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琼牛与利雷杂牛皮肤结构及被毛性状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吴淑婷 雍艳红 +7 位作者 陈宗周 高元 牛雪婷 王新晨 刘晓曦 李大刚 闵力 巨向红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为了比较研究雷琼牛及利木赞-雷琼牛杂交一代(利雷杂)的皮肤和被毛性状特征,试验选取雷琼牛和利雷杂各10头,对不同部位皮肤的被毛长度、细度、皮肤厚度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雷杂臀部绒毛长度、尾部和臀部粗毛细度... 为了比较研究雷琼牛及利木赞-雷琼牛杂交一代(利雷杂)的皮肤和被毛性状特征,试验选取雷琼牛和利雷杂各10头,对不同部位皮肤的被毛长度、细度、皮肤厚度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雷杂臀部绒毛长度、尾部和臀部粗毛细度、背中部和臀部处皮肤厚度均显著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腹中部汗腺密度、体积及皮脂腺密度均显著低于雷琼牛,但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显著大于雷琼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汗腺密度与皮脂腺密度呈正相关(P<0.05),粗毛细度与粗毛长度呈正相关(P<0.05),而粗毛长度与皮肤厚度呈负相关(P<0.05)。形态结构观察发现,雷琼牛和利雷杂表皮中可见Ⅲ期、Ⅳ期黑素体,但雷琼牛表皮中的黑素体分布在棘细胞核周及胞质、基底层细胞胞质及核周,而利雷杂牛主要分布于基底层细胞质和核周,且数量比雷琼牛少。雷琼牛皮肤中特络细胞在血管和毛囊周围分布较多,细胞周围较少,而利雷杂分布较为分散,在细胞、血管及毛囊周围较多。综上,利雷杂牛臀部绒毛长度、粗毛细度和皮肤厚度均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高于雷琼牛;皮肤中Ⅲ期、Ⅳ期黑素体及特络细胞分布在2个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说明利用利木赞杂交改良雷琼黄牛对耐热性能有潜在影响,加强皮肤性状的选育对其杂交后代对湿热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牛 利雷杂 被毛性状 皮肤特征 散热特征
下载PDF
不同年龄雷琼黄牛及其杂交利木赞牛F_1代背最长肌肉品质比较研究
2
作者 陈宗周 雍艳红 +10 位作者 刘晓曦 李有全 李大刚 闵力 陈卫东 王刚 吴淑婷 高元 牛雪婷 王新晨 巨向红 《中国畜牧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62-166,共5页
雷琼黄牛具有良好的耐湿热、耐粗饲和抗逆性,是我国南方地区优良的肉牛品种,但生长速度慢、体格小,探索其杂交利用技术对提高养殖效益和新品种育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选取3~5岁健康雷琼黄牛与利雷杂牛(利木赞♂×雷琼黄牛♀)母牛... 雷琼黄牛具有良好的耐湿热、耐粗饲和抗逆性,是我国南方地区优良的肉牛品种,但生长速度慢、体格小,探索其杂交利用技术对提高养殖效益和新品种育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选取3~5岁健康雷琼黄牛与利雷杂牛(利木赞♂×雷琼黄牛♀)母牛各3头,屠宰后取11~13肋骨间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评价。结果发现:利雷杂牛和雷琼黄牛肌肉p H1h均大于6.0,p H24h均小于6.5,品种间无显著差异;3~4岁蒸煮损失及3~5岁压力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同龄利雷杂牛;与雷琼黄牛相比,3~4岁亮度和黄度均显著提高;3岁利雷杂牛宰后24 h肌肉亮度和黄度均显著高于雷琼黄牛;利雷杂牛肌肉剪切力明显低于同年龄的雷琼黄牛,且随年龄增长而变大;利雷杂牛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同龄雷琼黄牛。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间雷琼黄牛与利雷杂F1代相比,3岁利雷杂F1代肉品质最佳。与雷琼黄牛相比,利雷杂牛眼肌面积增大,肉色鲜艳,肌肉嫩度增加,系水力增大。利用利木赞杂交雷琼黄牛能显著提高肌肉品质,是雷琼黄牛杂交改良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黄牛 利雷杂 利木赞牛 肉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