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PB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在ABS/炭黑复合体系中的应用
1
作者 葛铁军 刘合岭 +2 位作者 朱锡华 江涌 张卫卫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22,共6页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和N,N-二甲基氨基丙胺为原料,采用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含有聚丁二烯骨架和胺基末端结构的端胺基聚丁二烯(ATPB),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表征其分子结构,结果表明,ATPB成功合成并达到预期分子结构...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和N,N-二甲基氨基丙胺为原料,采用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含有聚丁二烯骨架和胺基末端结构的端胺基聚丁二烯(ATPB),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表征其分子结构,结果表明,ATPB成功合成并达到预期分子结构。以ATPB为超分散剂,制备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ABS)和炭黑的复合材料,测试炭黑分散度、分散稳定性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ATPB超分散剂对炭黑具有明显的分散效果和较好的分散稳定性,与未经分散的炭黑相比,体系分散度提高了65.8%。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增强,拉伸、弯曲强度分别提升至45.56、78.31 MPa,冲击强度提高了15.7%,其值为7.50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炭黑 分散 分散 色母粒
原文传递
Fe^(3+)对细粒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马子龙 潘文峰 +3 位作者 廖寅飞 曹亦俊 李树磊 陈小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3-933,共11页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O理论计算等考察Fe^(3+)对菱锌矿和方解石的分散行为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矿物对Fe^(3+)的吸附行为基本一致,但Fe^(3+)对菱锌矿分散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Fe^(3+)对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当Fe^(3+)浓度为5×10^(−4)mol/L时,菱锌矿分散行为被完全破坏。溶液化学及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3+)吸附在矿物表面形成了羟基络合物或Fe(OH)3,导致菱锌矿颗粒间作用力小于方解石的,这是Fe^(3+)破坏菱锌矿分散行为、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细粒 菱锌矿 方解石 分散行为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
3
作者 王丽 魏茂琼 +4 位作者 康虹钰 陈兴连 兰珊珊 张学艳 刘宏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4-289,共6页
该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MS-MS)检测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蜂蜜样品2 g加入10 mL水溶液充分混... 该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MS-MS)检测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蜂蜜样品2 g加入10 mL水溶液充分混匀,经1%(体积分数)氨化乙腈超声辅助提取后离心,利用N-丙基乙二胺、C18、氨基键合硅胶混合材料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扫描分析。6种农药及其代谢物平均回收率为84.1%~113.8%,相对标准偏差为0.9%~6.0%,检出限为0.2~0.8μg/kg,定量限为0.7~2.5μg/k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残留同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双甲脒 杀虫脒 代谢产物 分散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甲烷裂解双分散孔催化剂颗粒积碳行为模拟
4
作者 王帅 杨学松 +1 位作者 王家兴 刘辉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催化剂颗粒的积碳行为,分析积碳效应下催化剂颗粒界面反应传质特性,实现对催化剂颗粒的优化设计与调控。【方法】采用颗粒解析模型,考虑积碳引起的孔隙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反应性能的衰减,分别探讨单分散孔和双分散... 【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催化剂颗粒的积碳行为,分析积碳效应下催化剂颗粒界面反应传质特性,实现对催化剂颗粒的优化设计与调控。【方法】采用颗粒解析模型,考虑积碳引起的孔隙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反应性能的衰减,分别探讨单分散孔和双分散孔颗粒积碳形成及所引起的孔隙结构演变规律。【结果】积碳失活从多孔颗粒表层向内部核心移动,扩散主导机制转向反应主导机制;相较于单分散孔颗粒,双分散孔颗粒具备更强的抗积碳性能;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分布影响积碳行为,壁面处积碳更加严重,更容易导致失活。【结论】选择双分散孔催化剂颗粒对于积碳行为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应选择合适的长径比反应器,削弱壁面效应对积碳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碳 甲烷 裂解 分散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土壤中有机磷阻燃剂
5
作者 王俊霞 徐思婕 +4 位作者 孙悦莹 雷慧慧 程媛媛 王学东 张占恩 《色谱》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4,共11页
