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7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等长发力率及与功能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奇 高明威 +4 位作者 李世浩 褚晓蕾 李亚杰 丁宁 刘敏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536-5543,共8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最近的研究认为还应考虑神经肌肉功能,比如肌肉等长发力率,即在肌肉等长收缩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目的:阐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等长发力率的研...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最近的研究认为还应考虑神经肌肉功能,比如肌肉等长发力率,即在肌肉等长收缩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目的:阐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等长发力率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分析术后不同时间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的缺陷程度;等长发力率对术后患者功能表现的影响,为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康复、减少患者二次损伤以及降低膝骨关节炎发生率提供重要信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发力率”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ate of torque development”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大多数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半年内患者双侧肌肉等长发力率存在缺陷,双侧腘绳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即肌肉收缩100 ms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在半年后有显著改善,但双侧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长期缺陷,表明术后股四头肌神经肌肉功能长期受损。(2)有关晚期等长发力率(肌肉收缩100 ms后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的相关研究较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3)关于着陆运动(跳跃落地和侧切等)和日常生活活动(走、跑),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比等长峰值力矩相关性更强,运动过程中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被认为是患者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改善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可能会降低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4)目前仅有很少的证据表明,全身振动训练能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建议今后在术后早期阶段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而在术后晚期阶段实施爆发力、高阻力训练,这可能会改善患者等长发力率。(5)短时间产生足够的肌肉力量才能有效保护前交叉韧带,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与功能表现的关系尚不清楚,这可能会提供有关预防患者二次损伤的信息。(6)作者建议将等长发力率作为指导康复以及恢复运动的评估指标之一,除了关注对称性的改善以及与正常人的差异,还要考虑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力量的比值,合适的比值范围才能保证肌肉快速发力时的平衡,这可能会降低再次损伤的发生,但比值的正常范围尚不清楚。(7)未来研究要考虑移植物类型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等长发力率的影响,以尽可能找出患者存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力率 等长收缩 前交叉韧带重建 神经肌肉功能 功能表现 二次损伤 股四头肌 综述
下载PDF
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康复疗效的Meta分析
2
作者 王娟 王玲 +3 位作者 左会武 郑成 王广兰 陈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6,共6页
目的:一些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在提升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减轻疼痛及水肿方面具有积极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关于肌内效贴的临床疗效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文章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 目的:一些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在提升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减轻疼痛及水肿方面具有积极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关于肌内效贴的临床疗效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文章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12-06,结局指标包括股四头肌力量、腘绳肌力量、膝关节肿胀、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6个连续型变量。运用EndNote X9.1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评估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5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其中对照组126例,肌内效贴组126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患者腘绳肌力量显著增加[SMD=0.68,95%CI(0.12,1.23),P=0.02]、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MD=-0.56,95%CI(-1.04,-0.08),P=0.02],两组患者间股四头肌力量、膝关节肿胀、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前证据显示,肌内效贴可能有助于提升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腘绳肌力量、减轻患者疼痛,然而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膝关节肿胀、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前交叉韧带重建 肌肉力量 膝关节功能 关节活动度 疼痛评分 META分析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三种不同药物镇痛早期疗效的对比
3
作者 王江静 魏顺依 +1 位作者 敖英芳 杨渝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比较去痛片(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片,商品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商品名:奇曼丁)及盐酸哌替啶(商品名:杜冷丁)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早期的止疼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 目的:比较去痛片(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片,商品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商品名:奇曼丁)及盐酸哌替啶(商品名:杜冷丁)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早期的止疼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由同一组医师施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使用药物镇痛情况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否合并半月板损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24例,B组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21例。两组又根据患者实际使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各分为3组,其中,A组口服去痛片4例、口服奇曼丁11例、肌肉注射(简称肌注)杜冷丁联合盐酸异丙嗪(商品名:非那根)9例;B组口服去痛片3例、口服奇曼丁10例、肌注杜冷丁联合非那根8例。