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露头技术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特征——以库车坳陷前陆区索罕村剖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曾庆鲁 张荣虎 +3 位作者 卢文忠 王春阳 张先龙 赵继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7,共8页
库车坳陷前陆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针对大北气田钻井少、井距大的特点,选取与目的层地质特征相似的典型露头剖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多方位全覆盖扫描和三维数据采集,并与... 库车坳陷前陆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针对大北气田钻井少、井距大的特点,选取与目的层地质特征相似的典型露头剖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多方位全覆盖扫描和三维数据采集,并与人工实测地质信息和分析化验资料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化地质模型,有效揭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样式包括不完全叠拼式、侧拼式和孤立式3种,由于构型样式不同,砂体间连通性存在差异;砂体具有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垂向叠加、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特点,且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比底部和上部好,且以均质的中砂岩和细砂岩为最优;伴有少量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沉积,砂体厚度和宽度与厚度比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砂岩含量高,砂体间发育稳定的条带状泥岩,砂体间并非完全连通,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露头技术 扇三角洲 砂体构型 储层模型 库车坳陷前陆区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2
作者 姜大伟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5期41-43,共3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南段 前陆区 芦山背斜 熊坡背斜 三苏场背斜 龙泉山背斜 芦山地震 河流地貌 河流阶地 冲积扇 地貌面变形 地壳缩短 变形机制 化学风化 CIA A—CN—K 重矿物
下载PDF
美国落基山前陆区风河盆地发现盖威盖尔斯(Cave Gulch)气田
3
作者 S.L.Montgomery 王传忠 +1 位作者 王常力 周惠生 《四川石油普查》 2003年第1期85-99,共15页
盖威盖尔斯气田位于怀俄明州风河盆地,拥有5千亿立方英尺到1万亿立方英尺储量,系逆冲断层下新发现的一个含气区。天然气产自多套储集层,其时代从古新世到早白垩世,下伏的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也具有含气潜能。地下钻井资料和最近的3D... 盖威盖尔斯气田位于怀俄明州风河盆地,拥有5千亿立方英尺到1万亿立方英尺储量,系逆冲断层下新发现的一个含气区。天然气产自多套储集层,其时代从古新世到早白垩世,下伏的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也具有含气潜能。地下钻井资料和最近的3D地震解释资料表明,产气构造由Owl Creek逆掩断层前缘挤离体下方的复合断背斜高部位组成。Owl Creek逆掩断层构成风河盆地北部和东侧的边界,是一个较大基底逆冲断裂带。气田气井每年产气10~30亿立方英尺,一般具有100~200亿立方英尺的储量。自1994年发现以来,该气田在古新统弗特联合(Fort Union)组和白垩系兰斯(Lance)组的最上部河流相砂岩中进行了强化开发。两个层段都显示出具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组合的特征,Lance组还具有极好的裂缝显示。气田产量受构造部位控制,兰斯组和弗特联合组产层的分布与背斜脊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断裂作用有关。由于在相对较浅地层中与逆冲断层基底有关的横向速度发生强烈的变化,因此该区精细地震解释遇到了挑战。但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可观的天然气聚集,有可能激起人们对落基山地区拉腊米隆起带的油气勘探产生新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落基山 前陆区 风河盆地 盖威盖尔斯气田 天然气聚集 地质构造 沉积史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前陆大气区基本特征及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国辉 李楠 +2 位作者 谢继容 杨家静 唐大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1,122-123,共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在前陆盆地及岩性油气藏理论指导下,进展显著,先后寻找到广安、合川、安岳等大型岩性气藏,表明具备在前陆背景下形成大气区的条件。为此,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综合研究须家河组的成藏背景、成藏...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在前陆盆地及岩性油气藏理论指导下,进展显著,先后寻找到广安、合川、安岳等大型岩性气藏,表明具备在前陆背景下形成大气区的条件。为此,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综合研究须家河组的成藏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油气富集特征及油气藏类型分布等要素,分析了须家河组前陆大气区的基本特征、气区边界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成藏标志及资源标志。结论指出:须家河组前陆大气区资源潜力大,勘探目的层除须二、四、六段的砂岩外,须一、三、五段在盆地局部地区也具勘探前景,具有多层段含气、近源聚集、多种气藏类型并存的特征,勘探应以寻找岩性气藏为主。同时还认为,四川前陆盆地在前陆隆起带天然气勘探已取得重要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前陆斜坡带是近期的重要勘探领域,前陆坳陷区是今后的重点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大气 评价 勘探有利 盆地 斜坡带 坳陷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裂缝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区索罕村露头剖面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曾庆鲁 张荣虎 +2 位作者 卢文忠 王波 王春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7-409,共13页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产能的主要因素,但井下裂缝的产状、规模和面孔率很难直接测量。通过选取与目的层地质情况相似的典型露头剖面,在人工测量、取样和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多次覆盖以获取三维点云数...