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 被引量:22
1
作者 漆家福 杨池银 +2 位作者 张俊 王子煜 李建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32,37,共4页
位于黄骅盆地南部的孔西潜山的前第三系内幕构造十分复杂。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对孔西潜山的地震剖面和探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后认为 ,孔西潜山的主体部分是由 3~ 4条向东倾斜的铲式或坡坪式逆冲断层组成的“薄皮”叠瓦扇构造 ;卷入变形... 位于黄骅盆地南部的孔西潜山的前第三系内幕构造十分复杂。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对孔西潜山的地震剖面和探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后认为 ,孔西潜山的主体部分是由 3~ 4条向东倾斜的铲式或坡坪式逆冲断层组成的“薄皮”叠瓦扇构造 ;卷入变形的地层主要是奥陶系、石炭二叠系 ;逆冲断层在寒武系或更深的地层中收敛合并成为局部的拆离逆冲断层。但是 ,沿着构造带走向逆冲构造样式有明显变化 ,孔西潜山南部表现为逆冲三角构造带。从卷入逆冲构造的地层的地质时代推测 ,逆冲构造主要是在早中三叠世盆地发育之后、侏罗白垩纪盆地形成之前形成的 ,并在早中侏罗世盆地发育过程中又有进一步活动。局部由于受到中、新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叠加 ,构造样式变得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构造 构造样式 前第三系 孔西潜山 黄骅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乐强 张金亮 +3 位作者 宋国奇 隋风贵 王学军 向立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0-578,共9页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原岩岩性、间断时间、古气候、古地形、上覆层沉积环境等5大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风化壳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宗全 周新科 张玉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5-660,共6页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发育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煤系、中生界侏罗系煤系3套烃源岩系。其中,上古生界煤系最好。因此,济阳坳陷前第三系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应以勘探天然气为主,层系上以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为主,兼探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孤北古...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发育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煤系、中生界侏罗系煤系3套烃源岩系。其中,上古生界煤系最好。因此,济阳坳陷前第三系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应以勘探天然气为主,层系上以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为主,兼探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孤北古1气藏的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表明,上古生界自生自储天然气藏成藏有赖于深凹区存在较厚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大型构造背斜圈闭背景和良好的生储盖配置。经有利生烃区分布、储层及盖层条件和圈闭类型等因素评价,济阳凹陷上古生界的7个有利勘探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孤北、孤南、罗家和郭局子、东营凹陷的金家和林樊家以及车镇凹陷的车西;4个较有利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埕东和义南、东营凹陷的南坡和惠民凹陷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有效储层 前第三系 勘探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乐强 张金亮 +4 位作者 宋国奇 隋风贵 王学军 向立宏 卓勤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明显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岩相、气候、时间、古地形、构造、后期保存程度等6大因素;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风化壳结构 发育模式 油气运聚 义和庄凸起
下载PDF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 被引量:26
5
作者 漆家福 杨池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60,共7页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构造层中广泛发育有逆冲构造 .其中西部的逆冲构造带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 ,中部以楔冲双重构造和低角度盲冲或顺层滑脱构造为主 ,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 .这些逆冲构造带都表现为由S...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构造层中广泛发育有逆冲构造 .其中西部的逆冲构造带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 ,中部以楔冲双重构造和低角度盲冲或顺层滑脱构造为主 ,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 .这些逆冲构造带都表现为由SE向NW -MNW方向的逆冲 ,而且由构造样式推测的拆离滑脱深度是由西向东逐渐加深 ,表明在深层可能有一条向南东倾斜的拆离断层将它们连锁在一起 ,构成统一的逆冲构造系统 .从卷入逆冲构造的地层的地质时代推测 ,逆冲构造主要是在早—中三叠世盆地发育之后、侏罗—白垩纪盆地形成之前形成的 ,并在早—中侏罗世盆地发育过程中又有进一步活动 .逆冲构造形成后又受到中—新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叠加和改造 .控制黄骅盆地老第三纪伸展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的沧东断层的某些地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 逆冲构造 构造样式 前第三系 黄骅盆地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连进 叶加仁 吴冲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共3页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该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中遭受构造运动破坏比较弱的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和勿南沙隆起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前第三系 油气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条件 油气勘探领域 油气勘探目标 构造运动 生储盖组合 勿南沙隆起 中国近海 类比方法 综合分析 综合研究 勘探成果 油气潜力 叠加改造 油气藏
下载PDF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模式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孔友 王雨洁 李竹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02-409,共8页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经历了多期岩溶地质作用,根据古岩溶形成的时间、成因以及形态特征共识别出5种模式,即同生期层间岩溶、暴露期不整合岩溶、暴露期断裂岩溶、压释水岩溶和热液岩溶。前三者属于表生期岩溶,受构造运动及...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经历了多期岩溶地质作用,根据古岩溶形成的时间、成因以及形态特征共识别出5种模式,即同生期层间岩溶、暴露期不整合岩溶、暴露期断裂岩溶、压释水岩溶和热液岩溶。前三者属于表生期岩溶,受构造运动及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是岩溶储集层发育的基础;后两者属于埋藏期岩溶,与酸性流体和地下热液的溶蚀作用有关,该两期岩溶作用对前期古风化壳岩溶的残余孔洞进行了进一步改造,是储层建设的主导和直接因素。多期次岩溶作用的叠加控制了区内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对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改造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表生期岩溶 埋藏期岩溶 前第三系 冀中坳陷
