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8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术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宋云飞 高超 +7 位作者 赵岩 李洪稳 李杨 安秀虎 吴锡金 王莹 杨树源 杨新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左侧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并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 目的观察并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左侧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并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显微镜下完全切除颈动脉增生斑块,病理结果回报: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术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后随访4年,肝功能正常,颈动脉狭窄未复发。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肝移植术后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中操作安全,手术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肝移植
下载PDF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于瑶 陈会校 +3 位作者 李娟 柴巧英 张巍 韩继如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M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0例,均在内膜剥脱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MI... 目的探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M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0例,均在内膜剥脱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MI分为MI组(n=39)和无MI组(n=10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风险预测临床效能,并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间关系。结果140例患者术后7 d内发生MI共39例,发生率为27.86%;MI组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为(56.31±6.82)%,低于非MI组,MI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为(2.27±0.44)μg/L,高于非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LVEF和术后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I是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LVEF用于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风险预测约登指数高于术后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I;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均与入院时LVEF水平呈负线性相关(P<0.05)。结论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后MI发生与入院时LVEF和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密切,其中入院时LVEF具有更佳术后MI发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内膜剥脱术 心肌梗死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中的应用
3
作者 闫宏旭 安乾 +3 位作者 王梦宇 胡昕涛 殷向阳 王兵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索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 目的探索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应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6例行CEA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SEP、EEG、SP和TCD监测并设定预警标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26例患者发生多参数监测预警34次,其中SEP预警7次、EEG预警8次、SP预警10次、TCD预警9次。3例患者在升压后未解除预警而使用转流管。术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颅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术侧颈动脉均通畅,均无新发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患者术后mRS评分0分21例,1分4例,2分1例。结论对于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CEA术中多参数监测可更准确地评估术中脑血流状态,指导转流管的合理使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残端压 体感诱发电位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转流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调整的5年预算影响分析
4
作者 方晢伊 刘瑾瑜 黄葭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收集全国和4个样本省市的医保患者人数、治疗成本、市场份额变动等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5—7月。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价格提升后,5年内将令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总支出减少14317.62万元;样本省市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式价格提升幅度越高,医保基金总支出的下降幅度越大。术式市场份额对医保基金总支出的影响最大。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价格提升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并降低5年内医保基金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狭窄 预算影响分析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5
作者 铁江辉 马琳 李庆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颈动脉狭窄再通率、围术期并发症事件及随访1年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再通率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末次随访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应用有较高的再通成功率,且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风险偏低,对于患者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颅外颈动脉狭窄 临床效果
下载PDF
TCD脑血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指导血压调控的应用
6
作者 王彦 李俊青 +4 位作者 郭全周 刘红霞 宋志俊 李丹 苗振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41岁;糖尿病10例,高血压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级30例,Ⅲ级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段控制血压,研究组根据TCD脑血流参数指导调节血压。术中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有创动脉压力并对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监测。记录两组各个时刻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及外周有创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统计术中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次数及术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硝酸甘油、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于对照组[(34.87±10.27)μg vs(48.56±6.92)μg、(15.97±4.54)μg vs(24.15±3.99)μg。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9.40%。P<0.05)。在T00、T0、T3和T4时,两组间Vm值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研究组Vm值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1:(38.87±6.19)cm/s vs(44.42±4.16)cm/s,(119.84±8.12)mmHg vs(150.78±6.51)mmHg;T2:(29.46±4.58)cm/s vs(34.94±3.64)cm/s,(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其中两组患者在T2时Vm值显著下降[(29.46±4.58)cm/s vs(34.94±3.64)cm/s。P<0.05],收缩压值显著上升[(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 20.90%。P<0.05)。研究组CEA后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改变或术后再狭窄<50%、50%~69%和继发血栓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1.94%、2.86%vs 13.43%、1.43%vs 8.96%、0.00%vs 5.97%。P<0.05)。结论TCD监测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对CEA麻醉中血压的调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实现血压个体化调控,提高血压调控准确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系统 中监测 脑血流 血压个体化调控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秦跃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因素。结果发生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手术部位、颈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使用转流管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是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郭长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28-32,共5页