术后早期,患者诉疼痛并主动要求镇痛时随机给予去痛片、奇曼丁或杜冷丁联合非那根这三种不同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三种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的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1 h后通过VAS评分判断结果表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缓解,用药前后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应用的三种药物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杜冷丁联合非那根组对于疼痛缓解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余两种药物(P<0.05),用药1 h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杜冷丁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但应用杜冷丁的同时使用非那根可减少副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仅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组中应用奇曼丁组的患者出现恶心1例,其余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结论:无论是单纯交叉韧带重建,还是合并半月板成型或缝合的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应用去痛片、奇曼丁、杜冷丁联合非那根这三种药物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其中杜冷丁对疼痛的缓解幅度最大。应用杜冷丁的同时,合用非那根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增加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半月板损伤 镇痛 镇痛药 阿片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赵芳 兰宁 +2 位作者 王樱倩 张俊萍 董新寨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997,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科拟行ACLR的25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科拟行ACLR的25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灾难化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恐动症Tampa评分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255例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Tampa评分量表得分为(43.25±9.89)分,恐动症发生率为65.9%。伤后手术时机、自我感受负担、心理弹性及疼痛灾难化为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灾难化与自我感受负担不仅对恐动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对恐动症产生间接影响。结论: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关注ACLR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案提高病人心理弹性水平,降低恐动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 恐动症 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 中介效应 护理
下载PDF
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的早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曾伟清 肖子鹏 +5 位作者 唐刚健 柴晟 钟健 陈炜坚 吕青 车小乔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38-42,共5页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手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对单间室膝骨关节炎(unicompartmental knee osteoarthritis, UKOA)合并前交叉韧带缺失(ant...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手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对单间室膝骨关节炎(unicompartmental knee osteoarthritis, UKOA)合并前交叉韧带缺失(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eficient, ACLD)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市中医医院采用同期UKA联合ACLR治疗的UKOA合并ACLD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VAS、IKDC、Lysholm评分,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翻修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55个月,平均随访(24.58±10.48)个月。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67±6.20)d,平均出血量为(43.33±39.44)mL,平均切口长度为(9.25±0.43)cm。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Lysholm评分平均为(67.17±22.96)分、IKDC评分平均为(59.87±8.77)分,分别较术前平均(51.33±14.99)分、(48.95±13.68)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早中期的临床数据显示,同时进行ACLR联合UKA对UKOA合并ACLD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不稳定和内侧间室疼痛,提高患者本体感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应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手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单间室膝骨关节炎 关节镜
下载PDF
中药熏浴联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6
作者 王斌 刘巧云 杨柳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熏浴结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训练,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中药熏浴结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训练,观察组采用关节松动训练与中药熏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RO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常规康复可改善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且中药熏浴治疗与常规康复及关节松动技术联合治疗的康复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浴 Maitland关节松动术 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内减张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对滇南小耳猪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熊波涵 卢晓君 +6 位作者 薛文强 刘津瑞 高娴玲 余鸿 李雅娟 刘昊龙 李彦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21-2226,共6页
背景:内减张技术可通过分担膝关节内部负荷有效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松弛及微动,取得了较好的生物力学结果及临床疗效,但其是否能通过分担应力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软骨退变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减张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滇南... 背景:内减张技术可通过分担膝关节内部负荷有效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松弛及微动,取得了较好的生物力学结果及临床疗效,但其是否能通过分担应力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软骨退变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减张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滇南小耳猪关节软骨退变的作用。方法:取10头成年雌性滇南小耳猪,左后膝采用自体跟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普通组),右后膝采用内减张增强系统联合自体跟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减张组)。术后1年,取小耳猪膝关节软骨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评分及软骨Ⅱ型胶原、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减张组可见轻微骨关节炎病理改变,空骨陷窝数量少,无明显纤维化、细胞层断裂等病理改变;普通组软骨损伤程度较重,空骨陷窝数量增多,靠近骨质部分软骨细胞缺失,甚至形成形态裂隙。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减张组软骨组织厚度正常,软骨面平整,细胞排列呈整齐呈极性,细胞无肿胀及凋亡;普通组软骨组织厚度明显变薄,细胞排列紊乱,极性丧失,细胞数量减少,有明显软骨裂隙及软骨空泡形成,靠近中央骨质部分细胞缺失明显。减张组软骨组织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减张组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高于普通组(P<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低于普通组(P<0.05)。③结果表明,内减张技术可延缓前交叉韧带重建滇南小耳猪关节软骨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动物模型 骨关节炎 内减张技术 关节软骨
下载PDF
