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应力在震后趋势判定中的应用——以前郭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生文 叶庆东 +3 位作者 王宁 丁宁 毛远凤 杜石磊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3期49-55,共7页
选取前郭地震序列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发生的11个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了这11个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3个MS5.0以上地震发生前,震源区相当震级地震的视应力和拐角频率在升高,这表明震源区应力水平在增强;在此之... 选取前郭地震序列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发生的11个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了这11个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3个MS5.0以上地震发生前,震源区相当震级地震的视应力和拐角频率在升高,这表明震源区应力水平在增强;在此之后,震源区地震的视应力和拐角频率在降低,据此及时地进行震后趋势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地震 视应力 震后趋势判定
下载PDF
1119年前郭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邵博 沈军 +3 位作者 侯贵廷 于晓辉 戴训也 尉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在充分收集和考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以石油三维物探、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联合钻孔探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和地貌调查,研究1119年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在1119年前郭地震的影响范围内,发... 在充分收集和考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以石油三维物探、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联合钻孔探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和地貌调查,研究1119年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在1119年前郭地震的影响范围内,发现一条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晚更新世活断层--孤店断裂,总长度约为66km,由两个连续性较好的弧型段组成,钻孔资料显示其上断点埋深约为24 m,存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经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1119年前郭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9年前郭地震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 震中位置 孤店断裂
下载PDF
前郭—松原区域中小震地震参数因子分析
3
作者 王岩 夏彩韵 +1 位作者 郭晓燕 贾丽华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前郭—松原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先后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地震,选取该区域周边200 km范围作为研究区域,引入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小震序列的多种地震参数计算分析,降维获取综合指数W,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前2~10个月,...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前郭—松原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先后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地震,选取该区域周边200 km范围作为研究区域,引入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小震序列的多种地震参数计算分析,降维获取综合指数W,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前2~10个月,W值通常有快速上升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与地震强度、震中距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参数 因子分析 前郭地震 松原地震
下载PDF
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宇 雷建设 +12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姗姗 孙长青 米琦 鲁明文 杜沫霏 张冰 田凡凡 何静 王健 吴宝峰 马晨 刘泽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59-4278,共20页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松原地震 前郭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宏岩 巴艳芳 刘博文 《防灾减灾学报》 2014年第3期16-19,共4页
2013年10月31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发生MS5.5、MS5.0级地震,11月22日和11月23日又分别发生MS5.3、MS5.8和MS5.0级地震,构成2013年吉林前郭5级震群,其中最大的地震为11月23日的MS5.8级地震,发震断层位于扶余-肇东断裂附近。本研究... 2013年10月31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发生MS5.5、MS5.0级地震,11月22日和11月23日又分别发生MS5.3、MS5.8和MS5.0级地震,构成2013年吉林前郭5级震群,其中最大的地震为11月23日的MS5.8级地震,发震断层位于扶余-肇东断裂附近。本研究计算前郭MS5.8级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明确前郭MS5.8级地震对周围的同震库仑应力影响;进一步计算前郭地震对周围主要断裂带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结果显示,前郭MS5.8级地震对其附近的长春-四平断裂、密山-敦化断裂带的影响是卸载的,对依兰-伊通断裂的影响是加载的,应力加载量在+0.002-0.004b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 对断层影响
下载PDF
乾安-前郭5.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盘晓东 王军亮 +3 位作者 孙旭丽 卢燕红 张晨侠 康建红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1期8-15,共8页
乾安—前郭Ms5.0级地震是吉林省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中强地震。本文从地震烈度考察、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并对此次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乾安-5.0级地震 地质构造 发震背景
下载PDF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乾安M_S4.8地震序列 被引量:7
7
作者 吕政 张京辉 +4 位作者 邵喜彬 郑双凤 刘希龙 杨海东 高金哲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10期27-32,共6页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县与乾安县之间发生4.8级地震,极震区有一定破坏,但无人员伤亡。本文对此次地震的余震监测及现场地震趋势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对3.7级余震前产生的微破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震源破裂性质对余震序列强度...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县与乾安县之间发生4.8级地震,极震区有一定破坏,但无人员伤亡。本文对此次地震的余震监测及现场地震趋势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对3.7级余震前产生的微破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震源破裂性质对余震序列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安地震 基本参数 地震序列 微破裂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林甸5.1级和乾安-前郭5.2级地震前榆树台地电场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史红军 赵卫星 +5 位作者 张振文 张可佳 李宁 梁兆军 王冲 朱伟楠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4期19-26,共8页
