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根 田海宁 +1 位作者 郭瑞 闫杰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96,114,共7页
以陕西地区429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研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融合的方法,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分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对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 以陕西地区429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研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融合的方法,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分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对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陕北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延安和榆林地区尤为突出,而陕南和关中区域除安康和渭南地区分布相对密集,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全省已经形成4个集中聚集区域;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与其所处区海拔高度和水系分布密切相关,低海拔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多邻近水源地或沿河流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和河流水系分布直接影响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基本格局,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4个核心区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GIS分析方法 空间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3 位作者 唐俊贤 王旗 李扬 霍治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高温热害 等级指标 时空分布特征 江南和华南茶区
下载PDF
全球火山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富强 王芃 +5 位作者 杨晨艺 王光明 刘洁 邵志刚 王庆林 贾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91,共19页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存在着频次准同步和能量互补现象;②中国大陆1955年前后强震活动状态的变化可能与同期全球火山活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且二者可能受控于百年周期内地球内部能量积累与释放的状态变化;③2022年汤加火山的剧烈喷发意味着地球内部能量仍在持续释放。结合全球M8地震和中国大陆M7浅源地震的活动特征,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及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状态可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地震 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趋势 全球和中国大陆
下载PDF
新疆中天山北坡断裂带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宫恒瑞 郑玉萍 苗运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84-90,共7页
研究中天山断裂带从高山带到准噶尔盆地边缘整个过渡带的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土壤环境特征,从而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新疆中天山断裂带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的6个气象站2005年至2020年各层土壤温度的日观... 研究中天山断裂带从高山带到准噶尔盆地边缘整个过渡带的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土壤环境特征,从而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新疆中天山断裂带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的6个气象站2005年至2020年各层土壤温度的日观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形、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中天山北坡土壤温度变幅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地形的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年温差浅层大于深层,由浅至深年最高温度和年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逐渐推迟;年内中天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0~20 cm的土壤日平均温度曲线大致呈余弦函数曲线,3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基本呈正弦函数分布,较0~20 cm地温的最高和最低晚3个月左右。研究区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为3539~600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600~441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下降而下降;0~20 cm为土壤温度变化的活跃层,4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可称之为过渡层,320 cm深度称为土壤温度的稳定层,80~160 cm称为土壤温度的次稳定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坡 海拔高度 土壤温度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济南市典型区夏季VOCs分布特征及臭氧生成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桂芹 樊联欢 +4 位作者 韩立钊 周梅 魏征 孙秀芹 魏小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0,共14页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PMF模型对市区夏季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区VOCs浓度(158.29μg·m^(-3))明显高于市区(47.71μg·m^(-3))和南部山区(24.65μg·m^(-3)),VOCs中均以烷烃占比最大,其次为芳香烃,3个区域VOCs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升高而升高;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石化区OFP(743.7—1474.9μg·m^(-3))大于市区(156.9—378.1μg·m^(-3))和南部山区(113.4—168.7μg·m^(-3)),3个区域均是芳香烃OFP占比最大,其次为烯烃,说明芳香烃和烯烃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其中OFP贡献最大的单体为间/对-二甲苯;MCM模拟结果表明石化区O_(3)净生成速率(33.51×10^(-9)·h^(-1))最高,其次为市区(22.97×10^(-9)·h^(-1))和南部山区(3.91×10^(-9)·h^(-1));石化区的1-戊烯、甲苯、异戊二烯、间-乙基甲苯和邻二甲苯,市区的1-丁烯、间/对-二甲苯和顺式-2-丁烯,南部山区的顺式-2-丁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较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为明显.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夏季燃烧源、移动源和餐饮油烟源对VOCs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分布特征 不同污染等级 臭氧生成机制 夏季 PMF
