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马唑仑用于重症监护病房俯卧位通气深镇静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
1
作者 赵洁玉 郑祥德 +2 位作者 刘成 何江山 周文来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测定瑞马唑仑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俯卧位通气深镇静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入ICU的早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俯卧位通气深镇静患者45例,给药舒芬太尼0.4μg... 目的测定瑞马唑仑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俯卧位通气深镇静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入ICU的早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俯卧位通气深镇静患者45例,给药舒芬太尼0.4μg/kg使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达0~1分后,使用瑞马唑仑诱导镇静,镇静达标后开始俯卧位通气。瑞马唑仑诱导镇静的剂量由改良Dixon序贯试验法确定,根据预试验确定瑞马唑仑的起始剂量为0.2 mg/kg,剂量梯度为0.025 mg/kg。镇静达标定义为给药后3 min内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4分且光谱熵(SE)≤50。但如俯卧位通气3 min之内出现明显的体动、皱眉、流泪、呛咳和吞咽等反应且RASS>-4分或SE>50,仍表示镇静不理想。镇静达标且理想则下一例患者在上一例的给药剂量基础上降低一个梯度,若镇静未达标或不理想,下一例给药剂量升高一个梯度。连续出现10次交叉后终止研究。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出瑞马唑仑的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记录给药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俯卧位通气中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瑞马唑仑用于ICU患者俯卧位通气深镇静诱导的ED50为0.228 mg/kg(95%CI 0.208~0.248),ED95为0.365 mg/kg(95%CI 0.299-0.518)。与舒芬太尼镇痛达标后(T_(1))比较,瑞马唑仑诱导镇静后2 min(T_(2))和俯卧位通气后2 min(T_(3))各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3)时HR、MAP及RR较T_(1)和T_(2)时均有下降(P<0.05),但下降幅度在20%以内;T_(2)和T_(3)时镇静深度指标RASS及SE比T_(1)时显著下降(P<0.01)。诱导期间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给予麻黄碱有效;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给予阿托品有效,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瑞马唑仑用于ICU患者俯卧位通气深镇静诱导的ED50为0.228 mg/kg,ED95为0.365 mg/kg,镇静效果确切,呼吸循环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瑞马唑仑 半数有效剂量(ED50) 95%有效剂量(ED95) 深镇静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 光谱熵
下载PDF
Trench型N-Channel MOSFET低剂量率效应研究
2
作者 徐海铭 唐新宇 +4 位作者 徐政 廖远宝 张庆东 谢儒彬 洪根深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4年第5期134-139,共6页
基于抗辐射100V Trench型N-Channel MOSFET开展了不同剂量率的总剂量辐射实验并进行了分析,创新性提出了器件随低剂量率累积以及不同偏置状态下的变化趋势和机理,给出了器件实验前后的转移曲线和直流参数,进行了二维数值仿真比较,证明... 基于抗辐射100V Trench型N-Channel MOSFET开展了不同剂量率的总剂量辐射实验并进行了分析,创新性提出了器件随低剂量率累积以及不同偏置状态下的变化趋势和机理,给出了器件实验前后的转移曲线和直流参数,进行了二维数值仿真比较,证明了实验和仿真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随高剂量率的剂量增加,器件阈值电压(V_(TH))发生了明显负向漂移现象,导通电阻(R_(DSON))出现5%左右的降低,击穿电压(BV_(DS))保持基本不变;低剂量率下总剂量效应与高剂量率有明显不同,阈值电压漂移量减小,同时出现正向漂移现象;此时导通电阻(R_(DSON))和击穿电压(BV_(DS))较高剂量率变化量进一步下降。研究认为,低剂量率下器件界面缺陷电荷增加变多,使得阈值电压的漂移方向发生改变,同时低剂量率实验周期是高剂量率的500倍,退火效应也较高剂量率的明显,导致器件参数辐射前后差异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型场效应管 剂量电离效应 阈值漂移 剂量
下载PDF
SPRR-300反应堆生物屏蔽层剂量场三维仿真
3
作者 但贵萍 樊英武 +3 位作者 陈明 陈师 张鹏昊 曾俊辉 《核安全》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反应堆生物屏蔽层的拆除是反应堆退役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生物屏蔽层辐射场的数字化可为反应堆退役中的辐射防护和废物管理提供重要信息。本文通过构建三维辐射场计算模型,采用粒子输运计算程序(MCNP)获得了SPRR-300反应堆生物屏蔽层三... 反应堆生物屏蔽层的拆除是反应堆退役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生物屏蔽层辐射场的数字化可为反应堆退役中的辐射防护和废物管理提供重要信息。本文通过构建三维辐射场计算模型,采用粒子输运计算程序(MCNP)获得了SPRR-300反应堆生物屏蔽层三维辐射剂量场;运用3Dmax、Pro/E等建模工具建立了生物屏蔽层剂量场三维仿真场景和模型,直观地展示了生物屏蔽层活度状况和剂量分布,实现放射性水平分布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屏蔽层 剂量 三维剂量仿真 反应堆退役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刘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5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时采取不同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条件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检...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时采取不同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条件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不同剂量条件下的诊断情况,包括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与CT辐射。结果:针对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剂量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辐射方面,低剂量的CT剂量指数(30.84±5.35)mGy与剂量长度乘积(62.61±15.61)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的(44.61±5.61)mGy与(125.43±17.61)mGy·cm(P <0.05)。结论:临床以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采取低剂量参数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与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低剂量下对患者形成的辐射更小,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胸腹部创伤 多层螺旋CT 剂量 常规剂量 辐射剂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基于标定和计算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剂量重建