目的探究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实施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 目的探究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实施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5.10±2.54)d、术后疾病恢复时间(13.35±2.47)d均短于对照组的(8.12±6.23)、(61.02±5.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躯体、环境、心理评分分别为(27.55±5.18)、(25.36±5.41)、(24.67±5.43)、(24.14±5.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8.20±4.26)、(17.25±4.11)、(17.28±4.14)、(17.2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对其临床疗效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意义重大,同时能够缩短疾病治疗所用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方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溃疡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 疗效
下载PDF
超声颈丛阻滞结合气管插管对内膜剥脱术患者脑保护作用
9
作者 郭全周 胡丽英 +2 位作者 王凯 魏玲 林国兴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结合气管插管全麻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患者脑组织代谢、氧化应激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3d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结合气管插管全麻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患者脑组织代谢、氧化应激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3d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血清SOD和TAC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血清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结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纠正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组织代谢,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氧化应激 脑组织代谢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对比研究
10
作者 宋亚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PCAS)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2-06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中、重度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CEA组和PCAS组...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PCAS)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2-06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中、重度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CEA组和PCAS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和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EA组的住院费用低于P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和PCAS治疗中、重度CAS的临床效果相当,但CEA术无需特殊医疗设备和耗材,住院费用少于PCAS,尤其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
下载PDF
果酸化学剥脱术联合粉刺清除术对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治疗效果及预防反复情况分析研究
11
作者 蒋婵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54-0057,共4页
探讨寻常型痤疮应用果酸化学剥脱术的临床效果及预防反复状况,为日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共计44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源自2022.1~2023.6本院接诊,以乱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粉刺清除术)、研究组(22例,果酸化学剥脱术联... 探讨寻常型痤疮应用果酸化学剥脱术的临床效果及预防反复状况,为日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共计44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源自2022.1~2023.6本院接诊,以乱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粉刺清除术)、研究组(22例,果酸化学剥脱术联合粉刺清除术),就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45d及60d皮损数量研究组逐步减少,且减少幅度较对照组大,研究组复发风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中度(Ⅰ、Ⅱ级)寻常型痤疮患者应用果酸化学剥脱术联合粉刺清除术具有积极意义,其可有效提高改善皮损情况,并且降低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酸 寻常型痤疮 化学剥脱术 复发状况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调控机制探讨
12
作者 薛金磊 聂云龙 +1 位作者 张乐 郑晨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对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签法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0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分成两组(各52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对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签法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0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分成两组(各52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麻醉,研究组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脑氧代谢、脑血管动力学、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脑血管动力学:研究组患者术后早期舒张压与临界压差(DP)、外周阻力(R)、脉搏波波速(Wv)低于常规组,平均血流量(Qmean)及平均流速(Vmean)高于对照组,脑氧代谢:研究组患者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氧含量差(DajvO_(2))低于常规组,脑氧摄取率(COER)、颈内静脉球血氧含量(CjvO_(2))、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_(2))高于常规组,血清炎性因子:研究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3 (IL-13)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过程中采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患者脑氧代谢,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脑的同时不增加麻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右美托咪定 脑氧代谢 血流动力学 血清炎性因子
下载PDF
980 nm激光静脉内热消融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何刚 《大医生》 2024年第6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980 nm激光静脉内热消融术(EVTA)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HSL)治疗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苏州平江医院收治的80例VVL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VTA组(42... 目的探讨980 nm激光静脉内热消融术(EVTA)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HSL)治疗下肢静脉曲张(VVLE)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苏州平江医院收治的80例VVL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VTA组(42例,接受980 nm激光EVTA治疗)与HSL组(38例,接受HS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14(CIVIQ-14)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大隐静脉主干闭合率均为100%。EVTA组患者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低于HSL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HSL组,术后使用止痛药占比低于HSL组,恢复日常生活所需时间短于HSL组(均P<0.05)。两组患者VCSS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239.687,P_(时间)<0.05;F_(组间)=943.705,P_(组间)<0.05;F_(交互)=638.073,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VCSS低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且EVTA组低于HSL组(P<0.05);两组患者CIVIQ-14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186.745,P_(时间)<0.05;F_(组间)=357.214,P_(组间)<0.05;F_(交互)=246.369,P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IVIQ-14评分高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高于术前,且EVTA组高于HSL组(P<0.05)。EVT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HSL组(P<0.05)。结论980nm激光EVTA治疗VVLE患者可降低疼痛程度,且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0nm激光 静脉内热消融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下肢静脉曲张
下载PDF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评价
14
作者 何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15-0017,共3页
