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介质旋流器分离密度的连续控制
1
作者 R.基斯特-琼斯 杨大兵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4年第3期26-34,共9页
本文介绍了康布拉(Kembla)处理量达400万t/a的B/C洗煤厂重介质旋流器回路连续测定分离密度设备的安装和进展。监控设备由装在U型管中的磁性线圈和微分压力元件组成,用来测定产品脱水及清洗段中磁铁矿的全部物流量。监控设备可连续... 本文介绍了康布拉(Kembla)处理量达400万t/a的B/C洗煤厂重介质旋流器回路连续测定分离密度设备的安装和进展。监控设备由装在U型管中的磁性线圈和微分压力元件组成,用来测定产品脱水及清洗段中磁铁矿的全部物流量。监控设备可连续测定磁性物料的含量和溢流密度,该工作始于1989年。从测定的结果看,由此确定的旋流器分离密度是可靠的。试验数据的方基分析表明介质密度控制在±0.002RD单位、分离密度控制在±0.007RD单位是完全可能的。尽管溢流密度测定方法受到因微分压力元件的有规律波动而使信号分析复杂化的影响,但分离密度的测定方法仍可在大致相同的精度内使用。从现场数据看,分离密度可以通过调整介质密度加以控制,但假定介质密度和分离密度间有一个恒定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质旋流器 选矿设备 分离密度
下载PDF
基于密度分离-氧化消解法前处理的土壤微塑料检测
2
作者 吴思怡 谢福武 +3 位作者 王少露 何书海 田毓婷 姜晓旭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098,共8页
目前,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科学地开展土壤微塑料污染风险调查和污染防治,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检测方法。通过优化密度分离-氧化消解法实验过程中影响土壤微塑料检测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干燥温度、取样量、浮选剂、... 目前,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科学地开展土壤微塑料污染风险调查和污染防治,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检测方法。通过优化密度分离-氧化消解法实验过程中影响土壤微塑料检测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干燥温度、取样量、浮选剂、搅拌时长、沉降和离心条件及消解时间。结果表明:干燥处理的温度选择在55℃时不会对微塑料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造成影响;土壤取样量在30~50 g更为适宜,能更好地反映土壤中微塑料分布情况;对于浮选剂的选择,碘化钠对大部分微塑料成分具有良好的浮选效果;通过手动或机械搅拌4~6 min,可有效地将附着在土壤中的微塑料分离出来;沉降放置24 h以上或6000~8000 r/min离心10 min可使土壤杂质与微塑料达到充分分离的效果;消解放置24 h可去除大多数有机杂质。全过程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且不易对微塑料造成二次破碎,可为今后制定土壤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及规范、评估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分布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密度分离 氧化消解 检测方法 方法优化
下载PDF
密度分离法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子珂 《四川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3,共3页
密度分离法是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分选出来的聚乙烯纯度,本文使用乙醇调控密度分离法中所使用的液体介质的密度。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当水和乙醇的体积之比为2:1或者1:1时,分选提取出来的聚乙烯的纯... 密度分离法是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分选出来的聚乙烯纯度,本文使用乙醇调控密度分离法中所使用的液体介质的密度。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当水和乙醇的体积之比为2:1或者1:1时,分选提取出来的聚乙烯的纯度、分离效率以及回收率均达到了100%,且分选时间较短,仅为1分钟左右。本研究为环境化工中分选多种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提供了两种成本较低的液体介质。该工作对于聚乙烯的循环利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分选 密度分离 乙醇 体积比 聚乙烯(PE)
下载PDF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密度分离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许文荣 胡嘉波 +5 位作者 朱伟 曹红翠 顾可梁 邱国强 谢晓宝 刘国卿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为建立脐血造血细胞库,减少脐血储存空间,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密度分离效果。方法选用五种不同比密的 Ficoll分离液(1.084、1.077、1.072、1.064、1.054 g/L)分离脐血细胞,采用流式细... 目的为建立脐血造血细胞库,减少脐血储存空间,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密度分离效果。方法选用五种不同比密的 Ficoll分离液(1.084、1.077、1.072、1.064、1.054 g/L)分离脐血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了41例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和有核细胞(NC)的回收率并作了对比研究。结果1.064g/L Ficoll分离脐血有核细胞回收率3.6%,淋巴细胞去除率为86.6%2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MNC)中CD34+细胞平均纯度为10.3%,最高可高达46.6%;所分离的细胞体外易形成 CFU-GM及BFU-E。结论不同比密分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具有不同影响。其中 1.064 g/L Ficoll分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方便、实用、有效的方法。所分离的细胞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密度分离 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下载PDF
