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真空蒸馏分离Pb-Sb、Pb-Ag和Sb-Cu合金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孔令鑫 李一夫 +3 位作者 杨斌 徐宝强 刘大春 戴永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542,共8页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使用牛顿迭代方法结合无限稀活度系数实验数据γ∞计算对势能相互作用参数Bij和Bji;然后使用参数Bij和Bji计算Pb-Sb、Pb-Ag及Sb-Cu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α和活度系数γ,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计算Pb...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使用牛顿迭代方法结合无限稀活度系数实验数据γ∞计算对势能相互作用参数Bij和Bji;然后使用参数Bij和Bji计算Pb-Sb、Pb-Ag及Sb-Cu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α和活度系数γ,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计算Pb-Sb、Pb-Ag及Sb-Cu二元合金体系的气液相平衡组成。气液相平衡组成计算结果表明:活度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Pb-Ag和Sb-Cu体系中的组元均能通过真空蒸馏实现良好分离,而Pb-Sb体系中的组元不能通过一次真空蒸馏实现完全分离。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用于预测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及真空蒸馏分离效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为真空蒸馏分离二元合金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活度 真空蒸馏 分离
下载PDF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真空蒸馏分离铅锡合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孔令鑫 李一夫 +3 位作者 杨斌 徐宝强 杨红卫 贾国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9-1135,共7页
运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结合Pb、Sn的无限稀活度系数γ∞Pb、γ∞Sn,通过牛顿迭代法计算出参数Bij和Bji,利用参数Bij和Bji计算Pb-Sn合金中Pb、Sn的活度系数γPb,γSn。并利用γPb,γSn进一步计算出Pb-Sn合金中Pb的分离系数βPb... 运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结合Pb、Sn的无限稀活度系数γ∞Pb、γ∞Sn,通过牛顿迭代法计算出参数Bij和Bji,利用参数Bij和Bji计算Pb-Sn合金中Pb、Sn的活度系数γPb,γSn。并利用γPb,γSn进一步计算出Pb-Sn合金中Pb的分离系数βPb,结果表明βPb》1,Pb、Sn能够彻底地分离。同时用γPb,γSn绘制出气液相平衡图,结果表明,900℃、液相中锡含量为85%时,气相中含锡仅为0.008%。以上热力学分析表明,Pb、Sn能够通过真空蒸馏实现良好分离。进一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900℃、20 min条件下,液相中含锡为85%时,气相中含锡为0.112%,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吻合较好。此研究为真空蒸馏分离Pb-Sn合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锡合金 活度系数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真空蒸馏
原文传递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陶东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4年第4期15-22,共8页
概述了溶液热力学模型 ,初步论证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的某些基本特征和应用 .结果表明 :该模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可分别还原为溶液热力学的Flory -Huggins方程、Wilson方程和NRTL方程 ,并且能够满足Gibbs -Duhem方程 ,能够描述部分... 概述了溶液热力学模型 ,初步论证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的某些基本特征和应用 .结果表明 :该模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可分别还原为溶液热力学的Flory -Huggins方程、Wilson方程和NRTL方程 ,并且能够满足Gibbs -Duhem方程 ,能够描述部分互溶体系的热力学性质 .它是两参数模型 ,即只需相关二元系的无限稀活度系数γ∞i 和γ∞j 的实验数据 ,便可确定二元参数Bji和Bij,就能预测多元合金体系的热力学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溶液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锡锑合金真空蒸馏深度脱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安祥 杨斌 +3 位作者 李一夫 徐宝强 刘大春 孔令鑫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07,共6页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结合Sn、Sb的无限稀活度系数γ∞Sn、γ∞Sb,运用牛顿迭代法计算了Sn-Sb合金中Sn、Sb的活度系数γSn、γSb,并预测了Sn-Sb合金中Sb的分离系数βSb,结果表明:βSb〉〉1,理论上Sn、Sb能够彻底地分离。同时绘制...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结合Sn、Sb的无限稀活度系数γ∞Sn、γ∞Sb,运用牛顿迭代法计算了Sn-Sb合金中Sn、Sb的活度系数γSn、γSb,并预测了Sn-Sb合金中Sb的分离系数βSb,结果表明:βSb〉〉1,理论上Sn、Sb能够彻底地分离。同时绘制气液相平衡图,理论预测了Sn-Sb合金组元在气液相间的分布情况,并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200-1400℃,平均相对误差S2*=5.86%,理论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研究结果为Sn-Sb合金真空蒸馏分离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锑合金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活度 气液相平衡 真空蒸馏
原文传递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真空蒸馏分离Pb-Bi二元合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伊家飞 刘大春 +2 位作者 杨斌 孔令鑫 戴永年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3-767,共5页
