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8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对肝癌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陶霖 卢东诚 宁红建 《蛇志》 2024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APT)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27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建立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APT...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APT)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27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建立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APT水平组,通过COX分析筛选肝癌患者的预测术后预后因素,K-M曲线分析APT对肝癌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最佳截断值2.981,将APT分成高低水平组,曲线下面积为0.751(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甲胎蛋白(AFP)等与APT水平分组均无明显相关(P>0.05),APT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AFP、肝硬化等与肝癌患者预后无关,而高低APT水平与肝癌预后相关[Exp(B)=4.32,95%CI:1.824~10.27,P=0.001]。结论APT是肝癌手术预后有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率 预后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2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
3
作者 张盛楠 许家瑞 +1 位作者 陈春霞 秦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339-342,347,共5页
目的 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实验... 目的 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72例,未输血组212例,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二元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单一与联合对术后输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输血组与非输血组年龄、BMI、高血压、骨质疏松、手术时长、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手术时长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P<0.05)。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27%、84.34%,AUC为0.755(P<0.05)。结论 手术时长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输血的早期预判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血红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髋关节置换手术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变化及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曹敏华 冯冠男 周冬梅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动态变化,并分析INR对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22...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动态变化,并分析INR对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2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15 d内LEDVT发生情况分组,分为LEDVT组和N-LEDVT组。检测患者术前(T_(1))及术后第1天(T_(2))、第2天(T_(3))、第3天(T_(4))时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NR],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INR对术后发生LE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自T_(2)开始,两组患者TT、PT、APTT均缩短,血浆FIB、D-D升高,INR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间TT、PT、APTT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DVT组T_(2)~T_(4)血浆FIB、D-D均高于N-LEDVT组,INR低于N-LEDVT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浆FIB、D-D、INR预测术后LEDVT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1、0.671、0.816。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自术后第1天开始INR即开始下降,且其可提示术后LE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宫颈癌 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研究
5
作者 王乐 孙萌 罗敬华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94-296,共3页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36例肝硬化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36例肝硬化未出血患者作为对照A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参与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B组研究对象。所有...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36例肝硬化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36例肝硬化未出血患者作为对照A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参与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B组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者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对比三组检验数据。结果 实验组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A、B组,实验组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A、B组(P<0.05);对照A组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B组,对照A组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B组(P<0.05)。结论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是肝硬化重要的诊断指标,可充分反映功能损伤及出血情况,建议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评价多发伤预后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赵汉卫 徐良 邵先安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7月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共150例)和死亡组(共13... 目的评价采用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07月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共150例)和死亡组(共1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一般资料和入科2 h内的凝血试验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生存组的PT[14.6(13.3~16.3)s]和PLT[121(80~178)×10^(9)/L]相比,死亡组的PT[17.9(15.0~23.9)s]明显延长,PLT[101(50~123)×10^(9)/L]显著降低(P<0.05)。与生存组的血浆FDP[28.63(15.32~57.59)μg/mL]和D⁃D[6.62(2.89~18.56)μg/mL]相比,死亡组的FDP[65.45(49.89~105.93)μg/mL]和D⁃D[21.62(15.94~30.86)μg/mL]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P和PT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FDP联合PT判断创伤预后的AUC为0.78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72.5%。结论PT延长和FDP升高是创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T联合FDP能够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预后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检验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
7
作者 许岩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8期93-96,共4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与血小板参数检验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肝损伤程度为标准将其分为有出血组(有出血症状,19例)和无出血组(无出血症状...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与血小板参数检验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肝损伤程度为标准将其分为有出血组(有出血症状,19例)和无出血组(无出血症状,41例)。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及肝功能指标。结果有出血组的凝血酶时间(TT)、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长于无出血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低于无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显著低于无出血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无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出血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低于无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与血小板参数检验可有效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为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肝功能指标 生化检验 肝损伤程度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振钢 王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5期94-97,共4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65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出血症状将其分为A组(103例,存在出血症状)、B组(62例,无出血症状)。两组均进行血...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65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出血症状将其分为A组(103例,存在出血症状)、B组(62例,无出血症状)。