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前车制动意图的自动紧急制动策略及其测试评价方法
1
作者 杨澜 杨一鹏 +2 位作者 刘松岩 胡志强 杨炜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为提高车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避撞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前车制动意图的AEB策略及其测试评价方法。通过搭建“PreScan+Simulink+驾驶模拟器”联合仿真平台采集驾驶人制动数据,基于K-均值(K-Means)聚类方法对制动意图进行分类,采用... 为提高车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避撞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前车制动意图的AEB策略及其测试评价方法。通过搭建“PreScan+Simulink+驾驶模拟器”联合仿真平台采集驾驶人制动数据,基于K-均值(K-Means)聚类方法对制动意图进行分类,采用滑动时间窗口提取了意图识别模型训练数据集;通过双层隐马尔可夫模型识别前车制动意图,主车根据不同制动意图计算临界安全距离阈值并制定避撞控制策略;建立PreScan+Simulink虚拟仿真测试环境,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EB策略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与4种典型AEB控制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不同制动程度场景下均可及时触发制动以避免碰撞,同时可减少过早制动造成的驾驶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主动安全 自动紧急制动 制动意图 测试与评价 联合仿真
下载PDF
飞机高速牵引滑行制动模式分析
2
作者 孙艳坤 睢乐 +1 位作者 张威 祝恒佳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在传统牵引车牵引飞机的运动过程中,其制动行为是通过牵引车独立制动来完成的,主要用于低速推出牵引和轻载中速维护牵引工况。针对未来飞机牵引滑行的高速重载新特征,仅靠牵引车实施制动能否满足牵引系统制动性能需要重新评估。为此,文... 在传统牵引车牵引飞机的运动过程中,其制动行为是通过牵引车独立制动来完成的,主要用于低速推出牵引和轻载中速维护牵引工况。针对未来飞机牵引滑行的高速重载新特征,仅靠牵引车实施制动能否满足牵引系统制动性能需要重新评估。为此,文中考虑了由飞机和牵引车联合制动的新模式,即由飞机主起落架机轮刹车系统和牵引车轮刹车系统同时制动,通过分配制动力来实现牵引车-飞机系统的制动行为。建立了飞机牵引滑行时制动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以B737-200型飞机和TBL-180型牵引车为例,分析对比了牵引车单独制动和牵引车-飞机联合制动两种模式下的系统制动性能和制动安全性。结果表明:牵引车-飞机联合制动时的制动性能远优于牵引车单独制动时的制动性能,是飞机高速牵引滑行时紧急制动的优选模式;在安全性方面,牵引车-飞机联合制动时的前起落架横向载荷也远小于牵引车单独制动,会为飞机前起落架结构保留更大的横向冲击安全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牵引滑行 联合制动 制动性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考虑道路识别的四驱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策略
3
作者 潘公宇 徐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充分利用路面附着条件分配再生制动力,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根据双电动机四驱结构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系统的特点,对其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驱动轮与地面附着特性,设计了道路识别器来计算每个轮胎与当前路面之间的峰... 为了充分利用路面附着条件分配再生制动力,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根据双电动机四驱结构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系统的特点,对其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驱动轮与地面附着特性,设计了道路识别器来计算每个轮胎与当前路面之间的峰值附着系数,并使用模糊控制策略确定每个车轮与8种道路的滑移率和附着利用率的相似输入.根据双电动机外部特性的制动力分配关系,提出了使更多制动能量回馈给电池的策略.结果表明:制动强度为0.3时,能量回收率为65.55%,具有较高的回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再生制动 复合制动 双电动机四驱 道路识别 模糊控制 能量回收
下载PDF
重载组合列车空电联合制动施加时机匹配策略研究
4
作者 刘文胜 刘博阳 魏伟 《铁道车辆》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时需采用空气制动和机车电制动配合使用的空电联合制动模式,以保证列车有足够大的制动力,从而避免加速过快。因重载列车质量大,且该制动方式有可能造成车钩力叠加,导致产生更大的纵向冲动,严重时会威胁列车运... 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时需采用空气制动和机车电制动配合使用的空电联合制动模式,以保证列车有足够大的制动力,从而避免加速过快。因重载列车质量大,且该制动方式有可能造成车钩力叠加,导致产生更大的纵向冲动,严重时会威胁列车运行安全。加之重载组合列车为分布动力模式,从控机车作为空气制动信号传播源和动力制动源之一,导致其相较单编列车受力更为复杂。文章基于空气流动理论和多刚体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万t和2万t重载组合列车仿真模型,分析了空电联合制动施加时机匹配策略对纵向冲动的影响,并提出了可减小纵向冲动的施加策略。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空气制动和电制动的配合施加时机,可避免空气制动以及电制动产生的压钩力峰值叠加,或使空气制动产生的拉钩力抵消电制动产生的部分压钩力,有效降低列车的车钩力水平,为重载组合列车优化制动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组合列车 制动 空气制动 联合制动 施加时机
下载PDF
机车紧急制动距离校验校核方法现状及建议
5