进一步比对研讨针对静脉曲张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研讨分析目标主要以2014年9月-2022年11月100例静脉曲张病人为主,比对探讨不同疗法的临床效果评价。依托随机分组法,50例观测组病人应用大隐静脉剥脱方案,5... 进一步比对研讨针对静脉曲张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研讨分析目标主要以2014年9月-2022年11月100例静脉曲张病人为主,比对探讨不同疗法的临床效果评价。依托随机分组法,50例观测组病人应用大隐静脉剥脱方案,50例干预组病人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方案,探究分析观测组和干预组100例临床效果评价、临床并发症(胫前皮肤麻木、皮下淤血、切口感染、皮下硬结)、手术临床指标;结果 50例应用大隐静脉剥脱方案的观测组病人临床效果评价,不及50例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方案的干预组病人,而临床并发症、手术临床指标用时(110.69±1.76)ml、(90.35±0.46)min、(3.38±0.04)d、(6146.85±0.46)元、(8.36±0.46)d,多于50例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方案的干预组病人(46.39±2.49)ml、(43.68±2.48)min、(1.93±0.12)d、(4369.38±0.46)元、(3.35±1.11)d(P<0.05)(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静脉曲张病人提高临床效果评价,降低临床并发症,缩短手术临床指标用时有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静脉曲张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朱金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53-0056,共4页
探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3年10月的19例我院收治的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手术耗时、住院费用、住院的时间、并发症发... 探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3年10月的19例我院收治的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手术耗时、住院费用、住院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指标、生存质量。结果 19例患者有12例治愈,7例显效,总有效率是100%。治疗后,手术耗时89.15±23.57min、住院的时间7±1.5d。住院费用1.56±0.23万元。并发症当中,有脑过渡灌注综合征1例。手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指标、生存质量优于手术前,P<0.05。结论 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手术后恢复快,可有效改善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硬化性狭窄 效果
原文传递
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山峰 王翠 +2 位作者 赵峰 何运良 鄂亚军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96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96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清可溶性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67%比10.42%,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可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颅神经损伤程度,调节血小板功能,抑制炎性因子表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阿司匹林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颅神经损伤 血小板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无前后交通支代偿且无转流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一例报告
17
作者 阚敏慧 赵萌 +3 位作者 肖玮 徐娜 冯鲲鹏 王天龙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患者男,67岁,64 kg,因“发作性右下肢乏力5个月,加重25 d”于2022年4月27日以“左侧颈动脉球部重度狭窄”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史:血栓通针过敏史,高脂血症病史,否认脑梗死病史;吸烟40余年(20支/d),已戒烟25 d,饮酒40余年(100... 患者男,67岁,64 kg,因“发作性右下肢乏力5个月,加重25 d”于2022年4月27日以“左侧颈动脉球部重度狭窄”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史:血栓通针过敏史,高脂血症病史,否认脑梗死病史;吸烟40余年(20支/d),已戒烟25 d,饮酒40余年(100 ml/d)。患者于5个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且持续10余秒后自行完全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MRI未见脑梗死,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丁钙片治疗;25 d前再次出现右下肢乏力,伴言语不利,持续约10 s后自行完全缓解;4月5日头颅MRI提示左侧顶叶急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言语不利 头颅MRI 麻醉管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交通支 阿司匹林肠溶片 重度狭窄
原文传递
丁苯酞联合醒脑静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其脑氧代谢、氧化应激的影响
18
作者 陈欢 司海超 +3 位作者 马新强 刘远征 柳雨 司小萌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7期1462-1465,1475,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醒脑静联用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氧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醒脑静联用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氧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行围术期常规处理,对照组手术前应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均在术后7 d停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脑血流指标[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平均流速(Average velocity,MV)],脑氧代谢指标[静脉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in venous blood,SjvO_(2))、颈动静脉氧含量差值(Cerebral arterio-jugular 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Ca-jvO_(2))]、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结果术后7 d内观察组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2.94%(1/34)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7.65%(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和T2时EDV、PSV及MV均较T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T1、T2及T3时EDV、PSV及M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和T2时SjvO_(2)均较T0降低,Ca-jvO_(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T1、T2及T3时SjvO_(2)明显高于对照组,Ca-jvO_(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和T2时SOD均较T0降低,MD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T1、T2及T3时SOD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与醒脑静注射液联用能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调节患者的脑血流量,纠正脑氧代谢失衡,改善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醒脑静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高灌注综合征 脑氧代谢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廉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BI评分,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治疗费用,效果优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住院时间 并发症 治疗费用
下载PDF
静脉降压药物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影响
20
作者 都丽萍 赵琳婧 +1 位作者 来志超 刘暴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65-269,286,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静脉降压药物对围手术期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72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静脉降压药...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静脉降压药物对围手术期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72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静脉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将68例术前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分为单药组(n=35)和联合用药组(n=33),比较不同静脉降压药物对术中全身麻醉拔管前、术后第1天清晨血压的影响,分析CEA术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颈动脉狭窄、高脂血症、术前血压控制不良、术中全身麻醉拔管前血压控制不良均可能是CEA术后发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术前血压控制不良、术中全身麻醉拔管前血压控制不良均是CEA术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单药组患者组内术中全身麻醉拔管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的术后血压明显低于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联合用药组患者组内术中全身麻醉拔管前、术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前血压控制不良患者术中静脉降压药物单独与联合使用的降压效果相当,其中,术中单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后,患者的术后血压优于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静脉降压药物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