两组均进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比较不同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结果A组的PLT、PCT、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显著低于B组,MPV、PDW高于B组,PT、APTT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级患者的PLT、PCT、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高于Child-Pugh B、C级患者,MPV、PDW低于Child-Pugh B、C级患者,PT、APTT短于Child-Pugh B、C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及血小板参数均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指标,这对完善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肝损伤分级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任翔 方智靓 李燕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静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确定是否形成DVT分为对照组38例和DVT组42例。2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对DVT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检查显示,肌间静脉血管管腔局部扩张,内透声不佳,可见絮状低回声,加压探头显示血管管腔改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DVT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0.33)mg/L vs(0.37±0.10)mg/L,(9.19±2.50)s vs(13.35±3.46)s,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DVT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78.9%;D-二聚体对DVT阳性预测值为88.1%,阴性预测值为89.5%;凝血酶原时间对DVT阳性预测值为88.1%,阴性预测值为81.6%。ROC曲线分析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三者联合检测诊断DVT的AUC分别为0.883、0.912、0.833、0.984,敏感性分别为0.976、0.833、0.857、0.976,特异性分别为0.789、1.000、0.816、0.94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三者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DVT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验对诊断肝硬化及评估出血风险的价值
10
作者 孙义琴 袁付平 李勇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2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 pressure,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检验对诊...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 pressure,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检验对诊断肝硬化及评估肝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高邮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0例(肝硬化组)与健康体检者180例(健康组),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参数,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评估上述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PT(17.86±2.25)s、PDW(21.54±1.38)%、MPV(15.20±1.95)fL均高于健康组,PCT(0.10±0.03)%、PLT(69.84±17.32)×10^(9)/L小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37、45.049、23.717、21.466、33.229,P<0.05)。PT、PDW、MPV、PCT、PLT等指标在肝硬化出血风险评估中的AUC分别为0.901、1.000、0.899、0.886、0.781(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明显异常,该两类指标检测对肝硬化诊断效能高,且能够反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肝硬化 肝损伤 血小板参数 诊断效能 出血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梁忆佳 李金洋 赵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458-5460,共3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CT)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住院治疗的2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P组及同期门诊体检中心250例...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CT)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住院治疗的2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P组及同期门诊体检中心250例健康人员作为Ⅰ组,对比PT及血小板指标水平,Pearson分析PT与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血小板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P组PT、MPV、PDW均明显高于Ⅰ组,而BPC、PCT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出血组P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而BPC、PCT均明显低于无出血组(P<0.05)。PT与MPV、PDW呈正相关,与BPC、PCT呈负相关(P<0.05)。PT、MPV、PDW、BPC、PCT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进行PT及血小板指标检测,可准确反映肝功能出血、受损情况,对防止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马艺萍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3 位作者 袁玉娟 尼格热·阿力木 马清玉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HD)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209例CHD患者,排除基线资料不全以及失访的患者,最终纳入1152...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HD)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209例CHD患者,排除基线资料不全以及失访的患者,最终纳入1152例。终点事件是生物学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29.7±17.0)个月。根据PT中位数分为2组:低组(PT<12.4,n=574)和高组(PT≥12.4,n=57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T在随访期间对结局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糖尿病史、球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和谷草转氨酶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T组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T组(P=0.0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PT是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校正后的HR为1.058(1.001~1.118),P=0.04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示,PT的曲线下面积为0.639。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间生存情况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5)。结论PT与死亡独立相关,其可能是PCI术后CH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术后 随访 预测因子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13
作者 陈开放 程江华 施涛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11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74例AP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非胰腺炎急腹症患者40...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74例AP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非胰腺炎急腹症患者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分为轻症亚组40例和重症亚组34例,治疗1个月后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50例和预后不良亚组24例。比较组间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血液生化指标[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IL-6、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血钙、血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APACHEⅡ评分、PT、IL-6、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增加(均P <0.05)。与轻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PT、IL-6、血糖、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增加,而血钙明显下降(均P <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不良组APACHEⅡ评分、PT、IL-6、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增加(均P <0.05)。PT和IL-6与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呈正相关(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PT和IL-6诊断A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和0.869联合诊断AUC为0.897;鉴别轻症与重症AP的AUC分别为0.857和0.898联合诊断AUC为0.905;预测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841和0.863联合诊断AUC为0.899。结论 PT和IL-6有望成为AP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重要生化标志物,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凝血酶原时间 白细胞介素-6 预后 标志物 炎症 血栓
下载PDF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联合凝血酶原时间对儿童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江芳 潘金勇 +1 位作者 丁书培 林钊棠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对判断儿童心力衰竭发展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改良Ross心功能等级,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21例;按预后分为... 目的探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对判断儿童心力衰竭发展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改良Ross心功能等级,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21例;按预后分为存活31例和死亡19例。比较各组间ALT、AST、ALB、PT水平,分析ALT、AST、ALB、PT、Ross心功能等级与心力衰竭死亡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心力衰竭患儿的ALT中位数水平为95.0(141.2)U/L,AST为60.9(79.1)U/L,ALB为35.3(7.1)g/L,PT为(19.64±2.62)s。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间ALB、AST、ALT、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功能Ⅱ级与Ⅲ级之间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ALB、ALT、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心力衰竭程度与ALB分级之间呈负相关(r_(s)=-0.375,P<0.05),与ALT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_(s)=0.747,P<0.001),与AST分级之间无相关性(r_(s)=0.275,P>0.05),与PT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_(s)=0.35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oss心功能等级越高,ALT值越高(OR=1.018,95%CI:1.006~1.030)、AST值越高(OR=1.010,95%CI:1.001~1.020),心力衰竭患儿死亡风险越大。结论ALT、AST、ALB联合PT、改良Ross心功能等级可评估心力衰竭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ALT联合改良Ross分级评分对评估其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白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巩太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33-0035,共3页