作者 潘全章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动系统在铁路机车运用上的可靠性,文中采用调研和试验测试的方式,针对机车制动系统紧急制动距离的校验方法,从相关标准要求、主机厂和路局的检修现状、制动系统配置情况、制动系统的检测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论述,并指... 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动系统在铁路机车运用上的可靠性,文中采用调研和试验测试的方式,针对机车制动系统紧急制动距离的校验方法,从相关标准要求、主机厂和路局的检修现状、制动系统配置情况、制动系统的检测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紧急制动距离校验的问题和难点。针对目前在紧急制动距离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标准制动距离数据表和通过地面数据分析测算紧急制动距离的方法,并通过HXD2型电力机车作为示例进行试验测试和论述。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相结合能够有效果简化紧急制动距离的校核操作方式,提高紧急制动距离试验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制动距离 制动系统 校验校核 检修 制动数据分析
下载PDF
汽车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和平板制动检验台的差异性分析
6
作者 杨海华 周崎 +2 位作者 李浩 黄心深 樊志维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88-91,共4页
影响机动车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的主要因数是车轮在制动检验台上附着系数。在汽车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和平板制动检验台上分别进行在用机动车5组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测定,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使用汽车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时... 影响机动车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的主要因数是车轮在制动检验台上附着系数。在汽车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和平板制动检验台上分别进行在用机动车5组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测定,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使用汽车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时,由于车轮抱死,车身后移,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非检测车轮后放置三角木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使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测时,4个车轮都在检测台上,附着力比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高,能够仿真汽车在路面上行驶制动。由于平板制动检验台同时具有轮重和制动功能,而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没有轮重功能,需配置轮重台才能进行检验,所以平板制动检验台比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检测数据准确率更高,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检验台 制动 制动不平行率 差异性 附着力
下载PDF
高速列车碳陶制动盘制动性能对比研究
7
作者 徐忠宣 单昌胜 梁海泉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针对碳陶制动盘在全制动工况下制动能力不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参数表征的制动盘制动性能对比分析方法。分别考虑以制动减速度为特征的动力学性能,和以盘面最大温升累积为特征的热力学性能,建立适用于多种线路工况的碳陶制动盘... 针对碳陶制动盘在全制动工况下制动能力不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参数表征的制动盘制动性能对比分析方法。分别考虑以制动减速度为特征的动力学性能,和以盘面最大温升累积为特征的热力学性能,建立适用于多种线路工况的碳陶制动盘制动性能仿真分析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设定工况下碳陶制动盘的紧急制动距离最高可达6726 m,盘面最高温度可达941.4℃;在紧急制动模式下实施制动,盘体温升速率明显提升,对高速列车制动单元的安全性产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陶制动 制动性能 制动距离 盘面最大温升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列车制动技术创新分析
8
作者 王娟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6期121-123,共3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加快,对列车制动技术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全新制动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常规制度技术及其特点,内容主要涉及线控制动、压力制动2个方面,随后围绕该技术的创新方向和策...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加快,对列车制动技术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全新制动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常规制度技术及其特点,内容主要涉及线控制动、压力制动2个方面,随后围绕该技术的创新方向和策略展开了讨论,以制动原理为切入点,对电机械制动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列车制动 线控制动 压力制动
下载PDF
CRH6型城际动车组空气制动异常施加问题分析研究
9
