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紊乱合并不规则抗体致疑难配血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邓纪望 陈锐伟 高云翔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047-1047,共1页
关键词 凝固蛋白紊乱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不规则抗体
下载PDF
舒普深致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例报告 被引量:13
2
作者 娄丽丽 赵旭 +1 位作者 王思睿 郭晓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67-168,共2页
舒普深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带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的三代头孢菌素,在多年临床抗生素敏感性调查中,始终具有良好的抗菌敏感性。但近年来应用舒普深导致凝血障碍等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其主要机制为引起部分凝血因... 舒普深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带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的三代头孢菌素,在多年临床抗生素敏感性调查中,始终具有良好的抗菌敏感性。但近年来应用舒普深导致凝血障碍等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其主要机制为引起部分凝血因子缺乏,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严重时可致肉眼血尿、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等[1]。笔者在应用舒普深时,1例患者发生了严重凝血障碍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Β内酰胺类 凝固蛋白紊乱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长期胆管外引流致凝血功能障碍2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峰 缪成成 +2 位作者 钟文琪 张明 诸葛宇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716-1717,共2页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方法[1]。理论上,内引流符合生理需要,长期外引流因改变胆汁的生理排泄途径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术 黄疸 阻塞性 凝固蛋白紊乱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罕见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误诊分析
4
作者 卢宇 刘惠龙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8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反复血尿、皮下血肿半年,右肩部疼痛性肿块3 d入院。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反复血尿、皮下血肿半年,右肩部疼痛性肿块3 d入院。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Ⅹ活动度降低。骨髓活检病理报告淀粉样变性,刚果红染色(±),PAS染色(+)。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凝血因子Ⅹ缺乏。结论中老年人有原因不明的蛋白尿、水肿、肝大、舌大、心力衰竭等,均应怀疑淀粉样变性,血、尿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升高有重要提示意义,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因子Ⅹ 凝固蛋白紊乱 误诊 盆腔肿瘤 前列腺炎
下载PDF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Ⅱ在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静 吴天勤 +4 位作者 任传路 沈红石 陈海飞 余自强 王兆钺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Ⅱ(PIVKA-Ⅱ)在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50例ADVKCF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0、3、7d的血浆中PIVKA-Ⅱ水平,同时分析不同时间点凝...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Ⅱ(PIVKA-Ⅱ)在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50例ADVKCF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0、3、7d的血浆中PIVKA-Ⅱ水平,同时分析不同时间点凝血常规和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患者PIVKA-Ⅱ水平为(3.83±1.40) μg/L,健康对照组为(1.30±0.5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维生素K治疗3d后其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3±1.40) μg/L比(3.79 ±0.66)μg/L,P>0.05],7d后其值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近期输注血浆组PIVKA-Ⅱ水平为(3.78±1.30)μg/L,同未输注组[(3.91±1.49)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明显降低(3.68%~12.28%),而凝血酶原时间(PT)、APTT明显延长(>100 s),治疗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ADVKCF患者血浆PIVKA-Ⅱ的水平升高,维生素K治疗1周后其值仍高于正常人的水平,且不受血浆输注的影响,PIVKA-Ⅱ较凝血常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更为灵敏,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本病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蛋白紊乱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 凝血指标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Ⅴ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发现与确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傅卫军 侯健 +1 位作者 王东星 余润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 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 ,并进行了一个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 先证者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 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 ,并进行了一个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 先证者 8号内含子 3′端剪接位点存在AG→GG的突变 ,这在家系和 10 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结论 FⅤ基因 8号内含子 3′端剪接位点的突变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凝固蛋白紊乱 基因突变 先天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成人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维生素K的序贯治疗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海飞 唐杰庆 +8 位作者 金玲娟 朱晶晶 沈红石 李征洋 秦龙梅 王静 吴天勤 余自强 王兆钺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414-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防止病情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确诊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先接受维生素K1静滴3—14d,临床出血停止、复查凝血象正常后改用大剂量维生素K4口服序贯治... 目的探讨成人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防止病情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确诊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先接受维生素K1静滴3—14d,临床出血停止、复查凝血象正常后改用大剂量维生素K4口服序贯治疗(序贯治疗组),观察其临床出血表现、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此前本院收治的16例本病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21例患者病因不明,10例为杀鼠药中毒,序贯治疗组发病时血小板计数为(224.8±73.42)×10^9/L、凝血酶时间(TT)为(16.32±0.62)s、纤维蛋白原(Fg)为(3.54±0.64)g/L,与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序贯治疗组随访1—15(中位数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而常规治疗组中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高达37.5%,两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治疗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血栓现象。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治疗本病安全、经济、高效,患者无复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蛋白紊乱/药物疗法 维生素K缺乏/药物疗法 维生素K/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患儿的凝血因子缺乏及其抑制物存在情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沈伟 杨炼 +1 位作者 于霞 刘成桂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患儿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抑制物存在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并且筛查结果显示单独APTT延长的2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凝血因... 目的探讨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患儿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抑制物存在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并且筛查结果显示单独APTT延长的2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凝血因子缺乏试验和APTT纠正试验。结果①本研究278例单独APTT延长患儿中,凝血因子(F)缺乏患儿为131例(47.1%),其中,FⅧ、FⅨ、FⅪ、FⅫ缺乏患儿分别为13例(4.7%)、12例(4.3%)、8例(2.9%)和79例(28.3%),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9例(6.8%);其他原因所致的单独APTT延长患儿为147例(52.7%)。②年龄〈6个月的20例患儿中,FⅧ缺乏患儿为1例(5.0%),FⅨ缺乏患儿为1例(5.0%),FⅪ缺乏患儿为。例,FⅫ缺乏患儿为2例(10.0%),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0例(50.0%)。③本研究21例FⅧ缺乏息儿均为男性,其中,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分别为3例(15.8%)和4例(2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为12例(63.2%)。27例FⅨ缺乏患儿中,男性患儿为21例,女性为6例;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各为3例(1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21例(77.8%)。结论对单独APTT延长患儿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凝血因子检测、APTT纠正试验,对单纯APTT延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固蛋白紊乱 狼疮凝固抑制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