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7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吴旭明 柯先金 +1 位作者 孙波 孙振杰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 探讨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联合HbA1c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目的 探讨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联合HbA1c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AIS老年住院病人共234例,依据急性期内复查CT或MRI结果,将病人分为HT组(n=50)和非HT组(n=184)。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SHR、HbA1c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后HT的价值。结果 2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FPG、HbA1c水平,房颤、TOAST分型和梗死大面积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SHR(OR=39.443,95%CI:1.847~842.343)、HbA1c(OR=1.777,95%CI:1.091~2.859)以及大面积梗死(OR=3.093,95%CI:1.359~7.036)是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SHR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AUC分别为:0.631(95%CI:0.541~0.721)、0.656(95%CI:0.654~0.748)、0.741(95%CI:0.665~0.816)。HbA1c联合SHR预测的AUC显著大于两指标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水平SHR和HbA1c是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更好地预测老年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HT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糖化血红蛋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S-100β CysC和NF-κB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李鹤 李樱 李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外周血中S-100β、CysC和NF-κB水平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03—2022-03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40例,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将患者分为非HT组(n=112)和HT组(...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外周血中S-100β、CysC和NF-κB水平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03—2022-03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40例,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将患者分为非HT组(n=112)和HT组(n=28)。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00β、CysC和NF-κB预测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与非HT组相比,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房颤、TOAST分型、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S-100β、CysC、NF-κB、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S-100β、CysC和NF-κB为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S-100β、CysC和NF-κB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902~0.923)、0.874(0.856~0.882)和0.789(0.771~0.796),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S-100β、CysC和NF-κB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HT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胱抑素C 核因子ΚB 外周血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
3
作者 龚艳艳 吴桃红 曹敏芝 《全科护理》 2024年第4期786-790,共5页
总结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护理、液体及营养支持管理、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预防和控制感染、联合康复科制订渐进式康复方案、出院指导与随... 总结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护理、液体及营养支持管理、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预防和控制感染、联合康复科制订渐进式康复方案、出院指导与随访。经过21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稳定,顺利转回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心肾综合征 无创机械辅助通气 护理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欣 吴小三 +1 位作者 胡轶阳 张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是全球范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占我国全部卒中的80%以上。近20年来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增加了34.7%和33.5%。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时间窗内急性...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是全球范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占我国全部卒中的80%以上。近20年来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增加了34.7%和33.5%。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也面临着出血转化的风险。出血转化作为AIS再通治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静脉溶栓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中重度AIS常伴随出血转化风险增加。探索可早期识别出血转化高风险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模型构建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该文对HDL-C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HDL 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出血转化 综述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康志明 梅斌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机械取栓是发病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出血转化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会导致预后不良,抵消机械取栓带来的获益。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这一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 机械取栓是发病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出血转化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会导致预后不良,抵消机械取栓带来的获益。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这一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开展了广泛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出血转化的定义、分型、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卒中后出血转化与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荆玲 张馨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albumin,C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atelet/lymphocyte,PLR)与卒中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HT...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albumin,C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atelet/lymphocyte,PLR)与卒中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HT诊断标准的38例(血管介入组18例,静脉溶栓组20例)患者为HT组,另外选择卒中后无出血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HT组),检测两组患者的NLR、PLR、CAR水平。结果HT组患者的高血压、房颤、大面积脑梗死、NHISS评分、NLR、PLR、CAR水平均高于非HT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房颤(OR=13.387,95%CI:1.291~138.829)、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OR=1.268,95%CI:1.046~1.537)、CAR(OR=628.341,95%CI:2.973~132780.890)、NLR(OR=1.618,95%CI:0.892~2.933)和PLR(OR=1.058,95%CI:1.009~1.109)均为HT患者的危险因素,并且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hosmer-lemeshow P=0.229)。结论高血压病、大面积脑梗死、NLR是HT的危险因素;NHISS评分、房颤、CAR、PLR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NLR、CAR、PLR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风险大,三者联合对HT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出血转化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白蛋白 血小板/淋巴细胞
下载PDF
人工智能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月 谢刚 李康(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致死、致残率高。出血转化(HT)是AIS的严重并发症,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密切相关。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一种能早期准确预测HT的新方法,其中影像组学能从CT、MRI等多种神经影像学数据中深度挖掘并提取与HT密...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致死、致残率高。出血转化(HT)是AIS的严重并发症,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密切相关。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一种能早期准确预测HT的新方法,其中影像组学能从CT、MRI等多种神经影像学数据中深度挖掘并提取与HT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以实现HT预测信息的筛选及相关性分析、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优化,提高了HT的预测准确性。就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预测AIS后HT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转化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预测