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产能的主要因素,但井下裂缝的产状、规模和面孔率很难直接测量。通过选取与目的层地质情况相似的典型露头剖面,在人工测量、取样和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多次覆盖以获取三维点云数据,配合高分辨率数码照片和人工实测裂缝信息,在数据体剖面上对裂缝进行精细解释,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数字化裂缝模型和储层地质模型,更为准确地展示了研究区裂缝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为井下储层预测提供更真实的地质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3组优势倾向剪切裂缝,倾角大,延伸长度短,裂缝间距呈略正态分布。裂缝开度与产状密切相关,具有双峰特征,分别为0.2~0.4mm和0.8~1mm。横向上单组和双组优势裂缝疏密相间分布,可划分为贯穿缝带和层间缝带,其中贯穿缝带裂缝具有较大的延伸长度和间距,较小的面密度且大部分贯穿邻近泥岩,后者正好相反。定量计算了剖面上11个单砂体的裂缝面孔率,范围为0.026%~0.081%,平均为0.05%,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要好于河口坝和远砂坝。裂缝发育规模受岩性、层厚、最大古主应力和岩矿成分等多个因素控制,之间存在较好的幂指数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裂缝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野外露头 库车前陆区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气成藏特征
6
作者 关键 贾春明 +3 位作者 支东明 姚卫江 党玉芳 熊婷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78-381,共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区新近系沙湾组是寻找优质、高效石油地质储量的有利目的层。通过对已发现的沙湾组油藏特征和成藏规律分析总结,梳理出沙湾组油气成藏3个显著特征:1沙湾组稀油油藏具典型的"亮点"特征。沙湾组稀油油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区新近系沙湾组是寻找优质、高效石油地质储量的有利目的层。通过对已发现的沙湾组油藏特征和成藏规律分析总结,梳理出沙湾组油气成藏3个显著特征:1沙湾组稀油油藏具典型的"亮点"特征。沙湾组稀油油藏在地震属性剖面上具强振幅的亮点特征,该特征是目前评价沙湾组圈闭目标含油气性的最有效判别依据;2浅层油气运移通道决定了斜坡区各段沙湾组油气丰度。前陆斜坡区白垩系沉积厚度是影响浅层油气运移难易的主要影响因素,白垩系沉积厚度越薄,就越有利于浅层断裂沟通油气,沙湾组油藏成藏可能性就越大;3沙湾组稠油成藏有利区仅限于车排子凸起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斜坡 沙湾组 成藏特征
下载PDF
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方法探讨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来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贤庆 肖贤明 +6 位作者 唐永春 肖中尧 米敬奎 田辉 刘德汉 申家贵 刘金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532,共8页
阿克1气藏是塔西南前陆区喀什凹陷油气勘探上获得重大突破的工业性气藏。采用金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和GC-IRMS碳同位素测定,结合运用GOR-ISOTOPEKINETICS专用软件,推导出了塔西南前陆区烃源岩(煤和泥岩)热解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 阿克1气藏是塔西南前陆区喀什凹陷油气勘探上获得重大突破的工业性气藏。采用金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和GC-IRMS碳同位素测定,结合运用GOR-ISOTOPEKINETICS专用软件,推导出了塔西南前陆区烃源岩(煤和泥岩)热解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该区侏罗系煤、侏罗系泥岩和二叠系泥岩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25.86kJ/mol、194.03kJ/mol和223.45kJ/mol,甲烷(12CH4)的指前因子各为1.00×1014s-1、1.00×1013s-1、1.00×1014s-1。在此基础上,利用碳同位素动力学计算结果,并结合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了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来源,为天然气定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阿克1气藏天然气为烃源岩过成熟阶段的烃产物,属于混源气,主要捕获了Ro为2.0%~3.6%阶段的天然气;其气源区包括喀什凹陷中心和阿克1井推覆体下盘,主力气源岩是石炭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动力学 热解实验 烃源岩 气源 前陆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靖舟 罗继红 +1 位作者 时保宏 庞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1-316,共6页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 ,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 ,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 3个成藏子系统 ,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 ,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 ,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 3个成藏子系统 ,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生油藏成藏系统。塔中成藏系统可分为中央断垒带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和塔中北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系统 ,后者又包括奥陶系垂向运移成藏系统与石炭系侧向运移成藏系统。库车前陆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单斜带近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中部前陆逆冲带近源—自源超压—常压封闭—开放型成藏系统以及轮台凸起近源—远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成藏系统 油气地质 克拉通 前陆区
下载PDF
西华力克盆地的油气前景
9
作者 谭云冬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2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西华力克盆地 油气 喜马拉雅山麓 冲断褶皱带 半岛地盾北缘 稳定前陆区
原文传递