介绍了林甸MS 5.1地震和乾安-前郭ML 5.2地震前榆树地震台地电场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林甸Ms5.1地震 乾安-ML5.2地震 地电场异常 异常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前郭-乾安M_S5.0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洪艳 卢燕红 +3 位作者 康建红 张晨侠 刘俊清 盘晓东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3期38-44,共7页
2006年3月31日在吉林前郭-乾安发生Ms5.0地震(443°6′N,1240°3′E)。本文对震前白城、前郭、四平、敦化4个台站出现的地下流体各测项异常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吉林-乾安Ms5.0地震 地下流体 兆异常
下载PDF
应用多台和达法测定吉林省前郭地区地震的平均波速比
10
作者 孙伟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年第20期48-48,共1页
应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10年01月3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在吉林省前郭地区ML≥2.0地震的平均波速比。计算使用高质量的数字地震震相记录,在较强地震前观察到持续的低值异常现象,在时间分布上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过程,分析表明异常变化结... 应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10年01月3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在吉林省前郭地区ML≥2.0地震的平均波速比。计算使用高质量的数字地震震相记录,在较强地震前观察到持续的低值异常现象,在时间分布上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过程,分析表明异常变化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多台和达法 前郭地震
下载PDF
公元1119年2月吉林省前郭强震三要素的确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唐雅芝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根据《大金国志》记载,于公元1119年2月19日—3月19日,在吉林省前郭卡拉木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经计算、分析、综合考证,确定其震级为6(3/4)级,震中烈度为Ⅷ度。
关键词 吉林 烈度 前郭地震 历史地震
下载PDF
中国东北2次中强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1 位作者 陈章立 邵志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2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辽宁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0,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88,表明二者均表现出较强的震源机制相似性... 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2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辽宁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0,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88,表明二者均表现出较强的震源机制相似性,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条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前郭震群序列前期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5次强震发生后其值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出震源机制相似性的减弱,这对中强震群后续趋势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 前郭地震 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
下载PDF
松原地区地震发震机制与迁移特点研究
13
作者 阮庆丰 刘俊清 +3 位作者 田有 刘财 张宇 蔡宏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09-3321,共13页
本研究重新拾取震相到时,对2003—2021年松原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在松原地区获得0~20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V_(P)和V_(S)模型,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迁移与震源区速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研究重新拾取震相到时,对2003—2021年松原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在松原地区获得0~20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V_(P)和V_(S)模型,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迁移与震源区速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显示:2003—2021年松原地区地震总体沿着松原—肇东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震源区(123°E—125°E,44°N—46°N,0~15 km)的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4~0.30,平均值为0.242,低于0.3,推断震源区地壳内部几乎不存在部分熔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低P、低S波速度异常处,推测震源区下方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注入到地壳后触发了松原地区地震.研究区下方5~10 km深度现存在一条连接松原市、前郭县和长岭地区,北北东走向的S波低速带,推断松原—肇东断裂为深部流体提供了通道,控制了地震呈北北东向串珠状展布,且地震随时间具有回跳的迁移特点.根据断裂弱化模型推测松原地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但在长岭地区,小地震可能会持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区 前郭地震 地震迁移性 速度结构 发震机制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地区孤店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雷 沈军 +4 位作者 于晓辉 万永魁 尉洋 邵博 杨传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7-457,共11页
孤店断裂位于松原市西南、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内。该断裂是通过石油勘探资料解译确认的。在石油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取样测年(OSL)和地貌测量,对其活动性和附近变形带的变形量进行了计算和研究... 孤店断裂位于松原市西南、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内。该断裂是通过石油勘探资料解译确认的。在石油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取样测年(OSL)和地貌测量,对其活动性和附近变形带的变形量进行了计算和研究。关于孤店断裂得出以下结论:1)断裂呈弧形,具有逆断裂性质,在T1反射层(下白垩统嫩江组底)破裂总长度66km;2)断裂破裂段中间宽,向外延伸变窄或尖灭,根据T04反射层下白垩统嫩江组4段底界破裂情况,将该断裂分为3段;3)断裂错断上更新统底部的黄色粉土,(33.66±3.27)~50ka BP,其上部的黄褐色粉土层未错动,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4)深井子附近地貌变形9m,变形带两侧上更新统底部垂直落差约20m。另外,1119年松原地区曾发生6级前郭地震,在前人研究其发震构造的基础上,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 孤店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发震构造 1119年前郭地震
下载PDF
吉林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洪艳 高金哲 +2 位作者 卢燕红 张宇 李艳波 《防灾减灾学报》 2010年第4期30-34,共5页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吉林省西部、中部、东部及长白山火山地区的波速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西低、东高、长白山火山区最高,这对吉林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文中讨论了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发现该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下降的特征,这对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台法 波速比 乾安-前郭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