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露祎 厉晓杰 +1 位作者 黑泽明 刘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753-2758,共6页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而不同移植物类型又影响着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康复方案的制定。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力、关节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在PubMed、Web of Sc...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而不同移植物类型又影响着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康复方案的制定。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力、关节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人工韧带,骨-髌腱-骨,股四头肌肌腱,腘绳肌肌腱,腓骨长肌肌腱,康复训练,重返运动”;英文检索词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utografts,allografts,artificial ligaments,bone-patellatendon-bone,quadriceps tendon autograft,hamstring tendon autograft,peroneus longus tendon autograft,rehabilitation,exercise,protocol,return to sport”。结果与结论:选用骨-髌腱-骨移植物的患者应加强股四头肌离心收缩练习,康复后期应关注股四头肌耐力和爆发力的恢复。与骨-髌腱-骨移植物和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相比,选用股四头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在5-8个月内符合回归标准的患者明显更少,应制定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训练周期尽量持续到3年以上。选用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应强化多角度下腘绳肌力量训练,尤其是屈膝60°以上的周期至少持续至术后18周。选用腓骨长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后续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足底肌肉力量为主。选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应注意移植物经低剂量辐射消毒后其抗张力性降低20%,因此应关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选用人工韧带移植物的患者3-6周内可渐进性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训练,重视早期本体感觉练习,对平衡、跳跃及灵活性进行针对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自体移植物 同种异体移植物 人工韧带 康复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双腿垂直跳跃期间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9
作者 王玲 姜霞 +2 位作者 陈鹏 郑成 徐金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15-2220,共6页
背景:目前常采用术后时间或临床医生主观标准来确定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重返运动时机,但这些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的下肢生物力学缺陷。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双腿垂直跳跃期间的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方... 背景:目前常采用术后时间或临床医生主观标准来确定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重返运动时机,但这些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的下肢生物力学缺陷。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双腿垂直跳跃期间的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体育学院招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运动员与健康运动员各20名,年龄20-24岁,40名受试者进行双腿垂直跳跃试验,采集双腿垂直跳跃起跳阶段、初始着地时刻和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①初始着地时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交叉韧带重建组受试者术侧显示出更高的髋关节屈曲角度及更低的踝关节跖屈角度(P=0.013,P=0.018);②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交叉韧带重建组受试者术侧表现出更高的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外旋角度及踝关节外旋角度(P=0.016,P=0.030,P=0.042),更低的髋关节外展角度及膝关节屈曲角度(P=0.019,P=0.025);③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交叉韧带重建组受试者术侧显示出更低的膝关节伸展力矩、膝关节内旋力矩及髋关节外展力矩(P=0.036,P=0.016,P=0.004),术侧表现出更高的髋关节伸展力矩及髋关节外旋力矩(P=0.040,P=0.005);④结果说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表现出僵硬的着陆模式,倾向于将术侧膝关节负荷转移至髋关节,并显示出下肢旋转稳定性控制不足,因此检测和纠正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应该成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双腿垂直跳跃 重返运动 生物力学 运动学参数 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农钰红 刘桂瑛 +3 位作者 程建文 王琦 何晓红 陈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6-282,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L重建术的1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3个月的随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ACL重建术患者术...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L重建术的1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3个月的随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ACL重建术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患病发生率为21.46%(238/1109)。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体质量指数、手术模式、术前膝关节滑膜炎、入院血栓风险评分、发生中重度疼痛次数(术后3 d)、关节腔积液情况、止血带使用时长、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情况及有无伤口引流管、有无慢性病、是否遵循康复锻炼计划、术后3个月患肢有无肿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岁及以上年龄段、体质量指数≥24 kg/m2、住院手术、频繁的中重度疼痛、有伤口引流管、止血带使用时长≥100 min、未遵循康复锻炼计划和术后3个月膝关节肿胀是ACL重建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频繁的中重度疼痛、术后有伤口引流管、止血带使用≥100 min、未遵循康复锻炼计划以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肿胀等为ACL重建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慢性疼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
11
作者 左会武 耿治中 +2 位作者 陈鹏 林熙凯 陈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2-1968,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血流限制训练干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 目的:系统评价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血流限制训练干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08-10。结局指标包括膝关节肌力、膝关节周围肌肉量及膝关节功能评价,均为连续性变量。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PEDro量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然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26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114例,对照组1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流限制训练组与常规抗阻训练组相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肌力[SMD=0.54,95%CI(0.29,0.79),P<0.01]、肌肉量[SMD=0.26,95%CI(0.06,0.46),P=0.01]及膝关节功能[SMD=1.17,95%CI(0.53,1.80),P<0.01];亚组分析显示,仅当干预时间>4周时,膝关节肌力[SMD=0.68,95%CI(0.38,0.97),P<0.01]与肌肉量[SMD=0.38,95%CI(0.09,0.68),P=0.01]出现显著性改善。结论:当前的证据表明,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肌力及膝关节功能,减少肌肉萎缩,并建议术后干预时间达到4周以上以获得更好的肌力与肌肉量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康复 股四头肌肌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的聚己内酯螺钉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
