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动态功能连接密度差异的MRI研究
1
作者 李健 陈玲珑 +4 位作者 曾新益 王媛媛 欧阳烽 李声鸿 曾献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基于体素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方法研究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脑功能网络改变的时间变异性。材料与方法招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目的本研究利用基于体素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方法研究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脑功能网络改变的时间变异性。材料与方法招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脑外伤患者182例,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从中筛选出符合临床诊断的单纯性TAI患者26例,同时社区招募相匹配的27例健康对照组,基于MATLAB 2016b平台的数据处理工具包DPABI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Dynamic BC工具箱结合滑动时间窗方法研究dFCD的时间变异性,最后分析有差异的脑区d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TAI患者右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岛叶/中央盖沟的dFCD时间变异性增加(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右侧内侧额上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前回等区域dFCD时间变异性减低(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主要涉及到默认网络、突显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相关性分析未发现dFCD值与临床量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TAI患者dFCD改变反映了更细微的大脑动态活动变化,加深了对TAI患者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功能连接密度 动态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创伤性轴索损伤中Ca^(2+)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海涛 孙晓川 郑履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U002-U004,共3页
颅脑遭受钝性打击或旋转加速损伤的患者,其神经纤维特别易于受损.在致命性颅脑损伤中,轴突损伤发生率远较先前预计的严重.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CA^2+ 作用机制 细胞凋亡 程序化死亡
下载PDF
不同氧浓度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大鼠的影响
3
作者 王杨 温明哲 +7 位作者 杨松 何裕超 朱坤灿 庄步峰 吴芳芳 王洪财 段志新 马延斌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8只、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组(B组)8只及损伤合并低氧后复苏...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8只、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组(B组)8只及损伤合并低氧后复苏组(C组)32只,根据不同氧浓度C组又分为21%、50%、75%、100%4个亚组。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制备模型,大鼠致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之后给予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检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24 h、1周时MDA、SOD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24 h时MDA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21%、50%亚组的MD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MDA值逐渐升高。B组及C组24 h时SOD含量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时仍低于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给予21%氧复苏时SOD值明显升高(P<0.05),给予50%、75%氧复苏时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100%氧复苏时SOD值明显降低(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SOD值逐渐降低。结论:适当的给氧治疗能改善和纠正脑组织缺氧,但随着给氧浓度的增加,MDA不断增高,SOD则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低氧血症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预后的Logistic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崇权 徐立文 +1 位作者 张丽敏 斯洋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2期1582-1583,共2页
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I)为脑创伤中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损伤和特征性的病理损伤类型,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震荡(BC)等,是由于剪切应力损伤引起的脑白质损伤。以往TAI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而传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I)为脑创伤中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损伤和特征性的病理损伤类型,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震荡(BC)等,是由于剪切应力损伤引起的脑白质损伤。以往TAI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而传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常规磁共振对于TAI病灶检查并不敏感,常常表现为阴性,这样有可能造成误诊而导致治疗的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LOGISTIC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创伤 病灶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下载PDF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5
作者 温明哲 王杨 +5 位作者 朱坤灿 庄步峰 吴芳芳 王洪财 段志新 马延斌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h,复苏后不同时间点(24h、1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脑干ROI的β-A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各组阳性染色随时间而减弱,1周时各组阳性染色明显弱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仍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染色阳性的神经轴索半定量分析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明显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值最低;各组数值随时间而降低,1周时各组值明显低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值仍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的值仍为最低。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显著减低轴索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对于当前的TAI合并缺氧动物模型的最佳复苏氧浓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二次脑损伤 低氧血症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下载PDF
创伤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相彤 隋立森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94-595,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病理机制 轴索结构 轴膜改变