原文传递
某院超长住院日病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萌萌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 对某三甲医院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为控制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沈阳市某三甲医院2020年出院病案,对住院30天以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 超长... 目的 对某三甲医院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为控制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沈阳市某三甲医院2020年出院病案,对住院30天以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 超长住院日病例共计4710例,平均年龄40岁,平均住院63.1天,男性多于女性,出院科室主要分布在康复医学科、新生儿科、普通外科和肿瘤科等,前四顺位疾病分别是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肿瘤、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和神经系统疾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次数、入院途径、转科、手术、伴随并发症等是其影响因素。结论 超长住院病例对平均住院日产生较大影响,对超长住院病例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住院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LOGISTIC 回归
下载PDF
全球铝土矿资源分布特征、勘查开发格局及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喜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8,共10页
铝用途非常广泛,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之一。全球铝土矿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储量和产量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中国铝土矿储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世界占比仅为2.37%;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土矿消费国,而国内铝土矿产量远... 铝用途非常广泛,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之一。全球铝土矿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储量和产量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中国铝土矿储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世界占比仅为2.37%;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土矿消费国,而国内铝土矿产量远不及需求,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为保障铝土矿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开展全球铝土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勘查开发格局研究,对中国有效布局境外优质铝土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合作和矿业投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80%以上的铝土矿储量集中于几内亚、澳大利亚、巴西等9个国家;②亚洲和中国是全球大型-超大型铝土矿床数量最多的地区和国家;③拉丁美洲铝土矿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大洋洲、非洲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低;④近十年全球勘查新发现的重要铝土矿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几内亚;⑤全球铝土矿勘查热点国家主要为澳大利亚、几内亚和喀麦隆,全球铝土矿勘查增量也主要来自这三个国家;⑥澳大利亚、几内亚、中国等三国为全球贡献了70%的铝土矿年产量,全球前十大铝土矿矿业公司贡献了近40%的铝土矿年产量;⑦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三国是全球主要的铝土矿出口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土矿进口国;⑧全球铝土矿矿业并购较少,且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亚、牙买加两国。展望未来,全球铝土矿勘查找矿潜力和开发潜力巨大,全球铝土矿产量与需求量可能会持续上升,中国将持续为世界最大的铝土矿、原铝、精炼铝消费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资源 分布特征 勘查开发 格局 全球
下载PDF
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基于声场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旭 唐靖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189,194,共6页
首先,介绍了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振动机理和故障特征,并研究了基于声场空间分布特征的故障诊断流程;然后,对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的声音信号采集及特征提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利用神经网络算法的模式识别对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的故障进行... 首先,介绍了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振动机理和故障特征,并研究了基于声场空间分布特征的故障诊断流程;然后,对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的声音信号采集及特征提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利用神经网络算法的模式识别对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的故障进行诊断。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对联合收割机滚动轴承故障的综合诊断率为91.67%,系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割机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声场空间分布特征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进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旭 华俊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30,共9页
以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对各文化时期遗址数据进行提取,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分布预测模型,得出遗址分布与... 以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对各文化时期遗址数据进行提取,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分布预测模型,得出遗址分布与海拔高程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生成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期聚落选址与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河流对遗址分布影响较大,海拔高程、坡度影响其次,坡向影响最弱。遗址预测模型显示较高概率分布区集中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的河谷、丘陵地带和地势较高的台地。预测模型可为探讨辽西地区史前人地关系演变提供重要参考,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科学判断与决策支持,提高考古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模型 辽西地区 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分布特征 预测