5
作者 眭建锋 孙佳伟 +3 位作者 谢凯 高留刚 林涛 倪昕晔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54-59,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定和计算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剂量重建算法。首先,对连续采集模式的EPID原始数据进行暗场校正和增益校正,然后通过亮场灰度特征确定射野边界。其次,对EPID数据进行MU标定、离轴标定和射野大小标定,并根据标定后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定和计算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剂量重建算法。首先,对连续采集模式的EPID原始数据进行暗场校正和增益校正,然后通过亮场灰度特征确定射野边界。其次,对EPID数据进行MU标定、离轴标定和射野大小标定,并根据标定后的叠加通量和加速器机头蒙特卡罗模型进行剂量重建。最后,选取9例IMRT计划,分别使用EPID和MapCheck对计划进行验证测量,并在不同γ标准下比较两种验证工具的通过率。针对选取的1例计划病例,两种标准下使用MapCheck对多个病例验证的通过率分别为99.02%±1.28%、90.84%±4.49%;使用EPID重建模型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8.86%±1.19%、91.39%±4.80%。本文提出的标定和剂量计算相结合的EPID重建算法,与主流剂量验证软件MapCheck相比,对IMRT计划的验证通过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剂量验证的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标定 剂量计算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 重建 验证
下载PDF
50~120kV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建立及剂量率测量
6
作者 郝光辉 张晓乐 +4 位作者 徐坠 李德红 黄建微 成建波 万琳健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满足国内医疗、安检等脉冲辐射场所对剂量监测仪表准确溯源的需求,基于栅控技术建立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的50~120 kV毫秒级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其脉冲宽度在1~6 300 ms范围内可调。通过对该辐射场的管电压稳定性、剂量线性、重复性、... 为满足国内医疗、安检等脉冲辐射场所对剂量监测仪表准确溯源的需求,基于栅控技术建立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的50~120 kV毫秒级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其脉冲宽度在1~6 300 ms范围内可调。通过对该辐射场的管电压稳定性、剂量线性、重复性、脉冲波形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测试,建立脉冲X射线参考波形,并使用30 cm3的圆柱电离室开展脉冲剂量率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管电压预设60 kV时,介入法、非介入法测量管电压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1.5%;可输出参考波形脉冲的最小脉冲宽度为20 ms,在1 m处95%均匀辐射野直径约为5.5 cm;且N系列、RQR系列辐射质条件下的剂量率范围可分别扩展至0.002~10 mGy/s和0.03~250 mGy/s,可用于防护仪表的量值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X射线 参考辐射场 参考脉冲波形 剂量率测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Revolution CT剂量匹配技术对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值的影响
7
作者 王诗瑜 刘义军 +3 位作者 魏巍 李贝贝 王旭 童小雨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4-53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剂量匹配的个体化低管电流扫描对定量CT(QCT)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2022年2月-12月在本院接受胸部及上腹部CT扫描的253例患者纳入研究。对两次扫描重叠部分的肝脏进行对照研究。胸部扫描采用个... 目的:探讨基于剂量匹配的个体化低管电流扫描对定量CT(QCT)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2022年2月-12月在本院接受胸部及上腹部CT扫描的253例患者纳入研究。对两次扫描重叠部分的肝脏进行对照研究。胸部扫描采用个体化低剂量扫描(A组),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采用Smart mA技术,通过手动调整噪声指数(NI)降低管电流,使其辐射剂量等同于基于Auto-prescription技术推荐的80 kVp或100 kVp的辐射剂量,分别记为A1组和A2组。上腹部为常规120 kVp扫描(B组),与A组对应分为B1、B2组。扫描完成后对A组图像分别采用40%、60%和80%权重后置ASIR-V进行图像重建。分别测量每组图像上胸部及上腹部扫描时肝脏重叠部位的CT值及其SD值和肝脏脂肪含量体积百分比(Fat%QCT),以同层面两侧竖脊肌作为背景组织,计算肝实质的SNR和CNR。由两位观察者分别采用5分法评估各组胸部图像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A、B组之间肝脏的Fat%QCT、CT值及其SD值、SNR和CNR及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估胸腹部图像上测量的Fat%QCT值的一致性。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及差异分别采用Kappa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A组内不同权重ASIR-V图像上测量的Fat%Q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肝脏的CT值和Fat%Q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置60%ASIR-V图像上肝脏的SNR和CNR高于B组,但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Auto-prescription技术推荐的辐射剂量为参考,通过剂量匹配,在常规120 kVp时通过改变管电流的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对QCT肝脏脂肪含量的测量无显著影响,且不同权重后置ASIR-V对QCT肝脏脂肪含量的测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脂肪含量 定量CT 剂量匹配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AAA算法的三种调强方式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8
