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剑叶形态与稻米粒形QTL分析及相应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16
1
作者 邵高能 唐绍清 +3 位作者 罗炬 焦桂爱 唐傲 胡培松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6-22,共7页
利用D50/HB277衍生的由190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对剑叶形态及稻米粒形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上述性状29个QTL,分布于除第2和第11染色体以外的其它所有染色体,其中6个QTL在两种环境中同时被检测... 利用D50/HB277衍生的由190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对剑叶形态及稻米粒形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上述性状29个QTL,分布于除第2和第11染色体以外的其它所有染色体,其中6个QTL在两种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且贡献率大于10%。第1、4和7染色体分别存在控制剑叶面积、剑叶宽度及稻米粒形等性状且贡献率较大的QTL区间,同时在上述区间还存在控制其它多个性状,表现为QTL成簇分布,并以此筛选了3个剩余杂合体,作为相关基因遗传分解、精细定位、克隆及分子设计育种的候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座位 剩余合体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被引量:15
2
作者 杜景红 樊叶杨 +1 位作者 王磊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和杂合型材料20株。种植这3套近等基因系材料,考查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经应用目标区间内等位基因效应分析和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分解出3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和2个控制单株产量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物理距离为0.66~2.49Mb的区间中,全部表现为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除qNFGP6-1来自父本密阳46外.其余均来自母本珍汕97B。提出了构建新型遗传材料,提高水稻QTL精细定位效率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产量性状 水稻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先富 刘文强 +6 位作者 潘孝武 董铮 刘三雄 刘利成 阳标仁 盛新年 李小湘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1-5,共5页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 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 RHL1030 (F;)为材料,遗传分析 RHL1030 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 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 RHL1030 (F;)为材料,遗传分析 RHL1030 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应用SSR标记检测,从RHL1030衍生群体筛选杂合区间分别为RM3411-RM11782和RM6703-RM1198的两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2个F;群体,验证并界定株高 QTL 在 RM6703-RM1198 区间。从 RM6703-RM1198 区间分离群体筛选 RM6703-RM8085 区间杂合的3个单株和RM5389-RM1198区间杂合的1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4个F;群体,从群体中分别筛选母本纯合型、父本纯合型和杂合型单株各 40 株构成近等基因系进行方差分析,最终界定株高 QTL 在RM11782-RM5389 区间,物理位置 34.17M~35.73 Mb。本研究定位到一个新的控制株高 QTL,为改良水稻株型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株高 水稻 数量性状位点
原文传递
小麦剩余杂合体株高的基因定位
4
作者 张俊杰 吉万全 +2 位作者 张耀元 张宏 陈春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为挖掘小麦矮秆基因,以矮秆小麦品种品冬34和高秆小麦品种Warra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F7:8筛选出一个株高性状分离的剩余杂合体。利用BSR-seq技术对该剩余杂合体分离的高株与矮株纯系分别混池测序,进行株高位点的初... 为挖掘小麦矮秆基因,以矮秆小麦品种品冬34和高秆小麦品种Warra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F7:8筛选出一个株高性状分离的剩余杂合体。利用BSR-seq技术对该剩余杂合体分离的高株与矮株纯系分别混池测序,进行株高位点的初步定位。结果表明,与株高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位于7B染色体687~689 Mb处,该区段内有18个候选基因。其中,TraesCS7B02G419700和TraesCS7B02G420400既参与代谢过程,又参与小麦茎的生长发育;而TraesCS7B02G418900、TraesCS7B02G419000、TraesCS7B02G419600和TraesCS7B02G420000虽在茎中表达,却未参与相关代谢过程。这6个基因特别是TraesCS7B02G419000和TraesCS7B02G420400可作为调控株高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剩余合体 株高 BSR-seq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粒重粒形QTL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安东 孙志超 +5 位作者 朱玉君 张荟 牛小军 樊叶杨 张振华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目的】粒重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由大量数量性状座位(QTL)控制,其作用变异极大,但以往研究主要着眼于效应大的QTL。本研究在剔除主效QTL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微效粒重粒形QTL分析。【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原群体挑选... 【目的】粒重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由大量数量性状座位(QTL)控制,其作用变异极大,但以往研究主要着眼于效应大的QTL。本研究在剔除主效QTL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微效粒重粒形QTL分析。【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原群体挑选出1个剩余杂合体单株,构建了在主效QTL区间纯合、在其余区域中13个区间分离的群体,种植于浙江杭州和海南陵水,测定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结果】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检测到22个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的12个区间,其中,10个区间在两地均呈显著作用,2个区间仅在杭州试验中呈显著作用。进一步从该群体筛选出1个只在其中4个QTL区间杂合的单株,自交构建分离群体,验证了这4个区间对粒重粒形的效应。【结论】排除主效QTL有利于提高微效粒重粒形QTL的检测功效;虽然微效QTL可能易受环境和遗传背景影响,但仍可具有稳定表现。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粒重粒形QTL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座位 千粒重 粒形 剩余合体 水稻
下载PDF
