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
1
作者 方敏 干克娜 +2 位作者 刘卉 曾宏亮 罗征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36-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C组(n=30),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 h留置胃管,比较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mRS)评分。结果A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入院第7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个月A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3个月mR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时,于手术前开展鼻饲,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发生率,有助于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状态,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时机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脑梗死 卒中相关肺炎
下载PDF
脂蛋白(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2
作者 王芳 郝喜娃 李月春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 h内诊断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详细记录...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 h内诊断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血化验指标、手术相关信息、预后情况等。结局为EVT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预后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估Lp(a)与EVT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6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141例(53.2%),预后不良组患者124例(46.8%),预后良好组Lp(a)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p(a)OR=1.032;95%CI=1.017~1.047。Lp(a)对EVT患者不良结局的ROC分析结果显示AUC=0.655;95%CI=0.590~0.721(P<0.001),预测截断值为20.95 mg/dL,灵敏度为77.4%,特异度为51.1%。结论:Lp(a)水平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EVT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相关,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临床结局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姜绪涛 王栋 +1 位作者 李雅强 由世浩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7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其炎症因子、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对其炎症因子、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单纯机械取栓)和研究组(38例,机械取栓+替罗非班),术后给予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凝血指标、神经因子水平。结果术后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PCT、hs-CRP、WBC、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较术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术前均延长,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有效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并改善凝血功能,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下载PDF
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崇 刘亚婷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8期1061-1062,共2页
目的 分析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比... 目的 分析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72 h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显著,但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血管内取栓 动脉溶栓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多模式磁共振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刘俊中 毛立武 +3 位作者 时伟玉 郭广涛 王圣杰 王天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其中46例发病时间为>6 h(>6 h组),58例发病时间≤6 h(≤...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其中46例发病时间为>6 h(>6 h组),58例发病时间≤6 h(≤6 h组),两组均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90 d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24 h、48 h、7 d NIHSS评分,治疗后72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以及两组预后情况[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治疗后90 d,>6 h组总有效率67.39%,≤6 h组为8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72 h、7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6 h组与≤6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MR选择 超时间窗 血管内介入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预后
下载PDF
OCSP亚型TACI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及其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段景怡 徐程华 王鹏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9期1700-1702,共3页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中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家医院2015—2016年符合OCSP分型为TAIC、发病时间在6h内的157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中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家医院2015—2016年符合OCSP分型为TAIC、发病时间在6h内的157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并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TAC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阳性预测值高达94.3%。15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56例,存在不同程度残疾77例,死亡24例。经CTA或DSA检查存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ACI亚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8.333,P<0.05),其中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均提示预后不良(OR=17.714、7.758,均P<0.05)。结论 OCSP分型中的TACI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阳性预测值高,总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循环梗死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CT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青 蓝兴东 +1 位作者 黄晓聪 邱锦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3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机械取栓术前抗血小板方案不同...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机械取栓术前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术后7 d再缺血发生率,术前(在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之前)、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术后3个月的预后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再缺血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的效果优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且未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同时两种抗血小板方案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预后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预防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再缺血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郑光辉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24期3956-3958,共3页
目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机械取... 目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疏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期间发生的死亡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86%,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机械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加强患者闭塞血管的再通效率,减少术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欧念飞 梁乐 +2 位作者 蒋柳结 黄显春 罗景林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LAVO)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LAV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67)及对照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溶... 目的:探讨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LAVO)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LAV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67)及对照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即刻、24 h、1周、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例数;出院后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mRS评分对预后的评估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研究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TICI≥2b高于对照组(P<0.05)。90 d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预后不良风险高于研究组(χ^(2)=12.031,P=0.001)。结论:治疗急性LAVO采用介入取栓效果更佳,且预后不良风险更低,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介入取栓 有效性 预后生活能力
下载PDF
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10
