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业的分工效应及其在推进工业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柳思维 李陈华 《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65-68,共4页
分工带来了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利益。人类固有的消费多样化需要使分工必然伴随着交易 ,交易费用冲减了专业化利益。商业是交易的专业化 ,它降低了交易费用 ,扩大了市场范围 ,推动了分工的发展 ,这就是商业的分工效应。
关键词 商业 分工效应 工业化 交易 市场范围
下载PDF
社会分工效应——对商品经济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昱今 祖砚馥 《东岳论丛》 1986年第4期8-11,共4页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从社会分工及其与交换的关系出发认识商品经济,才可能获得对商品经济本身真正深刻的理解。作为劳动者分工和劳动本身分工统一体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而社会分工本身的发展又蕴含着商品经济消亡的基...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从社会分工及其与交换的关系出发认识商品经济,才可能获得对商品经济本身真正深刻的理解。作为劳动者分工和劳动本身分工统一体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而社会分工本身的发展又蕴含着商品经济消亡的基础。社会分工决定商品交换表现为一个效应链:有用物的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分工的初始二重效应;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继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 生产单位 商品交换 物质利益关系 劳动者 分工效应 利益差别 产品经济 劳动能力
下载PDF
“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
3
作者 王彦玲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第1期41-42,共2页
对营改增试点以来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进行科学分析与全面评估可为营改增试点范围的扩大及其全覆盖提供准确有效的理论依据。论文从产业互联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税收降低及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营改增不一定... 对营改增试点以来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进行科学分析与全面评估可为营改增试点范围的扩大及其全覆盖提供准确有效的理论依据。论文从产业互联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税收降低及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营改增不一定能够实现降低税收与专业化分工,其与产业互联度也有着重要关系。换言之,该政策对有足够行业互联的企业分工效应影响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产业互联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下载PDF
“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 被引量:460
4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95,共14页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2)"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企业可以将中间投入在纳税时扣除,因此有效地推动了跨地区的分工与协作。(3)"营改增"还促进了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营改增"制度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包括税率的设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产业互联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原文传递
人才培养效率提升的机理——基于分成制教育金融机制的分工与整合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窦尔翔 柴楠 +1 位作者 陈茜 王夷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80,共6页
人的培养效率有赖于通过"培养链"的完整、高效来提高。在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产生之前,人的相关培养环节要么缺失、要么低效,或者呈现没有内在联系的散乱状态。分成制所具有利益捆绑机制,通过投资者对教育供求双方的分工与整... 人的培养效率有赖于通过"培养链"的完整、高效来提高。在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产生之前,人的相关培养环节要么缺失、要么低效,或者呈现没有内在联系的散乱状态。分成制所具有利益捆绑机制,通过投资者对教育供求双方的分工与整合效应来提高教育效率。投资方对教育需求方的分工与整合,表现为投资方代替教育需求方对教育做出决策,并对教育供给机构进行评价和筛选;投资方对教育供给方的分工与整合,主要表现为促成散乱的教育机构形成有机的链式结构,并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原则"进行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金融 教育产业链 分工与整合效应 教育效率
下载PDF
“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溢出效应吗 被引量:7
6
作者 丁汀 钱晓东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税改前增值税税负越重,政策效应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越大。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规模效应、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研发投入这四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在上述路径中受益程度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减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政府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全要素生产率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后“三鹿事件”时代内蒙古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回归与提升对策研究——一个基于分工视角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倪学志 《工业技术经济》 2009年第12期5-10,共6页
如何重振内蒙古乳业,提升其乳制品市场竞争力,是"三鹿事件"后内蒙古两大乳品企业必然面临的问题。在保证足够小的内生交易费用条件下,不断地深化产品区域分工、区域内产品分工及其产业链纵向分工,是内蒙古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得... 如何重振内蒙古乳业,提升其乳制品市场竞争力,是"三鹿事件"后内蒙古两大乳品企业必然面临的问题。在保证足够小的内生交易费用条件下,不断地深化产品区域分工、区域内产品分工及其产业链纵向分工,是内蒙古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的根本途径。较大比例的婴幼儿奶粉、奶酪、乳清粉等干乳制品和较小比例价值高的低温液态奶是内蒙古乳制品产品区域分工的合理选择。目前倡导的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托管奶站"+"养殖小区奶户"以及"奶农合作社+奶户"原奶生产组织形式存在巨大的内生交易费用,不是促进产业链纵向分工的有效组织形式,而吸纳奶农现有奶牛建立企业化牧场才是深化产业链纵向分工的有效组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乳制品市场竞争力 分工效应 内生交易费用
下载PDF
民间资本在内外需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分工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皓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3,共4页
内外需失衡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文章首先通过外贸依存度、基尼系数、外汇储备配置等指标,分析了内外需失衡的种种问题。然后以民间资本为切入点,阐释民间资本的分工效应可以缓解内外需失衡的作用。最后就引导民间... 内外需失衡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文章首先通过外贸依存度、基尼系数、外汇储备配置等指标,分析了内外需失衡的种种问题。然后以民间资本为切入点,阐释民间资本的分工效应可以缓解内外需失衡的作用。最后就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资本 内外需均衡 分工效应 引导机制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金晓梅 赵瑞丽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2,共9页
工业智能化转型正在推动新一轮绿色贸易革命。利用各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探究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规模效应、... 工业智能化转型正在推动新一轮绿色贸易革命。利用各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探究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价值链分工效应三个渠道影响出口隐含碳强度,且工业智能化转型通过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作用机制呈“倒U型”。分行业、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对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工业智能化发展阶段和贸易发展目标限制,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对于中国充分利用工业智能化转型促进外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出口隐含碳 价值链分工效应 贸易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营改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
10
作者 王树昊 李川川 宋恒 《调研世界》 CSSCI 2024年第7期65-78,共14页