12
作者 任铖真 毕方刚 +3 位作者 王志远 王亚飞 李鹏举 田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聚己内酯(PCL)螺钉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评价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3D打印设计制作多孔PCL螺钉,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HA涂层。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后肢建立...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聚己内酯(PCL)螺钉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评价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3D打印设计制作多孔PCL螺钉,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HA涂层。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后肢建立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左右侧随机植入含HA涂层(实验组)及不含HA涂层的(对照组)PCL螺钉,术后6、12周分别处死10只,取膝关节,制备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物标本,通过Masson染色、Micro-CT检测、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螺钉与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结果:Masson染色结果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周围均有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并向螺钉孔隙内生长,但实验组新生骨小梁的量和深度均优于对照组。Micro-CT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界面骨隧道内新生骨逐渐增加,且实验组周围新生骨量多于对照组。与术后6周相比,两组术后12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均升高,骨小梁分离率降低;术后6、12周,实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周实验组最大拉力峰值均高于对照组[(39.98±5.32)N vs(27.46±6.95)N,(62.64±8.76)N vs(50.15±6.48)N](P<0.05)。结论: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的PCL螺钉的HA涂层能够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整合,提高界面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羟基磷灰石涂层 聚多巴胺仿生法 骨整合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平衡能力
13
作者 叶云天 陈继鑫 刘爱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421-4428,共8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严重影响生活及运动表现的损伤之一,作为稳定结构,前交叉韧带对维持运动表现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于其严重的损伤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由于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机械感受器损失,进而引起本...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严重影响生活及运动表现的损伤之一,作为稳定结构,前交叉韧带对维持运动表现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于其严重的损伤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由于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机械感受器损失,进而引起本体感觉降低,为患者运动表现恢复带来极大困扰。目的:总结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探讨其背后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收录的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平衡能力相关的应用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0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位置觉、运动觉等本体感觉功能,提高了关节稳定性、姿势控制及运动能力;②本体感觉训练通过刺激膝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激活脊髓反射刺激、大脑运动控制强化和认知处理,提升三方面机制,改善本体感觉功能;③本体感觉训练可能通过激活生长相关蛋白43活性、Piezo2机械传导器和NT-3/TrkC信号通路等潜在机制,改善本体感觉功能;④前期以水疗法为主,中后期优先考虑神经肌肉训练、单独力量训练及视觉反馈训练;⑤尚未细分重建移植物、性别,以及缺少以联合多种感觉刺激为思路的设备或本体感觉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训练 应用策略 综述
下载PDF
基于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14
作者 刘伟涛 申芳 +1 位作者 徐旭东 王双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行关节镜下ACL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n=55);... 目的:探讨基于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MPMM)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行关节镜下ACL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n=55);实施基于MPMM护理为观察组(n=55)。两组均干预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系统)、膝关节活动度及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结果:术后12、24及48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Lysholm评分均随之上升(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屈伸、内旋及外旋度数均较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MPMM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关节镜下ACLR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患者负性情绪,进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 护理 疼痛 膝关节功能 负性情绪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正常移植物及并发症的磁共振影像表现
15
作者 李雨萍 章宇媚 邹月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回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正常移植物不同时期的信号特点及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前交叉韧带重建复查而行MRI检查的299例患者... 目的:回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正常移植物不同时期的信号特点及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前交叉韧带重建复查而行MRI检查的29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移植物并发症在MRI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描述其在T1WI和T2WI上的信号表现,并与其临床症状相结合。结果:在299例患者中,手术后4~6个月T2WI上移植物信号最高。66例(22.07%)出现了移植后并发症,包括5例(1.67%)胫骨隧道前移,1例(0.33%)胫骨隧道位置稍偏后。16例(5.35%)出现Cyclops病变,10例(3.34%)发生移植物的再次断裂,1例(0.33%)出现术后感染。33例(11.04%)在术后不同时间出现移植物隧道内囊性灶。在胫骨隧道前移的患者中有2例同时出现了移植物的再次断裂和Cyclops病变。结论:MRI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复查的一种主要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它能清晰反映移植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并发症表现,有早发现早提示的作用,以便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翱翔(综述) 陈蓟(审校) +3 位作者 刘弼(审校) 郭雨丫(审校) 朱奕杭(审校) 汤家骏(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43-447,共5页
股四头肌萎缩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临床常见的现象,短期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长远看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为临床早期发... 股四头肌萎缩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临床常见的现象,短期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长远看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为临床早期发现及治疗股四头肌萎缩提供理论支持,最终改善患者的康复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股四头肌萎缩 发生机制 干预策略 综述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7
