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7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perAr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肿瘤分次内及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
1
作者 李楠 于浪 +4 位作者 孙显松 曲慧颖 王忆君 杨波 连欣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基于超弧(HyperAr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技术,利用六维自由床联合双面膜固定方式治疗颅内肿瘤,分析其分次内及分次间的摆位误差,为该技术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3月至7月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放疗的13例颅内... 目的:基于超弧(HyperAr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技术,利用六维自由床联合双面膜固定方式治疗颅内肿瘤,分析其分次内及分次间的摆位误差,为该技术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3月至7月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放疗的13例颅内肿瘤患者,均采用HyperArc SRT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中分次内及分次间采集的锥形束CT(CBCT)验证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左右(x)、头脚(y)和腹背(z)方向的3个平移方向和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设每次初始摆位误差为A组、经六维自由床修正摆位误差后的剩余误差为B组,治疗结束后的误差为C组。B组和C组差异均为分次内变化。根据边界(Margin)外放公式,利用分次内摆位误差计算所需的外放边界范围。结果:在六维自由床修正联合双面膜固定方式下,共进行59次头部的HyperArc SRT,在A、B和C组六维方向的平均误差比较中,A组x、y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119±0.039)、(-0.133±0.047)cm,与B组的误差(0.004±0.002)、(0.018±0.005)c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0、-3.224,P<0.05),其余方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旋转方向的俯仰(RX)方向误差为(0.033±0.021)°,与C组的(0.122±0.0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P<0.05),其余方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内肿瘤计划设计外放边界中,x、y和z方向分别为0.6、0.9和0.4 mm。结论:在HyperArc SRT技术进行颅内肿瘤放疗中,采用六维自由床联合双面膜治疗方式,能够显著缩小边界外放,在保证对肿瘤体积(GTV)精确照射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和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位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六维自由床 颅内肿瘤
下载PDF
调强放射治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区增量剂量学对比研究
2
作者 吕海鹏 刘晓 +4 位作者 陈嘉炜 石明明 徐红岩 侯晓玮 解传滨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4期6-12,共7页
目的:对比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大体积脑转移瘤(BMs)靶区不同增量方式下的剂量学参数,探讨基于直线加速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脑转移瘤的更优实现方式。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至2023年于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目的:对比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大体积脑转移瘤(BMs)靶区不同增量方式下的剂量学参数,探讨基于直线加速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脑转移瘤的更优实现方式。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至2023年于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30例BMs患者,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中分别设计靶区剂量均匀计划(Plan均匀)、靶区内设置均匀增量计划(Plan_(均增))和递增增量计划(Plan_(递增))3种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计划。在靶区内部设置高剂量区(GTV_(h)),针对GTV_(h)设计Plan匀增和Plan_(递增)。分析利用IMRT与VMAT分别设计的Plan均匀、Plan_(均增)和Plan_(递增)3种治疗计划的剂量差异。观察对比靶区平均剂量(D_(mean))、50%和2%靶区受照射剂量(D50%和D_(2%));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梯度指数(GI),以及正常脑组织接受10~40 Gy体积百分占比(V_(10)Gy~V_(40)Gy)。结果:IMRT的Plan_(均增)和Plan_(递增)与Plan均匀相比GTV的D_(mean)提高10.13%和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0、12.771,P<0.05),D50%提高8.9%和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90、9.929,P<0.05),D_(2%)提高15.2%和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20、8.746,P<0.05);IMRT的Plan均匀、Plan_(均增)和Plan_(递增)3种计划正常脑组织V_(10)~V_(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的Plan_(均增)和Plan_(递增)与Plan均匀相比GTV的D_(mean)提高10.53%和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41、15.461,P<0.05),D50%提高9.1%和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82、10.952,P<0.05),D_(2%)提高16.4%和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71、8.685,P<0.05);VMAT的Plan_(均增)、Plan_(递增)和Plan均匀3种计划正常脑组织V_(10)Gy~V_(40)Gy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 Plan_(均增)与Plan_(递增)的正常脑组织V20 Gy、V30 Gy和V_(40)Gy均小于VMAT的Plan_(均增)与Plan_(递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lan_(均增)=2.112、2.215、2.444,tPlan_(递增)=2.323、2.939、3.145,P<0.05);IMRT与VMAT的D2、D_(mean)和D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SRT中,保证靶区边缘正常脑组织安全的前提下,同步提升靶区中心剂量不会显著提高正常脑组织剂量,IMRT与VMAT均能满足靶区内部增量要求,VMAT靶区增量略好,效率更高;递增计划靶区剂量提升效果好于_(均增)计划,VMAT的递增计划更适合BMs的HSR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 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