作者 刘海波 丁虹民 王洁先 《铁道车辆》 202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CRH6型城际动车组在运用过程中出现闸片磨耗过快的问题,磨耗周期约8万km。根据减速度设计曲线与电制动包络线,列车电制动能力在全速度范围内至少可覆盖常用制动2级。但是大量的动车组上线运营数据显示,动车组在低级位(2级)制动时均补充... CRH6型城际动车组在运用过程中出现闸片磨耗过快的问题,磨耗周期约8万km。根据减速度设计曲线与电制动包络线,列车电制动能力在全速度范围内至少可覆盖常用制动2级。但是大量的动车组上线运营数据显示,动车组在低级位(2级)制动时均补充了空气制动,与理论设计存在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搭建了牵引系统与制动系统地面试验台。为模拟现车条件,电制动请求、电制动反馈线缆长度同现车线缆长度。模拟不同制动级位、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电空配合工况,利用上位机和万用表分别采集牵引控制单元(TCU)和制动控制单元(BCU)的电制动请求值、反馈值。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研究和对比发现,TCU与BCU内部的A/D电路、D/A电路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损耗。此外,同一个制动单元内的动车和拖车之间传输的载荷信号也存在衰减。为此,文章从制动控制原理入手,针对采用硬线作为电制动与空气制动传输介质的列车,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案,在TCU内部设定了电制动补偿系数。优化方案经过了现车验证,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动车组 制动控制单元 牵引控制单元 补偿系数 制动请求 制动反馈
下载PDF
某乘用车前制动角结构性噪音问题解决
10
作者 毛怡超 王赛 +2 位作者 罗勃 郭俊波 刘俊峰 《汽车实用技术》 2024年第4期86-89,共4页
文章针对某车型在快速制动时前制动角处产生的异响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制动角打散分析,相关零件互换和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分析手段锁定异响源。进一步分析表明制动盘表面粗糙度对制动角结构性噪音具有关键影响。通过改善零... 文章针对某车型在快速制动时前制动角处产生的异响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制动角打散分析,相关零件互换和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分析手段锁定异响源。进一步分析表明制动盘表面粗糙度对制动角结构性噪音具有关键影响。通过改善零件质量状态,采用相关试验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制动异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异响 盘式制动 制动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商用车制动主观感受提升的技术优化及验证
11
作者 程功灿 杨佳睿 《汽车实用技术》 2024年第5期84-87,共4页
为了提高商用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舒适性,符合恶劣工况下的制动需求,通过对特殊工况的地面附着系数进行分析,经过理论计算,匹配不同尺寸的制动气室及制动器得到最优的制动强度曲线,配合优化双腔制动总阀的输出曲线,达到驾驶员预期的制动... 为了提高商用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舒适性,符合恶劣工况下的制动需求,通过对特殊工况的地面附着系数进行分析,经过理论计算,匹配不同尺寸的制动气室及制动器得到最优的制动强度曲线,配合优化双腔制动总阀的输出曲线,达到驾驶员预期的制动效果;通过对制动气室及输出曲线的优化,并结合试验验证及市场条件下多样本验证。结果表明,驾驶员对优化后的制动系统满意度提升了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用车 主观感受 制动强度 制动力分配 制动减速度
下载PDF
排气道压力波动对发动机二冲程减压制动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欧阳裕茹 倪计民 +6 位作者 刘勇 黄荣 乔瀚平 尹升 石秀勇 欧成 唐田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分析排气管内压力波动对发动机二冲程制动功率的影响,以某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GT-Power建立发动机二冲程制动一维模型,通过修改排气型线开展排气道压力波动对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减压制动(the second compressi... 为分析排气管内压力波动对发动机二冲程制动功率的影响,以某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GT-Power建立发动机二冲程制动一维模型,通过修改排气型线开展排气道压力波动对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减压制动(the second compression release braking,2nd CRB)相位开启时的压力波动会影响到其他气缸的排气回流,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制动功率。进一步对排气管进行三维流场计算,证明了其他气缸2nd CRB相位排气门开启时的压力波传递对排气回流阶段排气回流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结合响应面拟合和粒子群算法对排气管几何尺寸进行优化,优化后该柴油机二冲程减压制动模式下2100 r/min工况的最大制动功率可达到395.08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冲程制动 减压制动 排气回流 进气道压力 排气道压力 试验设计
下载PDF
液压制动系故障分析
13
作者 于翔 《汽车工程学报》 1995年第4期60-61,共2页
液压制动系故障分析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于翔液压制动系的制动力是通过踏板力转换成液压能的形式来传递的,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矩与踏板力成线性关系。若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足够,则汽车所受到的制动力也与踏板力成线性关系,这一性能... 液压制动系故障分析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于翔液压制动系的制动力是通过踏板力转换成液压能的形式来传递的,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矩与踏板力成线性关系。若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足够,则汽车所受到的制动力也与踏板力成线性关系,这一性能称为制动踏板感(俗称路感)。驾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制动 故障分析 制动主缸 制动踏板 车轮制动 制动效能 制动性能 制动 制动管路 制动
下载PDF
一种列车制动信号无线传输通讯系统设计
14
作者 梁轩鸣 陈昊苓 张兵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9-1590,共12页
