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与口服抗凝血药联合应用的出血风险研究
1
作者 杜秋 丁淜 郭华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与口服抗凝血药治疗疾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该院服用口服抗凝血药和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的住院患者158例,根据是否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分为联合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与口服抗凝血药治疗疾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该院服用口服抗凝血药和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的住院患者158例,根据是否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分为联合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的口服抗凝血药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联合组患者联合应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包括丹参、川芎、牛膝等。观察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PT-INR、FIB、D-D、APTT和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6.25%(53/80),高于对照组的42.31%(3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与口服抗凝血药后,虽然相关凝血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是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临床用药时,需重点关注含有丹参、川芎、牛膝和红花等的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或中药复方制剂与口服抗凝血药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本研究为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 口服抗凝血药 出血风险 中西药联合应用
下载PDF
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凝血-纤溶系统、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的影响
2
作者 张塬坤 赵友民 +2 位作者 郝冬琴 张力俨 董万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凝血-纤溶系统、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老年冠心病合并NVAF病人112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56例)和标准组(5... 目的:探讨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凝血-纤溶系统、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老年冠心病合并NVAF病人112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56例)和标准组(56例),低强度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使抗凝强度维持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0;标准组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使抗凝强度维持在INR 2.0~3.0。观察两组治疗后终点事件及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Scr)水平。结果:低强度组PAI-1、D-D、FIB、PT、APTT低于标准组,t-PA高于标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AST、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标准组(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可明显改善病人凝血系统,出血风险较低,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凝 凝血-纤溶系统 肝肾功能 出血风险
下载PDF
高危出血风险产妇的麻醉选择与处理
3
作者 饶婉宜 陈新忠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并发症和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每7min就有一位女性因此而丧生[1]。近年来随着多胎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积累的生育需求释放,高危产妇比例也显著上升。麻醉团队在围手术期应密切评估和监测出血...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并发症和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每7min就有一位女性因此而丧生[1]。近年来随着多胎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积累的生育需求释放,高危产妇比例也显著上升。麻醉团队在围手术期应密切评估和监测出血高危产妇的情况,了解产妇出血的高危因素,掌握产科出血处理流程及必要的防治措施来改善出血的结局,保护产妇生命。本文拟以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各类产科出血为基础,针对高危出血风险产妇的麻醉管理进行阐述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高危出血风险 麻醉 产科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
作者 刘展飞 安代富 +3 位作者 陈冰清 裴林 陈成 刘永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构建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7月在宿迁市分金亭医院治疗的162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 目的构建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7月在宿迁市分金亭医院治疗的162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n=32)和术后未再出血组(n=130)。结果术后再出血组年龄大于术后未再出血组,高血压史例数少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发病至手术时间大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例数、术后颅内压均高于术后未再出血组,血肿清除率、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例数低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术后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是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每增加3 h,相应得分增加10分;入院时GCS评分每增加5分,相应得分增加10分;入院时血肿量每增加10 mL,相应得分增加5分;血肿清除率每减少10%,相应得分增加8分,术后颅内压每增加4 mmHg,相应得分增加8分,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否(0)相应得分为0,是(1)相应得分为10分;岛征阳性否(0)相应得分为0,是(1)相应得分为8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2(95%置信区间:0.983~1.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与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8.147,P=0.879)。结论高血压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术后颅内压是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脑内血肿 围手术期 术后再出血风险 列线图模型 构建 验证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
5
作者 涂英杰 张盼盼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以及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神经介入...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以及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神经介入手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5.66%,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1,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安全性更高,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介入治疗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出血风险
下载PDF
甲磺酸萘莫司他在高危出血风险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抗凝应用
6
作者 丁家荣 张欢 +3 位作者 谌卫 赵君花 梁新蕊 郭志勇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2期96-102,共7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萘莫司他在高危出血倾向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中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具有高危出血倾向,需行CRRT治疗... 目的观察甲磺酸萘莫司他在高危出血倾向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中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具有高危出血倾向,需行CRRT治疗的成年患者,共计61例。根据是否使用抗凝剂及抗凝剂种类分为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和无抗凝组。观察抗凝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结果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组患者33例、无抗凝组患者28例,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将滤器和静脉壶中度以下凝血视为抗凝有效,其中甲磺酸萘莫司他组抗凝有效率明显高于无抗凝组(93.9%比28.6%,P<0.001),治疗过程中静脉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高于治疗前外周血APTT[(72.9±8.9)s比(42.3±6.6)s,P<0.001],同时也高于治疗过程中外周血APTT[(72.9±8.9)s比(43.0±5.5)s,P<0.001],而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外周血APT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3±6.6)s、(43.0±5.5)s、(42.3±5.6)s,P>0.05]。无肝素抗凝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静脉压升高值明显高于甲磺酸萘莫司他组(P=0.001),同时结束时跨膜压水平也高于甲磺酸萘莫司他组(P=0.003)。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中,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萘莫司他可用作高危出血倾向患者CRRT治疗安全且有效的抗凝剂,不会增加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出血风险 连续性血液净化 甲磺酸萘莫司他 抗凝药
下载PDF