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基础上,采用牛顿迭代方法同时结合Pb-Bi二元合金体系的无限稀活度系数实验数据γ∞计算对势能相互作用参数Bij,Bji;然后使用参数Bij,Bji计算Pb-Bi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系数γ,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活度系... 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基础上,采用牛顿迭代方法同时结合Pb-Bi二元合金体系的无限稀活度系数实验数据γ∞计算对势能相互作用参数Bij,Bji;然后使用参数Bij,Bji计算Pb-Bi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系数γ,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活度系数γ进一步计算Pb-Bi二元合金体系的分离系数,且同时计算Pb-Bi的气液相平衡组成。气液相平衡计算结果表明:Pb-Bi体系中的组元不能通过一次真空蒸馏实现完全分离。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用于预测二元合金体系的活度及真空蒸馏分离效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为真空蒸馏分离Pb-Bi二元合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Bi合金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真空蒸馏 活度系数
原文传递
应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预测Al_2O_3-CaO-MgO-SiO_2-TiO_2渣系中TiO_2的活度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应 刘振楠 陶东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1-9,共9页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及其伪多元法,预测了含钛高炉渣系Al2O3-CaOMgO-SiO2-TiO2中TiO2的活度,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IVM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均处于同一数量级,所得规律与实验规律相一致.这表明该模型预测...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及其伪多元法,预测了含钛高炉渣系Al2O3-CaOMgO-SiO2-TiO2中TiO2的活度,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IVM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均处于同一数量级,所得规律与实验规律相一致.这表明该模型预测含钛高炉渣系组元的热力学性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MIVM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仅通过拟合子二元系活度数据或者直接由子二元系无限稀活度系数,就能够预测多元氧化物熔体的热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高炉渣 二氧化钛 活度 预测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原文传递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和理论模型
7
作者 陈晓明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2-66,共5页
在阅读文献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主要物理图像和理论模型。非离子水溶性高分子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可以用Cabane模型描述,表面活性剂以类胶束聚集体的形式与高分子链缔合,胶束被呈现为线圈构象的高分子... 在阅读文献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主要物理图像和理论模型。非离子水溶性高分子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可以用Cabane模型描述,表面活性剂以类胶束聚集体的形式与高分子链缔合,胶束被呈现为线圈构象的高分子链所缠绕并分散分布于伸展的高分子链上。而聚电解质与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则可以用两阶段相互作用模型描述,第一阶段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离子与高分子链特定的离子基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第二阶段临近的缔合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 表面活性剂 相互作用 物理图像 理论模型
下载PDF
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李怀松 袁琴 +1 位作者 王才华 刘娟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29-2131,2144,共4页
构建可解释和可大规模计算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出一种新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首先分别用氨基酸三聚物集群和化合物结构片段来描述蛋白质和小分子;然后将蛋白质和小分子片段作为二部图的两部分,... 构建可解释和可大规模计算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出一种新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首先分别用氨基酸三聚物集群和化合物结构片段来描述蛋白质和小分子;然后将蛋白质和小分子片段作为二部图的两部分,片段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作为二部图的边;最后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则是蛋白质片段和小分子片段之间相互作用的叠加。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7%且具有很好的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描述 分子描述 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模型 二部图 片段
下载PDF
用TT势计算氢分子的相互作用势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春兰 李德华 +1 位作者 郭云东 杨向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5,共2页
用Tang Toennies(TT)势模型计算了H2 H2的相互作用势,其结果与文献数据符合较好,说明TT势模型对于H2 H2的相互作用势也是适用的.
