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孙俊福 张德智 +4 位作者 安小勤 姜勇 江静如 吴佳荣 储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01—2023-09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将其中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估为不良预后的23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倾向匹配法从...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01—2023-09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将其中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估为不良预后的23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倾向匹配法从良好预后的患者中匹配46例患者纳入良好组。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风险模型。结果基线NIHSS评分≥13.705分、梗死核心区体积≥52.720 mL、入院收缩压≥160.060 mmHg为ALVS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LMC评分≤9.429分为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中等评估价值(0.7<AUC≤0.9,P<0.05)。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联合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估价值(AUC>0.9,P<0.05)。结论基线NIHSS偏高、梗死核心区体积较大、入院收缩压较高以及rLMC评分较低可提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循环大血管狭窄 预后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下载PDF
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
作者 梁建锋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71-73,77,共4页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药物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奕峰 刘晓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2期2245-224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ESAA)对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76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药物联合ESAA,n=45例)和对照组(单独药物治...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ESAA)对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76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药物联合ESAA,n=45例)和对照组(单独药物治疗,n=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脑血管狭窄率、神经行为认知功能(NCSE)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率显著下降,而NCSE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均升高,而脉搏波速(Wv)和特性阻抗(Zcv)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0%(P<0.05)。结论药物联合ESAA能够显著降低颅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率、提升神经和认知功能、改善日常生活功能、促进脑血流动力学并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循环大血管狭窄 认知功能 影响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一强 杜丽娟 王天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重度颅内前循环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9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1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重度颅内前循环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9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110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对30 d、1、2、3年时间内两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死亡(主要终点事件)以及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死亡累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以及主要血管危险因素是次要终点事件出现的重要原因。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纯药物治疗而言更能有效地减少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0 d后的缺血性卒中复发,但是介入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其长期疗效实际与纯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 药物治疗 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下载PDF
温脉活血化瘀方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梁风俊 杜菊梅 +2 位作者 张磊 边莹 张文青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温脉活血化瘀方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颅脑前循环... 目的探讨温脉活血化瘀方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颅脑前循环狭窄病人117例按区划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69例),对照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温脉活血化瘀汤。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随访期间再狭窄发生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次要指标。结果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再狭窄率(2.08%与7.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总积分、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可扩张度(DI)较治疗前上升,并高于对照组,脉搏波波速(Wv)、特性阻抗(Zcv)、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②治疗后两组主症证候积分、次症证候积分、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在血管介入基础上辅以温脉活血化瘀方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对疾病相关症状、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等次要指标的改善更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温脉活血化瘀方 血管介入 狭窄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老年患者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利宁 惠晶 +1 位作者 张丽辉 李毓新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7期2206-2208,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前循环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病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前循环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病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与CT扫描,分析患者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记录所有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采用Kendall、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前循环血管狭窄与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235例患者中共监测出前循环血管狭窄者202例,其中174例判定为腔隙性脑梗死,余28例未被判定腔隙性脑梗死,另外33例患者未检出前循环血管狭窄,但有2例患者检测出腔隙性脑梗死;有腔隙性脑梗死与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狭窄分级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45,-0.26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侧狭窄、狭窄分级为Ⅰ级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的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循环血管狭窄 程度 腔隙性脑梗死 相关性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常嵘 赵蕊 张进巧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706-707,共2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运用于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药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运用于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药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指标,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行为认知(NCSE)、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高出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CSE评分、ADL评分高出对照组,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中效果显著,可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改善神经功能与认知能力,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血管内介入 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下载PDF
TCD对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诊断意义及其与CTA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卑红喆 佟丹 +4 位作者 王世霞 黄维星 杨月明 张军 甘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1期4-6,29,共4页
目的探讨TCD临床诊断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TCD并经CTA进一步检查颅内动脉情况的患者。对急性脑梗死存在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对比TCD与CTA检查的符合率。结果前循环动脉狭窄检测对比结果为TCD... 目的探讨TCD临床诊断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TCD并经CTA进一步检查颅内动脉情况的患者。对急性脑梗死存在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对比TCD与CTA检查的符合率。结果前循环动脉狭窄检测对比结果为TCD与CTA符合率较高,二者无统计学差异。TCD检测MCA准确性最高,重度及中度等级MCA狭窄诊断准确性较轻度等级狭窄高。结论 1、TCD与CTA检测前循环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2、TCD诊断MCA狭窄准确率最高。3、重度及中度等级MCA狭窄诊断准确性较轻度等级狭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循环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脑梗死
下载PDF
介入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尹航 《中医药导报》 2014年第1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介入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介入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介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狭窄部位、缺血事件、病变长度)、狭窄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并采用NIHSS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巴氏指数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NCSE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情况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VA、AVA、MCA、PCA、V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ean)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均优于治疗前(P<0.01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VA、AVA、MCA、PCA、VA及BA的Vmean和P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VA、AVA、MCA、PCA、VA及BA的Vmean和PI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NCSE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NCS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疗效显著,可改善动脉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补阳还五汤 重度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狭窄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海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析全组的介入情况,手术前、后整体及不同病理参数(缺血事件、狭...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析全组的介入情况,手术前、后整体及不同病理参数(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狭窄率,术后48 h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3 d、1 w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及认知功能情况〔中文版神经行为认知状态评定(NCSE)〕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随访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 68例患者(共有70处病变)中11例使用单纯球囊扩张、28例使用自膨支架、29例使用球扩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53%;总体术前狭窄率为(77.83±11.64)%,高于术后的(16.58±4.57)%,且不同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术前狭窄率均高于术后(P【0.05);术后3 d的NIHSS和NC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w的NIHSS、Barthel指数及NCSE评分均优于术前和术后3 d(P【0.05);67例中有9例并发症(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和1例脑血管痉挛),全组中位随访19.0个月(7.0~47.0个月),Kaplan-Meier曲线显示1、2、3年的主要和次要事件的累积无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和91%、72%和89%及55%和82%。