密度梯度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饮用水中“两虫”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冬青 李红岩 +3 位作者 李栋 于建伟 刘志斌 杨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0,83,共4页
采用膜溶解、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对饮用水中的"两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以大幅降低检测成本,简化操作。结果表明,使用Percoll-蔗糖介质可取得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其卵囊和孢囊初始回... 采用膜溶解、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对饮用水中的"两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以大幅降低检测成本,简化操作。结果表明,使用Percoll-蔗糖介质可取得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其卵囊和孢囊初始回收率分别为56%和35%,远高于EPA1623方法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对河网型水源水及水厂滤后水进行了检测,发现10L水源水中有1~3个隐孢子虫和0~2个贾第鞭毛虫,但在50L滤后水中均未检出"两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贾第鞭毛虫 密度梯度分离 免疫荧光检测 饮用水
下载PDF
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密度分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戚云峰 顾帼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79-82,共4页
采用密度分离技术处理报废印刷电路板(PCB)中的各种有价成分,可将轻金属铝和塑料与其它成分进行分离,同时重金属得到进一步富集,为后续有价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回收创造条件.
关键词 密度分离 印刷电路板 富集 回收
下载PDF
泥质烃源岩密度分级分离与有机碳分配 被引量:7
7
作者 叶文青 蔡进功 +2 位作者 樊馥 包于进 徐金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7-556,共10页
选取东营凹陷第三系11块泥质烃源岩样品,粉碎后按小于1.6g/cm3,1.6~2.2g/cm3和大于2.2g/cm3的密度,分离成1,2,3三个组分,希望可以把烃源岩中游离的有机质、无机矿物与有机黏土复合体分别提取出来。对各组分进行质量、有机碳及扫描电镜... 选取东营凹陷第三系11块泥质烃源岩样品,粉碎后按小于1.6g/cm3,1.6~2.2g/cm3和大于2.2g/cm3的密度,分离成1,2,3三个组分,希望可以把烃源岩中游离的有机质、无机矿物与有机黏土复合体分别提取出来。对各组分进行质量、有机碳及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不同密度组分中有机质赋存形式及有机碳分配方式的差异性。密度分组后各组分的质量、有机碳量回收率基本上达到100%,表明密度分离方法可信,且对烃源岩的破坏较弱。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组分中存在大量的生物碎屑有机质,经盐酸处理后,有机质颗粒表面干净,而2,3组分中只见有大量的矿物颗粒,但能谱分析显示了C元素的存在。这些特征表明1组分为生物碎屑有机质,而2,3组分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相混合。有机碳分析表明,1组分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14.24%,但其仅占全岩有机碳量的1.11%;2,3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26%,2.77%,两者占全岩有机碳量的90%以上。由此看来与无机矿物相结合是烃源岩中有机质较为重要的赋存方式,这部分有机质对全岩生烃量的贡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密度分级分离 有机质赋存形式 有机碳分配
下载PDF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武 王淑英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各因素对分离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比较不同分离条件(离心力、离心时间、离心温度)的分离效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个体参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细... 目的分析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各因素对分离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比较不同分离条件(离心力、离心时间、离心温度)的分离效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个体参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细胞浓度、个体年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离心力、离心时间、标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浓度、个体年龄都对分离结果有影响,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起主导作用。结论不同分离条件以及同一分离条件下不同标本,其分离效果均有差异,通过对影响因素的人为控制,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 红细胞
下载PDF
