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维酮碘对家兔创面组织浸泡冲洗的影响
1
作者 张强 许岩 +4 位作者 马壮壮 张昊 李子豪 刘森涵 陈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69-3673,共5页
背景:临床上人工关节置换所面临的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发生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找到一个能够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方法是迫切需要的。目的:观察聚维酮碘对家兔肌肉、血管、脂肪和骨质等组织进行浸泡冲洗后的影响。方... 背景:临床上人工关节置换所面临的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发生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找到一个能够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方法是迫切需要的。目的:观察聚维酮碘对家兔肌肉、血管、脂肪和骨质等组织进行浸泡冲洗后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10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兔子的左后腿作为实验组,右后腿作为对照组。兔后肢麻醉后切开,显露后肢的肌肉、血管、脂肪和骨质,对照组手术切口内用生理盐水浸泡和冲洗;实验组手术切口内用聚维酮碘原液及生理盐水浸泡和冲洗。40只兔分别在浸泡聚维酮碘0,1,3,5 min时随机处死10只切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制片,对细胞数目及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经聚维酮碘浸泡冲洗的肌肉、血管、脂肪和骨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镜下未见其细胞结构、形态及数目有明显的差异;②运用配对t检验探究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性,配对数据均没有呈现出差异性(P>0.05);③提示聚维酮碘对家兔肌肉、血管、脂肪和骨质等组织进行浸泡冲洗后与生理盐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反映了聚维酮碘溶液作为创口内消毒剂的安全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碘 创面组织 浸泡 冲洗 关节置换 假体周围感染
下载PDF
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修复及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陈君长 党晓谦 时志斌 高登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92-89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组的创面愈合率。用RT-PCR方法观察两组创面组织的bFGF mRNA表达。结果两组创面组织均存在内源性bFGF mRNA基因表达,观察组创面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段均明显超过对照组,灰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 mRNA基因表达程度相平行,而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中,作为内参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都有表达,并且各时段GAPDH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中bFGF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紫草油提高创面愈合率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油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mRNA表达 创面组织 BFGF 组织修复 创面愈合率 分子生物学机制 factor
下载PDF
温和灸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董青军 孙彦辉 +1 位作者 郭修田 曹永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64-1766,共3页
目的观察温和灸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温和灸组(A)、微波组(B)及空白组(C),每组大鼠18只,造成一个"急性、开放、渗血、感染"类似于临床肛瘘术后感染... 目的观察温和灸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温和灸组(A)、微波组(B)及空白组(C),每组大鼠18只,造成一个"急性、开放、渗血、感染"类似于临床肛瘘术后感染性创面的动物模型。术后第2天起,温和灸组予以艾条温和灸创面治疗;微波组予以微波照射创面治疗;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的第3、7、14天后各处死6只,采集标本,观察大鼠创面愈合率,并测定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含量情况。结果在创面修复初、中期,温和灸能增加创面成纤维细胞含量、巨噬细胞含量、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含量及提高Ⅰ、Ⅲ型胶原比例,一般在第7天达到高峰;在创面修复后期,温和灸能降低创面成纤维细胞含量、巨噬细胞含量、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含量。结论①温和灸能促进创面愈合;②灸法具有双向良性的调整作用;③温和灸可促进创面愈合,并能抑制瘢痕形成,改善创面修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创面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下载PDF
热损伤诱导创面组织C-myc、C-myb、C-sis和C-jun原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玉林 韦多 +1 位作者 俞为荣 葛绳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研究创面组织部分原癌基因的表达。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背部制作Ⅱ度烧伤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取创面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应用mRNA点杂交,放射自显影及密度扫描方法分析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热损伤诱导C-myc、C-myb,... 目的:研究创面组织部分原癌基因的表达。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背部制作Ⅱ度烧伤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取创面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应用mRNA点杂交,放射自显影及密度扫描方法分析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热损伤诱导C-myc、C-myb,C-jun和C-sismRNA的表达。但这4种原癌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C-myc和C-jun的表达在伤后第1天就增加,分别于伤后1,3d达峰值。C-myB和C-sis的表达分别于伤后第3,5天开始增加,于第10天达峰值。结论:热损伤能诱导创面组织原癌基因的表达,其表达的有序性与受控性表明上述4种原癌基因作为调节因子参与了创面修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原癌基因 基因表达 点杂交 创面组织
下载PDF
针刺对烧伤创面组织LPO、SOD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有富 唐毅 +4 位作者 沈雁 戴丽冰 叶惠贞 梁佩红 黎成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91-492,共2页
目的 :探讨针刺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 :建立兔深Ⅱ度烧伤动物模型 ,电针双侧“足三里”穴 ,同时取正常组织对照。动态观察烧伤后早期创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后对创面组... 目的 :探讨针刺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 :建立兔深Ⅱ度烧伤动物模型 ,电针双侧“足三里”穴 ,同时取正常组织对照。动态观察烧伤后早期创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后对创面组织中LPO、SOD的影响。结果 :烧伤创面组织早期SOD的活性下降 ,LPO升高。针刺后可提高烧伤后早期组织抗过氧化能力。结论 :针刺可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烧伤 创面组织 LPO SOD 过氧化脂质类 针灸疗法
下载PDF
Hyaluronan对创面组织中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祯平 孙广慈 +1 位作者 王原路 刘小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Hyaluronan对创面愈合组织中的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型猪背部的去中厚皮片创面(共128个)分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在实验组创面上分别应用0.5%、1.0%及2.0%的Hyaluronan,测定术后第3、7、14、28天各创面愈合组织中的bFGF... 目的探讨Hyaluronan对创面愈合组织中的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型猪背部的去中厚皮片创面(共128个)分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在实验组创面上分别应用0.5%、1.0%及2.0%的Hyaluronan,测定术后第3、7、14、28天各创面愈合组织中的bFGF及EGF含量。结果Hyaluronan能促进创面愈合组织中EGF含量的增加,同时能相对抑制愈合组织中bFGF的增加。结论Hyaluronan通过对创面组织中的生长因子水平的调控,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能减轻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ALURONAN 创面组织 生长因子 含量 创面愈合
下载PDF
CD68、CD3、CD15和CD22在难愈合性溃疡创面组织中的表达
7
作者 岳晓莉 李萍 +1 位作者 王芳 蒋玉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72-1572,共1页
关键词 CD68 CD3 CD15 CD22 难愈合性溃疡 创面组织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护理程序配合临床治疗对创面组织早期愈合的效果
8