下载PDF
呼吸门控技术在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
3
作者 周梦圆 王凡 《牡丹江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中靶区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中心治疗的20例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患者,20例患者全部行4D-CT扫描,将扫描所得数...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中靶区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中心治疗的20例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患者,20例患者全部行4D-CT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后,共得到10个时相CT图像,分别制订30%~70%时相呼吸门控计划(Plan RG)和自由呼吸下全时相常规放疗计划(Plan_(all)),比较两种计划的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体积、计划靶区体积(planned target volume,PTV)、靶区剂量、双肺体积、平均肺剂量(mean lung dose,MLD)、双肺的V_(5)、V_(20)、V_(30)、心脏D_(max)、脊髓D_(max)、食管D_(max)和近端支气管树D_(max)等剂量参数。结果与常规放疗计划相比,呼吸门控计划下的ITV及PTV的体积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门控计划下的双肺体积、MLD、V_(5)、V_(20)、V_(30)均小于普通放疗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转移瘤进行亚组分析,呼吸门控计划肺部相关剂量学参数也均小于普通放疗计划(P<0.05)。结论呼吸门控技术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计划相比可以显著缩小靶区体积,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对于肺转移瘤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呼吸门控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4D-CT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向寡进展病灶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
4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2-72,共1页
寡转移被定义为转移数量和转移器官部位有限的、处于局限期和广泛性转移癌症之间的状态。《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2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靶向寡进展病灶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分析数据显示,与标准... 寡转移被定义为转移数量和转移器官部位有限的、处于局限期和广泛性转移癌症之间的状态。《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2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靶向寡进展病灶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分析数据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SBRT+标准治疗延长了寡进展癌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值得关注的是,接受SBRT+标准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其中位PFS相较于接受标准治疗的NSCLC患者延长了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 数据显示 寡转移 无进展生存期 靶向 癌症患者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验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恒 眭建锋 倪昕晔 《手术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是一种向肿瘤提供少分次、高剂量同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组织的高精度放疗技术,已逐渐成了肿瘤放疗领域的重要手段。其对于照射靶区的精准性有着极高要求,而摆位验证是影...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是一种向肿瘤提供少分次、高剂量同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组织的高精度放疗技术,已逐渐成了肿瘤放疗领域的重要手段。其对于照射靶区的精准性有着极高要求,而摆位验证是影响照射靶区准确的关键因素,将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组织的前提下确保对肿瘤灶的精准照射更加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而开展的SBRT摆位验证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针对SBRT摆位验证的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各种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SBRT摆位验证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本文将重点围绕近年来SBRT相关的摆位验证技术展开具体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摆位验证 图像引导
下载PDF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秦德华 卜亚静 +1 位作者 时昌立 安全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1-3,7,共4页
