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4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司筱芊 赵秀娟 +1 位作者 朱凤雪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49.7... 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49.75~82.00)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临床指标,根据入院7 d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RDS组(n=89)和非ARDS组(n=225),通过判定差异寻找ARD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是否出现ARDS的回归模型。结果: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发生率为28.3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各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别为4.01(95%CI:1.75~9.20)、5.22(95%CI:1.29~21.08)、1.07(95%CI:1.02~1.57)、2.53(95%CI:1.21~5.28)和1.26(95%CI:1.02~1.57),P值分别为0.001、0.020、0.009、0.014和0.034。预测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男性0.59(95%CI:0.51~0.68)、冠心病史0.55(95%CI:0.46~0.64)、APACHEⅡ评分0.65(95%CI:0.57~0.73)、受伤原因为车祸伤0.58(95%CI:0.50~0.67)、肌钙蛋白Ⅰ0.73(95%CI:0.66~0.80),总体预测值为0.81(95%CI:0.74~0.88)。结论:ARDS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男性、冠心病史、高APACHEⅡ评分、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是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监测这几项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创伤 出血性休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戴似钢 侯燕明 吴敏明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3期560-562,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诊的82例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43例)和对照组(单纯前外... 目的 探讨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诊的82例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43例)和对照组(单纯前外固定治疗,3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9.49%,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输血量、ICU治疗时间分别为(4.21±1.33) h、(3.22±1.14) U、(5.47±2.86) d,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的(6.82±2.14) h、(5.66±1.78) U、(9.55±5.78) d,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前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出血,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介入栓塞 骨盆骨折 出血性休克 前外固定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出血性休克动物选择与并发其它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洪刚 卓美娟 +1 位作者 聂洪鑫 孟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创伤引起的四肢骨折及重要脏器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原因所致大量出血。现如今,有关出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的原因、诱因和机制及动物模型的构建已基本明确,但有关HS合并或并发其它...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创伤引起的四肢骨折及重要脏器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原因所致大量出血。现如今,有关出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的原因、诱因和机制及动物模型的构建已基本明确,但有关HS合并或并发其它疾病的动物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而,本文就出血性休克模型不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与其合并或并发其它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在HS相关的模型选择和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动物模型 疾病
下载PDF
急诊髂内动脉介入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效果分析
4
作者 许思思 温如意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1期2039-20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与外固定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急诊科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 目的探讨急诊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与外固定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急诊科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41例。观察组接受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与外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外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4 h创伤严重程度量表(ISS)、ICU治疗时间、术后止血成功率、存活率及术后4 h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统计观察组患者动脉介入栓塞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 h ISS评分、ICU治疗时间明显低/短于对照组,术后止血成功率、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观察组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T、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未见动脉介入栓塞术严重并发症,仅有3例出现术区疼痛、轻度发热等轻度不良反应,均于2~5 d后消失,且未干预。结论急诊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同外固定术联合干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效果显著,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出血性休克 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 外固定术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后横结肠病变伴出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5
作者 宋玮麒 吕璐 《全科护理》 2023年第17期2446-2448,共3页