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对狭窄的改善效果显著,手术并发症、主要和次要事件累积发生率较低,并可改善功能指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重度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智勇 荣阳 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1期125-12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8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176/...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8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176/18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4例、高灌注2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个月;血管再狭窄30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10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循环脑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 安全性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超霞 吕晓飞 +3 位作者 曾利敏 赵倩 杨会杰 程宝仓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第24期78-80,100,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试验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评估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PA、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P<0.05);试验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NIHSS评分更低(P<0.05),ADL评分更高(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P<0.05)。结论: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效果更好,能明显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度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血管内介入 单纯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雄俊 张永利 +2 位作者 聂琬琬 耿利敏 郝国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7期78-79,共2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多,加之人们饮食结构、作息习惯的改变,我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升高又使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诱发脑卒中高发病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进一步探究颅内动脉粥样...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多,加之人们饮食结构、作息习惯的改变,我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升高又使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诱发脑卒中高发病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进一步探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法十分必要。本文对血管介入疗法在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并发症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建伟 《临床研究》 2019年第10期123-124,共2页
目的对比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南阳豫西协和医院收治的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70例,以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参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研究组(接受... 目的对比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南阳豫西协和医院收治的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70例,以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参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研究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35例),两组均治疗6月。比较两组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评分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5.71%显著比参照组28.57%低(P<0.05);两组1年内生存率相比(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单纯药物 重度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谷朝霞 阳旭 陈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2年第15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丁苯酞软胶... 目的 探讨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45例给予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斑块大小及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并改善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 丁苯酞软胶囊 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舒展 赵宁军 +1 位作者 燕宪亮 许铁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624-626,63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分布情况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卒中组(NIHSS评分<8)和重型卒中组(NIHSS评分>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分布情况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卒中组(NIHSS评分<8)和重型卒中组(NIHSS评分>8),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观察其颅内血管病变情况,多根血管狭窄患者记录狭窄程度最严重的血管病变情况。结果139例患者中,重型卒中组22例,年龄大于轻中型卒中组[(75.77±11.31)岁vs(68.30±12.58)岁,P<0.05]。重型卒中组狭窄比例高于轻中型卒中组(95.45%vs 65.81%,P<0.01),两组人群中前循环狭窄比例高(72.73%vs 42.74%,P<0.05).卒中严重程度与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0.05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后,分别得出狭窄(OR=9.603,95%CI:1.196〜77.114);前循环狭窄(OR=3.589,95%CI:1.205〜10.696)与卒中严重程度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较非狭窄患者卒中病情严重,前循环狭窄与其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卒中严重程度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前循环狭窄
下载PDF
探究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
17
作者 彭景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90-93,共4页
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10例,均选择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支架治疗前均使用药物干预,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到... 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10例,均选择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支架治疗前均使用药物干预,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到了100%,所有患者的支架位置正确、安放过程顺畅、形状比较理想,影像学表现为血管通畅。在3例患者中应用了保护伞技术。放置支架后,7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例患者的狭窄程度明显降低,降低70%以上。从症状缓解看,8例患者完全缓解,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脑血管痉挛,在尼莫地平的作用下,痉挛得到了缓解。1例患者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出现血压和心率急剧下降,在静脉注射阿托品和提高血压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的放置。本组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经抑酸、护胃及局部止血治疗,均痊愈。经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症状性循环脑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颜强 张雪萍 +2 位作者 白洪忠 郑立恒 张庆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按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分两组(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对可能影响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按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分两组(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对可能影响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在收缩压、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短期预后、血肌酐、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高血糖(OR=1.135,95%CI:1.003~1.284)、卒中史(OR=1.133,95%CI:1.007—1.276)、短期预后(OR=5.987,95%CI:1.441~24.873)有关,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吸烟史(OR=0.003,95%CI:0.000~0.376)、血肌酐(OR=0.509,95%CI:0.328~0.790)、高甘油三酯(OR=0.054,95%CI:0.004—0.645)、高LDL—C(OR=0.096,95%CI:0.015~0.608)有关。结论血管性危险因素对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所施加的效应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循环颅内动脉狭窄 循环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泽民 张强 +2 位作者 穆珊珊 柳桂红 李冠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及其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每日二次静脉滴注,两次使用间隔不少于6小时,疗程14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差别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htel指数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htel指数评分在治疗后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基本治愈、显效、有效的总数为37例,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出血颅内出血、血管再狭窄、再次梗塞及死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管狭窄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分析
20
作者 王海州 杨紫葵 +1 位作者 陈璐 陈浩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6期550-552,55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来本院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61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来本院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61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情况;同时,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Daily living ability,ADL)。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脑血管平均血流量(Mean cerebrovascular blood flow,Qmean)(观察组>对照组)、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观察组>对照组)、最小血流速度(Min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in)(观察组>对照组)、脉搏波波速(Pulse wave velocity,Wv)(观察组<对照组)、特性阻抗(Cerebrovascular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Zc)(观察组<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2组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ean)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2组ADL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并发症(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有9例并发症(2例脑梗死、3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为36.0%,2组差异显著(χ^(2)=9.252,P=0.002)。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通过介入治疗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