下载PDF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农业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
10
作者 赵岩 郭常来 +4 位作者 崔健 张艳飞 李莹 李旭光 于慧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9-1484,共16页
【研究目的】查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农业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可以为当地特色农业开发、全域旅游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地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采集表层土壤样品,以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为基础,开展... 【研究目的】查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农业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可以为当地特色农业开发、全域旅游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地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采集表层土壤样品,以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为基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识别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定量分析不同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北镇农业区土壤中Cr和Pb的均值低于辽宁省辽河流域背景值,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Hg>As>Cd>Pb>Zn>Cu>Cr>Ni。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在超标样品中Cd、Cu和Zn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的占比分别为45.56%、29.11%和11.47%,占总超标数的86.12%;As和Cd为轻度污染状态,大部分土壤样品的重金属为无—轻度的污染状态,仅Hg元素个别采样点位为强—极强污染。单指标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排序为:Hg>Cd>As>Cu>Ni>Pb>Cr>Zn,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分布范围为29.7~2358.16,平均值为141.9,以低度风险为主,其次中度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i、Cr、As、Pb主要受母岩自然风化影响,Cu、Zn、Cd、Hg受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建筑活动等多种来源影响。【结论】农用物质的不合理施用、大气沉降、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煤炭燃烧等产生的物质在土壤中富集可能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造成污染风险,未来需要加强对Hg、Cd、Cu和Zn元素在不同地块中富集趋势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源解析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北镇农业区 锦州市 辽宁省
下载PDF
云南安宁磷矿区水系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11
作者 刘崴 胡俊栋 +3 位作者 范晨子 刘永兵 赵文博 刘成海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磷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沉积物中磷的行为特征及迁移能力,从而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支撑。磷矿的开采、冶炼对... 磷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沉积物中磷的行为特征及迁移能力,从而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支撑。磷矿的开采、冶炼对矿区内水资源环境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安宁磷矿区内河流、水库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水系沉积物磷元素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研究区水系沉积物总磷(TP)含量,并基于顺序提取及Hupfer改进的磷形态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各水系沉积物中磷分为弱吸附态磷(NH4Cl-P)、可还原态磷(BD-P)、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Ca-P)、残渣态磷(Res-P)等5种形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沉积物样品中TP含量范围为567.6~48115.5mg/kg,NH4Cl-P含量范围为0.07~115.2mg/kg,BD-P含量范围为8.84~802.5mg/kg,NaOH-P含量范围为21.3~3129.5mg/kg,Ca-P含量范围为12~45098mg/kg,Res-P含量范围为28.5~515.4mg/kg。研究区各水系沉积物样品磷形态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磷主要以Ca-P和NaOH-P形态存在,其他磷形态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NH4Cl-P<BD-P<Res-P。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水系沉积物中磷以重度污染为主。生物有效磷(BAP)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各水系沉积物中磷污染程度有所降低,但河流沉积物中磷仍以重度污染为主,磷释放风险较大,建议加强对磷矿区河流磷污染的监测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沉积物 分布特征 安宁磷矿区 X射线荧光光谱法 顺序提取法
下载PDF
白马湖水质2008—2021年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新星 陈小菊 张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基于2008—2021年白马湖水质监测数据,本文采用距平系数法分析研究了白马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是白马湖水质状况最重要的控制因子,其中白马湖核心区、开发控制利用区总氮和总磷距平系数多为负数,白马... 基于2008—2021年白马湖水质监测数据,本文采用距平系数法分析研究了白马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是白马湖水质状况最重要的控制因子,其中白马湖核心区、开发控制利用区总氮和总磷距平系数多为负数,白马湖缓冲区总氮、总磷、富营养化指数距平系数均为正数。白马湖缓冲区多年水质状况较差,2018年以后有好转趋势。现阶段,各生态功能分区总磷、总氮水质类别仍处于Ⅳ类,控氮、控磷治理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距平系数法 空间分布特征 白马湖
下载PDF
