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刑事诉讼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
1
作者 何勤华 周小凡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我国古代虽无专门的刑事诉讼法典,但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依旧博大精深。自周代区分狱、讼开始,有关刑事诉讼的立法愈发精进,其重要成果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当中。在体例上,立法者以高超的“提取公因式”技术实现了总则制... 我国古代虽无专门的刑事诉讼法典,但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依旧博大精深。自周代区分狱、讼开始,有关刑事诉讼的立法愈发精进,其重要成果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当中。在体例上,立法者以高超的“提取公因式”技术实现了总则制定,以精妙的编纂技巧完成了由繁至简的体系化过程;在理论上,以德立法的文化熏陶出兼顾情理,以矜恤弱势群体、依法断罪、宽严相济为代表的诉讼原则;在制度上,典范性的规定贯穿于诉讼程序的起诉、举证以及审理阶段,发展出了颇为完备的诉讼制度。当前,法典编纂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推动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一方面应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法制中优秀的法律传统与诉讼规律,另一方面需兼容解决现实问题以保证立法的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史 法典编纂 中华法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辩护”对刑事诉讼的挑战及其应对
2
作者 刘学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深度伪造辩护是在深度伪造技术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刑事辩护方法。深度伪造辩护的出现,可能消解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信任基础,同时可能导致在刑事诉讼中出现“说谎者红利”的情形,甚至可能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面... 深度伪造辩护是在深度伪造技术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刑事辩护方法。深度伪造辩护的出现,可能消解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信任基础,同时可能导致在刑事诉讼中出现“说谎者红利”的情形,甚至可能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面临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辩护”对刑事诉讼的冲击,必须适时对刑事诉讼辩护制度进行改革。在程序法方面,需要由证据真实性审查,转向程序规则之限制;在实体法方面,应增设相关“深度伪造辩护”的罚则;在律师执业纪律规范方面,应将行政性监管罚则进行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伪造辩护 刑事诉讼
下载PDF
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新时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
3
作者 洪浩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2,共16页
全国人大已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列入本届人大的工作规划之中。作为规范刑事诉讼程序、约束诉讼主体行为的基本法律,应该明确刑事诉讼中公权力机关之间职能分工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同... 全国人大已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列入本届人大的工作规划之中。作为规范刑事诉讼程序、约束诉讼主体行为的基本法律,应该明确刑事诉讼中公权力机关之间职能分工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同时也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确立的公权力机关之间职能分工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为公检法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决定了我国刑事诉讼中权力的集中本位及其分工的相对性。新时代应该发展刑事诉讼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顺应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时代潮流,以实现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自洽,推进刑事诉讼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权力分工 权力本位 权利本位 司法民主
下载PDF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构建要素论析
4
作者 原美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是在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为确保司法解释的规范性与稳定性而构建的一种系统的方法理论,它关系到刑事诉讼法能否得到遵守。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构建要素可以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规范。...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是在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为确保司法解释的规范性与稳定性而构建的一种系统的方法理论,它关系到刑事诉讼法能否得到遵守。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构建要素可以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规范。这些要素中,司法解释理念决定司法解释的基本方向和思维方式;司法解释目标是司法解释活动的目的和追求的结果;司法解释原则是在司法解释理念的指导下具体操作的准则;司法解释程序是实现司法解释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法律论证是司法解释程序中确保司法解释严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这五大构建要素提高了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了刑事诉讼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司法解释方法论 构建要素
下载PDF
刑事诉讼中被遗忘权的国家保护义务
5
作者 郑曦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被遗忘权需求的出现,要求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权力机关承担相应的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承担刑事诉讼中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的主体主要是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起诉机关、审判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也包括... 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被遗忘权需求的出现,要求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权力机关承担相应的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承担刑事诉讼中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的主体主要是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起诉机关、审判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也包括在具体案件中与刑事诉讼产生某种联系的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这些义务主体履行刑事诉讼中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的方式主要是删除、封存和匿名化处理。刑事诉讼中被遗忘权的国家保护义务的履行程序包括针对信息主体之申请作出回应、完成主管之特定机构针对信息主体之投诉而作出的指令两个阶段,义务的主体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形下需承担相应的行政或纪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被遗忘权 义务主体 国家保护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辩护制度的完善
