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蜂窝夹层板横向切应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垒 范文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蜂窝夹层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等效模型的刚度等效研究上,而对于蜂窝板及等效模型的切应力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建立了蜂窝夹层板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蒙皮厚度对蜂窝切应力的影响,当蒙皮厚度与蜂窝夹层板厚度之比较大时,忽略蒙皮切应力会使... 蜂窝夹层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等效模型的刚度等效研究上,而对于蜂窝板及等效模型的切应力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建立了蜂窝夹层板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蒙皮厚度对蜂窝切应力的影响,当蒙皮厚度与蜂窝夹层板厚度之比较大时,忽略蒙皮切应力会使蜂窝芯子切应力偏大;研究了通过三明治夹芯板等效模型仿真得到的应力数据换算为蜂窝芯子切应力的方法;最后分析得到了不同约束条件下三明治夹芯板剪力的分布,并计算了切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夹层板 三明治夹芯板 切应力 切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复发的相关性
2
作者 张莹 傅贤 +4 位作者 曾宪凡 徐洁 刘红英 李现亮 高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 研究伴有颈内动脉粥样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98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筛选出... 目的 研究伴有颈内动脉粥样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98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筛选出彩超提示颈内动脉斑块形成者,计算壁面切应力,并随访2年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左侧WSS(WSS-L)、右侧WSS(WSS-R)、平均WSS(WSS-M)复发组均高于对照组[(10.16±5.02)vs.(7.82±2.50);(10.22±2.09)vs.(7.82±2.82);(10.19±3.16)vs.(7.82±2.24)]dyne/cm^(2),复发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8.67±1.67 vs. 6.35±1.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9,0.015,0.008,0.001)。复发与WSS-R(r=0.372,P=0.007)、WSS-M(r=0.305,P=0.029)及白细胞计数(r=0.466,P=0.001)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法分析WSS-M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当WSS-M为7.95时,最大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和56%。结论 伴颈内动脉粥样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WSS与疾病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 壁面切应力 复发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任静 蒋文涛 +4 位作者 徐凯仁 李忠友 李潇 闵磊 梁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6-903,共8页
为讨论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0.0,0.3,0.6,0.9Pa切应力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了藻细胞生理指标以及藻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于0.6Pa的切应力能使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不断增加,从... 为讨论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0.0,0.3,0.6,0.9Pa切应力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了藻细胞生理指标以及藻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于0.6Pa的切应力能使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其中0.6Pa对藻细胞生长最有利,此条件既能提高藻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和营养盐利用率,又未过度破坏细胞结构.但0.9Pa高切应力将通过对藻细胞结构的破坏来影响膜渗透性,进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与代谢.研究表明,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体现为“低促高抑”,即适度切应力能够增强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活性,而高切应力会抑制其生长.本文结果将为湖泊水库等水体铜绿微囊藻水华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切应力 铜绿微囊藻 光合作用 细胞膜
下载PDF
静态及摇摆条件下弹状流壁面切应力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乃良 陈聚凯 +2 位作者 韩骏楷 赵庆杰 张一帆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2-4862,共11页
壁面剪切力是气液两相流近壁面传递过程的关键参数。基于极限扩散电流方法实验研究了摇摆状态下上升实验段内气液两相弹状流的壁面切应力特性,获得了壁面切应力的径向分布规律和轴向演化规律。实验段的内径为50 mm,高度为2.3 m,摇摆频率... 壁面剪切力是气液两相流近壁面传递过程的关键参数。基于极限扩散电流方法实验研究了摇摆状态下上升实验段内气液两相弹状流的壁面切应力特性,获得了壁面切应力的径向分布规律和轴向演化规律。实验段的内径为50 mm,高度为2.3 m,摇摆频率为1~2.5 Hz,摇摆幅度为10~30 mm。结果表明,弹状流下Taylor气泡和液塞的间歇性流动导致瞬态壁面切应力具有脉动性特征,静态条件下壁面切应力的径向分布比较均匀,沿流动方向略有增大。随着摇摆幅度和频率的增加,Taylor气泡逐渐变短,瞬态壁面切应力的峰值区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气含率 弹状流 切应力 上升管
下载PDF
基于ADV的底床切应力测量精度提升实验探究
5