基于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邵莉 陈继军 +3 位作者 张宇琦 许静 栗果 高文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旨在分析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高风险地区和时间趋势,为兰州市因地制宜地制定HIV/AIDS防治策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兰州市2011-2018年间新报告的成年HIV/A... 【目的】旨在分析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高风险地区和时间趋势,为兰州市因地制宜地制定HIV/AIDS防治策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兰州市2011-2018年间新报告的成年HIV/AIDS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所需的数据资料来自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兰州市统计年鉴。采用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相对风险(RR)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1-2018年间兰州市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共计1984例,其中HIV/AIDS晚发现者有982例(49.5%),平均年龄为39.67岁,男性占90.9%。老年人和女性HIV/AIDS病例中晚发现的比例更高;城关区(51.1%)、安宁区(50.3%)和榆中县(51.9%)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HIV/AIDS晚发现比例;2011-2018年间兰州市总体的晚发现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Bayes时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风险在2011-2015年间波动变化,而在2015年后迅速上升,其RR(95%CI)从1.01(0.84,1.23)上升到1.11(0.77,1.97);红古区和三个县的晚发现风险变化趋势与兰州市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而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晚发现风险呈下降趋势;晚发现相对风险大于1的区县包括:永登县(RR=1.07,95%CI:0.55,1.96)、西固区(RR=1.04,95%CI:0.67,1.49)、城关区(RR=2.41,95%CI:0.85,6.16)和七里河区(RR=2.03,95%CI:1.10,3.27)。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为热点区。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均GDP(RR=0.65,95%CI:0.35,0.90)和HIV/AIDS病例中的男性比例(RR=0.53,95%CI:0.19,0.92)的增高,HIV/AIDS晚发现的相对风险越低;而人口密度(RR=1.35,95%CI:1.01,1.81)越大,晚发现风险越高。【结论】兰州市的HIV/AIDS晚发现风险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人均GDP、HIV/AIDS中男性比例和人口密度是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晚发现风险高和存在相关风险因素的区县,应重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HIV筛查和防治服务,降低HIV/AIDS晚发现比例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晚发现 Bayes时空模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APCS-MLR模型的西藏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14
作者 李伟 杨博 +3 位作者 熊健 谢鹏程 张娜 吕学斌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356-1368,共13页
湿地作为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第三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天然高原湿地,在拉萨河流域湿地聚集现象尤为显著,茶巴朗湿地就是该流域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随着... 湿地作为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第三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天然高原湿地,在拉萨河流域湿地聚集现象尤为显著,茶巴朗湿地就是该流域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业、农牧业大力发展,湿地面积、动植物资源丰富度和湿地功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了解西藏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状况,于2021年8月共采集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19个,分别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同时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通过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进行重金属来源解析。结果发现,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u、Cr、Ni、Zn、Pb、Cd、As和Hg元素含量分别是西藏背景值的1.71、0.56、0.65、1.02、1.31、1.52、0.92、1.48倍,但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筛选值,与西藏其他高原湿地相比,沉积物重金属富集水平较低;研究区内梅罗污染指数均值为1.68,属轻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134.45,属于轻微生态风险。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茶巴朗湿地沉积物中Cu、Zn、Pb、Hg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源,Cr、Ni来源于土壤母质源,As来源于地热源,Cd来源于地热源、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源,研究区湿地的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影响途径为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输入。本研究揭示了茶巴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等级,以及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客观了解湿地环境质量现状,为茶巴朗湿地和其他区域高原湿地后续的污染防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巴朗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APCS-MLR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
15
作者 张瑞东 吴富勤 +3 位作者 李坤冀 金彦杉 刘程霞 申仕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上看,外来入侵植物花期集中于7-10月,果实类型多为被毛瘦果。研究表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较为多样,与同区域数据比对后发现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海拔、温度和周边人口数量有关,较高的海拔,较低的年均温以及较少的周边人口数量都有利于减少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湖泊湖滨带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防控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湖滨带 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生态安全 风险防控
下载PDF
汉中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茹 胡江波 +2 位作者 田光文 徐钰 杨利霞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利用汉中市宁强千山和略阳象山2018—2021年的负氧离子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两地的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汉中宁强千山和略阳象山的负氧离子浓度逐年增高,两... 利用汉中市宁强千山和略阳象山2018—2021年的负氧离子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两地的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汉中宁强千山和略阳象山的负氧离子浓度逐年增高,两地负氧离子浓度的季节和月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的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冬季最低;8月最高,1月最低;日变化呈单峰趋势。温度和相对湿度与负氧离子浓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利用2022年1—6月资料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宁强千山、略阳象山空气清新度等级预测准确率达到76.2%、73.2%,预报效果较好,可应用于两地的空气清新度预报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负氧离子浓度 空气清新度 分布特征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富油煤原位热解典型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17