6
作者 陈光中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刑事辩护制度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司法实践以及同其他法治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刑事辩护制度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具体而言,应当在《... 刑事辩护制度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司法实践以及同其他法治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刑事辩护制度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具体而言,应当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将指定法律援助辩护的范围扩大至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依法保障辩护律师三项基本诉讼权利的行使、确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律师在场制度、在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留置期间允许律师介入,以更好地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辩护制度 法律援助 律师在场 律师介入
原文传递
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法治现代化期待
7
作者 韩旭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8,共16页
《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已经纳入立法规划,本次修法的指导思想是吸收司法解释和解释性文件的合理规定,巩固司法改革成果,回应司法实践需要,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和国际通行的标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此次改革不应采取“修正... 《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已经纳入立法规划,本次修法的指导思想是吸收司法解释和解释性文件的合理规定,巩固司法改革成果,回应司法实践需要,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和国际通行的标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此次改革不应采取“修正案”模式,而是采用法典化模式。该次修改应从体例结构到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全面修改。在基本原则中当务之急是增加“无罪推定”和“直接言词”等原则。此次修法应当大幅度增加相关条文,至少增加至500条以上,一审程序应当增加至70条以上。修改应具有前瞻性,能保证适用30年以上。修改内容除了一审程序外,此次修法重点是辩护制度和证据制度。“特别程序”中应增设“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诉讼程序”“涉外犯罪案件诉讼程序”和“涉老案件诉讼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修改 法典化
下载PDF
关于《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陈卫东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近日,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提上日程。学界对本次修改整体上较为积极,也有部分观点对修改存有隐忧。从整体上看,启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其必要性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抓住此次难得时机,同时,也要对实践中重打击轻保护的氛围保持... 近日,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提上日程。学界对本次修改整体上较为积极,也有部分观点对修改存有隐忧。从整体上看,启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其必要性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抓住此次难得时机,同时,也要对实践中重打击轻保护的氛围保持高度警惕,牢牢把握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的目标和方向。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应当将刑事诉讼法典实质化作为目标,采取大修的立法模式,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迈出刑事诉讼法典实质化的关键一步。刑事诉讼法修改也要设定改革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重塑刑事诉讼法的篇章体例、以技术主义路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和庭审实质化、因应轻罪时代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探索构建律师无效辩护制度、重塑强制措施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的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完善证据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典化 以审判为中心 附条件不起诉 强制措施体系
下载PDF
移情式关怀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融入研究——以人权保障为视角
9
作者 吴俐 杨馥源 《人权法学》 2024年第2期78-99,157,158,共24页
刑事诉讼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客观维度的程序制度建构,而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认知方面的主观维度缺乏关注。但是,客观的程序制度无法自动产出公正的结果,司法工作人员的决策行为贯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其主观认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 刑事诉讼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客观维度的程序制度建构,而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认知方面的主观维度缺乏关注。但是,客观的程序制度无法自动产出公正的结果,司法工作人员的决策行为贯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其主观认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对决策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需要对刑事诉讼主观维度予以足够重视。刑事诉讼主观维度以司法工作人员的道德情感为核心,影响其立场和决策。主观维度的研究可以从移情式关怀理论中得到启发,使人们具有以对他人苦难产生情绪反应的能力为出发点,并提出禁止引发他人苦难,乃至尽力消除他人痛苦的道德要求。在刑事诉讼中融入移情式关怀理论,可以产生舒缓惩罚犯罪原则与保障人权原则之间的张力,推进无罪推定原则的完善,为审判中心主义提供支持等积极效果。虽然,移情式关怀理论无法避免人类主观方面的局限,但是,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的立场确立和诱导训练可以弥补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人权保障 主观维度 移情式关怀理论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法中的禁止性规定及违反的程序性法律后果
10