下载PDF
黄海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59
8
作者 戴春山 李刚 +3 位作者 蔡峰 吴志强 陈建文 闫桂京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4期225-231,共7页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陷分布区和北东*.北东东向分布的侏罗系-白垩系断陷盆地分布区.研究区属多旋回的残留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盆地和隆起区因演化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系统,近期主要勘探方向应是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北黄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前第三系 油气勘探 成藏条件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油气藏类型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孔友 臧明峰 +1 位作者 崔永谦 杜维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3,116,共7页
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在冀中坳陷油气成藏和潜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断层-超覆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5种类型,其中断层-超覆不整合分布于陡坡... 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在冀中坳陷油气成藏和潜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断层-超覆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5种类型,其中断层-超覆不整合分布于陡坡带,削截-超覆不整合分布于缓坡带,断褶不整合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削截不整合多分布在凸起上,平行不整合则分布在生烃区.通过野外踏勘、岩心观察、录井与测井综合解释以及钻井泥浆漏失统计,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纵向上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及风化淋滤带3层结构,其中风化淋滤带溶蚀孔、洞、缝十分发育,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目前已发现削截-超覆型油气藏、侵蚀潜山型油气藏和断褶不整合型油气藏等3类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前第三系 不整合结构 油气藏类型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建生 杨长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6-1426,共11页
通过渤海湾盆地内黄骅坳陷等潜山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合周缘隆起区露头区野外构造考察,对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主要发育的拉张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负反转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等5种进行了研究,这些构造在南北向上大致以沧东断裂、... 通过渤海湾盆地内黄骅坳陷等潜山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合周缘隆起区露头区野外构造考察,对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主要发育的拉张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负反转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等5种进行了研究,这些构造在南北向上大致以沧东断裂、北西西向上大致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分为六个区,不同区之间的构造线走向及构造样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的这种构造样式分布格局可能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的扬子板块先后闭合碰撞以及燕山中、晚期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和深部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地区 前第三系 构造样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郝银全 潘懋 +1 位作者 常毓文 谢培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讨了该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在平面上是由一系列NE向左阶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左阶雁列构造,垂向上具有正花状断裂组合特征;是在印支期NEE向大型舒缓隆起的背景上,受燕山早期(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深断裂的左旋压扭作用和燕山晚期的走滑作用形成,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期伸展裂陷作用的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构造体系 沿岸 区域构造背景 喜马拉雅期 演化过程 体系特征 雁列构造 组合特征 走滑作用 燕山晚期 中侏罗世 晚三叠世 燕山早期 裂陷作用 断裂带 褶皱带 基底 太行山 海岸线 转换带 印支期 深断裂 鲁西 展布
下载PDF
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烃源岩成熟度及生烃期次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树春 蔡东升 +2 位作者 冯晓杰 袁玉松 胡圣标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6期370-375,共6页
根据盆地热史及剥蚀量的恢复结果对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期次进行了研究.古生代-中生代所经历的持续高热流过程以及早侏罗世-中侏罗世间大的抬升剥蚀,对该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状况造成... 根据盆地热史及剥蚀量的恢复结果对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期次进行了研究.古生代-中生代所经历的持续高热流过程以及早侏罗世-中侏罗世间大的抬升剥蚀,对该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为三叠纪;后续埋藏过程对大部分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没有明显影响,但南四凹及南五凹地区二叠系烃源岩因新生界沉积厚度较大而于新生代再次生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南部盆地 前第三系 烃源岩 成熟度 生烃期次 剥蚀量 热史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前第三系是中国东部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炳全 王红罡 陈振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13,共4页
