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冶铜技术发展探析
1
作者 樊萍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3-174,共2页
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是文明时代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业成就。铜器是人类最先认识、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因而早期铜器和文字、城市、都邑一样成为我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且铜器具有石器、骨器、木器工具绝非可比的优势,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 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是文明时代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业成就。铜器是人类最先认识、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因而早期铜器和文字、城市、都邑一样成为我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且铜器具有石器、骨器、木器工具绝非可比的优势,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主要依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和经过科技检测的数据,就中国早期铜器起源及技术发展进行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冶铜技术
下载PDF
陕西蓝田县怀珍坊遗址冶铜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长孙樱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6-101,共6页
陕西省蓝田县怀珍坊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的冶炼遗址,出土了大量铜渣、木炭、红烧土块等冶金遗存。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怀珍坊遗址采集的矿石和冶炼渣等考古样品,结果显示:该遗址采集的矿石为斑铜矿,冶炼渣为还原渣,其中大部分冶炼渣... 陕西省蓝田县怀珍坊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的冶炼遗址,出土了大量铜渣、木炭、红烧土块等冶金遗存。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怀珍坊遗址采集的矿石和冶炼渣等考古样品,结果显示:该遗址采集的矿石为斑铜矿,冶炼渣为还原渣,其中大部分冶炼渣是硫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的,少量冶炼渣是氧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的。研究中未发现熔炼渣,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应是一处性质单纯的小型冶炼遗址。研究结果对深入探索关中东部地区商代冶铜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商王都地区的文化交往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珍坊 早商时期 炼渣 矿石 冶铜技术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被引量:4
3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铜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 矿资源 锡青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辽宁地区辽墓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4
作者 王贺 《草原文物》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通过对辽宁地区不同墓葬发现的33件铜器进行金相观察、成分分析,显示其使用了包括青铜(14)、红铜(9)和黄铜(10)在内的多种铜合金,并且合金类型较为复杂。红铜器均用热锻工艺制作,青铜器多采用铸造工艺制作(仅1件为锻造),黄铜器则体现出... 通过对辽宁地区不同墓葬发现的33件铜器进行金相观察、成分分析,显示其使用了包括青铜(14)、红铜(9)和黄铜(10)在内的多种铜合金,并且合金类型较为复杂。红铜器均用热锻工艺制作,青铜器多采用铸造工艺制作(仅1件为锻造),黄铜器则体现出锻造(9)铸造(1)工艺共存,材质与功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为全面揭示辽代用铜制度及冶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 科学分析 冶铜技术
下载PDF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初步考察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延祥 黄全胜 万辅彬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79,共5页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位于北流江河畔的山坡山顶,相距约10km,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迹。考古部门曾对北流铜石岭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和研究,显示其冶铜年代约在汉至魏晋时期。于2006年11月对北流铜石岭...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位于北流江河畔的山坡山顶,相距约10km,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迹。考古部门曾对北流铜石岭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和研究,显示其冶铜年代约在汉至魏晋时期。于2006年11月对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遗址的考察发现了杯纹岩刻、炼铜炉址以及大量散落炉渣、鼓风管残片、陶片遗存,其冶炼技术水平及冶炼工艺等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古代矿遗址 岭南地区 冶铜技术 金考古
下载PDF
开展燕文化区的铜冶金考古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延祥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4期168-172,共5页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铜器的分析,将为阐明燕文化的冶铜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为探讨中国冶铜技术的起源与传播,为寻找夏商时期青铜原料的产地等重要同题提供新的科学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炼遗址 金考古 燕文化 冶铜技术
下载PDF
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6,共8页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年,初步判断小北山冶铜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小北山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炉渣 冶铜技术
下载PDF
