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糖尿病患者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及其与孕周的关系
1
作者 王全先 代延朋 +5 位作者 丁燕子 付梦宇 张雪薇 邢金芳 董凯楠 袁恩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62-1365,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及其与孕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医院就诊的232例GDM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孕检的268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及其与孕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医院就诊的232例GDM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孕检的268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PC、PS和ATⅢ水平;按孕周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比较孕中期和孕晚期观察组和对照组PC、PS和ATⅢ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分析PC、PS和ATⅢ水平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S和PC水平降低(P<0.05),但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PC和ATⅢ水平与孕周呈负相关(r=-0.156、-0.134,P<0.05)。结论GDM患者PS和PC水平降低,且随孕周增大,PC、PS和ATⅢ水平降低,应尽早进行干预,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 蛋白C 蛋白S 凝血酶
下载PDF
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对肝癌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陶霖 卢东诚 宁红建 《蛇志》 2024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APT)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27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建立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APT...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APT)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27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建立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APT水平组,通过COX分析筛选肝癌患者的预测术后预后因素,K-M曲线分析APT对肝癌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最佳截断值2.981,将APT分成高低水平组,曲线下面积为0.751(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甲胎蛋白(AFP)等与APT水平分组均无明显相关(P>0.05),APT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AFP、肝硬化等与肝癌患者预后无关,而高低APT水平与肝癌预后相关[Exp(B)=4.32,95%CI:1.824~10.27,P=0.001]。结论APT是肝癌手术预后有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 预后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3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基因检测和分析
4
作者 王怡 吴瑛婷 +4 位作者 陈慧芬 李国华 鲍时华 戴菁 王学锋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 对1例妊娠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 目的 对1例妊娠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等凝血指标。对患者的PROC、PROS1、SERPINC1、SERPIND1、PLG、PROCR、THBD、ADAMTS13、HRG、TFPI、CPB2、HABP2、PLAT、PLAU、SERPINA10、SERPINE1、SERPINF2、CALR、GP6、JAK2、MPL和凝血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点、5'-非翻译区(UTR)、编码区、剪切点8 bp内含子序列区域、转录终止子点突变、小缺失/重复和剪切位点进行突变检测。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明确致病性。结果 患者AT:A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SERPINC1基因第2号外显子发生c.380G>A(p.Cys127Tyr)杂合突变,JAK2基因第10号外显子发生c.1324G>C(p.Glu442Gln)杂合突变,SERPINA10基因第2号外显子发生c.389T>G(p.Leu130Trp)杂合突变。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在正常人群公共SNP数据库(ExAC数据库、1000G dbSNP13数据库和gnomAD数据库)中未被收录,ClinVar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HGMD数据库中均未见该变异位点的相关报道,PolyPhen-2、MutationTaster和CADD在线软件预测其为致病性变异。JAK2基因c.1324G>C(p.Glu442Gln)变异和SERPINA10基因c.389T>G(p.Leu130Trp)评级均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3个变异均存在。蛋白模拟结构分析结果显示,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可导致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可能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及时进行分子诊断,有助于改善遗传性AT患者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INC1基因 易栓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妊娠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郑华珍 雷秋成 +2 位作者 陈展泽 陈焕伟 李启欣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90-793,799,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AFP)预测肝细胞癌(HCC)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该院行手术治疗同时病理结果为HCC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MVI分为MVI... 目的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AFP)预测肝细胞癌(HCC)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该院行手术治疗同时病理结果为HCC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MVI分为MVI阳性组(38例)和MVI阴性组(66例)。收集患者术前的影像学、PIVKA-Ⅱ、AFP、肝功能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发生MVI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IVKA-Ⅱ联合AFP预测HCC发生MVI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65 cm、PIVKA-Ⅱ>220 mAU/mL、AFP>305 ng/mL均是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IVKA-Ⅱ(OR=3.741,P=0.011)、AFP(OR=3.837,P=0.004)均是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IVKA-Ⅱ和AFP单独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6.3%、54.5%、0.709和55.3%、75.8%、0.652;二者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和AUC为78.9%、59.5%、0.719。结论术前PIVKA-Ⅱ>220 mAU/mL、AFP>305 ng/mL均是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HCC发生MVI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下载PDF
塞来昔布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退变
6
作者 朱志恒 丁佳滢 +5 位作者 葛杨硕 黄春萌 沈军 王学宗 郑昱新 丁道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446-5451,共6页