作者 田华 张若琳 +4 位作者 王前吉 吴小雨 张蕾 张灵茹 方思源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2,共9页
【目的和方法】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生的油、气在高温作用下会通过煤层顶板的裂隙带向覆岩层迁移富集,给地下环境造成潜在污染风险。为了了解富油煤地下热解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释放与分布特征,以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典型富油煤为研究对... 【目的和方法】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生的油、气在高温作用下会通过煤层顶板的裂隙带向覆岩层迁移富集,给地下环境造成潜在污染风险。为了了解富油煤地下热解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释放与分布特征,以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典型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层结构与岩性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富油煤原位热解相似模拟实验装置,研究富油煤热解产物的组成,及不同温度下煤焦油中酚油、萘油、洗油、蒽油和沥青等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不同热解温度下,典型污染物在覆岩中的分布随时间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组分含量与富集层位差异较大。热解温度为450℃和650℃下,不同覆岩层中污染物含量大小排序为沥青>蒽油>萘油>洗油>酚油。在450℃时,由于温度较低对覆岩层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各组分主要富集在中粒砂岩层。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覆岩层产生裂隙,导致650℃时轻质组分富集在距煤层较远的泥岩层,重质组分由于密度大且黏性强,迁移能力较差,所以其主要富集区域为泥质粉砂岩层。温度是影响覆岩中典型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升高温度会增加污染物的迁移范围,并且酚油、萘油和洗油含量的占比随之逐渐增大,蒽油和沥青含量的占比随之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下污染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煤焦油 相似模拟 原位热解 污染分布特征
下载PDF
甘蔗中硅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基因型差异
18
作者 林兆里 袁徐澜 +4 位作者 姚俊丽 孔冉 李诗燕 张华 罗俊 《中国糖料》 2024年第3期63-72,共10页
【目的】探明硅在甘蔗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和筛选硅高效吸收积累的甘蔗基因型。【方法】本研究以23个基因型甘蔗为供试材料,测定成熟期甘蔗各器官中硅的分布与积累特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甘蔗对硅的吸收积累差异。【结果】硅含量在甘蔗各器... 【目的】探明硅在甘蔗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和筛选硅高效吸收积累的甘蔗基因型。【方法】本研究以23个基因型甘蔗为供试材料,测定成熟期甘蔗各器官中硅的分布与积累特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甘蔗对硅的吸收积累差异。【结果】硅含量在甘蔗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布趋势为:叶片>叶鞘>根系>蔗蔸>蔗皮和蔗髓。叶片和叶鞘的硅含量均在甘蔗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以植株中部最高。甘蔗植株各器官的硅积累量分布趋势为:叶片>叶鞘>蔗蔸>蔗髓>蔗皮>根系,硅积累量主要集中于地上部,其中叶片和叶鞘的在植株中占比较大,二者之和达到59.88%~72.42%。硅含量和硅积累量均在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供试甘蔗基因型中‘德蔗07-36’、‘柳城05-136’和‘粤糖50号’表现出对硅更为高效的吸收和累积特征。甘蔗生物量与硅含量间相关性密切,其中地下部植株生物量分别与蔗叶、蔗茎硅含量间显著正相关(R^(2)=0.63,P<0.01;R^(2)=0.50,P<0.05)。【结论】硅在甘蔗植株上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上部,其中蔗叶(叶片+叶鞘)的硅含量和硅积累量最高。甘蔗植株对硅的吸收积累存在基因型差异,具有较为发达的地下部生物量有助于促进甘蔗对硅的吸收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布特征 基因型
下载PDF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陈楚文 王庆 +2 位作者 凌雨凡 金敏丽 杨绍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人文景源 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省
下载PDF
2016至2020年中国生育年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周玉博 余洪钊 +4 位作者 王爱玲 刘扬 李宏田 刘建蒙 许宗余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4期301-305,312,共6页
目的了解2016至2020年中国产妇及其分娩时丈夫年龄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16至2020年《全国妇幼健康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出生与分娩信息,开展产妇年龄和丈夫年龄分析。数据清理后,共纳入分析66341749条产妇年龄信息和6... 目的了解2016至2020年中国产妇及其分娩时丈夫年龄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16至2020年《全国妇幼健康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出生与分娩信息,开展产妇年龄和丈夫年龄分析。数据清理后,共纳入分析66341749条产妇年龄信息和65984835条丈夫年龄信息。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产妇和丈夫年龄随时间变化的线性趋势,采用分段线性模型分析产妇和丈夫年龄变化的非线性趋势。结果2016至2020年,产妇平均年龄为(28.8±5.1)岁,丈夫平均年龄为(30.6±5.5)岁;≥35岁的高龄产妇占比为12.1%,≥40岁丈夫占比为6.1%。产妇年龄从2016年的28.3岁上升到2020年的29.2岁,丈夫年龄从30.3岁上升到31.0岁。产妇和丈夫平均年龄均呈非单调上升趋势,即2016至2017年上升速度较快、2017至2018年有所下降、2018年后再次快速上升但慢于2016至2017年。2020年产妇平均年龄超过30.0岁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内蒙古、山东、天津和辽宁;平均年龄低于28.0岁的省份有云南、青海和贵州。2020年丈夫平均年龄前5位依次是北京、上海、辽宁、广西和内蒙古;平均年龄低于30.0岁的省份分别是贵州、新疆、甘肃和西藏。结论2016至2020年间中国产妇年龄和丈夫年龄均显著上升,2020年分别达29.2岁和31.0岁;产妇和丈夫年龄在省份间分布差异显著,多个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处于年龄高值。在生育率持续低迷、出生人口逐年降低的背景下,宜多层面多渠道积极引导加强宣教,重塑社会婚育文化,提倡适龄婚育、避免高龄生育风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年龄 丈夫年龄 时间变化趋势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