预防社区血友病患者出血风险延续性护理方案构建
7
作者 刘吉子 李婧 宋娜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8期53-55,共3页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方案预防社区血友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收治的85例门诊血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患者42例,实施常规社区延续护理;B组患者43例,在A组...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方案预防社区血友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收治的85例门诊血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患者42例,实施常规社区延续护理;B组患者43例,在A组基础上构建以微信为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A组(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与自我护理技能评分更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护理后移行功能、转移功能与自我照护功能评分更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护理后物质条件、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评分更高(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方案预防社区血友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效果理想,还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常规护理 血友病 出血风险
下载PDF
低剂量两段法局部枸橼酸抗凝对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行含钙透析液血液透析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静静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两段法局部枸橼酸抗凝对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行含钙透析液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选择纳入我院2020.7-2022.7收治的80例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行含钙透析液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均采用局部枸... 目的探讨低剂量两段法局部枸橼酸抗凝对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行含钙透析液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选择纳入我院2020.7-2022.7收治的80例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行含钙透析液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均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和标准含钙透析液,其中对照组注入常规剂量,设定前段4%枸橼酸钠溶液输注量为血流量的1.5倍;研究组注入低剂量,设定输注量改为1.0倍,比较两组实际抗凝效果。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枸橼酸抗凝不同剂量下,研究组透析器和静脉壶的抗凝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凝血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但组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透析器前和静脉壶的枸橼酸溶液输注量以及实际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两段法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基础上,选择低剂量抗凝,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同时也明显提高透析充分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抗凝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两段法 局部枸橼酸 抗凝 高危出血风险 含钙透析液 血液透析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在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和出血风险分析
9
作者 刘葵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9-0081,共3页
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在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和出血风险,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了124例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根据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仅使用阿司匹林,而B组则使... 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在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和出血风险,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了124例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根据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仅使用阿司匹林,而B组则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研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B组的MACE发生率为8.2%,显著低于A组的15.6%,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B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2.7%,显著高于A组的6.6%,这一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可以显著降低 MACE 的发生风险 [比值比 (odds ratio, OR)=0.49,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0.34~0.70,P<0.01],但也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OR=2.06,95% CI=1.32~3.21,P<0.01)。其他影响 MACE 和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史、心电图(ECG)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和心功能分级。结论 在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进行个体化决策,权衡效果和风险的平衡。在实施联合治疗策略时,需要严密监控患者的出血状况,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糖尿病伴冠状动脉 效果和出血风险
原文传递
比伐芦定对高危出血风险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10
作者 郭继东 魏华 +4 位作者 赵媛媛 王磊 刘丹 韩艺辉 奴尔巴哈提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3114-3117,共4页
目的:研究比伐芦定对高危出血风险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冠心病出血高危人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CI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PCI接受常规... 目的:研究比伐芦定对高危出血风险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冠心病出血高危人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CI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PCI接受常规剂量比伐芦定治疗,试验组则接受低剂量比伐芦定治疗,并对患者出院后展开30 d随访。比较两组患者PCI成功率以及术中活化凝血酶时间(ACT);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支架内血栓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活化凝血酶时间显著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T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比伐芦定对于高危出血风险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的效果相当,安全性较高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还可以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芦定 高危出血风险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 安全性
下载PDF
优化枸橼酸钠剂量在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研究
11
作者 吴丽华 王吉萍 +1 位作者 陈海金 朱俊雅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17-520,共4页
目的:分析优化枸橼酸钠剂量在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80例次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相同血液循环通路类型的患者)分为4组:A、B、C、D,每组20例次,四组单位... 目的:分析优化枸橼酸钠剂量在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80例次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相同血液循环通路类型的患者)分为4组:A、B、C、D,每组20例次,四组单位时间内血流量(mL/min)与4%枸橼酸钠抗凝剂总量(mL/h)比例分别为1.0∶0.8、1.0∶1.0、1.0∶1.2及1.0∶1.5。统计4组患者的滤器使用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钙、血钠、超滤量、尿素氮下降率;比较4组患者的体外循环凝血分级。结果:A组患者的滤器使用时间明显短于B组、B组短于C组、C组短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钙、血钠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超滤量、尿素清除指数、尿素氮下降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A、B、C组,D组的0级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剂量,优化后的枸橼酸钠低剂量在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能在稳定患者各项基本指标的基础上,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钠 剂量 高危出血风险 血液透析
下载PDF