作者 韩超 陈晶晶 +1 位作者 陈宏林 苗慧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容积旋转调强(RA)、动态调强(SW)、动态调强固定钨门(FJ)技术3种调强方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5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的30例患者,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调用AAA算...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容积旋转调强(RA)、动态调强(SW)、动态调强固定钨门(FJ)技术3种调强方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5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的30例患者,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调用AAA算法),对所有患者分别设计RA、SW、FJ 3种调强方式的放射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计划靶区(PTV)平均剂量(Dmean)、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及危及器官(OARs)脊髓、直肠、股骨头等的受照射剂量,并比较加速器跳数(MU)及低剂量区指数(LDAI)。结果3种调强方式PTV的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CI、HI、直肠V40、膀胱V40、加速器MU方面RA技术优势明显。小肠V40、双侧股骨头的最大剂量(Dmax)、低剂量区指数(LDAI),RA表现不如SW和F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且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更好,但对膀胱、直肠和小肠的高剂量控制不如SW和FJ,因此推荐在宫颈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RA调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 剂量区指数
下载PDF
中间剂量计算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影响
9
作者 刘卫东 张燕慧 +2 位作者 孙力军 叶书成 魏鹏 《医疗装备》 2024年第4期15-17,22,共4页
目的探讨中间剂量计算(IDC)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8例食管癌患者,在Eclipse15.6治疗计划系统上重新设计VMAT计划,分为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和应用IDC模式计划,比较... 目的探讨中间剂量计算(IDC)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8例食管癌患者,在Eclipse15.6治疗计划系统上重新设计VMAT计划,分为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和应用IDC模式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两种计划靶区的D_(98)、D_(2)、D_(mean)、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等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双肺的V_(5)、V_(10)、V_(20)、V_(30)和D_(mean)及脊髓D_(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用IDC模式计划的心脏V_(30)、V_(40)、D_(mean)均低于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DC模式计划较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同时降低了OARs剂量,因此,应用IDC模式计划可以提高食管癌VMAT计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中间剂量计算 剂量
下载PDF
眼部CT扫描应用器官剂量调制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10
作者 王晓庆 姜荣 +1 位作者 林思圆 王宁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研究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眼部CT扫描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30例行眼部CT检查患者,根据扫描时所采用的管电流控制方式将其分为调制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调... 目的:研究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眼部CT扫描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30例行眼部CT检查患者,根据扫描时所采用的管电流控制方式将其分为调制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调制组采用器官剂量调制技术,智能自动管电流70~150 mA;常规剂量组采用固定管电流100 mA;低剂量组采用固定管电流70 mA。比较3组辐射剂量及CT成像质量差异。结果:调制组行横断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和有效剂量(ED)分别为62.37、12.83和0.143 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15.23、18.93.和0.265 mS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44.944、6009.596、2544.944,P<0.05);行冠状扫描,调制组DLP、CTDI_(vol)及ED分别为68.19、13.15和0.156 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22.41、19.20和0.282 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413、3813.940、1232.413,P<0.05)。行横断扫描,调制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83%、86.15%和47.6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08,P<0.05);行冠状扫描,调制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6.61%、80.70%和48.2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92,P<0.05)。结论:眼部CT扫描应用器官剂量调制技术,行横断扫描、冠状扫描时,均可在确保成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CT 器官剂量调制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剂量学参数分析
11
作者 胡静 王旭 +5 位作者 龚筱钦 凌锐 游涛 戴春华 田野 陈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2-676,共5页
