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科与分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二元相持及并存之道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俊义 《教师教育学报》 2020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有全科模式和分科模式两种。二者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结果、师资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学科分化与融合、小学阶段的课程政策、地域发展差异及小学教育的特征分析,两种模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有全科模式和分科模式两种。二者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结果、师资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学科分化与融合、小学阶段的课程政策、地域发展差异及小学教育的特征分析,两种模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无法从整体价值上区分二者的优劣。两种模式可各自坚守传统的办学思路相向而行、突出特色;也可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以共融、贯通、结合以及互补的方式来加以改进和优化。基于小学教师成长过程,应以教师不同素养不同阶段发展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和构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全科培养模式 分科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 人才培养 学科教育
下载PDF
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审视及其育人导向
2
作者 周兴国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师范教育分科教师培养模式,以及随着专业化发展而确立的教师资格、教师聘任、教师职务等制度安排,隐含着一种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理解。小学全科教师之培养及资格之认定,引发关于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即什么才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性... 师范教育分科教师培养模式,以及随着专业化发展而确立的教师资格、教师聘任、教师职务等制度安排,隐含着一种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理解。小学全科教师之培养及资格之认定,引发关于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即什么才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性?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带来了诸如突出教师的教书职责而忽略育人使命、学校教育难以发挥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新职能、教师的过度专业化以及学校难以协同育人等问题。教育的本质规定、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以及为师之根本都表明:育人性乃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因此,不仅要在理论上确立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理解,更要在实践中突出育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塑造,在师范教育中加强普通教育、教育情怀培养、育人能力提升。此外,育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塑造,还需要变革学科导向专业性的制度安排,以制度激励实现选师、用师、评师上的育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性 学科导向 育人导向 师范教育 全科培养 全科教师 分科培养
下载PDF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性培养模式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可峰 刘淑红 《高等理科教育》 2012年第6期89-94,共6页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性培养模式,脱胎于各教育科学学院原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教育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小学所开设的各学科相关的学科课程比例则很低。这在客观上是由各教育科学学院历史形成的师资结构决定的,但也与其在...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性培养模式,脱胎于各教育科学学院原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教育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小学所开设的各学科相关的学科课程比例则很低。这在客观上是由各教育科学学院历史形成的师资结构决定的,但也与其在主观上将历史局限加以合理化,片面强调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性,轻视学科课程教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综合性培养模式 分科培养模式
下载PDF
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冬民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第3期7-10,共4页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要与教育类课程互为体用、相互支撑,注重融合;要在明确自身学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专业视角、基于儿童发展需要明确学科课程的定位。为适应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学科...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要与教育类课程互为体用、相互支撑,注重融合;要在明确自身学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专业视角、基于儿童发展需要明确学科课程的定位。为适应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学科课程要进行教育性改造并超越学科本身;当前提出的跨学科课程适应了对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各校应以国家总体课程标准为前提,根据地情、校情灵活设置课程方案,体现课程设置开放化、综合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学科课程 分科培养课程 跨学科课程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of Maytenus hookeri 被引量:7
5
作者 鲁春华 张建新 +1 位作者 甘烦远 沈月毛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5期603-610,共8页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of Maytenus hookeri Loos. (Celastraceae) in SH media were established from the calli induced from the leaves and young steins of M. hookeri on MS media with the supplement of 2 mg/L 2,4-D and ...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of Maytenus hookeri Loos. (Celastraceae) in SH media were established from the calli induced from the leaves and young steins of M. hookeri on MS media with the supplement of 2 mg/L 2,4-D and 0.1 mg/L KIN (kinetin).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the cultures showed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Penicillium avellaneum UC-4376 which was sensitive to maytansinoids. Exhaustive isol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a large scale of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did not yield maytansine instead of affording nine compounds including one novel triterpenoid, named 2, 3-diacetoxyl maytenusone (1), and eight known ones including squalene (2), beta-sitosterol (3), 2', 3', 4-triacetyl-sitoindoside I (4), salaspermic acid (5), maytenonic acid (6), 2alpha-hydroxy-maytenonic acid (7), 6, 11,12-trihydroxy-8, 11, 13-abietrien-7-one (8) and 11, 12-dihydroxy-8, 11, 13-abietatrien-7-one (9)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1D and 2D NMR data. The H-1-NMR and C-13-NMR assignments were made for 1, 5, 6 and 7, while the C-13-NMR assignments for 5 and 6 were revised. The chemic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of M. hookeri did not produce maytansinoids under the reported experiment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tenus hookeri CELASTRACEAE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maytansine 2 3-diacetoxyl maytenuso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