大白菜InDels标记开发及其在剩余杂合体鉴定中的应用
6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5期228-228,共1页
大白菜(Brassicarapassp.pekinensis)参考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及测序成本的降低为大规模开发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提供了可能。该研究以性状差异明显的大白菜自交系Hel02与06-247为亲本,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 大白菜(Brassicarapassp.pekinensis)参考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及测序成本的降低为大规模开发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提供了可能。该研究以性状差异明显的大白菜自交系Hel02与06-247为亲本,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标记开发和验证工作。二者测序深度分别为10×和8X,经筛选共获得330218个InDels差异位点,出现频率为1.2个/kb,其中有ll238个差异位点位于编码区,包括5184个差异基因,每个基因平均包含2.2个差异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开发 大白菜 标记 合体 基因组序列 应用 鉴定 剩余
下载PDF
小麦Glu-1D位点HMW-GS近等基因系创制及对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蒋云 张连全 +7 位作者 郝明 范超兰 甯顺腙 姜博 杨苗苗 张洁 吕季娟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987,1007,共8页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因系蜀麦1764A(具有5+10)和蜀麦1764B(具有2+12)。【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表明,二者主要的遗传差异位于1D染色体的403~414 MB区间,且该区间包含了Glu-D1位点。四川省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表明,二者的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差异,能够排除田间性状差异对品质分析带来的干扰。品质参数分析表明,5+10和2+12亚基差异不会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前者提高了面筋强度、降低了延伸性。对于面包和馒头品质,5+10亚基优于2+12亚基。但是,对于面条品质,2+12亚基优于5+10亚基。5+10和2+12亚基差异没有影响饺子和饼干的加工品质。【结论】在面包和馒头品质改良中应采用5+10亚基,但是在面条小麦育种中应优先采用2+12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加工品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簇的分解 被引量:13
8
作者 杜景红 樊叶杨 +1 位作者 吴季荣 庄杰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9-945,共7页
【目的】将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产量性状QTL分解到更小的区间中。【方法】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筛选到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的剩余杂合体,衍生了一个由221个株系组成的F2:3群体,种植于海南和浙江两地,考察每株... 【目的】将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产量性状QTL分解到更小的区间中。【方法】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筛选到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的剩余杂合体,衍生了一个由221个株系组成的F2:3群体,种植于海南和浙江两地,考察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建立SSR标记连锁图,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检测QTL。【结果】在所分析的6个性状中,除穗数外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目标区间均检测到QTL,分别座落于目标区域中3个以上的不同区间中,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3%~35.2%;控制产量构成因子的QTL基本以加性作用为主,但3个单株产量QTL的显性度分别为1.65、0.84和0.42。【结论】目标区间存在3个以上的产量性状QTL,且同一区间控制不同性状的QTL、不同区间控制同一个性状的QTL在遗传作用模式、效应方向和效应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产量性状 剩余合体(rhl) 数量性状座位(QTL) 第6染色体短臂
下载PDF
利用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进行大豆开花期QTL的验证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13
9
作者 苏成付 卢为国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2-341,共10页
以成熟期V组的Essex为母本,Ⅱ组的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114个单株的BC1Fl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采用WinQTLCart2.5,IciMapping2.0,MapQTL5.0以及QTLnetwork2... 以成熟期V组的Essex为母本,Ⅱ组的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114个单株的BC1Fl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采用WinQTLCart2.5,IciMapping2.0,MapQTL5.0以及QTLnetwork2.0共4种软件的6种遗传统计模型对BC1F3家系的开花期表型数据,共检测到9个控制开花期的QTL.6个能被至少两种模型检测到;3个只被一种模型检测到,其中Flwdt7定位在C2连锁群的SaR643和Sat213之间,置信距33.8cM,贡献率11.0%.为验证此结果,从BC1F5家系中选择该区间附近标记杂合单株,经自交建立5个剩余杂合系(RHL),分别在7个位点上有分离.在检测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后将分离位点相同的合并,采用JoinMap3.0构建该区段子图谱.用QTLnetwork2.0NWIM将Flwdt7定位在邻区间Satt277~Satt489,离两侧标记的距离分别为1.40和0.45cM,置信距缩短为2.7cM,贡献率上升为36.8%.再用RHL标记等位变异分组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目标区间近等基因系分析等方法验证了该结果.多种模型全基因组QTL初扫描基础上的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定位是一种有效的精细定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回交家系 剩余合系(rhl) SSR标记 开花期 QTL精细定位
原文传递
一个控制水稻株高QTL qPH3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炬 邵高能 +5 位作者 魏祥进 陈明亮 唐绍清 焦桂爱 谢黎虹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2,共6页