本文以“营改增”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全国企业税收调查微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这一税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理论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这一结论在经过替换度量指标和安... 本文以“营改增”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全国企业税收调查微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这一税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理论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这一结论在经过替换度量指标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通过自主研发效应和分工外包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企业创新。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拓展性分析发现:一是“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研发外包,对研发外包依赖型企业的促进效应更突出;二是“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并主要通过促使未开展绿色低碳创新的企业投身绿色低碳创新来实现;三是“营改增”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促进效应更大,但对小微企业的影响较小。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营改增”对企业不同视角下的创新效应,并全面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企业创新 自主研发效应 分工外包效应
下载PDF
会计的经济效应分析
11
作者 陈会霞 《中国市场》 2017年第32期215-216,共2页
针对会计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自身特点,主要内容有:会计生产和会计职能两方面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并总结了会计经济效应,主要内容有:辅助政策的工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交易费用效应、分工效应等,同时分析了会计经济效应... 针对会计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自身特点,主要内容有:会计生产和会计职能两方面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并总结了会计经济效应,主要内容有:辅助政策的工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交易费用效应、分工效应等,同时分析了会计经济效应的提升方案,主要包括:提升会计工作语言通用型,大力提升信息准确度,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 经济效应 辅助政策 分工效应
下载PDF
“营改增”促进了我国工业绿色增长吗?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繁华 范瀚文 曾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9,共7页
"营改增"的最初目的在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但由于工业需要购入较多的生产性服务,因此工业同样受益于"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这有利于低碳、清洁、高效的先进生产技术扩散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为工业绿色增长... "营改增"的最初目的在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但由于工业需要购入较多的生产性服务,因此工业同样受益于"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这有利于低碳、清洁、高效的先进生产技术扩散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为工业绿色增长创造了条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检验"营改增"对我国工业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营改增"改革不仅促进了我国工业的低碳增长,还促进了清洁增长。"营改增"对工业低碳、清洁增长的促进作用与当地工业高端技术产业所占比例有关,比例越高则"营改增"的促进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绿色增长 低碳增长 清洁增长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0
13
作者 余泳泽 刘冉 杨晓章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8,共14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应从加大要素投入向结构效率提升转变。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总结出生产要素再配置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分工专业化效应三个机制。并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应从加大要素投入向结构效率提升转变。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总结出生产要素再配置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分工专业化效应三个机制。并采用静态和动态的面板模型,以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变量,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升级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起反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等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全要素生产率 分工专业化效应 技术效率
下载PDF
制造业出口、分工深化效应与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琢 权衡 陈陶然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6,共11页
劳动者收入占比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反映了劳动和资本在出口收益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及其收入分配关系。本文运用1998-2007年间企业层面的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对出口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 劳动者收入占比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反映了劳动和资本在出口收益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及其收入分配关系。本文运用1998-2007年间企业层面的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对出口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考察了出口影响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传导机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对出口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出口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提升是分工深化效应下生产结构转变的结果。本文澄清了所谓的"中国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不利于劳动者报酬提升的主流观点,有利于正确认识出口对收入分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出口 劳动收入占比 分工的深化效应
原文传递
金融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开放序列与影响渠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明 曾春燕 林小玲 《金融教育研究》 2022年第2期23-34,共12页
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开放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理论机理,然后结合金融及其开放序列数据和微观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产品质量的视角探究了金融及其开放序列对制造业出口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及其开放序列显著促进了... 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开放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理论机理,然后结合金融及其开放序列数据和微观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产品质量的视角探究了金融及其开放序列对制造业出口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及其开放序列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分工效应及资源再配置效应是金融开放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效应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分工效应 资源再配置效应 出口产品质量
下载PDF
论两种规模经济:专业规模经济和综合规模经济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晓星 《上海管理科学》 2003年第4期63-64,共2页
当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企业规模无关论”的新观点,与我国目前盛行的“唯规模经济论”截然相反。笔者以为,上述两论都失之片面,正确的理论是在承认的前提下,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专业规模经济和综合规模经济。前者因专业化分工效应而扩... 当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企业规模无关论”的新观点,与我国目前盛行的“唯规模经济论”截然相反。笔者以为,上述两论都失之片面,正确的理论是在承认的前提下,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专业规模经济和综合规模经济。前者因专业化分工效应而扩大产销规模与市场份额;后者因企业(集团)内部协调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获得效应。随着市场发育和市场交易成本下降,拥有专业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比之拥有综合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经济 专业规模经济 综合规模经济 市场竞争 专业化分工效应 内部协调成本 市场交易成本 企业规模
下载PDF
我国中小企业重型化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房德东 《金融教育研究》 2009年第6期51-53,共3页
我国工业重型化趋势下,中小企业参与重工业生产活动并成为主角,因此,工业重型化问题转化为中小企业重型化问题。文章在市场能够协调非人格网络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倾向均衡方向这一思想指导下,重新考察了中小企业重型化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重型化 分工网络效应 超边际分析
下载PDF
Progress on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over Ultrafine and Nano-sized Catalysts 被引量:9
18