背景: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凝血酶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且凝血酶可以诱导大鼠软骨细胞退变,提示抑制凝血酶功能可能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方法。塞来昔布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炎的常见药物,是否可以抑制凝血酶的促炎作用而改善大鼠软骨细胞退... 背景: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凝血酶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且凝血酶可以诱导大鼠软骨细胞退变,提示抑制凝血酶功能可能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方法。塞来昔布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炎的常见药物,是否可以抑制凝血酶的促炎作用而改善大鼠软骨细胞退变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凝血酶诱导软骨细胞退变的影响。方法: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凝血酶含量。体外提取、培养SD乳鼠关节软骨细胞,使用第一代细胞进行实验,将软骨细胞分对照组、凝血酶组和塞来昔布组。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并使用Edu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qRT-PCR检测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聚集蛋白聚糖、弹性蛋白、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7、粒细胞趋化蛋白6)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Ⅱ型胶原α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分解代谢基因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环氧化酶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人相比,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凝血酶含量显著增高;(2)塞来昔布可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软骨细胞纤维样形态改变;(3)与凝血酶组相比,塞来昔布抑制了软骨细胞的增殖;(4)凝血酶组Ⅱ型胶原α1等软骨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的下调被塞来昔布抑制(P <0.05);(5)凝血酶可促进软骨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7、粒细胞趋化蛋白6)以及分解代谢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在塞来昔布干预下,上述基因的表达下调(P <0.05);(6)结果提示,塞来昔布可以抑制凝血酶的促炎作用,从而改善大鼠软骨细胞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凝血酶 塞来昔布 细胞增殖 细胞退变
下载PDF
超声造影结合异常凝血酶原Ⅱ预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非完全缓解的价值探讨
7
作者 王琳 张青兰 马海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预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非完全缓解(CR)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3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97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TACE术...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预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非完全缓解(CR)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3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97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TACE术治疗,术后7 d测定血清PIVKA-Ⅱ水平,术后3个月接受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患者TACE术后疗效情况分为CR组与非CR组。比较两组超声造影特征、血清PIVKA-Ⅱ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非CR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超声造影结合PIVKA-Ⅱ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97例患者中33例CR,发生率34.02%,64例非CR,发生率65.98%。非CR组动脉期增强率、延迟期增强率、门静脉期增强率高于CR组(P<0.05)。非CR组肿瘤直径>5 cm例数占比高于CR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增强[O^R=3.480(95%CI:1.530,7.916)]、延迟期增强[O^R=4.293(95%CI:1.887,9.766)]、门静脉期增强[O^R=2.726(95%CI:1.199,6.202)]、血清PIVKA-Ⅱ升高[O^R=3.050(95%CI:1.341,6.937)]、肿瘤直径>5 cm[O^R=3.575(95%CI:1.572,8.133)]为老年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非CR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血清PIVKA-Ⅱ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非CR的敏感性分别为84.37%(95%CI:0.627,0.895)、78.56%(95%CI:0.569,0.834)、92.19%(0.702,0.958),特异性分别为60.61%(95%CI:0.523,0.731)、78.79%(95%CI:0.583,0.852)、84.85%(95%CI:0.627,0.920),AUC分别为0.725(95%CI:0.625,0.811)、0.760(95%CI:0.663,0.841)、0.885(95%CI:0.804,0.942)(P<0.05),二者联合时AUC更高。结论超声造影、血清PIVKA-Ⅱ在预测老年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非CR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超声造影 异常凝血酶原Ⅱ 老年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完全缓解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
8
作者 张盛楠 许家瑞 +1 位作者 陈春霞 秦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339-342,347,共5页
目的 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实验... 目的 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72例,未输血组212例,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二元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单一与联合对术后输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输血组与非输血组年龄、BMI、高血压、骨质疏松、手术时长、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手术时长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P<0.05)。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27%、84.34%,AUC为0.755(P<0.05)。结论 手术时长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输血的早期预判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血红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髋关节置换手术
下载PDF
血浆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突聋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谌祎玮 王宁 +1 位作者 肖旭平 周建波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7期781-783,共3页
目的:通过对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联合分析,探讨微血栓形成在不同类型突发感音神经性聋(SSNH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突发性聋(SHL... 目的:通过对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联合分析,探讨微血栓形成在不同类型突发感音神经性聋(SSNH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突发性聋(SHL)患者作为突聋组,另选70例同期住院治疗的鼻中隔偏曲、声带息肉、耳前瘘管、成人鼾症中听力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前的纯音听阈结果将突聋组患者分为低频组12例、高频组18例、全频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AT-Ⅲ、D-dimer、FDP水平。结果:突聋组D-dimer、FDP水平低于对照组,AT-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5、5.142、5.158,P<0.05);高频组、全频组D-dimer、FDP水平高于对照组、低频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6、14.588、12.839,P<0.05)。结论:AT-Ⅲ、D-dimer、FDP联合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度较高,可为临床上不同类型患者溶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使用改善微循环、溶栓类药物,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感音神经性聋 凝血酶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异常凝血酶原在HBV感染相关肝病中的诊疗价值
10