作者 陈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_(min))、脑血管平均流量速度(Q_(mean))、脑血管外阻力(Rv)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_(min))、脑血管平均流量速度(Q_(mean))、脑血管外阻力(Rv)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50例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分为单纯机械取栓组(25例,单一机械取栓治疗)和联合静脉溶栓组(25例,在单纯机械取栓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束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前循环颅内大动脉的脑血流灌注、脑血管储备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联合静脉溶栓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静脉溶栓组24 h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单纯机械取栓组,90 d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单纯机械取栓组;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V_(max)、V_(min)、Q_(mean)、脑血管储备力(CVR)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静脉溶栓组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高;两组患者Rv、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水平均降低,且联合静脉溶栓组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低(均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ACI患者而言,单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较单一使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还可有效增加患者机体的脑血流灌注量,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虽然24 h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但患者死亡率更低,远期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 单纯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单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先凤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治疗后24h内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mRS评分≤2级、>2级占比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个月内全因死亡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凝视、面、臂、言语、时间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运 王莉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2302-2307,共6页
目的探讨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早期识别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连续就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具有完整的发病6 h内血管影像资料的前循环梗死病例。以... 目的探讨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早期识别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连续就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具有完整的发病6 h内血管影像资料的前循环梗死病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判定的有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结果为参照标准,分为有大动脉闭塞组与无大动脉闭塞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分析G-FAST评分判定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准确度,并比较其与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纳入138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例(其中82例有大动脉闭塞,占59.4%)。单因素分析显示有大动脉闭塞组的基线NIHSS评分(12.0比8.9,P=0.000),G-FAST评分(3.1比2.2,P=0.000)显著高于无大动脉闭塞组,ASPECTS显著低于无大动脉闭塞组(7.4比8.2,P=0.001)。ROC结果显示G-FAST评分,NIHSS评分及ASPECTS预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33,0.664,其中G-FAST评分的预测准确度最高。G-FAST评分预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最佳界值为2.5分,其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64.3%。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显示G-FAST评分≥3分组的LAVO与G-FAST评分≤2分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76.5%(65/85)比32.1%(17/53),P=0.000]。结论G-FAST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G-FAST高分值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可考虑尽早进行血管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G-FAST评分 血管内治疗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原文传递
脑血管介入与药物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昕 邓建中 +1 位作者 赵亮 黄晓宇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24期41-44,共4页
目的比较脑血管介入与药物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脑血管介入治疗组(47例)和药物治疗... 目的比较脑血管介入与药物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脑血管介入治疗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予以替罗非班治疗,49例)。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神经功能缺损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药物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9.79%,44/49)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组(80.85%,38/4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45/49)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组(87.23%,41/4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药物治疗组PT、APTT、TT和FIB水平高于脑血管介入治疗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脑血管介入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0.20%,5/49)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组(14.89%,7/4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脑血管介入比较,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更明显,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介入 替罗非班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直接血管内治疗和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对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的疗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毛晶 赵丰丽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7期836-839,共4页
目的分析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acute occlusion stroke of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aorta,aca-AOS)通过直接血管内治疗和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ca-AOS患者7... 目的分析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acute occlusion stroke of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aorta,aca-AOS)通过直接血管内治疗和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ca-AOS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4例,直接血管内治疗)和B组(36例,静脉溶栓加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疗效。结果A组发病至再通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治疗2周后,A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β(central nervousspecific protein-β,S100β)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加机械取栓治疗相比,采用直接机械取栓治疗aca-AOS患者的血管再通速度更快,但两者整体疗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 直接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
下载PDF
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疗效比较及安全性探讨
15
作者 欧念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0050-0053,共4页
分析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应用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6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2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60例单纯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60例联合静脉溶栓治疗... 分析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应用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6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2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60例单纯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60例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疗效做出分析和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残疾总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相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数、mRS分数和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观察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24h症状性出血、出血持续进展、死亡情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小(p>0.05);观察组中枢神经特异蛋白-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结论 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效果理想,降低残疾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而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来说有很大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取栓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安全性 神经功能障碍 血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