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和儒家化倾向
1
作者 杨静 涂秀虹 《学术探索》 2023年第5期142-149,共8页
中国古代判词文体形成于西汉,成熟于唐代。宋代以来,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贸活动兴盛,利益纠纷更多,诉讼案件和判词量激增,判词的书写更为官民所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印刷术发展,更多判词集得以传播。现存历代判词既有实判也... 中国古代判词文体形成于西汉,成熟于唐代。宋代以来,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贸活动兴盛,利益纠纷更多,诉讼案件和判词量激增,判词的书写更为官民所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印刷术发展,更多判词集得以传播。现存历代判词既有实判也有虚判,实判是古代判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虚判则范围较广,其中既有士子科举应考之作,也包含了宋元明清小说中插入的判词。无论是引经据典、文风缛丽的骈判,还是作为小说结构部分的判词,都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又因为判案官吏深受儒家教育,判案时注重维护人伦亲情,兼顾情、理、法统一,推崇息讼,向往无讼,判词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书呈现出儒家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判词 文学化 小说 儒家化
下载PDF
解读清代判词
2
作者 刘小明 《文化产业》 2023年第36期46-48,共3页
清代是古代判词的发展成熟期,清中期以前传统法治环境下的判词与历代判词相比并无根本变化,且数量、类型和水平均有提高。清代判词继承了古代判词的传统,即使是晚清判词仍具备朴实典雅、引礼入法、追求情理法合一等特点,且以经世致用为... 清代是古代判词的发展成熟期,清中期以前传统法治环境下的判词与历代判词相比并无根本变化,且数量、类型和水平均有提高。清代判词继承了古代判词的传统,即使是晚清判词仍具备朴实典雅、引礼入法、追求情理法合一等特点,且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晚清西方入侵对于中国社会与法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时期的判词试图摆脱衙门式写作,以适应新的法治环境,体现法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法治精神 清中期 经世致用 情理法 法治环境 引礼入法 双刃剑
下载PDF
唐判发微——略论几则涉林判词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林 林鸿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概述唐判的一般情况之后,侧重考察五则涉及林业的应试唐判,以期弥补史乘记述之不足,深化当代人对唐代林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官场堂判 应试唐判 涉林判词
下载PDF
语体的系统整合——以古代判词为基本依据 被引量:4
4
作者 赵静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15,共2页
每一种语体形成后都有其典型的自洽的特征与功能,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系统。对于法律语体的下位语体司法判词而言,其首要功能就是宣告法院确定的法律关系,使当事人接受判决,进而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由此功能决定了司法... 每一种语体形成后都有其典型的自洽的特征与功能,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系统。对于法律语体的下位语体司法判词而言,其首要功能就是宣告法院确定的法律关系,使当事人接受判决,进而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由此功能决定了司法判词是一种针对性、实用性、功能性都很强的公文语体,其主要语体特征是准确、简明、客观、规范、庄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 古代 司法判词 系统整合 判词语体 文学语体 交际方式 语体系统 交际对象
下载PDF
论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可能的效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蒋先福 彭中礼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7-33,共7页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从留传的历史资料看,中国古代许多判词写得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且引经据典,工整对仗,使得本应严肃的判词显得文法(理)兼容,词情并茂,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这种现象固然受惠于中国古代法...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从留传的历史资料看,中国古代许多判词写得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且引经据典,工整对仗,使得本应严肃的判词显得文法(理)兼容,词情并茂,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这种现象固然受惠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达和唐代文风的浸润,但其直接动因还在于开科取仕制度对判词写作的重视。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倾向使之成为一种文学题材得到后人的承继。回眸其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国当代司法文书制度的改革或许存在某些可能的效用,特别是对于借用中国本土资源促进法律与文学运动,不无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文学化 科举取仕 效用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表达艺术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秀萍 胡平仁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5,共5页
中国古代判词极具表达力和艺术魅力,其劝导和说服策略体现在以礼法和经义为据、引用典故或史实说理、从社会正义和生存伦理角度说理以及基于具体案情析理4个方面。而其修辞艺术主要表现为修辞格的运用、判词诗化、言辞和事实的润饰与剪... 中国古代判词极具表达力和艺术魅力,其劝导和说服策略体现在以礼法和经义为据、引用典故或史实说理、从社会正义和生存伦理角度说理以及基于具体案情析理4个方面。而其修辞艺术主要表现为修辞格的运用、判词诗化、言辞和事实的润饰与剪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判词艺术 表达策略 修辞艺术