讨论分析肝硬化检验受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病患纳入到实验组,时间分布界限2021年4月-2023年1月,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者共计50例纳入参照组,对两组同时展开凝血酶原时间检验、血小板检... 讨论分析肝硬化检验受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病患纳入到实验组,时间分布界限2021年4月-2023年1月,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者共计50例纳入参照组,对两组同时展开凝血酶原时间检验、血小板检验,分析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同时比较出血以及未出血病患的凝血酶原时间检验数值、血小板检验数值差异水平。结果 (1)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数值、血小板体积检验数值、血小板分布宽度检验数值进一步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检验数值、血小板压积检验数值进一步下降,差异对比<0.05;(2)相较于未出血组,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检验数值、血小板体积检验数值、血小板分布宽度检验数值进一步升高,且血小板计数检验结果、血小板压积检验结果进一步下降,差异对比P<0.05。结论 在肝硬化临床诊断过程,凝血酶原时间检验数值、学校不检验数值可作为关键诊断指标,其检验价值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检验价值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与C反应蛋白在骨折患者感染早期的检验价值
16
作者 吴叶欣 魏旭城 +1 位作者 林书瀚 施腾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1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早期诊断骨折患者继发感染的价值,为临床早期防治感染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诊治的100例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早期诊断骨折患者继发感染的价值,为临床早期防治感染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诊治的100例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继发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均在术前、术后48 h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PT、CRP,对比两组差异,并通过绘制AOC曲线分析PT、CRP联合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术后继发感染38例,未感染6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PT、CRP均高于术前(P <0.05),且感染组患者均高于未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血清PT和CRP呈正相关(P <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单独与联合检测PT、CRP的AUC值分别是0.732、0.720及0.852,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90.3%。结论 骨折患者术后PT、CRP水平增高,提升感染的可能。二者联合诊断骨折术后感染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感染 凝血酶原时间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对多发性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陆淼 徐进宇 张云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2期2172-217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对多发性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3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将发...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对多发性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3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将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DVT组,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PLT、PT及FIB等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下肢DVT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T、PT及FIB对下肢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发性创伤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35.86%(71/198);DVT组PLT及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37、6.113、6.109,均P<0.05);DVT组合并糖尿病率及下肢骨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39、0.02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骨折、PLT、PT及FIB水平是多发性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T、PT、FIB及其联合检测预测下肢DVT发生的AUC分别为0.857、0.743、0.745、0.908。结论PLT、PT及FIB水平在多发性创伤后发生下肢DVT患者中表达异常,通过联合检测三者水平对于预测多发性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形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多发性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
18
作者 杨雪梅 胡敏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29-235,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严重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铜陵市妇幼... 目的:分析不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严重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2例CI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另收集同期体检的74例健康志愿者的各项体检资料(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基础资料与血清Hcy和FIB水平及PT的差异。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0),比较NIHSS不同评分组的基础资料,血清Hcy和FIB水平及PT的差异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并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CI患者预后mRS评分与血清Hcy和FIB水平及P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Hcy、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PT短于对照组(均P<0.05)。在不同程度的对照组中,年龄、吸烟史例数、收缩压、舒张压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5);血清Hcy、FIB水平与预后90 d的mRS评分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5);血清PT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Hcy、FI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PT短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CI患者血清Hcy、FIB与预后mRS评分呈正相关(r=0.802,r=0.875,P<0.05),而PT与预后mRS评分呈负相关(r=−0.789,P<0.05)。结论:CI严重程度越高,患者血清Hcy、FIB水平越高,而PT越短,且CI患者血清Hcy和FIB水平及PT与预后mRS评分呈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预后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检测系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结果的偏倚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海明 卜娜分 +5 位作者 周强 黄宪章 徐宁 庄俊华 张秀明 梁伟雄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5年第3期115-116,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检测系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偏倚。方法分别采用3种不同水平IL质控物、DADE质控物和40份不同浓度患者新鲜血浆,在3个不同检测系统(ACL-200、ACL-3000、CA-1500检测系统)测定APTT,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统计... 目的分析不同检测系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偏倚。方法分别采用3种不同水平IL质控物、DADE质控物和40份不同浓度患者新鲜血浆,在3个不同检测系统(ACL-200、ACL-3000、CA-1500检测系统)测定APTT,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6个水平的质控物测定结果,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或K个相关样本的Friedman双向评秩方差分析,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检测系统间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浆其测定结果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系数均>0.975;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983。以CA-1500作标准检测系统对其他检测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ACL-200、ACL-3000临床部分可接受。结论3个检测系统测定APTT结果的精密度、比对试验从统计学方面分析均不能接受;但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存在不可比性,需要采取整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系统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偏倚分析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测定结果 偏倚 CA-1500 Friedman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