以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的古潜山为窗口 ,分析了从震旦纪以来该地区发育过一系列含油气盆地和烃源岩 ,形成了相互叠置的多幕次叠合复式含油气盆地和各种油气藏 ,这一认识将拓展东部沿海油气勘探的时空领域 ,是今后油气勘... 以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的古潜山为窗口 ,分析了从震旦纪以来该地区发育过一系列含油气盆地和烃源岩 ,形成了相互叠置的多幕次叠合复式含油气盆地和各种油气藏 ,这一认识将拓展东部沿海油气勘探的时空领域 ,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中国东部 油气勘探 古潜山 烃源岩 多幕叠合复式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第三系潜山构造样式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4,共3页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第三系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形成了含油气性差别较大的多种类型潜山。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断裂,并形成了北西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种断裂组合。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该...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第三系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形成了含油气性差别较大的多种类型潜山。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断裂,并形成了北西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种断裂组合。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该区构造演化史;依据各期构造的叠合关系划分出逆掩推覆、挤压褶皱、逆掩叠加、拆离滑脱及走滑断裂5类构造样式,并明确了其展布方向。由于挤压褶皱构造带、拆离滑脱构造带及走滑断裂构造带所处的构造位置、形成时期及相关成藏条件均较有利,因此其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潜山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构造带 桩海地区
下载PDF
黄海海域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 被引量:19
15
作者 戴春山 李刚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11期21-22,共2页
黄海位于西太平洋构造域 ,由中朝地块和扬子地块及其相邻的褶皱带构成 ,印支运动以来 ,形成了前第三系克拉通、裂陷和走滑—拉分等叠合的残留盆地。研究认为 ,黄海前第三系及其残留盆地评价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 ,确定残留盆地的分... 黄海位于西太平洋构造域 ,由中朝地块和扬子地块及其相邻的褶皱带构成 ,印支运动以来 ,形成了前第三系克拉通、裂陷和走滑—拉分等叠合的残留盆地。研究认为 ,黄海前第三系及其残留盆地评价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 ,确定残留盆地的分布及其边界 ;其二 ,在恢复原型盆地 (包括剥蚀量的恢复 )的前提下 ,进行盆地埋藏史、成烃聚集史的成藏动力学和含油气系统分析 ,然后进行前第三系的评价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前第三系 黄海海域 成藏动力学 成烃聚集史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第三系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志勇 齐玉民 +2 位作者 武海燕 谢英刚 王玉静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3期J0025-J0026,共2页
本文选择地震资料丰富、品质好的地区作为突破口,在钻井(深度)、地震测井资料(时间)标定的基础上,对比解释大量地震剖面,然后对各套地层的地震反射信息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了各构造层的地震相的判识标准。
关键词 前第三系 地层划分 地震相
下载PDF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17
作者 王雨洁 高飞霞 李海英 《内江科技》 2014年第1期122-123,共2页
前第三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的重要产油气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很大。根据成岩作用与孔隙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及破坏性成岩作用两大类。其中对岩石储集性能破坏程度最大... 前第三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的重要产油气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很大。根据成岩作用与孔隙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及破坏性成岩作用两大类。其中对岩石储集性能破坏程度最大的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及充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前第三系 冀中坳陷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 破坏程度 储集性能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海燕 任志勇 +2 位作者 刘长海 齐玉民 王玉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18-20,共3页
为了研究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的烃源岩特征,对前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震旦系60%的烃源岩进入了成熟带,但生烃潜力较差;古生界寒武—奥陶烃源岩除C油田之外,石碳—二叠系除了埕北... 为了研究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的烃源岩特征,对前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震旦系60%的烃源岩进入了成熟带,但生烃潜力较差;古生界寒武—奥陶烃源岩除C油田之外,石碳—二叠系除了埕北及渤海西部地区之外,生烃能力较差;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镜质体射率为0.5~0.6,有机碳含量较高,总烃含量比较大,生烃潜力较好;白垩系下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优于中下侏罗统和石碳—二叠系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及白垩系下统三套地层是前第三系烃源条件较好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前第三系 渤海海域 生烃潜力 成熟度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19
作者 武海燕 任志勇 +3 位作者 刘长海 齐玉民 王玉静 王月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3,21,共4页
在系统评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考察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生烃指标与邻近坳陷的差异与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及白垩系下统三套地层是前第三系烃源条件较... 在系统评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考察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生烃指标与邻近坳陷的差异与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及白垩系下统三套地层是前第三系烃源条件较好的地层,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对油气藏的成藏有贡献,Q构造沙一段原油源于白垩系烃源岩,而K构造原油为歧口凹陷成熟度较高的沙三段及中生界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特征 油源对比 前第三系 渤海海域 生标化合物
下载PDF
前第三系烃源岩埋藏史与生、排烃史研究—以南黄海南部坳陷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护社 谢晓萍 沙世锦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 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 南黄海南部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