作者 亓红英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9期430-431,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配合临床治疗对创面组织早期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皮肤创面感染的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两组均进行皮肤创面护理,其程序为:清创→涂药→包扎。观察组患者在患处均匀涂抹祛腐生肌膏(主要成分为...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配合临床治疗对创面组织早期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皮肤创面感染的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两组均进行皮肤创面护理,其程序为:清创→涂药→包扎。观察组患者在患处均匀涂抹祛腐生肌膏(主要成分为:炉甘石、煅石膏、琥珀、海螵硝、川贝母等),一日4次;对照组患者在患处涂抹湿润烧伤膏,用法同上。结果:两组治疗后创面疗效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为88.41%,对照组痊愈率为62.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伤后第3天表达持续增强,并于伤后第7天达峰值,说明早期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也最为活跃,以至创面愈合率显著提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程序配合临床治疗对创面组织早期愈合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缩短治疗时间,且有利于皮肤功能的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组织 早期愈合 护理程序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阳和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粟意 张相安 +2 位作者 黄芳芳 郜志诚 席岚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31期3477-3482,共6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阳和汤潜在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ID和TCMID网站查询阳和汤组方药物主要化学成分,通过BATM...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阳和汤潜在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ID和TCMID网站查询阳和汤组方药物主要化学成分,通过BATMAN-TCM平台预测药物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并取交集,采用DigSee和polysearch 2.0网站查找下载与创面组织修复相关靶标,应用Uniprot数据库对疾病靶点基因名进行基因名转换、筛选去重,采用Enrichr网站对筛选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 10.5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应用Cytoscape 3.6.1软件PPI网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阳和汤与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交集靶点基因共134个,生物学功能涉及基因表达、细胞增殖、细胞间信号传递、炎症反应等,KEGG信号通路结果显示交集基因与癌症、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分化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有关,进一步筛选得到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多种与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的关键作用靶点。结论阳和汤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机制是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可能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及细胞增殖分化等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阳和汤 肛瘘术后创面组织修复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小儿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性及并发症分析
10
作者 郑华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分析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小儿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0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行常规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25例,行... 目的:分析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小儿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0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行常规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25例,行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水平、治疗有效性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半年后,观察组AOFA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TGF-β1、VEGF和VEGFR水平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小儿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效果良好,不仅能加速创面愈合,恢复踝关节功能,还能有效防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治疗 小儿 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有效性 并发症
下载PDF
顺气活血汤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效果观察
11
作者 张文龙 乔欣军 +2 位作者 康锡臣 韩佳秀 李春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150-153,共4页
目的观察顺气活血汤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75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联合组(38例)接受顺气活血汤配... 目的观察顺气活血汤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75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联合组(38例)接受顺气活血汤配合VSD治疗,对照组(37例)接受单一VSD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记录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28/37)(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口渴、尿赤、便秘方面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IL-6、TGF-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口渴、尿赤、便秘方面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IL-6、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创面面积更小,创面愈合率更高,住院天数更短(P<0.05)。结论顺气活血汤配合VSD可通过正向调节血清β-EP、IL-6、TGF-β水平提升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和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创伤 创面组织损伤 顺气活血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原文传递
真皮模板对大鼠创面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英开 陆树良 +8 位作者 青春 陈志龙 向军 谢挺 乔亮 林炜栋 胡庆沈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探讨真皮模板对创伤修复过程中创面皮肤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44只SD大鼠造成全层皮肤组织缺损,根据是否行自体皮移植及移植皮厚度随机分为开放创面组(创面不植皮,包扎后自然愈合)、全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全厚皮)、... 目的 探讨真皮模板对创伤修复过程中创面皮肤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44只SD大鼠造成全层皮肤组织缺损,根据是否行自体皮移植及移植皮厚度随机分为开放创面组(创面不植皮,包扎后自然愈合)、全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全厚皮)、刃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创面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每组每时相点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4、6、12、20周取创面组织标本,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各组创面组织的生物力学顺应性;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各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结果 术后4—20周复合移植组创面组织的力学顺应性优于开放创面组和刃厚皮组(P<0 .05), 较全厚皮组差(P<0 .05).术后4周复合移植组αSMA的阳性表达率为(7. 53±0. 98)%,低于开放创面组(26. 99±2. 90)%和刃厚皮组[ (12. 18±2. 79)%,P<0 .01], 高于全厚皮组。 