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0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1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2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3
作者 李彬文 仲晓宁 +2 位作者 薛鹏 许维娜 石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212-214,共3页
我国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期,这导致了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同时,探明了新出现的石油后,其中低渗透和稠油储量在发现的石油中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储存的石油和一些新出现的石油量都比较少,都无法按照计划使用,而且储存的... 我国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期,这导致了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同时,探明了新出现的石油后,其中低渗透和稠油储量在发现的石油中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储存的石油和一些新出现的石油量都比较少,都无法按照计划使用,而且储存的石油品质也逐年变差。“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在我国的注水开发油田中问题较大。这包括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并且无法大规模的进行油田开采,开采的石油数量达不到要求,所以为了提高开采石油数量,就要推动研究剩余油技术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技术 研究现状 发展探析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分布规律研究——以江苏油田S区块为例
4
作者 徐伟 王智林 +1 位作者 张建宁 黄耀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下降较快以至停采,对停采的高含水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可以有效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平板物理模拟实验,利用含油饱和度场分布对剩余油二次富集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下降较快以至停采,对停采的高含水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可以有效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平板物理模拟实验,利用含油饱和度场分布对剩余油二次富集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高部位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其主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剩余油受到残余阻力压差以及渗吸的作用,二次富集主要分布在注采连线的周边以及渗透率较低的高部位地区。确定了影响剩余油二次聚集的影响因素及技术界限值,即油藏满足停采时间超过36个月,地层倾角大于20°,平面渗透率级差大于2,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等条件可开展油田高含水停采油藏二次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二次聚集 平板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远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黄骅坳陷NS断块为例
5
作者 孟庆龙 成亚斌 +3 位作者 滕菲 李健 吴刚 赵林丰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66-76,共11页
【研究目的】我国东部油田普遍进入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控制形成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挖潜的主要目标。开展藏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可有效提升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方法】以黄骅坳... 【研究目的】我国东部油田普遍进入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控制形成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挖潜的主要目标。开展藏储层构型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可有效提升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方法】以黄骅坳陷港中NS断块沙三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单一沉积单元及内部构型单元特征及空间组合关系,刻画隔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储层构型模式和三维地质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明确了远岸水下扇储层的构型单元类型与构型级次,确定了研究区储层构型单元分布特征,总结了基于构型的剩余油分布样式。研究显示远岸水下扇储层构型界面及被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级次构型单元,控制了剩余油的宏观分布;单一微相级次构型单元具有4种分布模式及组合样式,分别为朵叶主体-朵叶主体、朵叶侧缘-朵叶侧缘、朵叶体-水道间-朵叶体、朵叶体侧向切叠;总结出远岸水下扇沉积的储层构型因素主控下的5种剩余油分布样式,并在现场井位部署实践中得以应用。【结论】基于研究区构型研究成果认识,应用数值模拟完成远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总结得到远岸水下扇5种剩余油分布样式,对我国东部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提高油藏剩余油采出程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岸水下扇 储层构型 夹层分布 剩余油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
6
作者 王吉涛 李俊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剩余油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密度、井网模式、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生产动态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矿场测试方法等,各种方法的研究目的和适用条件不同,测试结果反映不同位置、不同尺度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总体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呈现连续相和非连续相多种形式;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方面:超大物理模型的构建、多尺度高分辨率成像系统集成、考虑不同驱替介质及物性时变与非连续相非线性渗流的数值模拟改进方法、多学科多方法矿场测试的综合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 分布特征 非线性渗流 研究方法 适用条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7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4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衰竭开发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
8
作者 沈畅 刘海涛 彭雪飞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H油田为气顶边水油藏,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目前该油田采出程度较大,剩余油分布零散且研究手段有限,油田挖潜难度大。为了认清该油田油水运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论证现阶段转变开发方式的可行性,基于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H油田为气顶边水油藏,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目前该油田采出程度较大,剩余油分布零散且研究手段有限,油田挖潜难度大。为了认清该油田油水运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论证现阶段转变开发方式的可行性,基于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H油田衰竭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气顶高部位渗透率较低的储层中,转屏障注水和布调整井对采收率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然不能弥补由于渗透率差异导致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考虑到H油田气顶边水窄油环的特殊性,布调整井仍然面临成本高以及气窜和水窜的风险,对目标油田实施屏障注水井,措施实施后累增油4.8×10^(4)m^(3),井组提高采收率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边水 剩余油 二维实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地区长2油层组剩余油模拟