OptiPrep密度梯度分离液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黄会芳 邓志华 +2 位作者 严微 黄卓 姚佳心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160-1165,共6页
目的寻找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OptiPrep密度梯度分离液对BALB/c雄性小鼠HSC进行原位手工灌注分离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HSC自发荧光、油红O染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目的寻找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OptiPrep密度梯度分离液对BALB/c雄性小鼠HSC进行原位手工灌注分离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HSC自发荧光、油红O染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结蛋白(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及传代培养的细胞。结果我们分离出高得率和高纯度的原代HSC,在倒置显微镜下328 nm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自发蓝绿色荧光,油红O染色胞浆中脂滴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在传2代培养的HSC中,α-SMA、Desmin染色阳性细胞胞浆为棕色颗粒,达100%阳性,全部活化。结论OptiPrep密度梯度分离液分离培养出高纯度、高得率的原代H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肝星状细胞 OptiPrep密度梯度分离 分离培养
下载PDF
密度分离法提取土壤中微塑料的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婧 李振国 +4 位作者 余光辉 张勇 宋焱 王广怀 姜晓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85-3294,共10页
为探究一种简单、经济和可靠的微塑料分离提取手段,设立了11种(F1~F11)具有不同体积比的饱和Na Cl和饱和Na I溶液的混合溶液,将混合液作为浮选液来提取土壤中的4种类型(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为探究一种简单、经济和可靠的微塑料分离提取手段,设立了11种(F1~F11)具有不同体积比的饱和Na Cl和饱和Na I溶液的混合溶液,将混合液作为浮选液来提取土壤中的4种类型(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塑料,同时对浮选过程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当单独使用NaCl溶液浮选时,微塑料的总提取率为55.83%,但随着Na I所占体积比的不断增加,微塑料的总提取率基本呈上升趋势,在NaCl:NaI=1:1时总提取率超过了90%,在只有NaI的条件下总提取率高达96.67%;在F1~F11的任意条件下,PE和PS表现为较高的提取率,均超过了86.67%;PVC和PET在单独使用NaCl溶液浮选时提取率极低,在NaCl:NaI=1:1条件下提取率分别为93.33%和90%,接近单独使用Na I溶液浮选时的提取率;F1~F11任意条件下,低密度微塑料PE和PS的提取率之和均高于高密度微塑料PVC和PET的提取率之和,但在F6~F11条件下提取率差值不大.根据提取结果并结合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建议使用NaCl:NaI=1:1的混合溶液来分离土壤中的微塑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分离 微塑料 土壤 提取 浮选液
下载PDF
淡水环境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密度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耀丹 李欣桐 +3 位作者 李永 王昊 李克锋 梁瑞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微塑料污染已广泛覆盖了全球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表层水体、深层水体以及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颗粒会严重影响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实验分析。因此,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微塑料分离方法暂无统一的系统... 微塑料污染已广泛覆盖了全球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表层水体、深层水体以及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颗粒会严重影响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实验分析。因此,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微塑料分离方法暂无统一的系统程序和检测标准。该研究在岷江成都段选取4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比研究基于密度分离法的3种分离方法,发现直接浮选法、容量瓶浮选法、离心法3种方法中离心法使用了离心机等精密仪器,手动操作较少,且能够充分混合溶液与沉积物并离心,分离效率及准确性高,为淡水环境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分离方法的选取提供了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沉积物 密度分离 淡水环境
下载PDF
不连续密度离心分离及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法鉴定脐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
12
作者 张宏伟 陈嵘 +1 位作者 丁鹏 张丽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5-35,共1页
胎儿细胞包括[1]:有核红细胞、滋养层细胞和白细胞,它们可穿过胎盘在母体血中循环.利用母体外周血中存在的稀少的胎儿细胞进行遗传学诊断,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这些非创伤性技术不会产生感染和流产的危险.