作者 苏敏 顾浩 +1 位作者 陈永平 姚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1,共8页
泥沙冲刷实验常利用三维流速仪的测速数据剥离近底紊动动能参数,推算底床切应力。然而不同研究中流速测点高度不同,推算的底床切应力往往差异较大,影响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基于管式冲刷水槽实验,分析了定床和动床下近底水流结构,探讨... 泥沙冲刷实验常利用三维流速仪的测速数据剥离近底紊动动能参数,推算底床切应力。然而不同研究中流速测点高度不同,推算的底床切应力往往差异较大,影响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基于管式冲刷水槽实验,分析了定床和动床下近底水流结构,探讨了提高底床切应力推算精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管流距底0.3~1.3 cm处流速符合对数分布,在该区间内,紊动动能垂线剖面向上先增大后减小,动床的梯度更为显著,造成距底不同高度的紊动动能相对偏差达50%,这是单点法推断底床切应力误差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紊动动能垂线平均值反算底床切应力,其计算结果优于传统的流速剖面法以及单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床切应力 紊动动能 三维剖面流速仪 管式冲刷水槽
原文传递
切应力通过Pim1/Akt调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Ser633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
6
作者 杜大鹏 孙玉 +1 位作者 张敏 王汉琴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55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的血流切应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Pim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1177和Ser633位点磷酸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的HUVECs,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给HUVECs分别施加15 dyn/cm2层流切应...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的血流切应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Pim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1177和Ser633位点磷酸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的HUVECs,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给HUVECs分别施加15 dyn/cm2层流切应力(LSS)和(0.5±4)dyn/cm2振荡切应力(OSS),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im1、Akt和Akt Ser473磷酸化、eNOS、eNOS Ser1177和Ser633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技术分别敲低HUVECs中Pim1和Akt进行干预。结果与OSS刺激相比较,LSS显著上调HUVECs中Pim1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Akt Ser473磷酸化、eNOS Ser633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siPim1和Pim1特异性抑制剂SMI-4a干预后,LSS诱导的Pim1蛋白表达显著被抑制(P<0.05),同时Akt Ser473磷酸化、eNOS Ser633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敲低Akt,LSS诱导的Akt Ser473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被抑制(P<0.05),同时也显著抑制LSS上调的eNOS Ser633和Ser1177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而对LSS上调的Pim1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切应力可以通过Pim1/Akt信号通路调节HUVECs eNOS Ser633和Ser1177位点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Pim1 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印迹法
原文传递
动态向量血流评估妊高症颈动脉切应力的研究
7
作者 张翔 徐琦 +7 位作者 朱张茜 陈玲 黄佩佩 郑洁 丁欢欢 周淑静 林增巧 季晓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6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动态向量血流成像(vector flow imaging,V Flow)技术在评估妊高症(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颈动脉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123例孕妇(平均年龄30.1岁,平均妊娠天数242.... 目的探讨超声动态向量血流成像(vector flow imaging,V Flow)技术在评估妊高症(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颈动脉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123例孕妇(平均年龄30.1岁,平均妊娠天数242.2天)。根据是否患妊高症及患病严重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A组)、子痫前期组(B组)、重度子痫前期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使用V Flow技术获取和测量颈总动脉后壁WSS参数,比较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WSS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在123例孕妇中成功进行了V Flow测量。A组(25例,WSS_(mean)0.62±0.14Pa,WSS_(max)1.79±0.33Pa)、B组(28例,WSS_(mean)0.63±0.14Pa,WSS_(max)1.79±0.34Pa)、C组(18例,WSS_(mean)0.54±0.11Pa,WSS_(max)1.66±0.34Pa)、D组(52例,WSS_(mean)0.79±0.22Pa,WSS_(max)2.00±0.35Pa),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入组孕妇的颈总动脉后壁WSS_(mean)参数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4、-0.377,P<0.05),WSS_(max)参数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0、-0.332,P<0.05)。结论基于V Flow技术测量妊高症患者颈总动脉的WSS参数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动态向量血流技术 超声检查 颈动脉 切应力