原文传递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血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温明哲 王杨 +5 位作者 朱坤灿 庄步峰 王洪财 吴芳芳 段志新 马延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血气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血气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整个过程中监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血气变化情况。结果给予不同氧浓度气体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升高,与缺氧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氧浓度组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与致伤前一致(P>0.05),而50%、75%、100%氧浓度组复苏后与致伤前、21%氧浓度组相比较,大鼠动脉氧分压(P<0.05)和氧饱和度(P>0.05)均升高;并且21%、50%、75%、100%氧浓度组的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P<0.05)。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缺氧大鼠的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而且随着氧浓度的升高其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血气分析 创伤性轴索损伤 低氧血症
原文传递
急性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广鑫 邹咏文 +1 位作者 杨东虹 沈光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疗效观察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创伤性轴索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波定 王洪财 +5 位作者 王东峰 韩义新 张剑 朱坤灿 马延斌 陈海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D病灶的检出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TAI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平均年龄(71.7±11.5)岁,比较磁共振各序列对TAI病灶的检出数,多因...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D病灶的检出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TAI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平均年龄(71.7±11.5)岁,比较磁共振各序列对TAI病灶的检出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WI联合SWI的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与患者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结果75例DWI和SWI脑内TAI病灶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9.92±8.62)个、(22.17±11.72)个,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与磁共振常规序列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对非出血性水肿病灶最为敏感,SWI对出血性病灶最为敏感,但两者检出病灶部分存在着损伤部位和病理性质的重叠。(2)DWI与SWI脑中轴部位病灶数在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5,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两者脑中轴非重叠病灶数之和与临床相关因素结合后预测预后的准确率达95.7%。结论DWI和SWI均为TAI病灶检出的敏感序列,可分别检出不同病理学特性的病灶。两者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因素相结合后可对TAI患者做出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高压氧、尼莫通联合治疗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香菊 郑世钢 +5 位作者 王湘渝 晏莉娜 谭聪 杨东红 沈光建 陈广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8-728,730,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高压氧治疗 尼莫通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大鼠脑干早期创伤性轴索损伤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倩玲 李灵玥 +3 位作者 徐璐瑶 杨彬 乔东访 岳霞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547-553,共7页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后30 min的差异代谢物和关键代谢通路。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组(TAI组),每组5只。采用Marmarou模型建立SD大鼠脑干创伤性轴索...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后30 min的差异代谢物和关键代谢通路。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组(TAI组),每组5只。采用Marmarou模型建立SD大鼠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模型,并以生命体征测量、HE染色和嗜银染色进行模型评价。采用UPLC/TripleTOF-MS系统分析TAI组和Sham组脑干组织的代谢物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和分析差异代谢通路。结果 与Sham组相比,TAI组被打击后立即进入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伴有生命体征紊乱,伤后30 min发现脑干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包括月桂酰二乙醇酰胺、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PE(20:5(5Z,8Z,11Z,14Z,17Z)/24:1(15Z))、PC(16:0/16:1(9Z))、(2E,6Z)-十二二烯酸甲酯、六甲密胺,涉及代谢途径包括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自噬-动物、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结论 利用UPLC/TripleTOF-MS技术进行大鼠脑干早期TAI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6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为脑干早期TAI的法医学鉴定和诊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组学 创伤性轴索损伤 脑干
原文传递
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
12
作者 唐小花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4期290-291,共2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弥漫性脑损伤的主要病理类型,占重型脑损伤的28%~42%,伤残率高,病死率高达42%~62%[1].重型患者昏迷程度深、昏迷时间长,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血污不能有效排除,且有不同程度的舌后...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弥漫性脑损伤的主要病理类型,占重型脑损伤的28%~42%,伤残率高,病死率高达42%~62%[1].重型患者昏迷程度深、昏迷时间长,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血污不能有效排除,且有不同程度的舌后坠等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梗阻,危及患者的生命,如合并创伤性湿肺,病情就更加复杂,治疗就更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创伤性湿肺 气管切开 护理
下载PDF
大鼠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坤灿 王洪财 +3 位作者 陈海 温明哲 王杨 马延斌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32-2334,共3页
目的 建立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探讨低氧血症SBI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对致伤后大鼠给予10%浓度氧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对大鼠伤后生理学、病理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 目的 建立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探讨低氧血症SBI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对致伤后大鼠给予10%浓度氧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对大鼠伤后生理学、病理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测定伤后脑组织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结果 合并低氧血症SBI大鼠伤后海马存活神经元减少(104个比134、186个),脂质过氧化(LPO)增强(24 h时MDA:7.60 nmol/mg蛋白比5.43、2.77 nmol/mg蛋白;SOD:77.20 U/mg蛋白比99.93、116.37 U/mg蛋白),与单纯TAI组及低氧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模型较好的复制了低氧血症SBI的临床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轴索损伤 损伤 脂质过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