有机磷阻燃剂(OPFRs)被广泛添加于商业品和日用品中,由于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潜在毒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需要建立能准确定量环境中OPFRs的检测方法。该文基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 有机磷阻燃剂(OPFRs)被广泛添加于商业品和日用品中,由于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潜在毒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需要建立能准确定量环境中OPFRs的检测方法。该文基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测定土壤中10种有机磷阻燃剂,筛选对OPFRs具有高选择性的吸附剂,最终确定MSPD最佳萃取条件。该文基于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常见吸附剂(C18、PSA、Florisil、石墨化炭黑(GCB)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及其用量、洗脱溶剂及其体积、研磨时间对OPFRs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此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RSM)考察了3个关键因素(吸附剂用量、洗脱剂用量和研磨时间)以及交互作用对OPFRs萃取效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条件:吸附剂GCB,用量0.3 g;洗脱溶剂乙酸乙酯,用量10 mL;研磨时间5 min,此时10种OPFR的萃取效率为87.5%。在G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以13C-PCB208为内标物进行定量。10种OPFRs在6个浓度梯度下,获得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8。该方法的LOD和LOQ分别为0.006~0.161 ng/g和0.020~0.531 ng/g。在最佳条件下,加标土壤中OPFRs的加标回收率为70.4%~115.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6.7%。将该方法用于苏州不同功能土壤中OPFRs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电子厂和汽修厂土壤中OPFRs总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土和校园土,电子厂和汽修厂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IPP)、三苯基氧化膦(TPPO)、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它们在电子厂土壤中含量分别为5.30、4.44、4.54、4.20 ng/g,在汽修厂土壤中的含量分别2.70、3.93、7.60、5.04 ng/g。目前关于TPPO的土壤污染报道较少,该研究在苏州工业区土壤中检出了高浓度TPPO污染。该方法成功用于土壤中10种OPFR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响应面法 有机磷阻燃剂 土壤
下载PDF
涤纶织物分散荧光黄染色及易去污整理
6
作者 杨宏林 郏奎宇 +1 位作者 项伟 陈慧媛 《印染》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1,56,共5页
为了改善荧光黄染色涤纶织物的易去污性,以色度坐标和亮度因子β为指标,优化染色工艺和易去污整理工艺。结果表明,荧光黄10G对涤纶织物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料质量分数1.0%(omf),染浴pH为5,染色温度130℃,染色时间40 min;最佳易去污整... 为了改善荧光黄染色涤纶织物的易去污性,以色度坐标和亮度因子β为指标,优化染色工艺和易去污整理工艺。结果表明,荧光黄10G对涤纶织物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料质量分数1.0%(omf),染浴pH为5,染色温度130℃,染色时间40 min;最佳易去污整理工艺为:整理剂质量浓度40 g/L,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60 s。整理后的涤纶织物经10次洗涤后易去污性仍达4级,经30次洗涤后其荧光性能仍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且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 易去污整理 分散荧光染料 涤纶织物
下载PDF
新疆某工程分散性土的综合判别方法
7
作者 杨伟 杨海华 +2 位作者 高鹏展 王宁远 文军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分散性土的抗冲蚀能力很低,易发生管涌、冲沟等破坏,对于分散性土的判别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以新疆某工程黏土心墙填筑土样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采用针孔试验、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孔隙水可溶盐试验和交换性钠离... 分散性土的抗冲蚀能力很低,易发生管涌、冲沟等破坏,对于分散性土的判别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以新疆某工程黏土心墙填筑土样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采用针孔试验、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孔隙水可溶盐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对土样的分散性进行鉴别,将土体的分散性统一划分为高分散性、分散性、过渡性、非分散性4个等级。针对不同鉴别方法出现分散性结果不一致情况,对土的分散性从高到低分别赋分值为4、3、2、1,结合5种鉴别方法的原理,分别赋予针孔、碎块、双比重、孔隙水可溶盐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不同权重,最终依据赋分值及权重,将土样的分散性综合判定为高分散性、分散性、过渡性和非分散性4个类别。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各试验方法的不足,对准确评价土的分散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性土 鉴别方法 分散等级 综合判别
下载PDF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水分散聚合物制备
8
作者 张彦昌 林朝阳 +4 位作者 霍炳臣 郝小飞 王冬梅 李天仚 赵献增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55-262,共8页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自制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剂,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自制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剂,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考察了分散聚合过程中体系黏度变化,引发剂用量、硫酸铵的用量、分散剂的用量对共聚物黏度、分子量、颗粒尺寸的影响,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实验发现,在30℃,AM、DMC总单体质量分数为15%,DMC与AM物质的量比为1∶9,过硫酸铵浓度范围为0.70×10^(-4)~2.8×10^(-4)mol/L,硫酸铵质量分数范围为26.51%~28.1%,分散剂PDMC质量分数范围为1.1%~1.3%条件下,可以制备出黏度低、稳定性好的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分散聚合
下载PDF