目的 探索宫颈癌放疗患者肠道剂量与急性放射性肠炎(ARE)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158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CAE 5.0将ARE≥2级的患者归为ARE≥2级组,否则归为ARE <2级组。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中提取... 目的 探索宫颈癌放疗患者肠道剂量与急性放射性肠炎(ARE)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158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CAE 5.0将ARE≥2级的患者归为ARE≥2级组,否则归为ARE <2级组。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中提取患者肠道剂量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E≥2级与肠道剂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6例(16.46%)患者发生≥2级ARE。营养不良、三维适形放疗的患者ARE≥2级的发生率高于营养良好、调强放疗的患者(P <0.05);发生ARE≥2级的患者肠袋V5、V40和直肠V50高于ARE <2级的患者(P <0.05);ROC曲线显示肠袋V5和V40是ARE≥2级的显著预测因子(AUC> 0.7,P <0.05)。结论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应考虑肠袋V5和V40剂量,合理优化放疗计划,以期降低ARE≥2级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同步放化疗 急性放射性肠炎 剂量
下载PDF
独立验证中剂量差异分布及其与肿瘤类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潘淑豪 汪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对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进行分类独立验证,探讨计划剂量差异分布及其与肿瘤类型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80例头颈部、胸部及腹部肿瘤患者固定野IMRT计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计划系统中初始计算剂量与独立验算... 目的:对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进行分类独立验证,探讨计划剂量差异分布及其与肿瘤类型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80例头颈部、胸部及腹部肿瘤患者固定野IMRT计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计划系统中初始计算剂量与独立验算剂量进行一致性分析,以评估独立验证的可行性。比较不同肿瘤间计划靶区(PTV)的剂量差异分布。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PTV剂量差异与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间相关性。结果:头颈部、胸部及腹部肿瘤PTV剂量差异均在±1.2%以内,初始剂量与验算剂量间3%/3 mm平均γ通过率>99.5%,显示独立验证与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分布具有良好一致性。头颈部、胸部及腹部计划中PTV剂量差异分布不同,且与CI显著相关。根据CI可在独立验证中初步判断PTV剂量差异,基于CI及均匀性指数的多元回归方程可用于预估IMRT计划的剂量验算差异。结论:独立验证可快速实现放疗计划治疗前验证,提高放疗计划质量控制的效率。基于剂量差异的预估对放疗计划的优化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射治疗 独立剂量验证 质量控制 剂量差异
下载PDF
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研究:体模实验
13
作者 赵君禄 聂关伟 +3 位作者 赵德园 郑立冬 刘冲 任庆云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及低剂量下最佳的双能CT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在Force CT通过腹部常规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并采用高级模型迭代(ADMIRE)重建方式重建图像,双能扫... 目的探讨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及低剂量下最佳的双能CT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在Force CT通过腹部常规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并采用高级模型迭代(ADMIRE)重建方式重建图像,双能扫描模拟常规单能120 kV重建图像。分析常规扫描模式下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腹部CT图像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CT值的影响,计算不同扫描模式的CT值准确性误差,记录不同扫描模式CT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及不同双能组合模式CT图像空间分辨力均为7 LP/cm。双能1亚组的密度分辨力最低为7 mm/1%,单能120 kV扫描及双能5亚组的密度分辨力最高为4 mm/1%。不同扫描模式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准确性误差双能2亚组最高,双能5亚组最低。常规腹部单能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117.58±6.18)mGy.cm,双能1~5亚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2.41±1.52)、(44.94±2.54)、(32.58±1.70)、(38.14±1.86)和(57.33±3.38)mGy.cm,双能1组最低(P<0.05)。结论双能5(100/sn150 KV)组合CT值准确性误差小,空间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高,可降低患者51.24%的辐射剂量,可作为腹部CT常规检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 剂量 迭代重建 体模 腹部
下载PDF
中上段食管癌在不同呼吸时相下VMAT技术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14