在铁路运输趋于高速和重载的背景下,重载列车传统空气制动系统仅能适用于单元式重载列车,并且后期维护相对不便,且在制动时会带来过大的车钩纵向力,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维护便捷等优点的无线制动系统应运而生。为了... 在铁路运输趋于高速和重载的背景下,重载列车传统空气制动系统仅能适用于单元式重载列车,并且后期维护相对不便,且在制动时会带来过大的车钩纵向力,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维护便捷等优点的无线制动系统应运而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立足于制动系统制动信号的无线传输,基于嵌入式技术设计了一套制动信号无线传输通讯系统。硬件方面,以STC8H8K64U作为主控芯片完成通讯系统的原理图设计,主要包括电源模块、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网络模块、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模块、无线网络LoRa(Long Range Radio,远距离无线电)模块等,并且对硬件进行抗干扰处理。软件方面,完成STC8的外设驱动程序设计、LoRa无线网络模块的程序设计以及装置与系统之间通讯协议的自定义。基于以上设计,完成通讯系统的调试与测试工作,对无线网络模块LoRa的通讯距离进行测试,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线路试验来对比使用传统空气制动方案制动与使用制动信号无线传输通讯系统制动方案下的制动波速以及车钩纵向力。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各模块功能正常,能有效完成与车辆控制装置和远程控制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有行人、树木、建筑等遮挡物时,无线网络模块LoRa的通讯距离为400 m;使用制动信号无线传输通讯系统在列车制动时可有效提升制动波速,减小车钩纵向力。研究结果可为重载列车的制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无线制动 LoRa 嵌入式 制动波速 车钩纵向力
下载PDF
遗传算法优化的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模糊PID控制
15
作者 吴杰 张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35,共10页
针对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输出不稳定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模糊PID控制器对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进行力矩控制。基于Bingham模型建立了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的制动力矩数学模型,同时推导了磁流变制动器的动态模型。完成了双线圈磁流... 针对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输出不稳定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模糊PID控制器对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进行力矩控制。基于Bingham模型建立了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的制动力矩数学模型,同时推导了磁流变制动器的动态模型。完成了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实验,当励磁电流为1.0 A时,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最大值为4.8 N·m;采用最小二乘结构模型,开展了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传递函数的参数辨识;基于遗传算法和模糊PID控制,设计了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的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器;搭建了磁流变制动器控制实验平台,开展了磁流变制动器力矩控制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模糊PID控制,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下,双线圈磁流变制动器能实现较好的力矩控制效果,制动力矩阶跃响应上升时间为0.63 s,超调量为4.17%,制动力矩跟踪误差在0.2 N·m以内,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较小的超调量以及较小的力矩跟踪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制动 遗传算法 模糊PID 制动力矩 跟踪误差
下载PDF
基于EP2002制动系统的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
16
作者 章文川 郎诚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259,共6页
[目的]为解决EP2002阀内部高度集成,无法实现内部故障注入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能够正确反映EP2002制动系统作用机制的地铁车辆制动仿真控制系统,用于地铁列车制动系统的故障仿真与人员培训。[方法]介绍了EP2002阀系统的气路结构与作用机制... [目的]为解决EP2002阀内部高度集成,无法实现内部故障注入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能够正确反映EP2002制动系统作用机制的地铁车辆制动仿真控制系统,用于地铁列车制动系统的故障仿真与人员培训。[方法]介绍了EP2002阀系统的气路结构与作用机制,从电路部分和气路部分分别阐述了基于EP2002的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基于AMESim仿真软件,分别对EP2002制动系统与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进行了常用制动与紧急制动下的气路仿真试验,从而验证二者制动特性的一致性。[结果及结论]基于EP2002的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总体方案使用基本气路元件构建出具有同等特性的EP2002阀等效单元气路。对气路中较为复杂部分,基于容腔充放气的数学模型采用时间步长仿真法使用软件虚拟仿真对其进行等效。使用基于STM32F107单片机的控制单元实现对气路部分的监测与控制,同时负责各个EP2002阀等效单元之间的通信。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采用与EP2002制动系统相同的组网结构,多个EP2002阀等效单元通过CAN总线与车辆总线组网构建起基于EP2002制动系统的制动仿真控制系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实现了对整列车制动系统的仿真。AMESim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地铁列车制动仿真控制系统能够以较快的响应速度与较高的控制精度,将制动缸压力控制在目标值,其制动外特性与EP2002制动系统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制动仿真控制系统 EP2002制动系统 AMESIM