分散剂在麻浆纤维纸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黄安民 刘帅 +3 位作者 杨清 宋欢 杨宇 吴东森 《中华纸业》 CAS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采用低打浆度的麻浆纤维作为原材料,分别加入三种不同的分散剂,优选出最适合麻浆纤维的分散剂,且探究了分散剂的加入量对麻浆纤维分散性以及纸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选出R200分散剂在麻浆中的分散效果最好,随着其加入量的增加,... 采用低打浆度的麻浆纤维作为原材料,分别加入三种不同的分散剂,优选出最适合麻浆纤维的分散剂,且探究了分散剂的加入量对麻浆纤维分散性以及纸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选出R200分散剂在麻浆中的分散效果最好,随着其加入量的增加,纸张的匀度指数、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这三个指标提升效果明显;通过孔径分析和扫描电镜检测可知,纸张中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搭接更加均匀,纤维之间形成20μm以上的较大孔径几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浆纤维 分散 电解电容器纸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及其分散方法对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月 赵思毅 俞佩瑶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23-3034,共12页
氧化石墨烯(GO)因其出色的性能在改善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上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GO的增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总结了近年来GO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GO的分散方式、分散机理以及... 氧化石墨烯(GO)因其出色的性能在改善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上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GO的增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总结了近年来GO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GO的分散方式、分散机理以及相应的力学性能改善机理;对比了不同GO分散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GO分散前后对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后续GO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稳定应用提供参考,以促进制备高效功能化的GO水泥基复合增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氧化石墨烯 分散 微观结构 强度 机理
下载PDF
考虑应力梯度的缺口疲劳分散性研究
11
作者 郑战光 谢羿吉 +2 位作者 孙腾 谢昌吉 黄增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30,共8页
针对缺口部位的微观结构及尺寸导致的疲劳分散差异较大的问题,为准确预测缺口件的疲劳分散性,以矩形截面缺口件为例,采用宏观Chaboche循环塑性本构模型与细观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相结合的有限元子模型方法,并考虑缺口效应,提出了以应... 针对缺口部位的微观结构及尺寸导致的疲劳分散差异较大的问题,为准确预测缺口件的疲劳分散性,以矩形截面缺口件为例,采用宏观Chaboche循环塑性本构模型与细观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相结合的有限元子模型方法,并考虑缺口效应,提出了以应力梯度影响因子、等效应力与纵向应变为变量的统计标准差作为疲劳指示因子FIP_(notch)。在不同位移载荷、位移载荷比和缺口直径大小情况下将疲劳指示因子FIP_(notch)与经典的Fatemi-Socie疲劳指示因子FIP FS进行疲劳分散性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疲劳指示因子FIP_(notch)均能很好地预测不同位移载荷、位移载荷比和缺口直径下的缺口疲劳分散性,且比经典的FIP FS方法有更高的精度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分散 晶体塑性 裂纹萌生驱动力 疲劳指示因子
原文传递
新型分散型抗垢剂在S Zorb装置的工业应用
12
作者 郑从武 庞建龙 +3 位作者 杨华栋 付鑫 何欧鹏 程文武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8-70,共3页
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S Zorb装置为有效抑制原料侧换热器E-7101A-G因高温结垢而导致的换热器传热效率下降、换热器总压差上涨过快等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问题,决定使用浙江杭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分散型抗垢剂HK-17DC。工业应用结... 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S Zorb装置为有效抑制原料侧换热器E-7101A-G因高温结垢而导致的换热器传热效率下降、换热器总压差上涨过快等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问题,决定使用浙江杭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分散型抗垢剂HK-17DC。工业应用结果表明,HK-17DC在线除垢及阻垢作用良好,且使用HK-17DC对装置运行和产品质量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Zorb装置 催化汽油 换热器结垢 分散型抗垢剂 在线除垢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方式对固井水泥浆性能影响研究
13
作者 余杨 黄文 +5 位作者 姚广 张坤悦 沈鑫 孙明明 王世兰 吴林钰 《中国水泥》 CAS 2024年第3期93-97,共5页
结合实际固井作业的特点,分析干法分散、高速湿法分散与超声波湿法分散三种不同分散方式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对固井水泥浆流动度和水泥石抗压强度、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不同分散方式对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 结合实际固井作业的特点,分析干法分散、高速湿法分散与超声波湿法分散三种不同分散方式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对固井水泥浆流动度和水泥石抗压强度、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不同分散方式对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方式对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固井水泥浆的效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且随着纳米二氧化硅掺量越高,分散方式的影响越明显。当纳米二氧化硅掺量达到1.5%时,采用超声波湿法分散方式制备的水泥浆流动度仍有20cm,水泥石的3d、7d和14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8.75%、16.53%和12.26%,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降低了19.6%和34.9%,内部微观结构变得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水泥浆 纳米二氧化硅 分散方式 超声波分散
下载PDF
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对小麦和青稞田杂草的防效研究
14
作者 翁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81-83,共3页