总结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因横结肠病变伴出血性休克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横结肠病变出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与急救;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预警观察;肺部感染、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总结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因横结肠病变伴出血性休克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横结肠病变出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与急救;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预警观察;肺部感染、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膈肌麻痹致脱机困难病人的康复计划;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病情表现凶险,其术后出现的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应做好护理。通过精细化的护理措施与及时的干预治疗使病人病情好转,于入院后32 d转入普通病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消化道出血 出血性休克 体外循环 膈肌麻痹 护理
下载PDF
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展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张洪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10期125-126,151,共3页
目的:探究在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工作中展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纳入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9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均给予急诊抢救工作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实施护理风... 目的:探究在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工作中展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纳入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9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均给予急诊抢救工作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临床各指标用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患者精神状态、负面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前期准备工作、急诊停留时间等各指标用时较短,两组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3.12%,对照组高达25.92%,P<0.05。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较好且负面情绪较低,护理满意度各指标分值明显较高,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可缩短临床各指标用时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急诊抢救 护理风险管理 精神状态 负面情绪
下载PDF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方法
7
作者 张雪松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0063-0066,共4页
探讨产科引起导致产妇失出血休克的原因级及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在过去两年中,选择了38例出血性休克的产妇,对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以对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并对休克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 在产科... 探讨产科引起导致产妇失出血休克的原因级及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在过去两年中,选择了38例出血性休克的产妇,对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以对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并对休克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 在产科中,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主要有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以及宫缩乏力等原因。此外,出血量越多,产妇出现休克症状的风险也越高。特别是当出血量在3500ml-8000ml之间时,更容易引发休克现象。结论 产妇出血量和休克有着重要关联,根据产妇出血量等因素给予适当的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保证产妇生命安全,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措施 原因 产科 出血性休克
原文传递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钦存 肖南 +3 位作者 刁有芳 田昆仑 范小青 陈惠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Pa(1k Pa=7.5 mm Hg)组 (NS5 0组 )、8.0 0 k Pa组 (NS6 0组 )、10 .70 k Pa组 (NS80组 )、13.30 k Pa组 (NS10 0组 )和结扎止血后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13.30 k Pa组 (止血输液组 )。各输液组在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3k Pa时开始用平衡盐液复苏 ,使血压分别维持在各相应水平 ,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乳酸、碱缺失和血细胞比容 (Hct)的变化情况。结果 :NS5 0组的出血量、输液量明显低于 NS80、NS10 0组 (P均 <0 .0 5 ) ,存活率明显高于 NS80、NS10 0组和未输液组(P均 <0 .0 5 ) ,存活时间比未输液组、NS80和 NS10 0组明显延长 (P均 <0 .0 5 ) ;随着维持血压的增高 ,Hct逐渐降低 ,伤后 12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和 NS10 0组 (P均 <0 .0 5 ) ;在各时间点 ,血乳酸和碱缺失随着复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降低 ,伤后 6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NS10 0组和止血输液组 (P均 <0 .0 5 )。结扎止血组各项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 早期 液体复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姚元章 程晓斌 +1 位作者 周健 黄显凯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通过确定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HTS)病人发生死亡和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为减轻创伤后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查并分析在创伤重症监护室 (ICU)和急诊部 (ED)内HTS病人 (BP≤ 1 2kPa) ,确定死亡率、感染和器官功能障... 目的 通过确定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HTS)病人发生死亡和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为减轻创伤后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查并分析在创伤重症监护室 (ICU)和急诊部 (ED)内HTS病人 (BP≤ 1 2kPa) ,确定死亡率、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OD)的发生率和与此有关的预测指标。结果  1 43例HTS病人 2 8%在入院后 2h内死亡 ,1 0 %病人死于 2 2 4h ,6 %病人在 2 4h后死亡 ;5 6 %生存。在生存≥ 2 4h病人中有 47%发生感染和 2 4%发生OD ;最初 2 4h内复苏时增加晶体液输入与死亡率升高有关 (P <0 .0 1 )。结论 创伤病人失血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预示伤员有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复苏中大量输入晶体液与高死亡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46例急救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9