作者 艾明 《西部法学评论》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禁止性规定对刑事诉讼法秩序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形是否产生程序性法律后果不明确的场合,裁判者应重点分析该禁止性规定的性质。如果该规定属于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对违反该规定的情形,裁判者应当考虑科以程序性... 禁止性规定对刑事诉讼法秩序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形是否产生程序性法律后果不明确的场合,裁判者应重点分析该禁止性规定的性质。如果该规定属于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对违反该规定的情形,裁判者应当考虑科以程序性法律后果。如果该规定仅属于单纯的管理性禁止性规定,对违反该规定的情形,裁判者可不科以严厉的程序性法律后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违反者不会招致其他不利的实体性法律后果。在区分刑事程序法意义上的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和管理性禁止性规定时,重点考察的因素有:禁止性规定规范的对象,禁止性规定规范的行为性质,禁止性规定的规范保护目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禁止性规定 效力性规定 管理性规定 程序性法律后果
下载PDF
英美刑事诉讼法专业术语之误译及省思——以“indictment”及“information”为视角
11
作者 刘国庆 余昱夫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indictment”与“information”属于同义词,适用条件不同,译法有别。美国刑事诉讼法中的“indictment”宜译为“大陪审团起诉书”;“information”宜译为“检察官起诉书”。英国刑事诉讼法中的“indictment”宜译为“普通起诉书”;“i... “indictment”与“information”属于同义词,适用条件不同,译法有别。美国刑事诉讼法中的“indictment”宜译为“大陪审团起诉书”;“information”宜译为“检察官起诉书”。英国刑事诉讼法中的“indictment”宜译为“普通起诉书”;“information”宜译为“简易起诉书”。由对此二词的翻译可见,我国学界对英美刑事诉讼法专业术语的翻译存在翻译错误、以偏概全、无区分度、有违美感原则及专业性不足等问题。主要缘由在于译者缺乏问题意识及翻译机械、教条式,也同学科壁垒有关。译者应恪守正确翻译观,践行科学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刑事诉讼法专业术语 翻译错误 问题意识 科学精神 美感原则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研究: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
12
作者 林艺芳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25-239,共15页
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是在借鉴德国的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教学方法。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该教学方法可以分为选择问题、界定问题、涵摄问题和回答问题四个逻辑思维步骤,即选定案例涉及的核心问题,以现行... 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是在借鉴德国的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教学方法。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该教学方法可以分为选择问题、界定问题、涵摄问题和回答问题四个逻辑思维步骤,即选定案例涉及的核心问题,以现行立法规定为依据对问题进行解析,将立法规定与案例事实进行比较考量,从而得出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运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重教师作用的发挥和案例研习报告的写作,应鼓励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并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教学 条解构 刑事诉讼 余金平交通肇事案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在二审程序中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13
作者 李作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现行法律规范,在“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二审法院改判加重被告人刑罚并无错误。该案件之所以引发热烈讨论,其根源在于中国刑事二审程序中确立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立法上并不周延,其在适用上存在依主体确定、“刑”所指涉范围过窄、... 根据现行法律规范,在“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二审法院改判加重被告人刑罚并无错误。该案件之所以引发热烈讨论,其根源在于中国刑事二审程序中确立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立法上并不周延,其在适用上存在依主体确定、“刑”所指涉范围过窄、上诉后存在程序转换易滋生变相加刑的缺陷。着眼于化解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固有问题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新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当在二审程序中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增加为被告人利益的上诉和抗诉,二审法院不得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裁判变更的规定,并可以设置例外情形。与此同时,需要强化对“不利”的判断,并将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主动启动再审程序纳入禁止不利变更的适用范围,从而消除“上诉不加刑”原则所面临的守正和创新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上诉不加刑 禁止不利变更 刑事二审程序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领域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14
作者 申纪元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刑事诉讼领域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依赖于现有刑事诉讼程序的执行,缺乏独立性。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公民个人信息采用的是被动保护的方式,完全依靠司法机关履行义务,公民无法积极主动保护个人信息,有悖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公民个... 刑事诉讼领域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依赖于现有刑事诉讼程序的执行,缺乏独立性。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公民个人信息采用的是被动保护的方式,完全依靠司法机关履行义务,公民无法积极主动保护个人信息,有悖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公民个人信息权的积极主动性质。刑事诉讼的私密性、公权性特征以及大数据技术使得刑事诉讼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干涉程度加深;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促进司法人员树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司法理念。结合《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先行出台司法解释,时机成熟后再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下载PDF
论生态修复行为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路径
15
作者 田炜健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学术界在传统恢复性措施的概念限制下,过分强调生态修复行为的主动性,忽略了被动生态修复行为在刑事诉讼中的存在,对生态修复行为定性时存在偏颇。基于刑事诉讼的整体框架与各阶段的功能,结合实践经验,生态修复行为应作为从宽量刑的情... 学术界在传统恢复性措施的概念限制下,过分强调生态修复行为的主动性,忽略了被动生态修复行为在刑事诉讼中的存在,对生态修复行为定性时存在偏颇。基于刑事诉讼的整体框架与各阶段的功能,结合实践经验,生态修复行为应作为从宽量刑的情节与减刑的条件,要在法律中明确生态修复行为的法律性质,在《刑事诉讼法》中进一步规范生态修复行为适用的标准与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生态修复行为 恢复性司法 量刑 减刑
