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价上涨是否推迟了初婚年龄?——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金山 杜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房价”与“婚姻”是大众热议的民生问题。构建婚姻决策理论模型,探讨房价对结婚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房价上涨对居民初婚年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每上涨1%,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增加1.108岁;房价上涨对女性... “房价”与“婚姻”是大众热议的民生问题。构建婚姻决策理论模型,探讨房价对结婚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房价上涨对居民初婚年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每上涨1%,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增加1.108岁;房价上涨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对城镇地区居民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农村地区居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发达地区居民;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村地区男性的初婚年龄有显著负向影响,个体受教育程度对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初婚年龄有显著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初婚年龄 推迟效应 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
下载PDF
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实证探索
2
作者 刘志强 宋月萍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进行实证探索,以事件史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初婚年龄存在显著的代际影响,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初婚年龄显著影响子女(特别是儿子)的初婚年龄,呈现出代际传递特征;但母亲的初婚年龄无显著的独立影响,且不因子女性别而变化。除了差异,父母间的代际影响又彼此联系,父母初婚早晚的一致性较高,如均为早婚或晚婚,则代际传递影响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将代际影响置于宏观环境中发现,当父亲初婚年龄与周围他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差距较大时,父亲的代际影响更为凸显。初婚年龄的代际传递体现了父母及家庭对于个体婚姻行为的重要意义,可视为初婚年龄变迁中重要的“稳定因素”。推而言之,代际传递影响可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变化与不变共存的现实提供解释路径和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代际传递 父母婚龄一致性 地方平均初婚年龄
下载PDF
从立业到成家: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与工作对初婚时间的影响
3
作者 曹桂祥 李建新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2-49,F0002,共19页
从先成家后立业到先立业后成家的转变是我国青年向成年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趋势,这种转变敦促我们重新审视初婚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已有关于教育和工作如何影响初婚时间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初婚时间的早晚效应,这种解释遮蔽了其影响初... 从先成家后立业到先立业后成家的转变是我国青年向成年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趋势,这种转变敦促我们重新审视初婚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已有关于教育和工作如何影响初婚时间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初婚时间的早晚效应,这种解释遮蔽了其影响初婚时间的快慢效应。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使用离散型事件史分析方法,将风险期起点从15岁生理性成熟变为获得初职时间,考察教育和工作类型对于初婚时间快慢的影响发现,教育和工作类型会对个体初婚时间的快慢产生影响。总体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进入初婚越快;相比于个体工作,体制内工作者进入初婚越快。这种作用在不同性别、初婚队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为我们理解当前青年人的婚姻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立业成家 初婚快慢 教育与工作类型
下载PDF
离婚风险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女性初婚年龄视角
4
作者 谢振璐 《统计学与应用》 2024年第5期2085-2099,共15页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婚姻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年数据,使用治愈率模型分析离婚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初婚年龄在影响离婚风险的过程中存在显著“U”型特征,女性早婚或晚婚均会增大离婚风险;...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婚姻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年数据,使用治愈率模型分析离婚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初婚年龄在影响离婚风险的过程中存在显著“U”型特征,女性早婚或晚婚均会增大离婚风险;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离婚成本,对婚姻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女性初婚年龄对离婚风险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东北地区受到晚婚的影响更大。通过探究晚婚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发现,晚婚夫妻的婚育观与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价值观念中的“不匹配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得离婚风险增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减缓离婚风险上升的政策性建议。With the increasing divorce rate, marriage issue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hinese Family Tracking Survey from 2010 to 2020, the cure rate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vorce risk.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female first marriage has a significant “U” shape in the process of affecting divorce risk, and female early or late marriage will increase the divorce risk. Children increase the cost of divorce to some extent an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marital stability. The heterogeneity study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women’s first marriage age on divorce risk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more affected by late marriage.