作者 张淑花 朱宗林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BV感染相关肝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2020年9月~2021年4月HBV感染及健康对照500例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BV感染相关肝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2020年9月~2021年4月HBV感染及健康对照500例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高尔基体蛋白(GP73),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IVKA-Ⅱ,通过SPSS软件及受试者工作特者(ROC)曲线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P73诊断ASC、CHB、LC和HCC的敏感度分别为77.0%、71.1%、69.0%和94.0%,特异度为84.4%、57.6%、58.9%和34.8%,AUC值为0.861、0.628、0.672和0.62;PIVKA-Ⅱ诊断CHB、LC和HCC的敏感度分别为92.1%、30.0%和33.0%,特异度为29.4%、82.9%和87.7%,AUC值为0.577、0.537和0.605;GP73和PIVKA-Ⅱ二者联合诊断CHB、LC和HCC的敏感度分别为70.0%、66.0%和70.0%,特异度分别为54.1%、51.2%和54.1%,AUC值为0.674、0.594、0.598;GP73和PIVKA-Ⅱ二者联合传统血清学指标诊断CHB、LC和HCC的特异度分别为87.9%、72.3%和58.0%,敏感度分别为97.4%、56.0%和72.0%,AUC值为0.959、0.661、0.62。结论:GP73对ASC和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PIVKA-Ⅱ对诊断HCC诊断较好,二者联合传统指标可进一步提升对HBV感染的不同结局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基体蛋白73 异常凝血酶 乙型肝炎病毒 肝病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变化及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曹敏华 冯冠男 周冬梅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动态变化,并分析INR对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22...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动态变化,并分析INR对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2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15 d内LEDVT发生情况分组,分为LEDVT组和N-LEDVT组。检测患者术前(T_(1))及术后第1天(T_(2))、第2天(T_(3))、第3天(T_(4))时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NR],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INR对术后发生LE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自T_(2)开始,两组患者TT、PT、APTT均缩短,血浆FIB、D-D升高,INR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间TT、PT、APT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DVT组T_(2)~T_(4)血浆FIB、D-D均高于N-LEDVT组,INR低于N-LEDVT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浆FIB、D-D、INR预测术后LEDVT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1、0.671、0.816。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自术后第1天开始INR即开始下降,且其可提示术后LE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宫颈癌 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
12
作者 朱珊 王玉 胡益飞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7例为观察组,非进展性脑梗死48例为对...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7例为观察组,非进展性脑梗死48例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的45名志愿者为健康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治疗前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AT-Ⅲ活性、血清Lp-PLA2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治疗前血浆AT-Ⅲ活性、血清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浆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均P<0.05),血清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均P<0.05);而对照组血浆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3、5、7天血浆AT-Ⅲ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血清Lp-PLA2水平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治疗第5天比较,治疗第7天血浆AT-Ⅲ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Lp-PLA2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浆AT-Ⅲ活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4,P<0.001),血清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7,P<0.001)。结论血浆AT-Ⅲ活性、血清Lp-PLA2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及神经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凝血酶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神经功能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血栓弹力图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13
作者 赖媛媛 何振业 +4 位作者 沈化清 林一腾 刘熙君 齐军 林勇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基于Caprini评分将肿瘤患者细分为不同血栓风险组,比较各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肿瘤类型患者3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TEG各参数诊断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TAT、PIC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极高风险组TAT、PIC高于中/低风险组(P<0.05);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患者TAT、PIC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EG评价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分别为85.0%、55.0%、56.70%,特异性分别为93.3%、81.7%、7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72、0.63。结论 TAT、PIC可早于TEG提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肿瘤
下载PDF
一种蛇毒类凝血酶纯化新方法
14
作者 李秀琳 董敬 +1 位作者 刘阳 李爽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提供一种蛇毒类凝血酶的新纯化方法。方法蛇毒经预处理后,依次经过苯甲脒琼脂糖凝胶亲和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疏水色谱后获得蛇毒类凝血酶,分别对活性、分子量及纯度进行检测,并与使用现有专利方法制备的蛇毒类凝血酶进行质量比... 目的提供一种蛇毒类凝血酶的新纯化方法。方法蛇毒经预处理后,依次经过苯甲脒琼脂糖凝胶亲和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疏水色谱后获得蛇毒类凝血酶,分别对活性、分子量及纯度进行检测,并与使用现有专利方法制备的蛇毒类凝血酶进行质量比较。结果新方法制备的蛇毒类凝血酶与现有专利方法相比,分子量无明显差异,但新方法的比活力更高,且纯度更高,同时新方法的工艺稳定性更佳。结论新方法与现有专利方法相比,简化了工艺步骤,缩短了纯化周期,减少了过程环境暴露风险,可获得高纯度类凝血酶,工艺稳定性高,产品质量一致性好,利于临床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类凝血酶 纯化 新方法
原文传递
清营汤加减方联合人工肝对急性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的影响
15
作者 刘华裕 张国明 刘云云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目的观察清营汤加减方联合人工肝对急性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重症肝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人工肝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清营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 目的观察清营汤加减方联合人工肝对急性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重症肝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人工肝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清营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T、ALT及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期间内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营汤加减方联合人工肝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护肝降酶及改善凝血功能紊乱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急性重症肝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肝炎 清营汤 人工肝 肝功能 凝血酶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研究
16
