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研究
1
作者 陈吕军 田金平 +6 位作者 吕一铮 廖恺玲俐 严坤 盛雅琪 杨坤 曹宏斌 朱利中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险突出等挑战,分析了化工园区碳和污染物产生的特点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一般性工业过程的分析框架,以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为纽带,从企业生产、基础设施、产业共生等层面演绎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的技术路径:建立化工园区内企业的碳、污染物排放清单;集成优化化工园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升级共生、企业间合作、减污降碳与安全生产统筹、产品‒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成本效益评估。选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的应用实践,进而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建议:完善精细计量体系,加强化工园区物质流管理;强化化工园区共生链接,运用系统工程赋能减污降碳;激发系统效率变革,推动化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减污降碳 生命周期分析 物质流管理 排放清单 基础设施 产业共生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减污降碳政策工具对环境规制效率的驱动机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fsQCA实证分析
2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2 位作者 马建辉 齐艳芬 姚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355-365,共11页
减污降碳是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标志,是实现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探究减污降碳政策工具驱动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对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模... 减污降碳是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标志,是实现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探究减污降碳政策工具驱动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对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析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促进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组合。结果发现:减污降碳政策工具在提升全国环境规制效率方面呈现4种组合模式,且分别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施效果相匹配,未来将呈现多元政策工具组合协同发力的态势;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在提升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效率中发挥主导作用,中部地区尤为明显;自愿参与型工具则更多依赖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工具发挥政策组合作用,在西部地区发挥效力较弱。不同的环境规制效率驱动效果会带来差异化的政策工具组合,以此为不同地区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政策工具 环境规制效率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炼铁工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评估方法研究
3
作者 银洲 况悦 +3 位作者 刘丹丹 赵亚洲 张昕 李艳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为推广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以炼铁工序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度、成本收益和环境影响3个维度评价炼铁工序源头、过程节能技术、末端治理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协同控制效益。从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度分析来看,源头、过程节能技术能有效推动炼铁... 为推广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以炼铁工序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度、成本收益和环境影响3个维度评价炼铁工序源头、过程节能技术、末端治理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协同控制效益。从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度分析来看,源头、过程节能技术能有效推动炼铁工序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协同减排,而末端控制技术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不具有协同性。绿氢冶炼技术和熔剂性球团制备技术污碳减排协同度较高,此外高炉喷吹焦炉煤气技术、高炉煤气回收技术和高炉热风炉双预热能协同减少VOCs和碳排放。在当前我国碳交易价格条件下,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节能技术和污染物末端治理技术具有可推广性。随着碳交易价格的上涨,绿氢冶炼和碳捕集(CCS)技术减排成本呈下降趋势。绿氢冶炼技术、污染物末端治理技术最能有效地减少环境影响,其他节能技术也能相应减少环境影响,而现有条件下CCS技术的实施会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协同度、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估,炼铁工序中源头防治和节能技术可作为我国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进行推广,随着未来碳交易价格的增长和能源的转型,绿氢冶炼技术和CCS技术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铁工序 减污降碳技术 协同评估
下载PDF
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减污降碳”何以“协同增效”
4
作者 岳利萍 杨欣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8,共13页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多目标环境规制政策的协同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面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任务,环境政策协同是否可以更加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因此,该研究利用“两控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环境政策协同的准自然实验,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2003—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单一环境规制相比,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更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②机制分析发现,在双重环境目标约束下,有为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调节效应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市场激励微观企业产生易地搬迁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减污降碳双重环境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双重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高环保意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①地方政府应统筹全局,避免走偏、盲目上马“两高”项目;②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柱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低碳行业;③根据各地实际将国家减污降碳目标分解落实,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④加大创新激励力度,鼓励低碳技术与低污染排放治理技术协同创新;⑤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推进各区域要素禀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产业转型升级 协同增效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立法表达
5
作者 刘超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理念、重视调整对象的关联性、彰显治理制度的协同性。现行减污降碳法律规范体系未确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法治理念,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对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阙如,亟待予以针对性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多层次复合关系。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应从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污染控制一般制度和大气污染控制专章制度等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生态环境法典 染控制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下载PDF
基于减污降碳需求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6
作者 王亚飞 李云凤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6期152-154,共3页
文章以“双碳”目标为出发点,明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气候应对工作现状及需求。基于减污降碳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程联动、成果反馈与持续改进5个方面,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大气染控制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7
作者 杜永亮 汪扬 +5 位作者 何少林 苑宏英 徐薇 宋阳 刘博 徐英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8,共8页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甲烷(CH_(4))的最大工业释放源。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VOCs与CH_(4)进行协同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大部分...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甲烷(CH_(4))的最大工业释放源。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VOCs与CH_(4)进行协同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大部分VOCs和CH_(4)释放源具有同根同源性,其中工艺有组织排放和火炬排放分别为最大的VOCs释放源和CH_(4)释放源;在加入新型网络化监测的协同管控路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管控措施,可提高污染物协同管控的效率;治理成本效益核算中多污染物成本效益法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吸收法和吸附法是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较高的VOCs治理技术,而减少压缩机和发动机启动次数是最经济的CH_(4)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开采 VOCS CH_(4) 协同管控 减污降碳