为了有效防除青海地区小麦和青稞田的杂草,开展了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防除小麦、青稞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99.95 g/hm^(2)对小麦田野燕麦的鲜重防效达97.32%,对阔叶杂草鲜重防效达... 为了有效防除青海地区小麦和青稞田的杂草,开展了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防除小麦、青稞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99.95 g/hm^(2)对小麦田野燕麦的鲜重防效达97.32%,对阔叶杂草鲜重防效达80%以上,对青稞田苣荬菜、大刺儿菜两种菊科杂草有一定防效。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施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99.95 g/hm^(2)后,小麦增产10%以上,青稞增产15%以上。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是青海高寒地区麦类作物田较为适宜的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 小麦 青稞 杂草 防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外源秸秆对污染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水分散性胶体态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雨 汪家家 +4 位作者 夏冰 罗雪婷 胡鹏杰 吴龙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土壤胶体尤其是水分散性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载体,在重金属吸附、迁移以及生物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添加水稻秸秆在氧化还原波动条件下如何影响土壤液相中及水分散性胶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胶体尤其是水分散性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载体,在重金属吸附、迁移以及生物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添加水稻秸秆在氧化还原波动条件下如何影响土壤液相中及水分散性胶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结果表明,外源秸秆增加厌氧过程液相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砷(As)、铁(Fe)、锰(Mn)、钙(Ca)、钾(K)、硅(Si)、铝(Al)、镁(Mg)等浓度,降低了厌氧过程氧化还原电位(Eh)及铜(Cu)、铅(Pb)等浓度,提高了好氧过程Pb浓度。利用非对称流场流分馏-紫外可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AF4-UV-ICP-MS),测得水分散性胶体颗粒主要分布在0.3~3 kDa、3~40 kDa和130 kDa~450 nm三个粒径范围,各粒径颗粒的组成有所差异,主要含有机质、无机黏土矿物和铁矿物等。外源秸秆促进液相中Fe和As由胶体态向溶解态转化,促进镉(Cd)和Cu由溶解态向胶体态转化。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活动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有效性的界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重金属 水稻秸秆 氧化还原 分散性胶体 场流分馏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技术方案研究
16
作者 霍长龙 《电工技术》 2024年第5期101-104,109,共5页
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从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提出、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的理论、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结合线路开通后的实际运行工况,利用设置于正线的能量回馈吸收装置实现了分散式无功补偿,该方案可减少或完全取消设... 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从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提出、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的理论、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结合线路开通后的实际运行工况,利用设置于正线的能量回馈吸收装置实现了分散式无功补偿,该方案可减少或完全取消设置于主变电所侧的SVG容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能馈吸收装置的能力,节约了工程投资,实现了既定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无功补偿 能量回馈利用装置 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
下载PDF
纤维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雷锦锋 《福建建材》 2024年第1期21-23,44,共4页
针对现有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存在水陆强度比低、力学性能差等问题,基于DL/T 5117—202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所提出的流动性能及抗分散性能需求,以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及玄武岩纤维为参数,探究了不同纤维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 针对现有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存在水陆强度比低、力学性能差等问题,基于DL/T 5117—202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所提出的流动性能及抗分散性能需求,以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及玄武岩纤维为参数,探究了不同纤维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纤维的掺入均会导致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流动性能下降,且聚丙烯纤维下降最大,玄武岩纤维次之,玻璃纤维最小;相比于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且硅灰和纤维的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改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水、陆抗压强度;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均有助于改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而聚丙烯纤维则会导致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性能下降,且掺入0.1%聚丙烯纤维后,悬浊物含量不能满足DL/T 5117—2021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纤维 流动性能 力学性能 分散性能
下载PDF
微分散液滴的光纤检测研究
18