下载PDF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李明霞 李秋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索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9年12月—202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48例)和非出血组(117例)。比较两组受试者... 目的:探索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9年12月—202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48例)和非出血组(117例)。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及血清MMP-9水平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清MMP-9水平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MMP-9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血糖水平、梗死体积、NIHSS评分,高血压占比、溶栓时间窗、HCY、血清MMP-9水平均较非出血组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体积、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清MMP-9水平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影响因素。血清MMP-9水平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477,P<0.05)。血清MMP-9水平对ACI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AUC为0.914,敏感度为80.34%,特异度为87.50%。结论:血清MMP-9水平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ACI溶栓后出血的预测,可监测MMP-9水平针对性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戴玥 刘羽 《右江医学》 2024年第4期289-295,共7页
出血转化(HT)是缺血再灌注后导致的梗死区域自发性脑出血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后导致的继发性出血。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NIHSS评分、高血压、高血糖、心房... 出血转化(HT)是缺血再灌注后导致的梗死区域自发性脑出血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后导致的继发性出血。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NIHSS评分、高血压、高血糖、心房颤动和使用抗凝药物等。神经炎症反应被认为是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HT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tPA-APC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关键作用,活化蛋白C(APC)主要作用于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通过抑制NF-κB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路降低tPA溶栓后HT的发生。综述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将有助于明确治疗靶点,开发靶向特异性的神经保护药物,以及通过生物标志物对HT进行早期预测,不断提高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转化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脑屏障
下载PDF
CT灌注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价值
10
作者 潘豪 陈小凤 +1 位作者 吴晓强 易亚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MP⁃CTA)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行机械取栓术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头颅CT随访结果分为出血组28例及未出血组38... 目的:探讨CT灌注联合多时相CT血管成像(MP⁃CTA)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行机械取栓术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头颅CT随访结果分为出血组28例及未出血组38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CT灌注参数及MP⁃CTA评分,分析CT灌注参数联合MP⁃CTA评分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房颤史比例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未出血组(P<0.05);出血组脑血容量(CBV)、相对CBV(rCBV)小于未出血组,达峰时间(TTP)、流量提取乘积(FED)、相对FED(rFED)、梗死核心大于未出血组(P<0.05);TTP、FED、rFED、梗死核心对HT的诊断效能良好,曲线下面积(AUC)均>0.7;出血组侧支循环良好率(5/28,17.86%)低于未出血组(34/38,89.47%)(P<0.05);预测HT的独立影响因素为FED、多时相CTA评分,灌注参数联合MP⁃CTA评分的AUC为0.941。结论:灌注参数联合MP⁃CTA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HT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灌注成像 出血转化
下载PDF
血清Occludin、Axl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11
作者 张立娜 王海虹 王适达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闭合蛋白(Occludin)、Axl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AIS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3例)和非HT组(8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Occl... 目的探讨血清闭合蛋白(Occludin)、Axl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AIS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3例)和非HT组(8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Occludin、Axl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H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ccludin、Axl对AIS患者发生HT的预测价值,并分析血清Occludin、Axl预测HT发生的交互作用。结果两组心房颤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Occludin、Ax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Occludin高水平、Axl低水平均为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Occludin、Axl预测AIS患者溶栓治疗后HT风险均有较高价值,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2、70.73%、66.93%。Occludin和Axl对HT发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结论AIS患者血清Occludin、Axl均异常表达,可作为HT的预测指标,且二者对HT发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蛋白 AXL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交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血脑屏障探索活血化瘀药减少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周玉英 顾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671-674,共4页
综述活血化瘀药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联合使用后减少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活血化瘀药单药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丹参酮ⅡA、红景天苷、三七皂苷、银杏叶提取物等)、现代制剂(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脑心通... 综述活血化瘀药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联合使用后减少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活血化瘀药单药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丹参酮ⅡA、红景天苷、三七皂苷、银杏叶提取物等)、现代制剂(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对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且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神经炎、抗氧化、调节血管重构因子及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等多种途径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少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转化 血脑屏障 活血化瘀药 中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综述
下载PDF
眼底血管病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
13
作者 叶兰香 陈俊斌 李雪莲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病变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已行静脉溶栓治疗,且能配合坐立位行眼底照相...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病变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已行静脉溶栓治疗,且能配合坐立位行眼底照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后均于溶栓24 h后复查头部MR明确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及是否发生溶栓后HT,坐立位行双侧眼底照相。按照患者是否发生HT,分成非HT组(346例)和HT组(48例),比较其基本资料、眼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狭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眼底血管病变中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发生率均高于未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血糖、严重的眼底血管病变(出血斑、动静脉交叉征),是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提高监测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眼底血管病变
下载PDF