关键词 TT势模型 分子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设计
10
作者 李宝兰 《教育学报》 1994年第5期44-44,共1页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设计太原铁路子弟第三中学李宝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概念的形成,……,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能力”。为此,在进行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中,对分子间...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设计太原铁路子弟第三中学李宝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概念的形成,……,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能力”。为此,在进行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中,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相互作用 分子 弹簧形变 互引力 模型设计 分子间距离 中学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过程 分子运动论 思维能力
下载PDF
聚合物链三级相互作用排斥体积计算方法
11
作者 陈英才 应国良 《台州师专学报》 1998年第6期24-27,共4页
基于三级相互作用的旋转异构态模型,建立了在金刚石格点上计算排斥体积的蒙特卡洛方法。然后按此方法计算了聚甲撑链的排斥体积效应。
关键词 排斥体积 旋转异构态模型 三级相互作用 金刚石格点 蒙特卡洛方法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换道决策行为分析及分子相互作用势建模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可琨 曲大义 +2 位作者 宋慧 王韬 戴守晨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伴随智能网联环境的技术赋能,自动驾驶技术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为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换道安全性与高效性,而对其换道决策机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系统相似性分析车辆与分子的相似性;其次,引入分子相互作用势建立换道模型,系统分析自动驾... 伴随智能网联环境的技术赋能,自动驾驶技术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为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换道安全性与高效性,而对其换道决策机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系统相似性分析车辆与分子的相似性;其次,引入分子相互作用势建立换道模型,系统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的换道决策行为特性,有效认知换道车辆的交通场景;最后,运用SUMO平台将SL2015换道模型与分子相互作用势换道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子相互作用势换道模型下自动驾驶汽车运行速度的波动程度降低了15.45%,车辆通过数增加了5.93%,提升了换道的安全性与高效性。自动驾驶汽车换道决策行为的分子相互作用势建模综合考虑了交通环境中动态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科学地展现了换道决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系统模型 分子相互作用 自动驾驶汽车 换道决策行为
下载PDF
亚甲蓝与硫酸化茯苓多糖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贵珍 焦庆才 +1 位作者 丁一磊 陈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2,共5页
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硫酸化多糖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文章采用氯磺酸吡啶法(Wol from法)对茯苓多糖进行结构修饰,制得硫酸化茯苓多糖(SP)。通过理论模型测得亚甲蓝(MB)与SP最大结合数N =5 4 ,结合常数K =1 .5 6 3×10 6,考... 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硫酸化多糖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文章采用氯磺酸吡啶法(Wol from法)对茯苓多糖进行结构修饰,制得硫酸化茯苓多糖(SP)。通过理论模型测得亚甲蓝(MB)与SP最大结合数N =5 4 ,结合常数K =1 .5 6 3×10 6,考察了反应体系中MB/SP摩尔比、NaCl、乙醇、羟丙基 β环糊精以及TritonX 10 0对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了MB与SP相互作用产生变色反应的机理,认为其是在MB与SP大分子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态MB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相互作用机理 硫酸化 亚甲蓝 羟丙基-Β-环糊精 TRITON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最大结合数 X-100 分子水平 结构修饰 理论模型 结合常数 反应体系 NaCl 变色反应 分子 分子 吡啶法 氯磺酸 SP 摩尔比 MB
下载PDF
随机共聚高分子凝胶溶胀和体积相变行为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支东彦 练成 +2 位作者 徐首红 黄永民 刘洪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8-274,共7页