作者 韩良 姜效韦 +3 位作者 徐付国 陈姣姣 张杨梅 李瑾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96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54例患者在出院...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96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54例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返回门诊随访并接受了康复评定,根据ACL重建术后介入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康复组(24例)和晚康复组(30例),早康复组在术后≤4周开始康复治疗;晚康复组在术后>4周开始康复治疗。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并对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时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评定,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评分(IK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早康复组VAS评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康复组住院期间VAS评分改善值大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早康复组屈膝角度小于晚康复组,伸膝受限角度大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随访时,两组屈膝角度均大于入院时,伸膝受限角度均小于入院时,早康复组屈膝角度大于晚康复组、伸膝受限角度均小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早康复组屈膝角度改善值、伸膝受限角度改善值大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低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IKDC评分均高于入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仍低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IKDC评分均高于出院时,早康复组IKDC评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早康复组IKDC评分改善值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断裂重建术后早、晚介入均能从康复治疗中受益,早介入康复治疗预后更好,花费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康复 时机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力线的影响
18
作者 冯港 连勇 +2 位作者 董友昊 白晓亮 王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0-0114,共5页
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取自体肌腱(半腱肌、股薄肌)对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我们的假设是,在随访时,术侧的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随机抽取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 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取自体肌腱(半腱肌、股薄肌)对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我们的假设是,在随访时,术侧的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随机抽取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站立时膝关节均能伸直,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77岁。所有患者依据同一手术方法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名外科医师主刀。拍摄所有研究对象的术前、术后48小时内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双下肢腿长、机械轴偏差、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膝关节站立位股胫角等指标,通过比较以上指标健侧和患侧的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腿长和膝关节力线的改变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39名临床患者的数据可用,与基线相比,受伤后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没有显著差异。术后1年后随访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仍没有太大差异。但存在3名患者的机械轴有明显的临床改变(长度>5 mm或角度>3°的改变)。其中1位患者出现患肢较健侧明显外翻(MAD=5.02 mm];2位患者分别出现LDFA减小超过3°和MPTA增大超过3°的改变。结论 ACLR术后,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然而,39例患者中有3例(7.7%)在长度或下肢力线对齐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改变,表现为术后患侧的膝外翻角度增大(即胫骨近端内侧角增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修复患者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基础上,对改善患者原有的膝内翻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下肢力线 胫骨近端内侧角 保膝治疗膝内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胫骨端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19
作者 姜心蕊 唐刚健 郭诗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胫骨端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分为单纯固定组29例与联合固定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单纯固定组术中单纯使用挤压螺钉固定,联合固...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胫骨端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分为单纯固定组29例与联合固定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单纯固定组术中单纯使用挤压螺钉固定,联合固定组使用挤压螺钉联合空心钉栓桩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单纯固定组总有效率为82.76%,联合固定组总有效率为97.67%,联合固定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固定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固定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高于单纯固定组(均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挤压螺钉联合空心钉栓桩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胫骨端,可增强固定物的牢固程度,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镜 胫骨端固定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
20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周易文 桂辉贤 关烨明 于婷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结果男性健侧腿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患侧腿解析出5类肌肉协同元,缺乏以胫骨前肌为主要参与肌肉的协同元2;女性健、患侧腿则均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相比于健侧腿,男性参与患侧腿活动的各类肌肉协同元的峰值激活用时均无显著变化(P>0.05);女性的协同元3、协同元5的峰值激活用时增加(P<0.05)。男性患侧腿协同元1的股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女性患侧腿协同元2的股外侧肌相对权重升高(P<0.05),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3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6的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结论步行期间,男性患侧腿冻结主导踝关节背屈功能的肌肉协同元参与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的相对权重以弱化膝关节落地缓冲功能;女性主导患侧腿承重反应期、支撑相中期动作的协同元激活延迟,增强承重反应期股外侧肌的相对权重,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股二头肌与支撑相中期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以限制膝关节屈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步行 肌肉协同 运动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