下载PDF
基于关联理论的《红楼梦》判词英译对比评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敏 王慧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0-144,共5页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关联理论 直译 直译加注 意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文学化进程及其文学品格 被引量:11
8
作者 苗怀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56-160,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判词 文学化进程 文学品格
下载PDF
《龙筋凤髓判》判目破译──张鷟判词问目源自真实案例、奏章、史事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霍存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27,94,共10页
张判词适值唐代判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取州县案牍疑议”为问目者,与后来判文“取经籍为问目”不同。《龙筋凤髓判》判文问目源自当时真实案例、奏状、史事者,昭昭可考。唯张骛为避讳,虽保留涉案人原姓,却略省、更改其名,在很大... 张判词适值唐代判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取州县案牍疑议”为问目者,与后来判文“取经籍为问目”不同。《龙筋凤髓判》判文问目源自当时真实案例、奏状、史事者,昭昭可考。唯张骛为避讳,虽保留涉案人原姓,却略省、更改其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它的真面目。这种“伎俩”在当时人不是谜,但为后人解读造成了莫大障碍。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不敢轻用其文。实际上,张判词问目是武周、中宗两朝的实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对法律史研究助益良多,或能带来研究角度、研究方式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 龙筋凤髓判 判词问目
下载PDF
清代州县审断的灵活性——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中“判词”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里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8-193,共6页
分析清代川省南部县档案中的"判词"在知县审断中的运用、形式、内容以及作用等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揭示有清基层衙门在审断纠纷上与中央官厅的不同面向,进而从审断中表达知县态度的文本——"判词"——这一侧面,说明... 分析清代川省南部县档案中的"判词"在知县审断中的运用、形式、内容以及作用等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揭示有清基层衙门在审断纠纷上与中央官厅的不同面向,进而从审断中表达知县态度的文本——"判词"——这一侧面,说明了至少清季州县在纠纷审断上所具有的,也是当下司法所不具有的灵活性或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 判词 灵活性 南部县
下载PDF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以《文苑英华·刑狱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锐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61,共15页
唐代判词是中国古代法律智慧的结晶。一些用骈文写成的判词,修辞考究,形式优美,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一些学者认为其是"堆垛故事之浮词"。经考察发现,一些优秀判词并非如此,华丽外表之下有着丰富义理,这与评判... 唐代判词是中国古代法律智慧的结晶。一些用骈文写成的判词,修辞考究,形式优美,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一些学者认为其是"堆垛故事之浮词"。经考察发现,一些优秀判词并非如此,华丽外表之下有着丰富义理,这与评判唐代判词的标准有很大关系。一篇优秀判词首先要观点正确,其次要合乎法律,此外还要合乎逻辑、言辞优美。只有这四者比例协调,才能形成好的判词。以"刑狱门"为代表的唐代判词符合上述原则,因此,并非"徒有其表"。唐代判词还非常注重法律论证,论证结构非常复杂,普遍采用中国传统辩证论证方法,即"双证"方法,亦即理证与事证相结合、正面证明与反面证明相结合、演绎论证与模拟论证相结合,一阴一阳,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表明,到唐代,我国古代法律思维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判词 《文苑英华》 法意 逻辑 修辞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伦理化倾向及其可能的效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先福 陈媛 《时代法学》 2008年第6期50-54,共5页
判词是古代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中国古代判词融情、理、法于一体,运用情感和道德的说理艺术,具有明显的伦理化色彩,但其注重寻求个案的实质正义和宣教意义,不失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份值得珍惜的遗产。重新认识和评价古代... 判词是古代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中国古代判词融情、理、法于一体,运用情感和道德的说理艺术,具有明显的伦理化色彩,但其注重寻求个案的实质正义和宣教意义,不失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份值得珍惜的遗产。重新认识和评价古代判词的内在精神实质及其效用,有利于革除我国现行司法判决文书刻板化、程式化的弊端,推动司法文化的改革和进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伦理化 说理 效用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判词中的修辞论证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中礼 《时代法学》 CSSCI 2010年第6期78-86,共9页
