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血栓弹力图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2
作者 赖媛媛 何振业 +4 位作者 沈化清 林一腾 刘熙君 齐军 林勇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基于Caprini评分将肿瘤患者细分为不同血栓风险组,比较各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肿瘤类型患者3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TEG各参数诊断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TAT、PIC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极高风险组TAT、PIC高于中/低风险组(P<0.05);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患者TAT、PIC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EG评价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分别为85.0%、55.0%、56.70%,特异性分别为93.3%、81.7%、7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72、0.63。结论 TAT、PIC可早于TEG提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肿瘤
下载PDF
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许丙洋 袁波 娄志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分析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前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依据术后30 d内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2),分析颅... 目的分析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前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依据术后30 d内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2),分析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术前TAT复合物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及术前TAT复合物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大于等于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10 h、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小于5分、术前TAT复合物大于100 ng/mL、空腹血糖(FBG)大于10 mmol/L、手术时间≥大于等于3 h为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TAT复合物水平与患者年龄、FBG水平和手术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术前TAT复合物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5%CI为0.723~0913,P<0.001,敏感度为80.32%,特异度为74.06%,最佳截断值为100 ng/mL,具有较佳的预测价值。结论TAT复合物水平为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与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存在相关性,对颅脑创伤患者死亡有较佳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倩 余枝广 +3 位作者 柴凡 孙怀娟 李俊鑫 万晓春 《集成技术》 2023年第6期72-82,共11页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研究以TAT为免疫原制备杂交瘤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模式建立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经过反应优化,磁珠浓度和吖啶酯抗体浓度确定为0.20 g/L和0.2 mg/L,样本量为50μL,在37℃条件下,磁珠抗体和待测物孵育5 min,再与吖啶酯标记抗体孵育5 min。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含有凝血酶原(0.20 mg/mL)和抗凝血酶Ⅲ(0.31 mg/mL)的样本没有交叉反应,且与日本希森美康的TAT试剂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较高(r>0.95)。此外,该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空白限LoB≤0.20 ng/mL,检出限LoD≤0.40 ng/mL,在0.40~120 ng/m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准确度在±8%的范围内,可满足临床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检测方法 性能评估
下载PDF
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微微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612-616,共5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TAT)和D-二聚体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47例,其中重... 目的:分析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TAT)和D-二聚体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47例,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阿加曲班治疗为观察组(n=71),rt-PA单独治疗为对照组(n=76)。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AT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出院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分析治疗后TAT、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检测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增加、TAT水平增加、D-二聚体水平和NIHSS评分为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TAT水平预测AIS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D-二聚体(P<0.05)。结论:AIS超早期应用rt-PA联合阿加曲班可有效降低TAT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超早期 阿加曲班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风险分层中的作用
6
作者 赵园 王亚玲 俞春芝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目的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MT(MT组,n=60)定义为分娩后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10 U,<10 U为非MT组(n=190)。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PPH刚发生时的血浆PIC、TAT水平。结果与非MT组相比,MT组PPH患者拥有更高的TAT[2.20(1.20,3.00)ng/mL vs.4.00(2.20,6.30)ng/mL,Z=-5.464,P<0.001]及PIC[0.99(0.82,1.13)μg/mL vs.1.11(1.05,1.55)μg/mL,Z=-7.228,P<0.00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TAT、PIC联合预测PPH后需要MT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置信区间:0.756~0.886),阳性似然比为4.76、阴性似然比为0.35,明显优于二者单独预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3.25 ng/mL、PIC水平>1.04μg/mL均为PPH后需要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T、PIC水平升高是PPH患者需要MT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原文传递
脑出血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表达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瑞玲 吴成翰 王开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证(20例)3组,并进行出血量评估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另选外科、妇科盆腔及下肢疾病且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腰椎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10例作为脑脊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ICH组静脉血及血浆血肿引流液、对照组静脉血浆或脑脊液检测TAT复合物。结果各型按出血量和NIHSS评分高低顺序排列为脱证>阴闭>阳闭,按GCS评分高低排列为阳闭>阴闭>脱证。与组内1、2天比较,ICH组第4天血浆TAT复合物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H组第1、2、4天血浆TAT复合物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组第1、2、4天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脊液对照组比较,ICH组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33,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09,P<0.01);ICH组TAT复合物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且存在动态演变;阳闭、阴闭、脱证TAT复合物存在明显差异(P<0.01);ICH组血浆和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变化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TAT复合物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客观化指标,并提供闭、脱证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闭证 脱证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杰 邓东红 +2 位作者 程鹏 林发全 彭志刚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52.76±17.42 ng/ml)、vWF(197.93%±32.07%)、D-D(542.75±377.14 ng/ml)比正常对照组TAT(2.75±0.77 ng/ml),vWF(67.28%±18.65%),D-D(41.96±6.57 n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P<0.01),经维甲酸治疗7 d后下降,21 d后可达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管内皮受损、体内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应根据不同机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因子活性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翟艳苓 秦明照 +4 位作者 路亚枫 刘复强 计嘉军 魏立强 洪恩博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8-62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F活性(258±111)pmol/L和TAT(28.4±3.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TF活性(110±50)pmol/L和TAT(6.6±3.4)μg/L]、UA组[TF活性(121±49)pmol/L和TAT(9.8±5.6)μg/L]、胆囊炎组[TF活性(143±33)pmol/L和TAT(5.9±2.1)μg/L](P均<0.01)。结论监测血浆TF活性和TAT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和UA患者是否存在由高浓度TF触发的凝血途径激活及有无凝血酶生成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组织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干预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赟 余伟 +1 位作者 程鹏 吴俭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射液干预组(5ml/kg)4组,每组24只鼠。