下载PDF
切应力作用下的液膜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松岭 张营 +1 位作者 李春曦 叶学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108,共5页
气液界面存在同向或反向切应力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液膜的水动力学特性和流动稳定性,并改变其热质传递特性。基于完整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切应力作用下沿倾斜壁面下降的液膜表面波的Orr-Sommerfeld方程。采用摄动方法求解出波速表达式,... 气液界面存在同向或反向切应力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液膜的水动力学特性和流动稳定性,并改变其热质传递特性。基于完整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切应力作用下沿倾斜壁面下降的液膜表面波的Orr-Sommerfeld方程。采用摄动方法求解出波速表达式,分析了切应力、雷诺数、波数、表面张力、倾角和温度等参数对液膜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同向切应力为不稳定性因素,反向切应力的稳定性影响与第一和第二临界切应力有关;反向切应力使临界雷诺数增大,同向切应力使其减小;波数和流体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与切应力的方向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 流动稳定性 切应力 临界切应力
下载PDF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上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黔宁 应大君 +1 位作者 戴光明 郑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组织因子基因、Sp1和Egr 1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切应力作用采用平行板流动腔系统给予。结果发现 ,在静置培养内皮细胞中 ,组织因子基因mRNA及蛋... 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组织因子基因、Sp1和Egr 1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切应力作用采用平行板流动腔系统给予。结果发现 ,在静置培养内皮细胞中 ,组织因子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极低 ,促凝活性也低。Sp1蛋白表达在胞核较高 ,Sp1mRNA表达在胞浆较高。Egr 1在胞核和胞浆均无表达或表达极低。在切应力 (1.2、2 .4及 4 .8Pa)作用后 ,内皮细胞胞浆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Sp1和Egr 1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均有增加 (P <0 .0 5 ) ,但以Egr 1增加更显著 (P <0 .0 5 ) ,其变化趋势与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组织因子基因蛋白合成、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结果提示 ,切应力是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表达上调的触发因素之一 ,其触发机制与转录因子Egr 1和Sp1介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原位杂交 切应力 内皮细胞 组织因子 转录因子
下载PDF
切应力诱导大鼠颈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益民 应大君 +5 位作者 李黔宁 陈卫军 崔晓萍 戴光明 刘勇 吕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48-2251,共4页
目的在体研究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TF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有又分为0.5、1、3、6、12 h、1、3、7 d 8个时相点,套扎法建立左颈总动脉狭窄模型,术后不同时相点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 目的在体研究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TF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有又分为0.5、1、3、6、12 h、1、3、7 d 8个时相点,套扎法建立左颈总动脉狭窄模型,术后不同时相点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TF、Egr、Sp-1的mRNA和蛋白,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内膜平均灰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TF、Egr-1、Sp-1的mRNA和蛋白弱表达,狭窄30 m in后,内皮细胞胞浆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皮细胞胞核和胞浆的Sp-1和Egr-1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但以Egr-1增加更显著(P<0.05),其变化趋势与组织因子基因mRNA转录、组织因子基因蛋白合成的变化趋势相同。TF mRNA和蛋白6 h达到峰值,Egr-1 mRNA和蛋白3 h达到峰值,Sp-1 mRNA和蛋白1 h达到峰值,与邻近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切应力是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表达上调的触发因素之一,切应力激活TF与转录因子Egr-1和Sp-1介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切应力 转录因子 切应力反应元件
下载PDF
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俭 刘莹 +5 位作者 宾建国 李美瑜 黄瑞珠 伍巍兰 袁野 宾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9-1352,1364,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结构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的强度。结果狭窄动脉近心端和狭窄处分别形成低、高切应力血流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狭窄近心端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内皮VCAM-1表达逐渐增强,而狭窄处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低切应力可较早引起动脉重构,可能通过内皮VCAM-1的介导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切应力则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切应力 血管重构 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具有切应力梯度的平行平板流动腔的构造 被引量:5