利用D50/HB27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株高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6个控制株高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1、2、3、4、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的QTL qPH3效应较大,在两种环境条件均能稳定表达... 利用D50/HB27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株高进行QTL分析。在杭州和海南两种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6个控制株高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1、2、3、4、6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的QTL qPH3效应较大,在两种环境条件均能稳定表达且贡献率分别为16.52%和16.60%。进一步筛选获得1个剩余杂合体,对其衍生的RHL-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其qPH3检测贡献率达76.13%。通过后代验证,最终将其锁定于标记RM16211和RM16237之间物理距离约204kb区域内。这将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株高 数量性状座位 剩余合体
下载PDF
水稻色素原基因C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方军 樊叶杨 +1 位作者 杜景红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458,共5页
应用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衍生材料,针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色素原基因C的可能位置,筛选到在C基因周围区间呈不同基因型组合的7个剩余杂合体,收获种子建立F2∶3群体。在各个植株上,稃尖颜色和叶鞘颜色的表现完全相同。通过各个群体... 应用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衍生材料,针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色素原基因C的可能位置,筛选到在C基因周围区间呈不同基因型组合的7个剩余杂合体,收获种子建立F2∶3群体。在各个植株上,稃尖颜色和叶鞘颜色的表现完全相同。通过各个群体颜色表现与原剩余杂合体基因型的比较,将C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RM314与RM253之间。在该基础上,应用两个分离群体共1279个样本,经标记检测和连锁分析,进一步将C基因定位于RM111和RM253之间,与RM111和RM25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4 cM。最后,应用区间内的另外6个微卫星标记和1个源于C基因候选基因OsC1的标记,检测在RM111-C基因-RM253区间内发生了重组的22个个体,将C基因定位于一个大小为59.3 kb、涵盖C基因候选基因OsC1座位的区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原基因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 剩余合体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粒长和粒宽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守武 樊叶杨 +1 位作者 杨长登 李西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471,共7页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98-RM5359、RM10435-RM259和RM10381-RM243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查其粒长和粒宽。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W-1)界定于437.5kb的RM10390-RM1344区间和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表明qGL-1和qGW-1是紧密连锁的不同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形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 精细定位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谷壳硅含量QTL的分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季荣 范方军 +2 位作者 杜景红 樊叶杨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报道了水稻谷壳硅含量QTLqHUS6的分解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qHUS-6区域,应用在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分离、背景基本纯合的F2:3群体,将qHUS-6分解为2个QTL;其中,qHUS-6-1位于目标区间的上部,qHUS-6-2位于下部。同时,筛选出在目... 报道了水稻谷壳硅含量QTLqHUS6的分解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qHUS-6区域,应用在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分离、背景基本纯合的F2:3群体,将qHUS-6分解为2个QTL;其中,qHUS-6-1位于目标区间的上部,qHUS-6-2位于下部。同时,筛选出在目标区间内携带更小杂合片段的3个单株。其中,2株覆盖qHUS-6-1区间,各自交产生了1个F2:3群体,应用这2个群体将qHUS-6-1定位于RM510和RM19417之间约147.0kb的区间内;另1株覆盖qHUS-6-2区间,自交产生了1个F2:3群体,从中挑选出在qHUS-6-2区间具有不同基因型组成的5套F3株系,将qHUS-6-2分解为qHUS-6-2a和qHUS-6-2b,分别位于RM19706-RM19795和RM314-RM19665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剩余合体 谷壳硅含量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樊叶杨 程式华 +1 位作者 范方军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QTL) 剩余合体 每穗实粒数 每穗颖花数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株高及产量性状QTL的分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占小登 樊叶杨 +2 位作者 程式华 庄杰云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对产量性状遗传具有重要作用的区间RM587-RM19715,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到1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获得一个由195个个体组成的F2群体,检测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经分析,在目标区间的上... 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对产量性状遗传具有重要作用的区间RM587-RM19715,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到1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获得一个由195个个体组成的F2群体,检测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经分析,在目标区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检测到1个QTL簇,分别对除单株穗数以外的产量性状因子具显著作用,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0%~55.5%。将第6染色体上的产量性状QTL分解到更小的区间中,为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性状 株高 数量性状座位 剩余合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株高QTL qPH6-1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鲍钱江 樊叶杨 +4 位作者 於卫东 陈忱 范方军 杜景红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0-474,共5页
