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任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行灾害的社会冲击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灾害社会学中的"冲击论"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冲击模型(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为背景,分别从社会心理、人口、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研究了灾害的社会冲击性。展开更多
文摘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任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行灾害的社会冲击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灾害社会学中的"冲击论"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冲击模型(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为背景,分别从社会心理、人口、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研究了灾害的社会冲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