作者 阳华东 黎鹏 +3 位作者 袁强 周进伟 杨天岳 李贤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研究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状态下与自由呼吸下放疗剂量学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患者靶区PTV的处方剂量均为50.4 Gy/28Fx、1.8Gy/Fx。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后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目的:研究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状态下与自由呼吸下放疗剂量学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患者靶区PTV的处方剂量均为50.4 Gy/28Fx、1.8Gy/Fx。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后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位扫描时分别采集自由呼吸、呼气末和吸气末图像,导入MONACO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比较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吸气末屏气和自由呼吸时相下计划靶区(PTV)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肺(lung)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5、V20、V30;心脏(heart)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20、V30、脊髓最大剂量(spinal cord dmax)、机器跳数(monitor unit)、子野数。结果:呼气末屏气期相和吸气末屏气期相的PTV最大剂量、HI、CI和子野数、MU水平分别大于自由呼吸时相的100.95 cGy、0.02、0.04、55、327和82.35 cGy、0.02、0.04、59、318(P<0.05);吸气末屏气期相lung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20和V30均值分别小于呼气末屏气相和自由呼吸时相111.41 cGy、152.18 cGy、2.89%、3.12%和123.82 cGy、127.23 cGy、2.90%、3.35%(P<0.05)。结论: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会影响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改变,从而影响剂量学参数和剂量分布,这会带来潜在的脱靶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变化的风险,对于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呼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VMAT 剂量 呼吸时相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应用于无痛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
15
作者 李璐 周俊飞 +2 位作者 张乐 赫阳森 吕蕴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评估丙泊酚复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应用于无痛超声支气管镜(EBUS)检查的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无痛EBUS检查的96例患者(年龄18~6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 目的:评估丙泊酚复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应用于无痛超声支气管镜(EBUS)检查的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无痛EBUS检查的96例患者(年龄18~6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麻醉诱导方案为丙泊酚1.5 mg/kg+阿芬太尼30μg/kg+米库氯铵0.15 mg/kg,艾司氯胺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司氯胺酮0.25 mg/kg;术中根据患者反应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5~4.00μg/(kg·min)和丙泊酚4~6 mg/(kg·h)。记录苏醒期呛咳程度和发生率,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后、超声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穿刺时和苏醒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记录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组苏醒期呛咳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心动过速、头晕、躁动、视力模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能降低无痛EBUS检查苏醒期呛咳的发生,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艾司氯胺酮 超声支气管镜 呛咳
下载PDF
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梅芳 林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3期128-130,145,共4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4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52例。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 目的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4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52例。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小剂量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2组均用药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前与用药3个月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性激素指标(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不良反应。结果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08%vs.94.23%,χ^(2)=0.260,P=0.610)。用药3个月后,2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小于用药前,血清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及TGF-β1、IGF-1、VEGF、VEGFR-2水平低于用药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1.92%vs.15.38%,χ^(2)=4.379,P=0.036)。结论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均可有效调节子宫肌瘤患者的性激素,抑制细胞生长因子,进而抑制子宫肌瘤增长,但与常规剂量相比,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米非司酮 曲普瑞林 剂量 常规剂量 性激素
原文传递
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比较IMRT与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大脑中的剂量差异
17
