,199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0年中巴遥感影像和2007年获取的ASTER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解译对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冰川进行研究,分别得到1972年,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冷龙岭区冰川边界... 利用1972年绘制的地形图,199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0年中巴遥感影像和2007年获取的ASTER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解译对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冰川进行研究,分别得到1972年,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冷龙岭区冰川边界并绘制冰川边界图,进而分析了该区近年来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2-2007年近35a以来冷龙岭冰川全部处于退缩状态,有27条冰川消失,冰川面积减少了23.6%;有后期加速趋势的特征,南坡比北坡退缩幅度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龙岭 冰川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下载PDF
42a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60
13
作者 焦克勤 井哲帆 +3 位作者 韩添丁 杨惠安 叶柏生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1959—200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发生了显著变化,冰川物质平衡累计达-7976 0mm,冰川末端退缩171 06m,冰川面积缩小0 217km2,冰川厚度平均减薄8 86m,冰储量减小21 9×106m3,冰川运动速度平均减小39 3%,冰川成冰带谱上移,冷渗... 1959—200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发生了显著变化,冰川物质平衡累计达-7976 0mm,冰川末端退缩171 06m,冰川面积缩小0 217km2,冰川厚度平均减薄8 86m,冰储量减小21 9×106m3,冰川运动速度平均减小39 3%,冰川成冰带谱上移,冷渗浸重结晶带消失.从冰川物质平衡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推测,1号冰川要扭亏为盈,改变已有的巨大的物质亏损(-7976 0mm),除非要连续21a出现42a来最大正平衡(+374 0mm).已有的观测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1号冰川目前的退缩趋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至少在未来20~30a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前进.从树木年轮反映的冷暖气候变化周期性推测,目前正处小冰期以来第三个温暖期.若这次温暖期重现62~67a周期的情况,则温暖气候还将持续20~30a左右.可见1号冰川至少还将持续退缩20~3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变化 趋势预测 乌鲁木齐河 天山
下载PDF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78
14
作者 聂勇 张镱锂 +1 位作者 刘林山 张继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8,共16页
利用1976、1988和2006年的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 利用1976、1988和2006年的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及其原因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2006年珠峰保护区内冰川面积为2710.17±0.011km2,为研究区总面积的7.4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海拔4700~6800m的高山区;(2)1976-2006年,珠峰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明显,总面积减少501.91±0.035km2,冰湖扩张迅速(净增加36.88±0.035km2);研究区南坡子流域冰川退缩率(16.79%)高于北坡子流域(14.40%);珠峰保护区冰川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主要分布于海拔4700~6400m,退缩区上限海拔为6600~6700m;(3)1976年以来,气温显著上升和降水减少是冰川退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冰川变化 冰川退缩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1970-2000年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冰川变化 被引量:49
15
作者 上官冬辉 刘时银 +4 位作者 丁良福 张世强 李刚 张勇 李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10,共7页
运用多光谱遥感资料监测冰川变化已成为冰川研究的有效数据源,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峰区1970年冰川及Landsat ETM+(2000)解译的冰川分布.结果显示,念青唐古拉山峰区共有870条冰川,30a来冰川面积减小了5.7%,冰... 运用多光谱遥感资料监测冰川变化已成为冰川研究的有效数据源,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峰区1970年冰川及Landsat ETM+(2000)解译的冰川分布.结果显示,念青唐古拉山峰区共有870条冰川,30a来冰川面积减小了5.7%,冰储量减少了7%;其中,冰川面积1~5km^2的冰川退缩的贡献最大,占总面积退缩量的56.7%.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与西北坡的退缩幅度稍有不同,东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5.2%。西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6.9%.西北坡的拉弄冰川长度减少了(305±36)m,年退缩率为(10.2±1.2)m·a^-1,面积退缩为2.6%.当雄气象站的资料表明,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持续上升的影响,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温度快速上升的影响.对处于西北坡冰川体积变化分析表明,冰川体积减少可能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位上升、水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山 冰川变化 LANDSAT 纳木错湖
下载PDF
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变化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利平 谢自楚 +3 位作者 刘时银 丁良福 殷俊琦 吴立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9-990,共12页