分别测定6h、12h和24h3个时段P-选择素、TAT、PL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幼鼠在6h时点P-选择素、TAT、PLT水平无明显差异,脓毒症组幼鼠12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水平开始出现降低(P>0.05),24h时点P-选择素水平较前下降,而TAT水平持续升高。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在12h、24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有升高,但上升幅度低于同时点脓毒症组P-选择素、TAT水平(P>0.05),PLT值在6h时点无明显差异,而12h、24h时点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脓毒症组同时间点PLT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芪注射液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P-选择素、TAT、PLT均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脓毒症 P-选择素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PLT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廉应涛 何川 +3 位作者 余追 姚兰 左小淑 侯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柳林 金钧 +3 位作者 黄芳 王玉宇 许莹莹 王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42-746,共5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PC)、蛋白S(PS)、TAT。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43例)和重症组(32例)。根据出院情况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6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第7天TAT是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第7天TAT大于21.04 ng/ml时,预测AP患者预后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92~0.940,P<0.05)。重症组第7天RDW与轻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DW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结论:TAT在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探析
13
作者 李一璞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5期1851-1853,共3页
目的:探析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 目的:探析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诊治的66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内存亡情况分为存活组46例与死亡组20例,对其各项基础临床资料及外周血TAT、sTM、t-PAI-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各感染发生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5、2.787、3.318、0.121;t=0.663、0.919,P>0.05),死亡组患者病情程度较存活组更严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高于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1、1.413、3.052、4.823;χ^(2)=16.659,P<0.05)。死亡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TAT、sTM、t-PAI-C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9.605,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AT、sTM、t-PAI-C与CRP、PCT水平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TAT、sTM、t-PAI-C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周血TAT、血栓调节蛋白、t-PAI-C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炎症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及预后分析的参考指标,建议临床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4 位作者 邓星平 胡艳晶 何龙平 林青伟 曾庆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凝血分子标志物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资料。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TM[20.2(14.1,23.8)TU/ml]和TAT[17.7(11.8,54.6)ng/m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TM[11.7(8.8,15.9)TU/ml]和TAT[11.3(7.0,20.5)ng/ml](P<0.05)。TM、TAT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67(P<0.05)。当TM>16.95 TU/ml且TAT>10.55 ng/m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TM联合TAT能够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影响
16
作者 赵玄骥 王云亭 +2 位作者 王荣国 刘守尧 于占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h开始电针治疗。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耳中动脉采血,测定DDimer和TAT的含量。结果: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的D-Dimer、TAT含量高于电针组(P<0.05),而电针组又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电针弱刺激可以有效减少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Dimer和TAT的升高,防止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高凝状态 D-二聚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占君 焦婷婷 +3 位作者 张成磊 刘亚鑫 杨秀莲 杨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究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急诊科及ICU确诊为DIC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用HISCL-5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TM和TAT检测结果,对血浆TM和TAT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浆TM和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IC患者血浆中的TM和TAT单独和联合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M和TA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75.0%,均高于TM和TAT的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TM、TAT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早期DIC的检出率,而且能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有早期诊断DIC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检测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红兵 郑佐娅 王鸿利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1年第5期252-253,共2页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complex ,TAT)是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 ,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 ,检测TAT对诊断和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深静脉血栓 (DVT)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都有...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complex ,TAT)是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 ,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 ,检测TAT对诊断和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深静脉血栓 (DVT)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都有重要的意义。对监控肿瘤、器官移植、肝病和怀孕等生理病理状态下凝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检测 应用 TAT 血液检验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全培 冯荣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8期45-47,共3页
目的分析凝血相关指标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于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 目的分析凝血相关指标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于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进行对比,实验组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TAT、D-D、FDP水平。结果实验组TAT、D-D、FDP水平分别为(8.12±1.39)μg/L、(672.4±53.4)μg/L、(413.4±64.5)mg/L,均高于对照组的(2.36±1.02)μg/L、(234.8±16.9)μg/L、(12.6±4.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AT、D-D、FDP水平分别为(2.68±0.45)μg/L、(245.1±17.8)μg/L、(11.8±3.4)mg/L,均低于治疗前的(8.12±1.39)μg/L、(672.4±53.4)μg/L、(413.4±64.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TAT、D-D、FDP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和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隋艳芬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8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DI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为DIC组,选取同期8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DIC...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DI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为DIC组,选取同期8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DIC组不同分期患者的TM和TA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M水平、TAT水平与DIC分期的相关性。结果:DIC组TM和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患者TM和TAT水平高于消耗性低凝期、高凝期,且消耗性低凝期DIC患者高于高凝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M、TAT水平与DIC分期呈正相关(r>0,P<0.05)。结论:TM、TAT水平与DIC分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