古代中国,判官们在撰写判词时喜欢以文学化的语言叙事和修饰。这是一种修辞论证方式,目的是要说服当事人、说服听众,实现情理法的统一。文学化的修辞论证是古代中国人司法智慧的展示,可以用最低的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古代中国,判官们在撰写判词时喜欢以文学化的语言叙事和修饰。这是一种修辞论证方式,目的是要说服当事人、说服听众,实现情理法的统一。文学化的修辞论证是古代中国人司法智慧的展示,可以用最低的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定纷止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修辞 论证
下载PDF
由女性主义看《红楼梦》判词的英译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瑞娥 陈德用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6期91-93,共3页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的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倾向,提出十二钗判词的英译除了在形式、韵律和意义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必须体现作者的创作用意即作者所着眼的女性立场和价值标准.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创作用意 女性立场 价值标准 《红楼梦》 判词 英语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的判词说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秀娟 李麒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从法理层面看,我国古代判词说理体现出这样的特征:说理的原则要以礼率律,迭相为用;说理的根据要断狱必贵引经,其后乃有判词;说理的标准要情贵推原,理当依据,法宜按定;说理的形式要文理兼具,因词厚情;说理的功能要承流宣化,寓教于判。
关键词 古代判词 原则 根据 标准 形式 功能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轨迹及其文化蕴涵 被引量:8
16
作者 苗怀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11,共6页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 ,对学术界目前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判词进行考察 ,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 ,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文学体裁。在对判词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在各...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 ,对学术界目前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判词进行考察 ,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 ,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文学体裁。在对判词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词 中国古代文学 法律 文体
下载PDF
论中国判词近代转型期的语体特色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荔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25,共11页
判词作为法律判断的结论,是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国的判词从古代的文学化、情感化、道德化至近代的对传统的扬弃及域外的引鉴,彰显出判词的程式化、... 判词作为法律判断的结论,是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国的判词从古代的文学化、情感化、道德化至近代的对传统的扬弃及域外的引鉴,彰显出判词的程式化、逻辑性、专业化等特点,走出了一条由(古代)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判词 语体 程式化 逻辑性
下载PDF
唐代选官制度与中国古代判词文体的成熟 被引量:7
18
作者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文学史研究者涉及较少的判词进行探讨。指出唐代是中国古代判词的成熟兴盛期,并结合唐代的社会历史状况,进一步详细论述,指出唐代所特有的注重判词写作的选官制度和文化风尚,直接促成了判词本身的成熟。
关键词 判词 唐代选官制度 利举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修辞蕴涵:说服与劝导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静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本文重点考察中国古代判词的修辞蕴涵:说服与劝导。长期以来人们都坚信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然而理性和逻辑并不能解决一切法律问题,因为它不能诉诸人们的内心世界、心灵结构。中国古代判词虽然非理性、非逻辑化倾向比较严重,... 本文重点考察中国古代判词的修辞蕴涵:说服与劝导。长期以来人们都坚信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然而理性和逻辑并不能解决一切法律问题,因为它不能诉诸人们的内心世界、心灵结构。中国古代判词虽然非理性、非逻辑化倾向比较严重,也没有对法言法语使用的严格要求,却用情感的、道德的修辞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达到说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判词 修辞 说服
下载PDF
清代判词语言的法文化视角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愫贞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5-139,共5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壳,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以清代判词语言为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判词深厚的礼法文化背景。这种法文化对它的载体施以法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特定的法律文化造就了清代判词语言特有的风貌:雅俗相谐、质而有文。
关键词 清代 判词 礼法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