10
作者 俞彩明 黄冰 +1 位作者 陶素萍 孙建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451-3452,共2页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需紧急手术止血以抢救患者生命,其麻醉处理也有相应的特点与要求。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共46例该类患者的麻醉经过,以总结最佳处理措施与流程。
关键词 异位妊娠破裂 出血性休克 麻醉处理 急救手术 手术止血 患者
下载PDF
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秀来 刘良明 +3 位作者 刁有芳 廖自福 王丽婷 李素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80mmHg复苏组,每组8只。伤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40mmHg时开始低压复苏,用乳酸林格液加羟乙基淀粉(2:1比例)复苏,使MAP维持在各组设定的水平,持续1h,对照组此期不输注任何液体,然后结扎脾动脉止血,各组均行充分复苏2h。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失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气、肝功及存活时间。结果60、70、80mmHg复苏组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另3组(P〈0.05),50mmHg复苏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和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和80mmHg复苏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低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70、80mmHg复苏组的酸中毒显著轻于40mmHg复苏组(P〈0.05)。40~60mmHg复苏组的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的肝功指标显著高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结论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量,缩短存活时问;血压过低则抑制心功能,加重肝功能损害。血压在50~60mmHg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 低压复苏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夏冰 杨丽娴 +4 位作者 张秀凤 卢晓丽 胡辉 蔡柔妹 李怀瑜 《齐鲁护理杂志》 2013年第9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2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2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休克程度、从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及满意度,同时评价家属与护士对抢救过程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从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临床疗效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临床抢救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出血性休克 急诊抢救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35
13
作者 钟先阳 罗仁 +2 位作者 魏连波 刘晓霞 罗显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 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 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n...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 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 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而且与对照组、复苏 24 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维生素C对实验性高原出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增柱 高旭滨 +2 位作者 刘福玉 王仕军 万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高原出血性休克发生的作用及大量维生素C的抗休克作用。方法:16只山羊减压至模拟4000m高原24h,然后放血引起休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维生素C治疗组。结果:(1)失血期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后休克进一...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高原出血性休克发生的作用及大量维生素C的抗休克作用。方法:16只山羊减压至模拟4000m高原24h,然后放血引起休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维生素C治疗组。结果:(1)失血期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后休克进一步加重;相反,注入维生素C后,心指数、左室收缩压、dp/dtmax、氧运送量、氧耗量和pH明显增加,而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降低。(2)输血输液后,对照组仅短暂改善心血管功能,其后血压下降,动物存活时间仅7h38min。而维生素C治疗组,较好保持心血管功能、LPO含量正常,活存时间为20h9min。结论:氧自由基可能在高原出血性休克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休克 缺氧 药物疗法 维生素C 高原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群 李巧珍 李德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57-658,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 分析了 15 7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的输液治疗方法和与之对应的治疗效果。结果 按国际GOS评定 ,立即输液组死亡率为 34% ;延迟输液组死亡率为2 2 % ;输全血组死亡率...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 分析了 15 7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的输液治疗方法和与之对应的治疗效果。结果 按国际GOS评定 ,立即输液组死亡率为 34% ;延迟输液组死亡率为2 2 % ;输全血组死亡率为 16 % ;输高渗液组死亡率为 2 9% ;输等渗液组死亡率为 4 2 %。结论 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应适当延迟和限制液体复苏 ,输液的液体以全血优于晶体液 ,高渗性电解质溶液优于等渗性电解质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出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7.5%氯化钠快速注入对出血性休克犬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超英 闻兆章 华积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69-1070,共2页