作者 JIANG Hong MENG Lie CHEN Rizhi JIN Wanqin XING Weihong XU Nanpi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with ultrafine or nano particle size have curr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s in the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processes, but their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remain challengi...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with ultrafine or nano particle size have curr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s in the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processes, but their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remain challenging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efficient separation from the reaction slurry. A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cerning catalysts separation in situ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and mak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ntinuou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present progress on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which covers classification of configurations of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 major considerations and some important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 special emphasis is paid to major considerations in ter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eramic membrane design, optimization of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 performance and membrane fouling mechanism. Finally, brief concluding remarks on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s are given and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lso outl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ceramic membrane membrane react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下载PDF
Hemihepatic versus total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during hepatectom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21
19
作者 Hai-Qing Wang Jia-Yin Yang Lu-Nan Y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6期3158-3164,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ectomy with 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HHO) compared with total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THO).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ectomy with 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HHO) compared with total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THO).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co- mparing 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and total he- patic inflow occlusion were included b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Two authors independently assessed the trials for inclusion and extracted the data. A me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blood loss, transfu- sion requirement, and liver injury based on the levels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alanine arni- notransferase (ALT). Either the fixed effects model or random effects model was used. RESULTS- Four RCTs including 338 patients met the predefined inclusion criteria. A total of 167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O and 171 with HHO. Metaanalysis of AST levels on postoperative day 1 indicated higher levels in the THO group with weighted mean dif- ference (WMD) 342.27;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217.28-467.26; P = 0.00001; I2 = 16%. Meta-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O group and HHO group on blood loss, transfusion requirement, mortality, morbidity, operating time, ischemic duration, hospital stay, ALT levels on postoperative day 1, 3 and 7 and AST levels on postoperative day 3 and 7. CONCLUSION: 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does not offer satisfying benefit to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ic resection. However, they have less liver injury after liver re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ow occlusion 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HEPATECTOMY Pringle maneuver
下载PDF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 at higher strain rate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学滨 潘一山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5年第2期32-36,共5页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from 0 to 28 MPa, which acts on the two lateral edges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on the shear failur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as well as on the macroscopically mechani...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from 0 to 28 MPa, which acts on the two lateral edges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on the shear failur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as well as on the macroscopically mechanical responses were numerically modeled by use of FLAC. A material imperfection with lower strength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ntact rock, which is close to the lower-left corner of the specimen, was prescribed. In elastic stage, the adopted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ock was linear elastic; in strain-softening stage, a composite Mohr-Coulomb criterion with tension cut-off and a post-peak linear constitutive relation were adopt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with an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peak strength of axial stress-axial strain cur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axial strain linearly increase; the residual strength and the stress drop from the peak strength to the residual strength increase; the failure modes of rock transform form the multiple shear bands close to the loading end of the specimen (confining pressure=0-0.1 MPa), to the conjugate shear bands (0.5-2.0 MPa), and then to the single shear band (4-28 MPa). Once the tip of the band reaches the loading end of the specimen, the direction of the band changes so that the reflection of the band occurs. At higher confining pressure, the new-formed shear band does not intersect the imperfection, bringing extreme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on of the failure of rock structure, such as rock burst. The present result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ar failur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rock specimen in higher confining pressure and higher loading strai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ining pressure shear failure shear strain localization strength stress-strain curve rock bur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