目的:分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该院接受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21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预... 目的:分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该院接受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21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21例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40例,设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81例,设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脑转移瘤最大直径≥3 cm、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3.80 ng/mL、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7.52 ng/mL、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50.81μg/L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C-Ag≥3.80 ng/mL、血清NSE≥50.81μg/L均为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血清SCC-Ag≥3.80 ng/mL、血清NSE≥50.81μg/L均为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转移瘤 伽马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预后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小射野探测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坚 汪洋 +4 位作者 王业伟 鲁海玲 曹剑钊 徐丽丽 陈子印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404-412,共9页
由于侧向带电粒子平衡的缺失、主光子源的遮挡,以及在小射野测量中可以选择的探测器有限,对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行小野剂量学测定提出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极大影响了剂量学的准确性。过量辐射事故表明对小野剂量学测定的适当方法了解不足... 由于侧向带电粒子平衡的缺失、主光子源的遮挡,以及在小射野测量中可以选择的探测器有限,对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行小野剂量学测定提出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极大影响了剂量学的准确性。过量辐射事故表明对小野剂量学测定的适当方法了解不足。本综述介绍了目前适合在小野剂量学测量中应用的各类型探测器,包括微型电离室、半导体探测器、金刚石探测器、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放射变色胶片、热释光探测器、放射光致发光玻璃探测器、光受激发光探测器、聚合物凝胶剂量计,为物理师在选择小野探测器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侧向带电粒子平衡 小射野探测器 综述
下载PDF
局部复发鼻咽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少雄 卢泰祥 +3 位作者 曾智帆 黄劭敏 何晓华 黄继列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04-805,共2页
关键词 疗效 鼻咽肿瘤 局部复发 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 SRS FSRT
下载PDF
经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治疗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9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91-91,共1页
研究背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于颈静脉孔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是一种微创、且有价值的替代治疗方案,既可作为初始治疗,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在混合疗法中)。研究方法:本文回顾性分... 研究背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于颈静脉孔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是一种微创、且有价值的替代治疗方案,既可作为初始治疗,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在混合疗法中)。研究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洛桑大学医院(Lausanne University Hospital,LUH)接受治疗的病例:11例接受了SRS治疗,其中3例曾行过手术,2例在该中心作为计划中的联合治疗的一部分进行治疗,1例在其他医院接受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 初始治疗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经颅 替代治疗
下载PDF
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对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浩然 闫冰 +3 位作者 李骁扬 李迪迪 吴广军 吴齐兵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对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08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患者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下接受SBRT治疗的肿瘤靶区(GTV)、计划靶区... 目的:探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对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08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患者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下接受SBRT治疗的肿瘤靶区(GTV)、计划靶区(PTV)体积和受照剂量,并比较三种呼吸门控技术下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三种不同技术下,患者GTV与PTV体积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均P<0.05),其中自由呼吸(FB)技术下的GTV与PTV体积较主动呼吸控制(ABC)、呼吸门控(RG)技术下高,RG技术下GTV与PTV体积较ABC技术下高(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PTV受照剂量参数靶区适形度指数(C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PTV受照剂量参数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G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FB技术下的GI较ABC技术和RG技术下低,HI水平较ABC技术和RG技术下高,ABC技术下的HI水平较RG技术下低(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以及脊髓的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双肺V_(5)、V_(20)以及平均照射剂量(ML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B技术下的V_(5)、V_(20)以及MLD较ABC、RG技术下高,RG技术下V_(5)、V_(20)以及MLD较ABC技术下高(均P<0.05)。结论:基于4D-CT的ABC与RG技术相较于FB技术更有利于缩小靶区体积,提高治疗剂量,同时更有利于降低病灶危及器官与组织的受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 呼吸门控技术 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计划靶区 受照剂量