西藏铜币的XRF分析及其来源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涛 毛振伟 金普军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1期83-89,共7页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1927年版的“雪冈”、1936年版的“新雪冈”和1949年版的“雪阿”3个品种共11枚藏铜币所作出的表面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杂质元素含量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这体现了冶铜技术的进步。结合文献中有关西藏...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1927年版的“雪冈”、1936年版的“新雪冈”和1949年版的“雪阿”3个品种共11枚藏铜币所作出的表面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杂质元素含量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这体现了冶铜技术的进步。结合文献中有关西藏造币所用铜料来源的记载, 笔者对清末至解放初期藏区内流通机制铜币的铜料来源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X射线荧光 冶铜技术
下载PDF
繁荣的铜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融合统一的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人工冶铜技术的逐渐成熟支撑了中华文明的萌生。分布于各地的夏族、戎族、胡族等不同族群因环境和气候等原因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其中夏族为分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主干族群。已熟练掌握冶铜技术和铜器制作技术但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 人工冶铜技术的逐渐成熟支撑了中华文明的萌生。分布于各地的夏族、戎族、胡族等不同族群因环境和气候等原因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其中夏族为分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主干族群。已熟练掌握冶铜技术和铜器制作技术但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各族群在迁移相遇时往往会回避激烈的对抗,而更倾向于融合相处,导致商、周等非主干民族逐渐融入夏族。大量使用铜兵器的激烈战争主要发生在已融合成的巨大部落联盟集团之间,最终黄帝集团统一了中原。禹借助奋力治理水患凝聚了各地部族,西周的分封制使不同部族实现了深度融合,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融合高潮。基于融合的中华民族和发达、繁荣的铜器时代,秦始皇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中国。西汉政权联合各民族平定了边患,大量周边族众归附汉朝,初步形成了三千年融合而成的主体汉族与其他多民族共存的中华民族,以融合和统一为特征的中华文明也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强大而鼎盛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 分封制 夏族 冶铜技术 融合统一 秦始皇 器时代
下载PDF
金属的使用与演变至今的人类古代文明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远古印度、远古中华等四大远古文明;其他文明均出现于随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有历史上已知的文明分属于“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和“泛东方文明区”两大范围,在公元纪年之前各种文明的演变分别在所处的大文明区内交互影响,但很难、且很少跨越两大文明区的边界。“泛东方文明区”最重要、借助发达铜器崛起的中华文明源自公元前30世纪,而“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借助发达的铁器崛起的西方文明源自公元前13世纪的古希腊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变过程 古代文明 远古文明 生产力水平 冶铜技术 古希腊文明 苏美尔 公元纪年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夏家墩遗址出土青铜冶金遗物科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春鹏 李延祥 +2 位作者 陈建立 徐天进 宫希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105,共15页
前言 安徽铜陵地区因存在较多青铜时代矿冶遗存备受学界关注,2010年师姑墩遗址的发掘与检测不仅发现有早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遗物,其所揭示的技术特征还为判定该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秋冬之际,为加强铜陵地区早期... 前言 安徽铜陵地区因存在较多青铜时代矿冶遗存备受学界关注,2010年师姑墩遗址的发掘与检测不仅发现有早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遗物,其所揭示的技术特征还为判定该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秋冬之际,为加强铜陵地区早期矿冶文明的整体研究,深层次认识当地冶金技术的面貌特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又对师姑墩东侧600米的夏家墩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墩遗址 商周时期 冶铜技术特征 产业格局
原文传递
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伊斯·怀特 伊丽莎白·汉密尔顿 陈玮 《南方民族考古》 2011年第1期59-112,共54页
自东南亚大陆发现先铁器时代之青铜时代遗存以来,四十年间,考古研究在这片区域,尤其是在史前泰国方面,已取得许多新认识,包括测年、技术、生产、生产组织、青铜冶炼技术的运用等。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该区域绝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为,... 自东南亚大陆发现先铁器时代之青铜时代遗存以来,四十年间,考古研究在这片区域,尤其是在史前泰国方面,已取得许多新认识,包括测年、技术、生产、生产组织、青铜冶炼技术的运用等。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该区域绝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为,东南亚冶铜技术不大可能是本地起源的,但是对于铜基(copper-base)技术来源以及吸纳外来因素机制之认识,尚乏善可陈。在最近的讨论中,主流观点认为,东南亚冶铜技术的出现,大体是受到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刺激。然而,有助于解答关于技术的传播、采用及适应的人类学研究,则尚未开展系统的探索。在总结现有泰国早期冶铜技术证据之后,本文拟提出有别于主流'中国中心论'的新观点——从年代和技术两个层面,认为东南亚的青铜冶炼技术,其实是脱胎于3000BC晚期的先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欧亚森林—草原冶金区',而不是2000BC中国二里头或二里冈时期那种由社会上层赞助、技术独特的冶金传统。针对东南亚青铜器起源的争论,本文将提出新传播路线的假设与研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冶铜技术 技术传播 班清 塞伊玛—图宾诺 时代 泰国
原文传递
李宪/鱼鹭图像
13
作者 王臻 《西泠艺丛》 2024年第6期91-92,共2页
两汉时期手工业发达,冶铜技术得到了普遍提高。根据使用者各异的需求,印章延伸出许多不同形制,以用于不同场合。结合封泥与实物遗存来看,其用途包括封缄各类文书、殉葬、佩带等。在居延出土的简牍中,伴有许多记录钤用官印、私印的封检,... 两汉时期手工业发达,冶铜技术得到了普遍提高。根据使用者各异的需求,印章延伸出许多不同形制,以用于不同场合。结合封泥与实物遗存来看,其用途包括封缄各类文书、殉葬、佩带等。在居延出土的简牍中,伴有许多记录钤用官印、私印的封检,表明当时在文书、器用乃至食品的传递过程中,钤印加封是一种普遍且制度化的规则,佩戴印章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行政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私印 冶铜技术 传递过程 印章 官印 手工业 文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