作者 杜锋磊 杨一威 邵凯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定位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大脑受照射的确切位置,分析IMRT和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脑内剂量分布差异。方法:使用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空间中的CT脑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脑内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对于晚期... 目的:定位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大脑受照射的确切位置,分析IMRT和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脑内剂量分布差异。方法:使用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空间中的CT脑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脑内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VMAT计划在保护脑内正常组织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优势,相反,IMRT计划更加出色,IMRT计划表现出优势的区域包括脑干、小脑后叶、小脑前叶、颞叶、枕叶、边缘叶以及叶下回的部分区域。结论:对晚期鼻咽癌患者,VMAT在保护正常脑组织方面显示出劣势,提示IMRT方法对正常脑组织的保护可能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CT脑模板 剂量
下载PDF
不同剂量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并肺损伤的疗效
18
作者 赵宇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676-679,共4页
目的:以脓毒症并肺损伤患者为例,探究不同剂量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到天津港口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脓毒症并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选择低剂... 目的:以脓毒症并肺损伤患者为例,探究不同剂量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到天津港口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脓毒症并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选择低剂量疗法,观察组选择高剂量疗法,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血气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毛细血管渗漏指数(CLI)、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病情严重程度、CLI变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气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及疾病严重程度,改善血气指标,降低CLI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剂量 剂量 血必净 乌司他丁
下载PDF
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调整方案在儿童先心病抗栓治疗中是否更优
19
作者 鲁中原 周宇子 +6 位作者 于东泽 杨帆 姜亚洲 魏嵬 朱之苑 王旭 李守军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8-33,39,共7页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册研究(ChiCTR2000036446)。纳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所有行先心病手术并且需要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6岁内患儿。所有入组患儿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固定剂量组3 mg/(kg·d)和剂量调控组。剂量调控组在3剂和6剂阿司匹林后分别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AA)检测。对3剂后PAG-AA>20%者,阿司匹林加量至6 mg/(kg·d);6剂后PAG-AA仍>20%者,联用氯吡格雷0.2 mg/(k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包括死亡在内的累计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比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血栓事件与出血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接受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3 mg/(kg·d),1次/d]连续3剂后,不同个体的PAG-AA存在较大差异。剂量调控组通过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延长阿司匹林使用时间与联合用药,整体阿司匹林反应性得到了改善,但与固定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术后3月接受随访期间以及最终复查时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病例的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Spearman相关性检测显示阿司匹林低反应与血栓事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与固定剂量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方案相比,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并不具有优越性,并不能显著降低先天性心脏病高危血栓风险患儿术后早期3月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与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率 阿司匹林 剂量 先心病 血栓事件 出血事件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等效剂量比较分析
20
作者 任方芳 司骐 +3 位作者 杨震 张婷婷 徐初琛 隋毓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等效剂量的差异性。方法:对155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组,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等效剂量的差异性。方法:对155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组,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等效剂量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性别分组结果显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利培酮组、联合药物组以及氯氮平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0.53±2.57)mg、(18.45±7.08)mg、(6.54±2.58)mg,显著低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1或P<0.05)。年龄分组结果显示55~66岁年龄段的平均有效剂量最低,16~55岁年龄段男性患者用药剂量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1)。结论:性别以及年龄因素均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年龄 精神分裂症 等效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