The structure of Circum-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and the large gas provinces 被引量:15
10
作者 JIA ChengZao LI BenLiang +1 位作者 LEI YongLiang CHEN Zhu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53-1863,共11页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Cenozoic Tethys ocean caused the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of Eurasia-Indian Plates, resulting in the lower crust thickening, the upper crust thrusting, and the Qinghai-Tibet uplifting, and...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Cenozoic Tethys ocean caused the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of Eurasia-Indian Plates, resulting in the lower crust thickening, the upper crust thrusting, and the Qinghai-Tibet uplifting, and forming the plateau landscape. In company with uplifting and northward extrud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ontract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s persistently spread outward, building a gigantic basin-range system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system is herein termed as the Cir- cure-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in which the global largest diffuse and the most energet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 mations were involved, and populations of inheritance foreland basins or thrust belts were developed along the margins of an- cient cratonic plates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cratonic amalgamation, crust differentiation, orogen rejuvenation, and basin sub- sidence.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tectonic units in the 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which are the reactivated an- cient orogens,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s, and the miniature cratonic basins. The Circum-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is a gigantic deformation system and particular 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and is comparable to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system, northward and eastward developments of thrust deformations exhibit an arc-shaped area along the Kunlun-Altyn-Qilian-Longmenshan mountain belts, and further expand outward to the Altai-Yinshan-Luliangshan- Huayingshan mountain belts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sustained collision of Indo-Asia. Intens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s lead ancient orogens to rejuvenate, young foreland basins to form in-between orogens and cratons, and thrusts to propagate from orogens to cratons in successive order. Driven by the Eurasia-Indian collision and its far field effects, both deformation and basin-range couplings in the arc-shaped area de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When a single basin-range unit is focused on, deformations become younger and younger together with more and more simple structural styles from piedmonts to craton in- teriors. In the Circum-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it presents three segmented tectonic deformational patterns: prop- agating in the west, growth-overthrusting in the middle, and slip-uplifting in the east.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wo tectonic units, both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s and the Cenozoic foreland thrust bel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hydrocarbon in cen- tral-western China is preserved mainly in the Paleozoic cratonic paleo-highs and the Meso-Cenozoic foreland thrust belts, to- gether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hras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ut late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Himalayan movement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tectonic domain natural gas resour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