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late marriage on marriage stabi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iews and values of late marriage couples, and the “mismatch effect” in values is verified, and the existence of this effect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vorc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mitigate the rise of divorce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风险 初婚年龄 不匹配效应 治愈率模型
下载PDF
人口城镇化对青年初婚初育间隔的影响——基于CLDS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方芗 周玉娇 《广东青年研究》 2023年第1期81-91,共11页
目前对城镇化过程中18-35岁青年生育率下降的讨论主要关注孩子数量,而较少关注生育时间。本文利用CLDS2016数据分析人口城镇化过程对青年群体婚育间隔的影响,将城镇化类型划分为农村本地人、迁移流动者、政策性“农转非”、选择性“农... 目前对城镇化过程中18-35岁青年生育率下降的讨论主要关注孩子数量,而较少关注生育时间。本文利用CLDS2016数据分析人口城镇化过程对青年群体婚育间隔的影响,将城镇化类型划分为农村本地人、迁移流动者、政策性“农转非”、选择性“农转非”以及城市本地人5个类别,在对婚育间隔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调节变量的作用,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法做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本地人,迁移流动者、选择性“农转非”群体以及城镇本地人这3类群体的初婚初育间隔更长;初婚年龄越晚,家庭收入越低,青年群体的城镇化,将使其婚育间隔更长;在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后,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依然会使婚育间隔延长。青年群体的乡城流动间接导致其生育率下降,应出台相应政策保障青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福利待遇,缓解其经济、心理压力,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初婚初育间隔 CIDS2016数据 倾向值匹配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的初婚概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11省份的调查分析
6
作者 靳小怡 滕嘉暄 杜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城镇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晚婚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基于推拉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和全国宏观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深入分析城镇化因素在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对农业转移人口初婚概... 城镇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晚婚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基于推拉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和全国宏观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深入分析城镇化因素在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对农业转移人口初婚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首次外出务工时间与男女两性的初婚概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首次外出务工距离则与之呈负相关关系;(2)务农显著提升初婚概率,且对女性影响更大,农业年收益仅对男性初婚概率有提升效应;(3)老家房屋价值、在县城是否买房对初婚概率影响显著;(4)村庄离县城越远的男性初婚概率越小,户籍地地理位置、第三产业占比、人均GDP及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均对两性初婚概率影响显著,初婚概率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降低。由此,优化个体就业模式、提高家庭及地区城镇化水平、给予低收入群体适当的购房补贴等,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初婚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初婚概率 外出务工 城镇化 性别差异
下载PDF
房价上涨对初婚率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金英 王杰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7-48,60,共13页
2000年以来,中国房价高企,而初婚率自2013年后持续下降,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房价上涨提高了住房因素在个人初婚决策中的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和结果在不同人群中不尽相同。通过构建适婚人群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函数,把房价对初婚... 2000年以来,中国房价高企,而初婚率自2013年后持续下降,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房价上涨提高了住房因素在个人初婚决策中的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和结果在不同人群中不尽相同。通过构建适婚人群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函数,把房价对初婚率的影响分解为价格效应和财富效应,发现由于住房需求价格弹性和消费收入弹性存在差异,价格效应与财富效应不同,总效应具有异质性。2000—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级行政区住房需求价格弹性呈倒U型变动,消费收入弹性为正且波动不大,房价对初婚率的影响呈倒U型。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各地区房价对初婚率的影响已经跨越拐点。应严格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房价上涨对初婚率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初婚 住房需求价格弹性 消费收入弹性
下载PDF
1973、1978、1981年全国城乡女性初婚表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荣清 《人口与经济》 1987年第5期52-54,51,共4页