作者 温唯谷 袁志宏 +1 位作者 王凯 骆广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微分散是微化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利用显微摄像分析和统计微分散液滴的方法成本高,不易推广。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的微分散液滴在线检测技术,该方法基于漫反射光纤、光纤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LabVIEW程序实现了微通道内液滴生... 微分散是微化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利用显微摄像分析和统计微分散液滴的方法成本高,不易推广。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的微分散液滴在线检测技术,该方法基于漫反射光纤、光纤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LabVIEW程序实现了微通道内液滴生成频率和长度的在线检测,满足0.21 mm以上直径液滴的检测,检测频率上限为500 Hz,当液滴通过光纤时间超过15 ms时,还可检测液滴长度。研究结果表明光纤直径和光纤传感器响应时间是影响该方法检测性能的主要因素,与相似平台对比,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分散 光电检测 光纤传感器 液滴检测
下载PDF
“自上而下”构筑TiO_(2)与Pt纳米簇之间的活性界面I:再分散过程和机制
19
作者 杜晓蕊 黄一珂 +8 位作者 潘晓丽 江训柱 苏杨 杨静怡 郭亚琳 韩冰 文承彦 王晨光 乔波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学化工过程,其中,金属颗粒的尺寸通常对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粒径低于2 nm的高分散金属纳米簇,不仅具有接近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利用效率,而且展现出协同活化底物的能力.这使得它们...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学化工过程,其中,金属颗粒的尺寸通常对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粒径低于2 nm的高分散金属纳米簇,不仅具有接近单原子催化剂的原子利用效率,而且展现出协同活化底物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特定反应中能够兼具单原子和纳米催化剂的优势,并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制备高稳定负载型纳米簇催化剂仍然是一项挑战.传统的“自下而上”制备策略存在成本高、产率低以及复杂配体难以去除等问题.近年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将金属纳米颗粒等聚集体再分散为单原子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但利用类似策略合成纳米簇催化剂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TiO_(2)负载的铂纳米颗粒或PtO2粉末进行简单的煅烧,成功制备了高分散且热稳定的铂纳米簇,并通过系统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深入研究了这一再分散过程和机制.首先,使用胶体沉淀法合成了TiO_(2)负载的铂纳米颗粒催化剂.在400°C空气中焙烧除去除保护剂后,铂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3.4 nm.然而,当焙烧温度升高至550°C时,Pt纳米颗粒消失,转化为高度分散的纳米簇,平均粒径约为1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结果表明,再分散后铂的价态从金属态转变为+4价为主的氧化态;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拟合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再分散后铂的高价态和小尺寸.值得注意的是,与大部分金属再分散均形成单原子分散物种不同,本工作中铂在TiO_(2)载体上的再分散以纳米簇为最终物种.为了解释纳米簇的形成,详细研究了金属再分散过程.通过对照试验,排除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并证实形成氧化铂物种在再分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DFT计算评估了可能的氧化铂中间体的化学势,结果表明铂的氧化单体,尤其是Pt1(O2)/r110和气态PtO_(2)(g),具有更低的化学势,使得纳米颗粒的分解更有可能发生.进一步通过DFT模拟排除了以Pt1(O_(2))/r110为中间体的表面扩散机理,并指出对于气相捕获机制,PtO_(2)(g)是最可能的气态中间体.模拟结果表明,PtO_(2)(g)分子优先被VTi_(5)c空位捕获并形成P_(tion)-r110位点;该位点可诱导更多的PtO_(2)(g)单体在其上聚集,从而生长为纳米簇;在550°C下焙烧时,其尺寸稳定分布在1 nm左右.综上,本工作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备策略,通过金属颗粒在载体表面的再分散过程,成功合成了负载纳米簇催化剂.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易于放大,为实现宏量制备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深入研究了再分散过程,揭示了纳米簇物种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为金属再分散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催化 纳米簇 分散 金属-氧化物界面 一氧化碳氧化
下载PDF
分散决策下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外部性价值量化评估
20
作者 武昭原 刘婧宇 +3 位作者 周明 元博 赵会茹 李庚银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补贴的逐渐下降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已逐渐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然而,不同于传统集中式优化规划框架,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储能用户分散决策模式下其自利性行为对整体系统运行效率...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补贴的逐渐下降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已逐渐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然而,不同于传统集中式优化规划框架,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储能用户分散决策模式下其自利性行为对整体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及其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构建了计及分布式光伏储能投资决策的双层模型来模拟需求侧市场成员分散决策行为与系统整体运行的交互关系,以量化分析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外部性价值。进而,从个体层和系统层两维度设计了市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实际系统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储能 外部性价值 分散决策 双层模型 净负荷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