CT灌注参数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刘丹 陈伟彬 +1 位作者 陈妍 程明慧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525-1531,共7页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 D-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病房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5位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 D-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病房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5位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1.0~4.5 h内来院就诊,在6 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于溶栓后24 h内行CT灌注检查。根据患者7 d后CT检查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CT灌注主要参数,将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溶栓后共有24位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出血率为28.24%。出血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未出血组升高(P < 0.05);出血组患者的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较未出血组呈明显下降趋势(P < 0.05);出血组患者的达峰时间(TTP)较未出血组呈上升趋势(P < 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BV (OR = 0.199)、CBF (OR = 0.883)、TTP (OR = 1.214)及D-二聚体(OR = 1.006)为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相较于其他灌注参数,CBF的AUC值最大,为0.761,其敏感度为75.0%,特异度26.2%。当CBV及D-二聚体联合出现时,敏感性及特异性略有上升。结论:CT灌注参数CBF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溶栓 灌注成像 出血转化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影响因素及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李尚坤 易永杜 梅丽冰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影响因素及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HT发生率、不同HT情况患...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影响因素及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HT发生率、不同HT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影响因素及与CSVD的关联性。结果 本研究308例ACI患者HT发生率为26.62%(82/308)。不同出血转化情况患者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有无高血压、是否合并房颤、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情况、抗血栓治疗史、CSVD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合并房颤、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抗血栓治疗史、CSVD程度均是ACI静脉溶栓后HT的重要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合并房颤等均是ACI静脉溶栓后HT的重要影响因素,且HT与CSVD具有密切关联性,临床可据此制订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脑小血管病 影响因素 关联性
下载PDF
血清sLOX-1、ESM-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赵浩 王敏博 张子豪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头颅CT复查结果分为HT组和非HT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sLOX-1、ESM-1水平,并进行比较;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LOX-1、ESM-1对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36 h后,47例患者发生HT(HT组),HT发生率为14.69%(47/320),剩余273例未发生HT患者为非HT组。HT组年龄、合并高血压患者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前血清sLOX-1和ESM-1水平高于非H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3.04分、血清sLOX-1>0.92 ng/mL、血清ESM-1>1.24μg/mL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前血清sLOX-1、ESM-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0.775和0.840。结论血清sLOX-1、ESM-1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覃晓杰 潘燕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05-0008,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患者的出血转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患者的出血转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率7.5%)发生出血转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卒中史等是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性干预,以降低出血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出血转化 卒中史 心房颤动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裴艳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4-116,22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90例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溶栓...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90例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24 h内定时复查头颅CT/MRI,统计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检测两组溶栓治疗前的血清Hcy水平。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分析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治疗前血清Hcy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90例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1.58%。发生组NIHSS评分、治疗前血清Hcy、合并房颤、溶栓后24 h收缩压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合并房颤、溶栓后24 h收缩压高、血清Hcy水平高是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Hcy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风险的AUC为0.862。在cut-off值为16.460(μmol·L-1)下取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80、0.846。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高表达时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溶栓治疗 出血转化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sdLDL-C水平及其与LDL-C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郝若飞 范雪松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83-186,191,共5页
目的研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318例ACI... 目的研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31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n=51)和非HT组(n=26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检验指标的差异,分析HT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结果HT组的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sdLDL-C、sdLDL-C/LDL-C、随机血糖均高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sdLDL-C、sdLDL-C/LDL-C是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dLDL-C、sdLDL-C/LDL-C对溶栓后HT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sdLDL-C、sdLDL-C/LDL-C升高与ACI患者溶栓后HT有关,检测sdLDL-C、sdLDL-C/LDL-C有望成为评价ACI患者溶栓后HT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预测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86-790,共5页
目的检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及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 目的检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及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147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病人分为non-HT组(n=105)和HT组(n=42)。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NLR、收缩压、心房颤动和脑梗死体积≥10 cm^(3)单独及联合预测HT发生的临床价值。根据NLR预测HT发生的临界值将病人分为NLR高水平组和NLR低水平组,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率。结果HT组病人年龄、收缩压、中性粒细胞(0.8±0.2)×10^(9)/L、NLR 7.4±0.3、谷草转氨酶(AST)(29.4±6.3)U/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2±1.7)分高于non-HT组(0.6±0.4)×10^(9)/L、2.1±0.3、(21.6±5.4)U/L和(2.3±0.6)分,淋巴细胞计数(0.1±0.0)×10^(9)/L低于non-HT组(0.3±0.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心房颤动、NLR和脑梗死体积≥10 cm^(3)为影响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LR预测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0,大于收缩、心房颤动和脑梗死体积≥10 cm^(3)预测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0.72、0.74、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5.02、4.36,均P<0.05),联合预测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4,大于NLR、收缩压、心房颤动和脑梗死体积>10 cm^(3)单独预测(Z=3.25、6.33、6.03和5.15,均P<0.05)。NLR高水平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率46.5%高于NLR低水平组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01)。结论NLR水平增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H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影响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出血转化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