下载PDF
刑事诉讼被追诉人权利制度建设
16
作者 张萃玲 《争议解决》 2024年第1期351-362,共12页
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一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家对人权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刑事诉讼被追诉人的人权被侵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一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家对人权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刑事诉讼被追诉人的人权被侵害的现象仍然存在。刑事诉讼兼具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双重使命,要兼顾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看到公平与正义。本文结合我国对刑事诉讼被追诉人人权保障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探究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在立法领域明确无罪推定原则及沉默权,在司法领域加强对侵害被追诉人权利的监督,在意识形态领域提高全社会重视保护被追诉人人权的意识等建议。由此,希望能为刑事诉讼被追诉人人权保障建设提供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 被追诉人 程序正义
下载PDF
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研究
17
作者 蒋隽雅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应以围绕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当前,刑事诉讼法学教学面临一些挑战,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科知识更新和学生个体差异三个方面都足以看出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此,应建立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刑事诉...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应以围绕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当前,刑事诉讼法学教学面临一些挑战,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科知识更新和学生个体差异三个方面都足以看出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此,应建立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方案,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等多个方面完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刑事诉讼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下载PDF
高校刑事诉讼应用型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探研
18
作者 温云云 范嘉 《成才之路》 2024年第5期113-116,共4页
高校刑事诉讼应用型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前提,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路径。目前,高校“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浅... 高校刑事诉讼应用型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前提,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路径。目前,高校“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浅层次解释、知识输出方式过于单一、考核方式过于固化等问题。基于此,高校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需求、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实践教学 应用型 案例思维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应对
19
作者 马祎博 《争议解决》 2024年第2期906-912,共7页
为更有效地整治腐败问题,我国颁布实施了《监察法》。《监察法》的实施开启了我国法治反腐的崭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反腐道路。《监察法》有效地整合了国家打击腐败资源,实现了对一切依法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为更有效地整治腐败问题,我国颁布实施了《监察法》。《监察法》的实施开启了我国法治反腐的崭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反腐道路。《监察法》有效地整合了国家打击腐败资源,实现了对一切依法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同时为配合《监察法》的实施,《刑事诉讼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两法的立法目的、法律性质等不同,目前《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衔接并不顺利,使得在处理职务犯罪案件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将严重阻碍打击腐败犯罪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解决两法在衔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更好地使《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有力打击腐败犯罪。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两法的衔接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衔接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中分析了两法衔接过程中问题,主要从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监察留置与刑事强制措施之间的衔接以及两法之间证据适用规则这三个方面着重分析;在第三部分着重于对两法衔接中的问题给予建议,包括合理划分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的管辖权限,建立对监察留置的外部监督机制,完善《监察法》中证据适用规则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刑事诉讼 诉讼制度衔接
下载PDF
论国内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界定中的问题
20
作者 高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国内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界定不统一,界定含糊甚至错误。“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领域的核心概念,其界定问题会对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如果界定不当,则会使该理论失去合... 国内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界定不统一,界定含糊甚至错误。“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领域的核心概念,其界定问题会对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如果界定不当,则会使该理论失去合理的研究对象和正当的前提;二是影响其它刑事诉讼理论和刑事诉讼实践,导致它们失去确定的、正确的理念指引。对“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一要避免重复国内学者在该概念界定上的失误,二要尊重该概念在其理论来源中的原意,宜将“刑事诉讼目的”直接界定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目的”界定 刑事诉讼目的 立法者目的 刑事诉讼法目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