下载PDF
基于综合减污降碳策略的成渝地区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模拟
8
作者 段林丰 李振亮 +6 位作者 蒲茜 曹云擎 卢培利 王锋文 薛文博 雷宇 张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6-1768,共13页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及路径.结果显示,成渝地区要实现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目标,与2017基准年相比,2025年和2035年的SO_(2)、NOx、PM2.5、VOCs和CO_(2)减排比例分别为29%、32%、19%、24%、3%和35%、49%、28%、39%、12%.从综合减污降碳措施减排贡献来看,近中期阶段,末端治理(尤其是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驱动力,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20%~55%.中长期阶段,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65%~87%.此外,重点排放源减排贡献具有较大差异,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对NOx和VOCs减排贡献显著,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对CO_(2)减排贡献均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减污降碳 空气质量改善 情景优化
下载PDF
长三角工业减污降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王菲 格桑卓玛 朱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工业领域是我国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探究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 工业领域是我国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探究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建议.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的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平均值大幅下降,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缓慢增长,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总体处于上升优化态势,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等级由失调衰退类提至过渡发展类.②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空间格局上呈中部高、南北低以及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时空变动上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高值范围由上海、苏州等长江入海口地区向西转移至南京、无锡、苏州等长江下游地区,其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集聚−离散−集聚的变化趋势.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大部分区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存在时空异质性,双因子交叉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存在显著的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受产业规模结构影响较大,亟需从统筹优化减污降碳协同目标、加强重点区域协同控制、加快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减污降碳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及实证研究——以湘潭市为例
10
作者 赵果 李小敏 +5 位作者 赵玉婷 李亚飞 姚懿函 李庄 孙富云 吴昊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环境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立足落实“双碳”目标,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考虑温室气体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协同管控的关键环节,研究提出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环境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立足落实“双碳”目标,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考虑温室气体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协同管控的关键环节,研究提出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源强协同—目标协同—分区协同—措施协同”的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路径,并在湖南省湘潭市进行实证研究,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减污降碳协同 源头防控 湘潭市
下载PDF
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耦合协调研究
11
作者 易佳敏 王金龙 杨伶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在“双碳”背景下,通过测度企业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以厘清重污染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耦合协调度的变动主要取... 在“双碳”背景下,通过测度企业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以厘清重污染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耦合协调度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012—2021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在勉强协调和中级协调间浮动,主要集中在初级协调阶段,其耦合协调效应良好。环境规制和数字化程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能够促进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企业 技术创新 减污降碳 耦合协调度 PVAR模型
下载PDF
基于减污降碳和水质目标约束下的黄河干流兰州段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限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定华 张辉 +1 位作者 马雪菲 黄河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为科学合理地提出黄河干流兰州段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限值,实施精准科学治污,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兰州段水环境质量,本文以兰州市城区四座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西固、七里河安宁、盐场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统计四座污水处理... 为科学合理地提出黄河干流兰州段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限值,实施精准科学治污,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兰州段水环境质量,本文以兰州市城区四座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西固、七里河安宁、盐场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统计四座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中水回用率、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及减排效果,分析四座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对黄河干流兰州段水质的影响,梳理污水处理厂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1)兰州市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低,介于0.86%~4.66%之间.(2)四座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于国内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去除率的平均水平,COD、NH_(3)-N年均减排量分别为114584.1、8234.6 t,减排效果明显.(3)在黄河枯水期上游来水水量小、水质接近或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目标限值的条件下,叠加区间其他入河排污口的影响,兰州市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均按照设计规模及设计出水水质排污会对下游河段水质造成影响.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水水质,盲目提标改造,要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满足受纳水体水质目标前提下,统筹考虑减污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厂 排放限值 减污降碳 水质目标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路径探索
13
作者 刘贵利 王依 +3 位作者 尤瑛圻 闫楠 牛海鹏 李明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6,共9页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不足、协同体系亟须构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保障体系尚需加强等,尤其是在空间实施层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尽管国家、省、市县、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中减污降碳的实施方案、分区设计、机构框架和重要指标有所涉及,但分区管治体系、标准体系、规划传导、衔接协同与保障机制尚显不足。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主要对策,包括制定碳污排放分区标准体系,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体系,构建中心、传导、放大、预警反馈、激励和考核一体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完善源头、分区和实践链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减污降碳 分区管治 协同增效 绿色低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减污降碳效应