12
作者 覃开蓉 柳兆荣 徐刚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在近年来关于流体切应力与细胞力学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流体切应力梯度被认为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常用的离体细胞力学实验工具——平行平板流动腔模拟具有梯度的定常流切应力环境。结果表明... 在近年来关于流体切应力与细胞力学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流体切应力梯度被认为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常用的离体细胞力学实验工具——平行平板流动腔模拟具有梯度的定常流切应力环境。结果表明,根据Hele-Shaw流的原理和常用复势W(Z)=AZ^n(n>1)的特性,可构造出具有各种切应力梯度分布的流动腔。与其它模拟切应力梯度的方法比较,本文的方法更加简洁、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平行平板流动腔 定常流切应力 流体切应力梯度 细胞力学 内膜增生 Hele-Shaw流原理 生物流体力学
下载PDF
确定泥沙运动有效切应力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才安 奚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7-81,共5页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实测资料检验表明 ,无论对于何种泥沙运动状态 ,决定泥沙运动的有效切应力既不是沙粒切应力又不是全部切应力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近似为沙粒切应力与全部切应力的几何平均值 .这一有效切应力不但是对切应力类水流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实测资料检验表明 ,无论对于何种泥沙运动状态 ,决定泥沙运动的有效切应力既不是沙粒切应力又不是全部切应力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近似为沙粒切应力与全部切应力的几何平均值 .这一有效切应力不但是对切应力类水流强度指标的总结 ,还可以概括平均流速和水流功率等水流强度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有效切应力 沙粒切应力 输沙率
下载PDF
过盈配合深沟球轴承外圈最大切应力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义民 胡乃涛 +2 位作者 吴茂昌 恩溪弄 黄贤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31,共3页
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基础,分别对轴承与轴承座过盈配合、滚动体与轴承外圈接触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合成。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6003轴承在不同过盈配和载荷作用下,外滚道下面最大切应力大小及其所在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通过对... 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基础,分别对轴承与轴承座过盈配合、滚动体与轴承外圈接触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合成。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6003轴承在不同过盈配和载荷作用下,外滚道下面最大切应力大小及其所在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ANSYS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ANSYS分析过盈配合和接触的准确性;2.6003轴承在承受当量静载荷80%的工况下,过盈量在(0~0.042)mm之间变化时,随过盈量的增大,外圈最大切应力先减小,后缓慢增大;最大切应力发生的深度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沟球轴承 过盈配合 最大切应力 最大切应力发生深度
下载PDF
ERK1/2信号转导途径在低切应力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8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成敏 李毅 +3 位作者 陈槐卿 聂永梅 张怡 刘小菁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4,共5页
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流和血管壁之间,除受化学因素的调节外还受力学因素的影响。切应力可通过刺激相应的力学感受系统来调节内皮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L- 8。为了阐明MAPK信号途径中的ERK1/ 2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 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流和血管壁之间,除受化学因素的调节外还受力学因素的影响。切应力可通过刺激相应的力学感受系统来调节内皮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L- 8。为了阐明MAPK信号途径中的ERK1/ 2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低切应力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 8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了低切应力(4.2 0 dyne/ cm2 )处理不同时间内皮细胞ERK1/ 2的磷酸化水平及TPK抑制剂Genistein,MEK抑制剂PD980 5 9对其磷酸化的影响;采用定量RT- PCR检测内皮细胞经低切应力刺激或给予阻断剂后再行切应力刺激等处理后IL- 8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低切应力处理可引起内皮细胞ERK1/ 2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其磷酸化水平与切应力作用时间有关,具有快速、双向性的特点(在刺激10 min时达到高峰,2 h左右降至未刺激水平) ,阻断剂Genistein和PD980 5 9处理后,ERK1/ 2磷酸化水平与低切应力刺激10 min比较明显降低;(2 )阻断剂Genistein,PD980 5 9可显著抑制低切应力所致的内皮细胞IL- 8m RNA上调。结果表明低切应力可通过ERK1/ 2信号途径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 8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切应力 内皮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白细胞介素-8 ERK1/2信号通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IL-8MRNA 切应力 基因表达 信号转导途径