不同抗凝技术配合血液净化在ICU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王平 谢枫 +1 位作者 李辉 苑晓姣 《新疆医学》 2023年第3期294-296,30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技术配合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7月-2021年4月选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ICU进行诊治的高危出血风险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枸橼酸组与肝素组,...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技术配合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7月-2021年4月选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ICU进行诊治的高危出血风险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枸橼酸组与肝素组,各4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血液净化治疗,肝素组给予肝素抗凝,枸橼酸组给予枸橼酸组抗凝,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两组血液净化后净化设备凝血分级主要为0级,无3级,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血液净化后的血钙水平高于血液净化前(P<0.05),血磷水平低于血液净化前(P<0.05),且枸橼酸组优于肝素组(P<0.05)。两组血液净化后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于血液净化前(P<0.05),枸橼酸组低于肝素组(P<0.05)。枸橼酸组血液净化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3%,低于肝素组18.2%(P<0.05)。结论枸橼酸配合血液净化在ICU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钙磷代谢状况,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对净化设备无明显影响,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 肝素 血液净化 高危出血风险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静脉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降低椎间孔镜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的研究
13
作者 曹立颖 姜明静 +3 位作者 谢颖颖 林斌珍 尹小锋 陈开明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7期101-104,109,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降低椎间孔镜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椎间孔镜手术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划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降低椎间孔镜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椎间孔镜手术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划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患者静脉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对照组50例患者静脉应用氯化钠,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野质量评分(SSFQ)、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3.42±6.09)mL、住院时间(1.91±0.23)d、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22.98±4.23)mL、凝血酶原时间(12.87±1.10)s、SSFQ评分(2.01±0.4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01±12.31)mL、(3.08±0.43)d、(41.34±4.53)mL、(13.81±1.11)s、(3.08±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6、16.966、20.951、4.253、14.965,P<0.05)。结论在椎间孔镜患者围手术期静脉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可降低围手术期出血的发生率,有利于手术安全且顺利地实施,对于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具有显著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氨甲环酸 椎间孔镜 出血风险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高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浩渊 王徐乐 +6 位作者 卢文杰 王玺 单迎光 朱永建 薛力旗 韩战营 邱春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2-407,共6页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高出血风险(HBR)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单纯DCB或DES治疗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高出血风险(HBR)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单纯DCB或DES治疗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CS伴HBR患者共239例,分为DCB组(n=73)和DES组(n=166),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净临床获益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型出血;次要终点为BARC≥1型出血、BARC≥3型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AMI和TVR)。结果:两组在各基线资料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20.5±3.9)个月,DCB组净临床获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9.6%vs.21.7%,P=0.025)和发生风险(HR=0.44,95%CI:0.23~0.83,log-rank P=0.031)均明显低于DES组。DCB组BARC≥1型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DES组(8.2%vs.22.9%,P=0.009),两组的MACE(6.8%vs.9.0%,P=0.727)和BARC≥3型出血(0%vs.4.8%,P=0.05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DCB治疗ACS伴HBR患者安全、有效,且与DES相比可显著降低术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出血风险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清学特征模型预测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子淮 李欣明 全显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93-96,共4页
目的建立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及血清学特征的预测模型(Nomogram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以评估模型对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共129例数据的CT、血清学及电子胃镜资料,选取CT图像上... 目的建立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及血清学特征的预测模型(Nomogram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以评估模型对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共129例数据的CT、血清学及电子胃镜资料,选取CT图像上第一肝门及脾门层面作为感兴趣区勾画全肝及全脾ROI,提取CT特征、血清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血清学模型及Nomogram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29例患者,其中训练集103例,验证集26例,影像组学模型、血清学模型、Nomogram模型的AUC值0.887(95%CI:0.759-1.000)、0.845(95%CI:0.691-1.000)、0.988(95%CI:0.959-1.000)。结论基于机器学习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清学特征预测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模型,较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模型以及血清学特征预测模型有着更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风险静脉曲张 影像组学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娟 熊诗强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303-307,311,共6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得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PCI术后的抗栓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石,能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出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得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PCI术后的抗栓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石,能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出血风险,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评估PCI术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现将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其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风险评分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钠与枸橼酸钠在血液透析存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对照分析
17
作者 陈双如 贺德刚 +1 位作者 林秀贞 刘玉 《北方药学》 2023年第7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与枸橼酸钠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9月;对象来源:我院血液透析患者5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利用低分子肝素钠、枸橼酸... 目的:观察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与枸橼酸钠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9月;对象来源:我院血液透析患者5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利用低分子肝素钠、枸橼酸钠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体外凝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滤器使用时间较观察组长(P<0.05)。结论:高危出血风险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低分子肝素钠、枸橼酸钠的效果均理想,枸橼酸钠的价值高于低分子肝素钠,针对于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也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 枸橼酸钠 血液透析 高危出血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