结论 真皮模板可改善组织的力学顺应性, 这可能是其影响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改善愈合质量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顺应性 创面组织 真皮模板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脱细胞真皮基质 真皮成纤维细胞 自体刃厚皮 皮肤组织缺损 开放创面 复合移植 自体皮移植 阳性表达率 全厚皮 修复过程 SD大鼠 移植自体 自然愈合 组织标本 生物力学 瘢痕形成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郑维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5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中抽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组,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中抽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组,30例患者予以传统换药,纳入对照组,30例患者予以VSD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及换药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VSD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既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又能减少其换药次数,降低机体痛感,加快患者创面愈合进度,且并发症较少,预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骨创伤创面组织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太乙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张博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3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 观察太乙膏对于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影响,以期探讨太乙膏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Wis... 目的 观察太乙膏对于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影响,以期探讨太乙膏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60只,空白对照组6只,剩余54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太乙膏组、解毒生肌膏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8只。3组大鼠分别在烫伤部位涂抹太乙膏、解毒生肌膏及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治疗3周后,切取大鼠背部创面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肉芽组织中EGF、VEGF水平。结果 解毒生肌膏组、太乙膏组大鼠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太乙膏组EGF、VEGF水平明显高于解毒生肌膏组(P<0.05)。结论 太乙膏通过某种调控促使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含量增多,可能是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乙膏 深Ⅱ度烫伤 创面肉芽组织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蛋白质P53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源 王润秀 +7 位作者 葛奎 农庆文 张立明 梁自乾 刘达恩 青春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90-91,i001,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发生的可能机制,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P53在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的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12例需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足部...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发生的可能机制,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P53在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的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12例需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供皮区12个创面作为观察对象,同部位非糖尿病手术者12例作为对照。切取皮肤组织后以及术后第3天或第7天或第14天再次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结果: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皮肤组织均存在一定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但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比较,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更多。而在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糖尿病创面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明显少于非糖尿病创面。结论:糖尿病皮肤组织在创伤前就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从而影响糖尿病创面组织的增殖修复能力,使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明显滞后于非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皮肤组织 修复能力 P53表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53蛋白表达 糖尿病创面 糖尿病足部溃疡 蛋白质P53 非糖尿病 创面组织 免疫组化方法 分子生物学 可能机制 观察对象 手术治疗 检测标本 修复过程
下载PDF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创面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尚靖智 王菲 +3 位作者 毛富吉 孙效虎 葛家艳 邢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 探究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创面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196例DFI患者(感染期126例,感染控制期70例),分析患者病原菌分布,检测微管结合轻链蛋白-3(LC3)、自噬特异... 目的 探究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创面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196例DFI患者(感染期126例,感染控制期70例),分析患者病原菌分布,检测微管结合轻链蛋白-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量和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26例感染期DFI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47株,包括革兰阴性菌84株、革兰阳性菌52株、真菌11株,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期患者LC3、Beclin-1表达水平均低于感染控制期患者,P62表达水平和WBC、CRP、PCT水平均高于感染控制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患者LC3、Beclin-1表达低于中度、轻度感染患者,P62表达高于中度、轻度感染患者,中度感染患者LC3、Beclin-1表达低于轻度感染患者,P62表达高于轻度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FI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常见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DFI患者LC3、Beclin-1表达降低而感染指标水平和P62表达提高,且三者表达水平与感染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足部感染 病原菌分布 创面组织 细胞自噬蛋白 表达情况
原文传递
TGF-β_1对兔耳创面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选奋 郭树忠 +1 位作者 张琳西 刘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TGF-Β1 创面肉芽组织 瘢痕组织 蛋白激酶C 活性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8
作者 高飚 邹三明 冯华明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9期164-165,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清理创面后骨折复位、进行血管...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清理创面后骨折复位、进行血管、神经及肌腱修复、使用临近肌瓣覆盖骨质裸露部位、对软组织创面采用多侧孔引流管引流及冲洗换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接受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植皮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1.20±0.18)分低于对照组(3.22±0.48)分(P<0.05),植皮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能有效缓解疼痛,缩短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骨创伤创面组织损伤 疼痛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健 彭吾训 殷富裕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3期5477-5478,共2页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治疗的92例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换药...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治疗的92例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换药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治疗后创面面积和换药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骨创伤创软组织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明显减小患者治疗之后的创面面积,是一种切实可行而且效果显著的方法,应该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传统换药技术 骨创伤创面组织损伤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软组织严重感染创面的观察护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叶芬 刘静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1-382,共2页
关键词 组织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术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