14
作者 马彦瑞 刘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减污降碳的政策效果有待验证。该研究选取2004—2020年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污染”和“碳排放”两个维度构建双重差分模型,...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减污降碳的政策效果有待验证。该研究选取2004—2020年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污染”和“碳排放”两个维度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减污降碳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特征,该结论在考虑了DID有效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从“区位-特征-规模”三维城市属性看,减污降碳效应在东部城市、非资源型城市、高人力资本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显著;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减污降碳效应呈边际递增趋势。③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除了直接对减污降碳存在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推动三次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服务业结构升级以及绩效型技术创新而有效促进减污降碳,但投入型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尚不明显。该研究为下一阶段中国区域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政府应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减污降碳,同时借助产业结构升级和绩效型技术创新以更加有效的方式释放新型城镇化在区域绿色发展中的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减污降碳 双重差分模型 异质性
下载PDF
钢铁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实践及启示
15
作者 李奕杰 王广伟 +1 位作者 胡小吐 钟璐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同时也处于积极部署“双碳”战略目标的开局阶段。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是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回顾了钢铁生产中烧结、高炉等主要工序...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同时也处于积极部署“双碳”战略目标的开局阶段。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是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回顾了钢铁生产中烧结、高炉等主要工序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技术发展,并结合企业生产案例分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成效,以期为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超低排放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下载PDF
呼包鄂区域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影响因素
16
作者 赵亚洲 张昕 +2 位作者 银洲 况悦 李艳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4期0157-0164,共8页
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对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迫切需要研究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影响因素。选择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简称“呼包鄂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研究了呼包鄂区域工业领域大气污染物... 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对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迫切需要研究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影响因素。选择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简称“呼包鄂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研究了呼包鄂区域工业领域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区域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工业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水平效应。结果表明:2016—2020年呼包鄂区域工业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累计效应协同程度均较高,能源消耗强度、技术水平与能源结构累计效应协同程度较低;2016—2020年工业经济规模扩大驱动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增加,同时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累计效应均促进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增加,且对碳排放的贡献度更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累计效应对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贡献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15%;技术水平提升均促进大气污染物和碳的减排,且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度明显大于对碳的贡献度。呼包鄂区域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路径制定时应重点关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推进重点行业煤炭消耗总量削减和清洁能源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鄂区域 工业领域 减污降碳 LMDI因素分解 贡献度
下载PDF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改造案例研究
17
作者 肖仲华 赵雪媛 +1 位作者 张彪 王松林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第5期156-157,共2页
针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途径不清、措施不明的问题,以某园区废水处理站工艺提标改造为契机,通过实施太阳能绿电项目、废气处理系统改造、污泥处置方式调整等手段,提出工艺改造和减污降碳系统实施的方法,为废水处理减... 针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途径不清、措施不明的问题,以某园区废水处理站工艺提标改造为契机,通过实施太阳能绿电项目、废气处理系统改造、污泥处置方式调整等手段,提出工艺改造和减污降碳系统实施的方法,为废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的工程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减污降碳 达标排放 案例
下载PDF
长三角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
18
作者 朱思瑜 于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5,共10页
在“双碳”目标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发挥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包... 在“双碳”目标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发挥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包括SO_(2)、NOx、PM和VOCs)排放当量、CO_(2)排放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减污降碳政策力度为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减污降碳政策对大气污染、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减污降碳政策具有三重协同效应,政策力度每提升1%,平均意义上可降低0.470%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降低0.292%的CO_(2)排放量,提升0.040%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②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在核心城市组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协同效应,而在中心城市组仅具有污染减排效应,在外围城市组没有产生显著效应.③减污降碳政策主要通过减少能源消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针对各城市组制定相应对策措施,进一步发挥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以全面实现长三角地区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协同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大清单”管理体系的城市减污降碳工作思路研究
19
作者 张贵驰 李晓梅 +1 位作者 杨峰 孙瑞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现阶段我国城市减污降碳政策实践已取得积极进展,协同机制正加快形成,相关实施方案与战略规划正逐步衔接,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正不断推进。同时,城市减污降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排放家底掌握程度不够、项目准入方面尚有完善空... 现阶段我国城市减污降碳政策实践已取得积极进展,协同机制正加快形成,相关实施方案与战略规划正逐步衔接,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正不断推进。同时,城市减污降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排放家底掌握程度不够、项目准入方面尚有完善空间、工作部署缺乏有效抓手以及基层协同监管存在压力等主要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运用清单管理模式,构建由排放清单、准入清单、任务清单、执法清单与需求清单组成的“大清单”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城市减污降碳工作思路提供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达峰 中和 城市管理 “大清单”管理体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技术探讨
20
作者 于金旗 孙磊 +3 位作者 刘然彬 薛松 杨童 张鹤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脱氮、节能降碳、生物固碳和智慧降碳等技术及理念方向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各种减污降碳技术在污水厂内的布局,以供污水处理行业同仁参考,助力行业早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能源 脱氮 生物固 智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