为观察 7 5 %的氯化钠 (NaCl)快速静脉注入后出血性休克犬的血压变化 ,取 5条杂种犬 ,失血至平均动脉压 (MAP) 5 3 3~6 7kPa,维持此血压 1h后 ,2min内静脉注入 7 5 %NaCl(4ml/kg)。结果显示 ,2min的注入期可使休克犬的收缩压 (SP)明... 为观察 7 5 %的氯化钠 (NaCl)快速静脉注入后出血性休克犬的血压变化 ,取 5条杂种犬 ,失血至平均动脉压 (MAP) 5 3 3~6 7kPa,维持此血压 1h后 ,2min内静脉注入 7 5 %NaCl(4ml/kg)。结果显示 ,2min的注入期可使休克犬的收缩压 (SP)明显高于输液前 (P<0 0 1) ,但舒张压 (DP)则有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最大者甚至较输液前下降了 48 48% ;注射结束后仍有 3条犬的DP未达输液前水平。DP下降的时间为 (96 0± 2 5 1)s。有 4条犬在注射期间发生心律失常 ,另有 1条犬在注射期间发生抽搐达 5 0s。提示 7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 出血性休克 血压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兔出血性休克并腹内压升高后中性粒细胞免疫机能抑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琦 庄颜峰 +6 位作者 王万明 陈学明 徐皓 坂本吉正 高原佐代子 西田昌道 小林国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 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的产生、化学发光法检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创伤后4 h,A组较创伤前及其余各组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产生减少、吞噬能力下降,NF-κB表达抑制(P<0.05);B和C组除在创伤早期有所变化外,创伤后4 h恢复到创伤前水平;D组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出血性休克后腹内压升高对机体形成序贯性二次打击,导致中性粒细胞对内毒素的刺激反应性下降,免疫机能抑制。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腹部间区综合征中发生败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腹内压升高 中性粒细胞 免疫机能 病理生理学 腹部间区综合征
下载PDF
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钢 赵敏 任广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 :模拟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因素 ,建立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方法 :大白鼠经动脉放血 ,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 ,平均动脉血压降至 30~ 35mmHg,并维持 1h ,随后用 6 0 %自体血和 2倍血量的生理盐水从静脉回输 ,进行复... 目的 :模拟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因素 ,建立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方法 :大白鼠经动脉放血 ,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 ,平均动脉血压降至 30~ 35mmHg,并维持 1h ,随后用 6 0 %自体血和 2倍血量的生理盐水从静脉回输 ,进行复苏 1h。大白鼠随机分成 3组 :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 (不放血诱导休克 )、休克组 (放血诱导休克和复苏 )。结果 :复苏后 72h ,休克组的生存率降至 2 0 %。复苏后 18h器官病理取材 ,H E染色 ,光镜下显示 ,休克组大白鼠的心、肺、肾、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等。复苏后 18h ,检测CK、Cr、ALT、AST、ALKP指标 ,休克组明显升高 ,是正常值 3倍以上 ,提示心肌、肝脏、肾脏的损伤 ,与假休克组和正常大白鼠值比较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模拟临床休克致病因素 -出血性休克 -成功建立多脏器功能障碍大白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障碍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轻度低温联合低压复苏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与线粒体功能改善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娱 李涛 +2 位作者 李力捷 刁有芳 刘良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观察轻度低温联合低压复苏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时相Ⅰ),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在37℃和32℃分别进行维持50mmHg 1小时的... 目的观察轻度低温联合低压复苏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时相Ⅰ),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在37℃和32℃分别进行维持50mmHg 1小时的低压复苏和维持80mmHg 1小时的常压复苏(时相Ⅱ),彻底止血后用全血加LR(1:2)使平均动脉血压维持在90~100mmHg以上2小时(时相Ⅲ),观察大鼠的出血量、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和动物存活率及线粒体呼吸功能,Na+-K+ATP酶活性变化。结果低压联合低温复苏能显著减少休克动物出血量,使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显著改善休克大鼠肝肾肠线粒体功能和Na+-K+ATP酶活性,其动物存活时间和存活数(616分钟,9/10)显著高于常温常压组(256分钟,1/10)和低压常温组(293分钟,4/10)。结论允许性低压联合低温复苏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改善重要器官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低温 复苏 线粒体 大鼠
下载PDF
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娱 李涛 刘良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417-2419,共3页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进行复苏,维持血压在50 mm Hg1 h,再以含不同药物包括AVP(0.4 u/kg)、NE(0.3μg/kg)、DA(0.4 mg/kg)和654-2(1 mg/kg)的2倍失血量LR进行治疗,观察其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的影响,同时观察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单纯LR可维持血压在80 mm Hg左右,输注NE和DA后,血压不能维持在80 mm Hg,AVP、654-2能较好的将血压维持在90 mm Hg水平。几种药物在输液末、输液1 h和输液2 h,LVS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AVP和NE在输液末增加尤为显著,其次是654-2、DA和LR。输注AVP、654-2和DA后,±dp/dt max显著高于LR组,NE其次,LR对照组最低。输注AVP后,大鼠存活时间最长,为(6.92±2.27)h,与LR组(3.9±2.1)h相比,明显升高(P<0.01),输注654-2[(5.28±3.33)h]后动物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NE为(4.6±1.55)h,DA为(3.05±3.32)h]。结论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AVP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盐酸山莨菪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