应用衍生于水稻剩余杂合体的分离群体,开展株高QTL的检测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约7.3 Mb区间分离、背景基本纯合的F2:3群体,种植于海南、浙江两地,检测到2个控制株高的QTL;然后,针对两地间作用稳定的qPH6-1,筛选出3个... 应用衍生于水稻剩余杂合体的分离群体,开展株高QTL的检测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约7.3 Mb区间分离、背景基本纯合的F2:3群体,种植于海南、浙江两地,检测到2个控制株高的QTL;然后,针对两地间作用稳定的qPH6-1,筛选出3个杂合区间缩小且呈阶梯状排列的单株,衍生F2群体,进一步验证了qPH6-1的作用,并将其界定于距离为96.4 kb的SSR标记RM3414和RM19417之间;最后,应用分离区间进一步缩小且呈阶梯状排列的3个F2群体,将qPH6-1定位于距离为51.7 kb的STS标记Si2925和SSR标记RM19417之间。基因组位置比较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所有已定位或克隆的水稻矮秆、半矮秆基因均非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数量性状基因座 精细定位 剩余合体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定位及qTGW1.2/qGL1.2的验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成兴 张华丽 +4 位作者 戴冬青 吴明月 梁敏敏 陈俊宇 马良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9-372,共14页
【目的】粒重粒形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开展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初步定位,并对新鉴定的第1染色体长臂qTGW1.2/qGL1.2区间进行验证,旨在进一步揭示水稻粒重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大粒的FM9为父本,小粒的... 【目的】粒重粒形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开展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初步定位,并对新鉴定的第1染色体长臂qTGW1.2/qGL1.2区间进行验证,旨在进一步揭示水稻粒重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大粒的FM9为父本,小粒的EFT为母本,配组衍生遗传群体,先后获得包含277个株系的F2:3群体和21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测定千粒重、粒长和粒宽,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初定位;针对新鉴定的qTGW1.2/qGL1.2区间,筛选2个剩余杂合体单株,自交衍生分离群体,开展QTL效应验证。【结果】初定位分析共检测到35个调控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QTL,其中,11个能同时在两个群体中被检测到,18个仅在F2:3群体中被检测到,6个仅在RIL群体中被检测到;应用两个剩余杂合体衍生的两套分离群体验证了新鉴定的qTGW1.2/qGL1.2区间对千粒重和粒长的效应,并观察到颖壳细胞长度的显著变化。通过qPCR分析,观察到与细胞周期、生长素代谢和粒形相关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初步定位的35个QTL以及验证的qTGW1.2/qGL1.2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水稻粒重粒形的遗传控制基础,也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重 粒形 QTL 剩余合体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千粒重QTL的遗传分解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守武 杨长登 +2 位作者 樊叶杨 庄杰云 李西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89-1394,共6页
千粒重是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和改良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千粒重QTLqTGWT1-1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分别在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而背景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RHL... 千粒重是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和改良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千粒重QTLqTGWT1-1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分别在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而背景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RHL),衍生两个F6群体.对千粒重QTL进一步分析,在初定位的QTLqTGWT1-1所在区间检测到两个效应大小相近、方向一致的紧密连锁QTLGw1-1和Gw1-2.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一个RHL衍生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81~RM243。RM10435~RM259和RM10398~RM5359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察其千粒重.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千粒重QTLGw1—1和Gw1-2分别界定于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和308.5kb的RM10404-RM1344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两个QTL之间表现为积加作用.这两个QTL的遗传分解为其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第1染色体短臂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QTL 千粒重
原文传递
水稻硅含量QTL qHUS6.1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俊义 吴季荣 +2 位作者 王凯 樊叶杨 庄杰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302-2306,共5页
硅是水稻的有益元素之一.针对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的谷壳硅含量QTLqHUS6.1,从前期建立的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自交后代中,经目标区间的13个SSR标记检测,挑选出杂合区间彼此交迭的3个剩余杂合体,构建了3套近等基因系.在田间种植条件下,... 硅是水稻的有益元素之一.针对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的谷壳硅含量QTLqHUS6.1,从前期建立的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自交后代中,经目标区间的13个SSR标记检测,挑选出杂合区间彼此交迭的3个剩余杂合体,构建了3套近等基因系.在田间种植条件下,测量成熟后水稻谷壳、剑叶和茎秆的硅含量.表型分布和方差分析结果都显示,异质区间为RM19410~RM5815的近等基因系具有显著的基因型效应,而异质区间为RM4923~RM19410和RM19417~RM204的近等基因系未呈显著变异.经比较,将qHUS6.1定位在RM19410和RM19417之间约64.2kb,含9个候选基因的区域内,该QTL作用较强且同时控制水稻谷壳、剑叶和茎秆硅含量,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父本密阳46,总体上呈加性遗传.本研究为qHUS6.1的克隆奠定了基础,并为QTL精细定位材料的构建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含量 QTL 精细定位 剩余合体 近等基因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