关键词 不连续密度离心分离 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法 鉴定 脐血 胎儿 有核红细胞 诊断
下载PDF
振动式密度分离筛筛分机理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俊杰 周自强 戴国洪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4-28,共5页
为了对报废汽车破碎物料中的非金属物料进行机械分离,分析了破碎物料在筛面上抛掷和滑移过程的基本模型,得到了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微分方程.用MATLAB对物料的运动进行了分析、编程和运算.基于运算所得数据和结果,对筛面上的物料运动轨... 为了对报废汽车破碎物料中的非金属物料进行机械分离,分析了破碎物料在筛面上抛掷和滑移过程的基本模型,得到了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微分方程.用MATLAB对物料的运动进行了分析、编程和运算.基于运算所得数据和结果,对筛面上的物料运动轨迹进行了仿真输出,为密度分离筛的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废汽车破碎物料 破碎物料的抛掷和滑移 数值仿真 密度分离
下载PDF
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观察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效果
14
作者 梁文景 王越洪 +1 位作者 黄耀熊 王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19,222,共4页
目的: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观察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对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CPDA)保存液,对保存4、7、14、21 d的悬浮红细胞进行密度(胞龄)... 目的: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观察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对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CPDA)保存液,对保存4、7、14、21 d的悬浮红细胞进行密度(胞龄)分离并对各种胞龄的细胞计数。结果:保存4、7和14 d的悬浮红细胞在Percoll法下可以分成4种胞龄的红细胞,红细胞数目中龄1(M1)>中龄2(M2)>青龄(Y)>老龄(O)。保存21 d的红细胞只能分成3层,没有青龄红细胞。结论:悬浮红细胞在保存14 d后其青龄的红细胞逐渐减少,剩下中、老龄的红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密度梯度分离 细胞老化 血液保存 输血疗效
下载PDF
血细胞的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庆礼 张菁 张健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50-52,85-86,共3页
以Percoll作为分离介质,采用60%SIP、50%SIP2种浓度,经2次离心,成功地分离了12名健康供血者周周血的单核、淋巴和粒细胞,纯度分别为83%、85%和98%;得率分别为48%、49%和47%。常规涂片、瑞氏染色后形态学观察示细胞形态完整,台盼蓝拒染... 以Percoll作为分离介质,采用60%SIP、50%SIP2种浓度,经2次离心,成功地分离了12名健康供血者周周血的单核、淋巴和粒细胞,纯度分别为83%、85%和98%;得率分别为48%、49%和47%。常规涂片、瑞氏染色后形态学观察示细胞形态完整,台盼蓝拒染实验示细胞活力良好(拒染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分离 PERCOLL 密度梯度分离
下载PDF
密度分级技术在连续重整装置催化剂分离中的应用
16
作者 邓威 《创新科技》 2014年第4期79-80,共2页
本文介绍了密度分离技术在重整催化剂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此次采用密度分离技术对烧结重整催化剂进行分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仅最大限度地回收了低碳催化剂,而且所分离出的催化剂质量也不错,分离重整高低碳、侏儒球、粉尘及碎颗粒混合... 本文介绍了密度分离技术在重整催化剂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此次采用密度分离技术对烧结重整催化剂进行分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仅最大限度地回收了低碳催化剂,而且所分离出的催化剂质量也不错,分离重整高低碳、侏儒球、粉尘及碎颗粒混合催化剂减少的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说明本次使用密度分离技术对重整催化剂进行分离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分离 重整装置 催化剂 碳含量
下载PDF
利用密度差异方法处理受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浩 侯红漫 +3 位作者 刘胜楠 姜俊 李鹏 董广槟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0-31,共2页
伏马菌素是存在于粮食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去除该毒素的方法有磨碎、发酵、含氨化合物和臭氧处理等。利用密度差异法,用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自然条件下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玉米样品在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浮在水上的部分。对上浮的... 伏马菌素是存在于粮食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去除该毒素的方法有磨碎、发酵、含氨化合物和臭氧处理等。利用密度差异法,用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自然条件下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玉米样品在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浮在水上的部分。对上浮的部分与不上浮的部分分别进行伏马菌素含量检测。除去上浮玉米后,用水处理的玉米样品,毒素减少66.4%,而用质量分数30%NaCl处理的样品,可以去除90.8%的伏马菌素。采用质量分数30%以及高于30%的NaCl溶液处理对去除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污染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伏马菌素B1 密度分离 污染控制