作者 王乐 孙萌 罗敬华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94-296,共3页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36例肝硬化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36例肝硬化未出血患者作为对照A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参与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B组研究对象。所有...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36例肝硬化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36例肝硬化未出血患者作为对照A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参与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B组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者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对比三组检验数据。结果 实验组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A、B组,实验组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A、B组(P<0.05);对照A组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B组,对照A组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B组(P<0.05)。结论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是肝硬化重要的诊断指标,可充分反映功能损伤及出血情况,建议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下载PDF
凝血酶指标及相关临床特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朱玉叶 陈昊阳 王修锁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研究凝血酶指标及相关临床特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目的 研究凝血酶指标及相关临床特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65)及预后不良组(mRS>2分,n=27)。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吸烟、有无饮酒、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脂血、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肿体积、血肿位置,检测2组患者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凝血酶峰值(TPH)、凝血酶达峰时间;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年龄、NIHSS评分、ETP、TPH、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NIHSS评分、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小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ETP、TPH水平及小脑血肿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叶血肿、基底核区血肿、脑干血肿人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证实年龄、NIHSS评分、ETP、TPH、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能够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848、0.859、0.862、0.797、0.852,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59.040岁、NIHSS评分≥8.195分、ETP≤420.510 nmol/(L·min)、TPH≤87.395 nmol/L、凝血酶达峰时间≥13.285 min、血肿体积≥12.705 ml、血肿位于小脑以外其他位置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NIHSS评分、ETP、TPH、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血肿位置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相关性,能够为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凝血酶 血肿 预后
下载PDF
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18
作者 刘振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究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凝血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艾普拉... 目的探究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凝血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物质生活、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生理功能评分(80.46±4.62)分、心理状况评分(82.81±3.89)分、物质生活评分(82.11±3.49)分、社会关系评分(81.63±4.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37±3.65)、(75.18±2.83)、(72.18±3.82)、(73.52±3.17)分(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C反应蛋白(3.35±0.79)mg/L、白细胞介素-6(40.63±5.24)ng/L、白细胞介素-1(16.43±5.1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5.59±0.57)mg/L、(62.37±3.53)ng/L、(25.18±5.14)ng/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应用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普拉唑 凝血酶 胃炎 消化性溃疡出血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任泽菊 吕庆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凝血酶治疗,试验组接受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 目的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凝血酶治疗,试验组接受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氧化应激指标、症状改善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试验组治疗后Hb(115.68±12.76)g/L、PLT(146.44±14.85)×10^(9)/L、RBC(5.79±0.55)×10^(12)/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33±15.44)g/L、(134.44±14.25)×10^(9)/L、(4.85±0.42)×10^(12)/L,WBC(8.72±1.41)×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6±1.82)×10^(9)/L(P<0.05)。试验组腹胀与腹痛改善时间(2.33±0.80)d、血氧恢复正常时间(4.24±1.01)d、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5.60±1.40)d、住院时间(12.60±3.1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49±1.15)、(5.33±1.61)、(7.20±1.84)、(17.69±4.80)d(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较高,脂质过氧化氢、丙二醛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施以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效果良好,不但可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可优化血常规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还可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凝血酶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评价多发伤预后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赵汉卫 徐良 邵先安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7月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共150例)和死亡组(共13... 目的评价采用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7月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共150例)和死亡组(共1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一般资料和入科2 h内的凝血试验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生存组的PT[14.6(13.3~16.3)s]和PLT[121(80~178)×10^(9)/L]相比,死亡组的PT[17.9(15.0~23.9)s]明显延长,PLT[101(50~123)×10^(9)/L]显著降低(P<0.05)。与生存组的血浆FDP[28.63(15.32~57.59)μg/mL]和D⁃D[6.62(2.89~18.56)μg/mL]相比,死亡组的FDP[65.45(49.89~105.93)μg/mL]和D⁃D[21.62(15.94~30.86)μg/mL]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P和PT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FDP联合PT判断创伤预后的AUC为0.78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72.5%。结论PT延长和FDP升高是创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T联合FDP能够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预后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