下载PDF
工字形薄壁梁翼缘弯曲切应力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志敏 黄昆涛 +1 位作者 黄志强 胡毕华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580,共5页
本文通过梁相邻两横截面间轴向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推导了工字形薄壁梁翼缘与腹板交接区域垂直于剪力的切应力和翼缘上平行于剪力的切应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完全满足横截面对称性条件和应力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工字形... 本文通过梁相邻两横截面间轴向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推导了工字形薄壁梁翼缘与腹板交接区域垂直于剪力的切应力和翼缘上平行于剪力的切应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完全满足横截面对称性条件和应力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工字形薄壁梁横截面上新的切应力分布图。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学生全面学习工字形薄壁梁上弯曲切应力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切应力 工字形截面 翼缘与腹板交接区域 切应力分布图
下载PDF
泥沙起动临界切应力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何文社 曹叔尤 +2 位作者 刘兴年 杨具瑞 方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6-331,共6页
泥沙起动是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研究了泥沙颗粒起动的内在机理及水力、泥沙因素在泥沙起动中的作用.通过对瞬时作用流速及起动标准、泥沙颗粒在床面的相对暴露度、附加质量力等问题的分析... 泥沙起动是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研究了泥沙颗粒起动的内在机理及水力、泥沙因素在泥沙起动中的作用.通过对瞬时作用流速及起动标准、泥沙颗粒在床面的相对暴露度、附加质量力等问题的分析及其表达式的引入,使泥沙起动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采用泥沙颗粒沿床面滚动的模式,推得了非均匀沙起动临界无因次切应力公式.该公式包含了与水流脉动及泥沙颗粒相对暴露度相关的系数.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实测资料进行了检验,证明了公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起动 河流动力学 非均匀沙 相对暴露度 水流脉动 临界切应力
下载PDF
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低切应力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范柳 王素春 +2 位作者 张旭静 黄久仪 王桂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凋亡的作用。结果:(1)处理6h后,~3H-胸腺嘧啶掺入率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0.5%浓度时~3H-胸腺嘧啶掺入率下降已非常明显,达40%,12h后趋于稳定。(2)在低切应力条件下,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在高切应力环境时,内皮细胞凋亡被抑制;给予0.5%的萃取液处理2h后DNA梯形带消失。结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可阻止低切应力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当归 红花 人参 萃取液 切应力环境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流切应力变化导致颈总动脉重建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子义 严志强 +2 位作者 张明亮 沈宝荣 姜宗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流切应力变化对动脉壁形态结构、零应力状态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凋亡和去分化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的部分分支,使血液全部经由枕动脉流出,造成左颈总动脉(LCA)低血流和低... 目的探讨动脉血流切应力变化对动脉壁形态结构、零应力状态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凋亡和去分化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的部分分支,使血液全部经由枕动脉流出,造成左颈总动脉(LCA)低血流和低切应力以及对侧右颈总动脉(RCA)高血流和高切应力状态,以假手术不结扎动脉的动物为正常对照。取LCA和RCA,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血管零应力状态下的张开角;TUNNEL法进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印迹法检测VSMC表型分化标志分子hl-calponin的表达。结果术后7d,低切应力LCA的内径减小了13%左右,壁厚内径比显著增加,张开角显著减小;内皮下层明显增厚,VSMC凋亡数量显著增加,VSMC表型分化标志分子hl-calpon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血流切应力显著降低会在短期内引起血管重建,提示VSMC凋亡和去分化可能是低血流和低切应力导致血管重建的早期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血管重建 血管平滑肌细胞 凋亡 去分化
下载PDF
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龙霄翱 罗斌 权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9-324,共6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体力学等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切应力被认为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流动力学的文献,就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壁面切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