下载PDF
基于动态碰撞时间的自动紧急制动策略设计
17
作者 杨贺博 张小俊 +1 位作者 罗耿耿 奚敬哲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针对基于碰撞时间(TTC)的传统自动紧急制动(AEB)策略未考虑自车车速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考虑车速的动态碰撞时间阈值模型,设计了基于动态碰撞时间阈值的AEB控制策略。为保证制动过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确定了两级制动策略并对减速度的变... 针对基于碰撞时间(TTC)的传统自动紧急制动(AEB)策略未考虑自车车速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考虑车速的动态碰撞时间阈值模型,设计了基于动态碰撞时间阈值的AEB控制策略。为保证制动过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确定了两级制动策略并对减速度的变化率进行限制,利用PI控制算法完成车辆减速度控制,并通过仿真确定不同车速下的TTC阈值,建立动态碰撞时间阈值模型。硬件在环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相比于传统AEB策略,所设计的AEB策略避撞成功率提高了47.6%,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紧急制动 碰撞时间 硬件在环仿真 制动过程 舒适性与安全性 减速度 阈值模型 PI控制算法
下载PDF
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体位及制动时间的探讨
18
作者 周文悦 石继慧 +5 位作者 刘畅 马艾 刘玮 马晓桦 桑才华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卧8h,观察组实施绝对平卧2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情况、血管并发症、尿潴留情况、术肢麻木、舒适度、24h睡眠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8h的腰背疼痛评分和术肢麻木情况均更低(P<0.05),且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和24h睡眠时间更高(P<0.001),血管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实施绝对平卧2h,可有效减轻其腰背疼痛程度和术肢麻木的发生,提升患者睡眠时间和卧床期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出血、血肿等血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治疗 射频消融术 制动时间
下载PDF
基于积分滑模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ABS控制
19
作者 罗石 刘艳广 +2 位作者 虞井生 李灵恩 丁华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解决传统制动系统逻辑门限控制存在逻辑复杂且难以充分利用路面附着的问题,以及ABS存在的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识别的ABS控制策略应用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首先,通过Simulink建立1/4车辆制动模型;其次,分析附着系... 为解决传统制动系统逻辑门限控制存在逻辑复杂且难以充分利用路面附着的问题,以及ABS存在的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识别的ABS控制策略应用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首先,通过Simulink建立1/4车辆制动模型;其次,分析附着系数在不同路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附着系数和车轮角减速度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种高效且准确的路面识别算法来估算当前路面的最佳滑移率;最后,设计了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的ABS控制策略跟踪最佳滑移率。仿真结果表明:路面识别算法识别响应快、识别准确度高;所设计的ABS控制策略能够稳定跟踪最佳滑移率,对不同路面工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基于逻辑门限控制的传统制动系统相比,在单路面条件下制动时间减少了11.89%,制动距离缩短了12.7%;在变路面条件下制动时间减少了17.8%,制动距离缩短了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机械制动 路面识别 峰值附着系数 ABS 积分滑模
下载PDF
动态气门运行特性及二冲程制动性能耦合研究
20
作者 崔靖晨 魏磊 +1 位作者 郝彩红 董鹏博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基于自主研发的变模式气门驱动装置,进行发动机和该气门驱动装置联合仿真,研究了二者的强耦合运行特性,为该装置的装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缸内压力和气门运行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在上止点附近排气门运行阶段尤为明显,尤其是在2... 基于自主研发的变模式气门驱动装置,进行发动机和该气门驱动装置联合仿真,研究了二者的强耦合运行特性,为该装置的装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缸内压力和气门运行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在上止点附近排气门运行阶段尤为明显,尤其是在2300 r/min以下,发动机转速越高,气门动态升程损失程度越大,最大缸内压力越高;高于该转速后,二者变化程度逐渐减小;排气制动凸轮在上止点后设置过渡升程可消除排气门反跳的问题,并且可进一步改善制动功率和最大缸内压力之间的矛盾关系;与理想四冲程制动相比,二冲程制动的制动功率明显增加,最大缸内压力明显降低,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600、1900和2400 r/min时,实际二冲程制动功率分别提高了35.94%、45.61%和27.54%,最大缸内压力分别降低了45.42%、27.20%和7.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二冲程制动 变模式气门驱动装置 联合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