基于随机共聚高分子溶液的格子模型,建立了一个可以描述温度和pH双重响应的随机共聚高分子凝胶溶胀行为的分子热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溶剂与不同高分子的混合、高分子网络的弹性以及包含小分子离子在凝胶内外分布的Donnan平衡和聚合... 基于随机共聚高分子溶液的格子模型,建立了一个可以描述温度和pH双重响应的随机共聚高分子凝胶溶胀行为的分子热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溶剂与不同高分子的混合、高分子网络的弹性以及包含小分子离子在凝胶内外分布的Donnan平衡和聚合物网络上的大分子离子及其反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的离子影响对化学势的贡献。与其他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还考虑了高分子的组成f。该模型有两类可调的模型参数,一类是溶剂与不同高分子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参数ε槇ij,另一类是高分子网络自身的尺寸参数Mc。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热力学模型只需较少的模型参数就可较好地描述温度和pH双重敏感的随机共聚高分子凝胶的溶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共聚高分子凝胶 分子热力学模型 溶胀平衡 体积相变
下载PDF
溶液中CO...CO^+体系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平 步宇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0,共6页
在B3LYP/ 6 - 311+G 水平上利用SCRF方法中的Onsagermodel模型考察了CO…CO+ 体系在两种介质 (水和苯 )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复合物 ,发现由于H2 O与CO+ 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在水中仅能存在一种稳定结构 ,而在苯溶液中存在三种稳... 在B3LYP/ 6 - 311+G 水平上利用SCRF方法中的Onsagermodel模型考察了CO…CO+ 体系在两种介质 (水和苯 )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复合物 ,发现由于H2 O与CO+ 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在水中仅能存在一种稳定结构 ,而在苯溶液中存在三种稳定的复合物。通过消除基函数引起的叠加误差 (BSSE)和零点振动能 (ZPVE)的校正 ,精确求算出三种复合物在两种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能 ,表明溶剂的性质对复合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O^+耦合体系 相互作用 SCRF方法 Onsager model模型 溶液 复合物 稳定性 分子
下载PDF
Cu^+和ZSM-5沸石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仁庆 曹作刚 刘晨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共2页
首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并结合模型簇法研究了Cu+和ZSM-5沸石的相互作用。所有模型簇采用B3LYP混合方法对氢原子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硅、铝、氧原子在6-31G(d)基组水平上进行了全优化和频率分析。考虑到过渡金属Cu的内层电子相对论... 首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并结合模型簇法研究了Cu+和ZSM-5沸石的相互作用。所有模型簇采用B3LYP混合方法对氢原子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硅、铝、氧原子在6-31G(d)基组水平上进行了全优化和频率分析。考虑到过渡金属Cu的内层电子相对论效应比较明显和计算速度因素的影响,采用有效核势法(ECP)处理了Cu原子。对Cu+与沸石分子筛模型簇的两种配位方式的结构与能量进行了着重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与沸石分子筛骨架以二配位的键合方式结合在结构上是最优的、能量上是有利的,是研究NO分子在Cu改性沸石分子筛上优先选择的模型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沸石 CU^+ 相互作用 理论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沸石分子 B3LYP 相对论效应 结合模型 混合方法 频率分析 计算速度 过渡金属 比较研究 配位方式 研究结果 键合方式 优先选择 NO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水平 基组 能量
下载PDF
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铭源 王柯惠 +1 位作者 沈昊宇 孙美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本文采用电子光谱法、荧光光谱、粘度法等方法研究了4种二苯甲酮类(benzophenone,BPs)紫外吸收剂:二苯甲酮(BP)、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UV-531)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UV-9)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 本文采用电子光谱法、荧光光谱、粘度法等方法研究了4种二苯甲酮类(benzophenone,BPs)紫外吸收剂:二苯甲酮(BP)、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UV-531)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UV-9)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凝胶电泳考察了BPs对pBR322质粒DNA迁移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BPs可引起DNA在~26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收峰小的红移(~2 nm)和明显的增色效应(2.1~106%);BPs可竞争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与DNA的结合,使得DNA-MB体系中的荧光强度随着BPs的加入而增大;DNA在Tris缓冲液中的相对粘度几乎不随BPs浓度的增加而改变;BPs虽然可以使pBR322质粒DNA的超螺旋构型(Form I)比例有所下降,但对其构型和迁移速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热力学研究表明BPs与DNA的结合常数K为10~4~10^(5 )L·mol^(-1)。结合分子对接模型计算推测:BPs与DNA可能通过范德华力以沟槽式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BPs) 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模式 热力学结合常数 分子对接模型