人口学在初婚研究中,利用初婚表对初婚状况进行分析,是比较精细的方法之一。由于在初婚表制作时,曾去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又考虑了死亡的作用,所以利用初婚表上的指标来描述各地区、各年度的初婚特征就更加合理。关于初婚表的制作已经... 人口学在初婚研究中,利用初婚表对初婚状况进行分析,是比较精细的方法之一。由于在初婚表制作时,曾去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又考虑了死亡的作用,所以利用初婚表上的指标来描述各地区、各年度的初婚特征就更加合理。关于初婚表的制作已经在《人口与经济》1984年第6期上作了介绍,在《人口研究》1985第5期上刊登了1981年全国、城、乡女性初婚表。本文在这里把它和1978、1973年全国、城、乡女性初婚表来比较,从中来看一下这几年的不同初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 城乡女性 1981年 初婚 死亡概率 初婚年龄 女性结婚率 婚期 人口研究 生命表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与女性初婚年龄:双路径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菊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0-111,F0002,共13页
教育成就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甚至政治资本都密切相关;它既是自致性向上流动的主要阶梯与通道,也直接影响初婚年龄等婚姻行为。教育时间的延长必然挤占或缩短个体生命事件的其他时间。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女性初婚年龄之间的... 教育成就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甚至政治资本都密切相关;它既是自致性向上流动的主要阶梯与通道,也直接影响初婚年龄等婚姻行为。教育时间的延长必然挤占或缩短个体生命事件的其他时间。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女性初婚年龄之间的理论关联可以发现,教育经由相互纠缠的直接和间接双重路径形成校园禁闭、改变婚姻品味、降低婚姻收益而作用于初婚年龄。教育程度越高,初婚年龄也越高。这一理论发现可为理解中国人口婚育行为的转变提供一个补充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初婚年龄 性别逆转
下载PDF
初婚年龄与抚养比的关系探究
10
作者 曹思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63-66,共4页
近几年,我国人口增长乏力,适婚人群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增加了我国后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人口占比逐年下滑,抚养比不断提升。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本文选取了2004-2020年的数据,研究初婚年龄与... 近几年,我国人口增长乏力,适婚人群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增加了我国后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人口占比逐年下滑,抚养比不断提升。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本文选取了2004-2020年的数据,研究初婚年龄与抚养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抚养比对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另外,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价等经济因素会对初婚年龄产生重要影响。最后,与女性初婚年龄相比,男性初婚年龄对经济因素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抚养比 经济成本
下载PDF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1,共5页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模式 初婚年龄分布 年龄别初婚 城乡差异 教育程度
下载PDF
西部农村初婚模式变迁研究——对陕西省P镇个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艳 石秀 《西部学刊》 2013年第7期40-45,52,共7页
婚姻模式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及家庭生活状态,而且对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陕西省P镇1977年至2000年中六个时点的婚姻登记资料,从初婚年龄、夫妻年龄差、通婚圈和婚姻匹配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研究农村初婚模式变迁。平... 婚姻模式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及家庭生活状态,而且对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陕西省P镇1977年至2000年中六个时点的婚姻登记资料,从初婚年龄、夫妻年龄差、通婚圈和婚姻匹配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研究农村初婚模式变迁。平均初婚年龄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夫大妻小"仍是主流婚配模式,平均夫妻年龄差逐渐接近2岁;通婚圈在反复中呈现出扩大趋势;婚姻匹配仍以同类婚为主,但略呈下降趋势。西部农村的初婚模式虽大多保留着传统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模式 初婚年龄 夫妻年龄差 通婚圈 婚姻匹配
下载PDF
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对农村流动妇女初婚的影响——来自上海浦东的调查发现 被引量:47
13
作者 靳小怡 彭希哲 +2 位作者 李树茁 郭有德 杨绪松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8,47,共7页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流动人口初婚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过程、途径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融合 初婚年龄 流动妇女 浦东
下载PDF
中国女性初婚模式变动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淡静怡 姜全保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8,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的初婚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使用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以及IPUMS数据,通过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曾婚比例、年龄别初婚概率、终身结婚期待率和预期单身寿命等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的初婚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使用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以及IPUMS数据,通过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曾婚比例、年龄别初婚概率、终身结婚期待率和预期单身寿命等指标探究我国女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初婚模式变动情况。研究发现30多年来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在波动中上升,到2017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到25.60岁,而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推迟女性进入婚姻的时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明显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另外,通过对各教育程度平均初婚年龄标准化与分解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对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影响作用增大;20-30岁年龄段女性婚姻推迟明显,曾婚比例不断降低,但女性终身未婚比例很低,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婚姻推迟现象最为明显,但其自身的结婚意愿并未降低,大部分女性只是推迟结婚时间,并不是不结婚。对净婚姻表各指标进行计算发现1982-2010年女性的年龄别初婚概率下降,尤其在20-30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初婚峰值年龄推迟,结婚年龄集中现象减弱。终身结婚期待率下降速度趋缓,随着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2010年27岁之后的终身结婚期待率要高于1990年与2000年,29-35岁女性的预期单身寿命也较前30年低,较大年龄未婚女性结婚等待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曾婚比例 婚姻表 年龄别初婚概率