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分析了羌塘高原1970—2000年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0年期间,羌塘高原整体呈萎缩趋势,冰川面积退缩的年平均速率(APAC)为0.145%.a-1,年平均退缩面积3.004 km2.a-1,但也有部分冰川处于前进状态.1970—2000... 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分析了羌塘高原1970—2000年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0年期间,羌塘高原整体呈萎缩趋势,冰川面积退缩的年平均速率(APAC)为0.145%.a-1,年平均退缩面积3.004 km2.a-1,但也有部分冰川处于前进状态.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退缩加剧,但与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是退缩速率较小的地区;整体冰川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但是不同时段不同山地的冰川变化又有所差异.通过分析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知,气温上升是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处于退缩状态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羌塘高原冰川变化实际结果和冰川系统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直线式升温模式下升温速率为0.03 K.a-1时的情形更符合羌塘高原的冰川变化实际情况,也说明冰川系统模型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高原 图谱 冰川变化 气候响应 冰川系统模型 变化预测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PS的贡嘎山地区1966—2008年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国梁 潘保田 +2 位作者 王杰 上官冬辉 郭万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460,共7页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36%,年均减小0.447 km2,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39条,面积减小7.89 km2,减小率为7.97%;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7.20 km2,减小率为4.71%.2008年5月GPS野外实地测量结果显示,1966—2008年的42 a,海螺沟冰川退缩约943 m,燕子沟冰川退缩494 m,小贡巴冰川退缩210 m,而大贡巴冰川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冰储量在减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冰川变化 退缩 GIS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西藏朋曲流域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晋锐 车涛 +1 位作者 李新 吴立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6,共6页
以西藏朋曲流域为例,利用1970年代中国冰川编目数据、2000/2001年ASTER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得到研究区两期冰川分布图,在GIS支持下统计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a流域内冰川数量减少10%,面积退缩9%,冰储量减少8 4%;通过对不... 以西藏朋曲流域为例,利用1970年代中国冰川编目数据、2000/2001年ASTER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得到研究区两期冰川分布图,在GIS支持下统计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a流域内冰川数量减少10%,面积退缩9%,冰储量减少8 4%;通过对不同规模的冰川分析,再次证实小冰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朋曲流域
下载PDF
综合RS与GIS方法提取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信息——以布喀塔格峰为例 被引量:68
19
作者 李震 孙文新 曾群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3-268,共6页
冰川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冰川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布喀塔格山峰冰川为例,利用1973年至1994年的RBV、MSS和TM遥感资料为信... 冰川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冰川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布喀塔格山峰冰川为例,利用1973年至1994年的RBV、MSS和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目视判读与统计分类方法提取冰川界限,形成冰川边界图,并规一化坐标系统,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冰川群的变化情况,计算冰川进退变化速率。结果表明布喀塔格山峰北部冰川呈前进趋势,速度为58m/a~105m/a,南部冰川呈退缩趋势,速度为50m/a~8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GIS 遥感 布喀塔格峰
下载PDF
冰川动力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冰川变化预测的适应性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慧林 李忠勤 +2 位作者 沈永平 王飞腾 王文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冰川动力学模式以其优越的物理过程描述能力,在冰川变化的预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频率响应模式”、“剖面形状因子模式”和“冰流模式”较为成熟,并且具备对山岳冰川演变的模拟分析能力.从发展历史、主要利弊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 冰川动力学模式以其优越的物理过程描述能力,在冰川变化的预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频率响应模式”、“剖面形状因子模式”和“冰流模式”较为成熟,并且具备对山岳冰川演变的模拟分析能力.从发展历史、主要利弊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几个方面,对上述3种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在我国冰川上的运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模式 冰川变化预测 频率响应模式 剖面形状因子模式 冰流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