下载PDF
分次立体定向放疗联合短程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新桥 王兵 +1 位作者 田恒 石庆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5期163-164,167,共3页
脑转移瘤是转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转移发生率为20%~40%,是肺癌等原发恶性肿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脑实质内转移的结果。以往的临床观点认为脑转移瘤手术机会较小,所以一般采用单纯短程全脑放射治疗,但由于放射剂量局限,使得对真正需要... 脑转移瘤是转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转移发生率为20%~40%,是肺癌等原发恶性肿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脑实质内转移的结果。以往的临床观点认为脑转移瘤手术机会较小,所以一般采用单纯短程全脑放射治疗,但由于放射剂量局限,使得对真正需要受照射的肿瘤部位的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分次立体定向放疗 短程全脑放射
下载PDF
局部复发鼻咽癌的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剑敏 侯艳丽 +1 位作者 戴立言 白永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评价采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对放射治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FSRT对30例鼻咽癌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应用50%等剂量曲线,分次剂量均为2Gy,每周连续治疗5次。其中复发... 目的评价采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对放射治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FSRT对30例鼻咽癌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应用50%等剂量曲线,分次剂量均为2Gy,每周连续治疗5次。其中复发推量组8例,中位处方剂量为15Gy;单纯复发治疗组22例,中位处方剂量为40Gy。结果FSRT治疗后3个月,复发推量组患者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分别为87.5%(7/8)和12.5%(1/8),单纯复发治疗组CR和PR分别为77.3%(17/22)和22.7%(5/22)。全组病例随访时间1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全组生存患者卡氏评分≥90者为95.2%(20/21)。复发推量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78%和77.78%,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1.85%和77.78%;单纯复发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23%和90.23%,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71%和74.01%。结论FSRT对放疗后复发鼻咽癌有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寡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倩倩 黎国全 +2 位作者 章贵昱 张盛 杨玉梅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73-1277,共5页
寡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于广泛转移的晚期NSCLC,针对寡转移灶局部治疗可获得潜在治愈的可能。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作为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联合化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血管生成等可以为... 寡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于广泛转移的晚期NSCLC,针对寡转移灶局部治疗可获得潜在治愈的可能。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作为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联合化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血管生成等可以为晚期NSCLC病人带来生存获益。该文回顾了SBRT在寡转移性NSCLC的研究,从SBRT对寡转移性NSCLC的治疗效果、SBRT联合TKIs和SBRT联合ICIs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非小细胞肺 寡转移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鼻咽癌局部复发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敖帆 周毅 +2 位作者 廖瑜露 李金高 邬蒙 《实用癌症杂志》 2004年第5期530-532,共3页
目的 探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 ,在局部复发晚期鼻咽癌再程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1997年 7月到 2 0 0 0年12月 ,采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 2 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 6MVX线照射 ,设 1~ 3个中心 ,80 %剂量曲线将靶区... 目的 探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 ,在局部复发晚期鼻咽癌再程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1997年 7月到 2 0 0 0年12月 ,采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 2 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 6MVX线照射 ,设 1~ 3个中心 ,80 %剂量曲线将靶区完全包含。总剂量DT2 4~ 64Gy(中位剂量 5 2 .2Gy) ,单次剂量DT4~ 8Gy(中位剂量 6.4Gy)。 结果 局部复发鼻咽癌经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 ,1年生存率为 78.3 % (18/2 3 )、2年生存率为 69.6% (16/2 3 )。 3 9.1% (9/2 3 )的患者随访期内死亡 ,其中死于局部复发 1例 ,死于远处转移 5例 ,鼻咽大出血 3例。结论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于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但单次剂量和总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分次剂量 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外肿瘤和分次照射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可领 徐婷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25-327,共3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包括X-刀,γ-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治疗颅内血管病变和良性、恶性肿瘤,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该治疗技术又有新的发展。本文概述了该技术用于治疗颅外肿瘤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分次照射的生物学意义。