下载PDF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 被引量:77
15
作者 王鹏 吴愈晓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110,共22页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教育程度 职业 家庭社会经济特征
下载PDF
中国初婚模式变迁——基于婚姻表的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韦艳 董硕 姜全保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8,共8页
文章利用最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净婚姻表的分析方法构建了1981~2010年男性和女性初婚表,通过初婚概率、未婚人口比例、终身结婚期待率和预期未婚寿命等关键指标来系统地分析和探讨近30年来中国初婚模式的变动及性别差异。研究... 文章利用最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净婚姻表的分析方法构建了1981~2010年男性和女性初婚表,通过初婚概率、未婚人口比例、终身结婚期待率和预期未婚寿命等关键指标来系统地分析和探讨近30年来中国初婚模式的变动及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初婚概率下降和峰值年龄有所推迟,男女未婚比例均保持较低水平,中国仍然属于普婚型社会;中国初婚模式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未婚水平较高的情况一直存在,而女性近年来初婚水平下降非常明显,初婚模式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中国初婚模式正处在转型中,其变迁与西方模式和亚洲模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模式 婚姻表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 2010年调查数据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李建新 王小龙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8,共9页
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建立离散时间Logit模型,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女性初婚年龄及婚龄匹配对婚姻稳定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初婚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效应呈"U"型模式;夫妻不同婚配年龄也对婚姻稳... 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建立离散时间Logit模型,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女性初婚年龄及婚龄匹配对婚姻稳定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初婚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效应呈"U"型模式;夫妻不同婚配年龄也对婚姻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同时,女性初婚年龄与夫妻婚配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婚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适婚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可以预见我国社会中的晚婚现象将越来越普遍,而晚婚带来的不匹配婚姻也将会是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风险 初婚年龄 婚龄匹配 城乡差别 离散时间logit模型
下载PDF
城市两性初婚年龄模式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度数据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娟 赵国昌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1,共9页
国人婚配年龄的变迁,一直缺乏长期性数据;婚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实证性的长期数据。利用CGSS2005数据,对五代人(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对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早婚、不婚、晚婚、集中成... 国人婚配年龄的变迁,一直缺乏长期性数据;婚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实证性的长期数据。利用CGSS2005数据,对五代人(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对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早婚、不婚、晚婚、集中成婚等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揭示了各自独立和彼此承接的关系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两性 城市 CGSS
原文传递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利鸽 靳小怡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0,共10页
在婚姻挤压背景下,男性拥有较多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否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结识异性和获得应急性经济支持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其初婚的概率?利用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x县调查的数据,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采用事件史分... 在婚姻挤压背景下,男性拥有较多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否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结识异性和获得应急性经济支持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其初婚的概率?利用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x县调查的数据,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影响18~50岁农村男性初婚风险水平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男性的初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2~27岁之间,27岁以上仍未结婚的男性,其成婚的概率急剧下降,成为婚姻市场的弱势群体;男性自身的特征和资源拥有状况,包括婚前社会网络、个人经济和非经济特征、家庭和社区因素,往往决定着个人的初婚风险水平,一般来说,男性自身特征和资源拥有状况越差,结婚的可能性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风险 社会网络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