下载PDF
改进的Vrentas-Duda扩散模型及其应用 (Ⅰ)预测弱极性分子在聚合物膜中的扩散系数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欣 李继定 +1 位作者 陈剑 陈翠仙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3,共6页
在膜分离过程中,渗透物分子在聚合物膜内的扩散过程,是影响聚合物膜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详细考察了目前被广泛使用的Vrentas-Duda扩散模型,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计算ζ的公式.根据新提出的公式,对聚苯乙烯/甲苯(PS/toluene)、聚苯乙... 在膜分离过程中,渗透物分子在聚合物膜内的扩散过程,是影响聚合物膜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详细考察了目前被广泛使用的Vrentas-Duda扩散模型,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计算ζ的公式.根据新提出的公式,对聚苯乙烯/甲苯(PS/toluene)、聚苯乙烯/乙苯(PS/ethylbenzene)、聚乙酸乙烯酯/甲苯(PVAc/toluene)3种体系中弱极性渗透物分子的扩散系数进行了预测,其较之原Vrentas-Duda扩散模型、Ju改进的Vrentas-Duda扩散模型有更好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膜分离 自由体积 扩散系数 聚合物膜 弱极性分子
下载PDF
二维晶格模型研究皂荚素二元体系形成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正武 李干佐 +3 位作者 刘俊诚 关大任 廖莉玲 娄安境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二维晶格模型和相分离模型,由正规溶液理论首先推导出了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εm)与混合胶束中组分A的超额化学位(μmE,A)的关系式:μmE,A=εmgN0(1-xA)2.然后导出εm与混合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 利用二维晶格模型和相分离模型,由正规溶液理论首先推导出了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εm)与混合胶束中组分A的超额化学位(μmE,A)的关系式:μmE,A=εmgN0(1-xA)2.然后导出εm与混合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m)的关系:εm=gRTβm/N0.用该结论对皂荚素(GS)与十二烷基磺酸钠(C12H25-SO3Na)、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12H25(OC2H4)3SO4Na]、全氟辛酸钠(C7F15CO2Na)、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9)醚[C12H25(EO)9OH]、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C8H17Ph(EO)10OH]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C16H33NMe3Br)等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研究和计算表明:含皂荚素的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胶束,εm均为负值,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表面活性剂 二维晶格模型 分子交换能 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皂荚素 表面活性 混合胶束 复配增效能力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利用聚合物驱产出液浓度剖面模型确定不可入孔隙体积和滞留孔隙体积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健 任志臣 +1 位作者 鲁红升 罗平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6-58,共3页
聚合物驱数值模拟中不可入孔隙体积和吸附滞留孔隙体积等物理化学参数往往不易准确获得,严重影响了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结果和矿场动态预测效果。该文以聚合物驱互溶驱替理论为基础,介绍了聚合物驱产出液浓度剖面模型的测定与分析方法。实... 聚合物驱数值模拟中不可入孔隙体积和吸附滞留孔隙体积等物理化学参数往往不易准确获得,严重影响了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结果和矿场动态预测效果。该文以聚合物驱互溶驱替理论为基础,介绍了聚合物驱产出液浓度剖面模型的测定与分析方法。实验测得了大庆油层条件下的聚合物驱产出液浓度剖面模型,求出了相应的不可入孔隙体积和吸附滞留孔隙体积。通过浓度剖面模型确定不可入孔隙体积和吸附滞留孔隙体积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易于掌握等特点。研究成果对聚合物驱数值模拟技术、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和矿场动态监测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产出液 浓度 剖面 模型 不可入孔隙体积 分子扩散 石油开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