关键词 颅外肿瘤 立体定向 放射疗法 X-刀 分次照射
下载PDF
肺部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影像学动态变化规律
16
作者 许琦涔 朱子豪 +7 位作者 赵丽君 宗丹 江宁 宋雪 郭震 吴建峰 何侠 朱向帜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 肺部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容易引起误诊。探讨SRT后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肺组织的CT图像动态变化的规律。方... 目的 肺部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容易引起误诊。探讨SRT后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肺组织的CT图像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RT的104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条件,由研究者诊断小组对每次CT图像进行评估和动态比较,记录SRT后肿瘤本身及周边正常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和时序特征。结果 104例患者共109个病变。94个(86.2%)病灶呈现残存病灶与周边放射性肺损伤融合形成肿块样实变,可分为3个阶段。发生期:治疗后3个月(范围为1~9个月),胸部CT呈病灶周围絮状渗出性改变。发展期:治疗后4.5个月(范围为1.5~15.5个月),呈密度更高的斑片条索影和/或纤维化实变影。影像稳定前期:治疗后13个月(范围为5.5~39个月),呈纤维化实变逐渐吸收、固结或收缩并与病灶融合形成最终的肿块样实变,伴或不伴随纤维化移动,最终趋于稳定。15例(14.4%)患者周围肺组织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病灶本身变化,达到影像学稳定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10个月(范围为2.5~15.5个月)。65个(59.6%)病灶影像稳定期肿块样实变长径比初始病变增加了20%以上。进入发展期时间越短,影像稳定阶段肿块样实变长径可能越大(P=0.021)。结论 SRT后肿瘤本身及周边正常肺组织通常会出现连续动态影像学改变,最终多数患者残存病灶与周边肺组织纤维化融合形成肿块样实变。多数患者肿块样实变长径较SRT前增加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动态演变 肺部恶性肿瘤 放射性肺损伤
下载PDF
后程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冬平 刘锦全 +2 位作者 邵汛帆 莫志文 史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67-668,共2页
目的 :评价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4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后程分次立体定向放疗 (FSRT)组和常规分割放疗 (CF)组。CF组和FSRT组均采用 6MVX线照射 ,先用双侧面颈联合野行常规分割放疗 3 6Gy/18次 /2 6d ,5次 ... 目的 :评价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4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后程分次立体定向放疗 (FSRT)组和常规分割放疗 (CF)组。CF组和FSRT组均采用 6MVX线照射 ,先用双侧面颈联合野行常规分割放疗 3 6Gy/18次 /2 6d ,5次 /周。然后CF组改耳前野加至鼻咽部总照射量 70Gy/3 5次 /4 9d ;FSRT组用分次立体定向照射 3 4~ 40Gy/14~ 16次 /2 0~ 2 2d ,2 5Gy/d ,5次 /周 ,鼻咽部总照射量 70~ 76Gy/3 2~ 3 4次 /4 6~ 48d。结果 :1、3年鼻咽肿瘤局部控制率FSRT组分别为 96 9% ,90 6% ;CF组为 93 8% ,81 3 % (P >0 0 5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1、3年生存率FSRT组分别为 10 0 0 % ,93 8% ;CF组为 96 9% ,84 4%。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两组的放疗副反应 :FSRT组口腔黏膜反应与CF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FSRT组张口困难和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较CF组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FSRT组鼻咽部肿瘤的完全缓解率和 1、3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较CF组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FSRT组可以减少放疗后张口困难和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 鼻咽癌 鼻咽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张口困难 常规分割 放射性中耳炎 差异 显著性 结论
下载PDF
颅内巨大转移瘤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恩顺 佘永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对巨大单发转移瘤使用分次治疗取代单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69例颅内>3 cm的转移瘤患者,以中位周边剂量16 Gy分两次治疗,中位肿瘤体积28.6 cm^3。结果随访3~12个月,2...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对巨大单发转移瘤使用分次治疗取代单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69例颅内>3 cm的转移瘤患者,以中位周边剂量16 Gy分两次治疗,中位肿瘤体积28.6 cm^3。结果随访3~12个月,2例患者因颅外疾病进展失访,其余67例患者最后1次MRI检查显示,肿瘤缩小41例(61.1%),肿瘤体积不变23例(34.3%),肿瘤增大3例(4.5%);肿瘤控制率为95.5%。颅内水肿缩小37例(55.2%),体积不变24例(35.8%),体积增大6例(8.9%);水肿控制率为91%。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分次治疗对颅内巨大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及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分次治疗
下载PDF
脑转移瘤应用头模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鄂丽萍 李兵 武新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55-555,共1页
关键词 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