下载PDF
精煤除杂设备的分离效果研究
18
作者 何秀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对煤炭杂物分离设备的实际分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利用分配曲线法 ,得出该设备的分离密度为 1.1g cm3。
关键词 除杂设备 分离密度 分配曲线
下载PDF
浮选-消解顺序对土壤中微塑料提取效率的影响
19
作者 赵媛 盖一丹 +2 位作者 聂子宜 于艺 甘延东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向实验土样中定量添加不同类型的微塑料,比较了两种浮选液(氯化锌ZnCl_(2)和氯化钠NaCl)、浮选-消解顺序对微塑料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浮选液对PVC类高密度(ρ>1.30 g/cm^(3))微塑料不能发挥浮选作用,而ZnCl_(2)浮选液... 通过向实验土样中定量添加不同类型的微塑料,比较了两种浮选液(氯化锌ZnCl_(2)和氯化钠NaCl)、浮选-消解顺序对微塑料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浮选液对PVC类高密度(ρ>1.30 g/cm^(3))微塑料不能发挥浮选作用,而ZnCl_(2)浮选液对各种密度的微塑料都能起到较好的浮选效果;不论供试土壤还是实际土壤的应用中,ZnCl_(2)浮选液与先浮选后消解的组合展现出了较高的提取效率.本研究结论为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 提取顺序 密度分离 浮选液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Ni_(x)/Mg_(1-x)-MOF-74 for highly efficient CO_(2)/N_(2) separation
20
作者 ZHANG Xin LI Guoqiang +7 位作者 HONG Mei BAN Hongyan YANG Lixia LIU Xingchen LI Feng Ekaterina Vladimirovna Matus LI Congming LI Lei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5-1758,共14页
To enhance the separation selectivity of Mg-MOF-74 towards CO_(2) in a CO_(2)/N_(2) mixture,a series of Mg-MOF-74 and Ni_(x)/Mg_(1-x)-MOF-74 adsorbents were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synthesis in this paper.It was foun... To enhance the separation selectivity of Mg-MOF-74 towards CO_(2) in a CO_(2)/N_(2) mixture,a series of Mg-MOF-74 and Ni_(x)/Mg_(1-x)-MOF-74 adsorbents were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synthesis in this paper.It wa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g-MOF-74 for CO_(2) could be effectively increased by optimizing the amount of acetic acid.On this basis,the bimetal MOF-74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metal modification.The multi-component dynamic adsorption penetration analysis was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CO_(2)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CO_(2)/N_(2) selectivity of the diverse adsorbent materi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0.11/Mg0.89-MOF-74 showed a CO_(2) adsorption capacity of 7.02 mmol/g under pure CO_(2) atmosphere and had a selectivity of 20.50 for CO_(2)/N_(2) under 15% CO_(2)/85%N_(2) conditions,which was 10.2% and 18.02% higher than that of Mg-MOF-74 respectively.Combining XPS,SEM and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it wa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more stable unsaturated metal sites Ni into the Mg-MOF-74 on the pore structure and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etals.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modulated th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strength and gradient of the material,which was more favorable for the adsorption of CO_(2) molecules with small diameters and large quadrupole moment.In addition,the Ni0.11/Mg0.89-MOF-74 showed commendable cyclic stability,underscoring its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apture Mg-MOF-74 CO_(2)/N_(2)separation adsorption breakthrough curv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