9
作者 张晓明 吴勤博 +5 位作者 邹焰 王皓立 韩明 郭龙飞 狄晓磊 屈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9-1807,共9页
为了实现油田增储上产及老井挖潜的目标,提升剩余油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岩心、薄片、电镜、物性、模拟方法系统的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姬塬油田铁边城地区长2段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显示,长2_(1)^(3-2)和长2_(1)^(3-3)小层... 为了实现油田增储上产及老井挖潜的目标,提升剩余油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岩心、薄片、电镜、物性、模拟方法系统的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姬塬油田铁边城地区长2段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显示,长2_(1)^(3-2)和长2_(1)^(3-3)小层为主力产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2.2 m及11.1 m。目的层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介于12%~18%,渗透率则通常低于8 mD。根据相控原则,建立了主力产层的物理属性模型及流体模型;进而,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基于实测产水及产油量约束的历史生产曲线拟合,获得了剩余油的纵横向分布结果。研究显示,剩余油分布受砂体边界、物性差异及注采关系的影响。剩余油整体上成片分布;但是,受油藏物性差异的影响,注水多呈不均匀受效,因而造成局部剩余油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边界处,这些区域无井网控制,因而水驱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较多。受长期注采的影响,井间会形成高渗区,这些其余类似高速通道,会发生快速水淹,其周边则形成剩余油滞留区。可见,剩余油富集明显受微相、物性、注水及井网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2段 三维模型 数值模拟 剩余油
下载PDF
三肇地区葡萄花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10
作者 曹海涛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为搞清微观剩余油分布,首次利用压汞资料、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数字岩心、油水驱替实验等资料和技术,对三肇地区葡萄花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构建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五种,其中... 为搞清微观剩余油分布,首次利用压汞资料、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数字岩心、油水驱替实验等资料和技术,对三肇地区葡萄花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构建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五种,其中以Ⅱ、Ⅲ、Ⅳ类孔隙结构为主,微观非均质性严重。研究不同孔隙结构二维和三维微观剩余油分布,平面上微观剩余油Ⅰ、Ⅱ类储层主要为簇状和角隅状,Ⅲ类储层以喉道状、角隅状为主;微观剩余油三维空间展布,初期以网络状为主,随着注水倍数增加向多孔状过渡,后期多孔状向孤立状和薄膜状转变,最终以多孔状和孤立状为主。剩余油分布受孔隙结构控制,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直接影响储层含油饱和度。关于措施调整,建议Ⅰ、Ⅱ类储层以调堵、补孔、完善注采关系为主,Ⅲ、Ⅳ、Ⅴ类储层以压裂、细分、加强注水来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剩余油分布 微观 数字岩心 注水倍数 驱油效率
原文传递
王53区块沙三下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油分布研究
11
作者 张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2期0049-0054,共6页
王53区块1984年投入开发,初期采用五点法井网,井网较为完善。受长期开发的影响,井况问题日益严重,存在井网瘫痪、核部水淹水窜、边部注采两难,水驱储量失控等问题。该区块目前处于高含水、低采油速度、中低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研究... 王53区块1984年投入开发,初期采用五点法井网,井网较为完善。受长期开发的影响,井况问题日益严重,存在井网瘫痪、核部水淹水窜、边部注采两难,水驱储量失控等问题。该区块目前处于高含水、低采油速度、中低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研究不够充分,制约着下步潜能的提升。为提高研究区油藏开发效果,对王53块开展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的拟合优化,认识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况失控区、井间滞留区和区块边部区域。在明确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块的下步井网重建及开发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井网调整
下载PDF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12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4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油田群 稠油油藏 储集层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定量识别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下载PDF
伪时移地震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析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学锋 夏同星 +1 位作者 张正龙 刘学通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时移地震在剩余油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前后两次或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采集处理方面具有严格的一致性,因此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了避开传统时移地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伪时移地震概念。伪时移地震研究不再重点关注两次或多次地震... 时移地震在剩余油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前后两次或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采集处理方面具有严格的一致性,因此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了避开传统时移地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伪时移地震概念。伪时移地震研究不再重点关注两次或多次地震资料的一致性,而是重点分析地震资料对地质油藏问题的响应特征。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地震资料去伪存真,结合正演分析的结果,获得可靠准确的地质油藏认识,然后分析认识差异并了解油藏开发动态变化的规律,用于指导剩余油分析。渤海F油田目的层埋深较浅,为曲流河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该油田前、后采集的两套地震数据时间跨度为12年,在采集和处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将伪时移地震用于该油田的剩余油分析,通过分析前、后两次地震资料的地质油藏认识,可以较好地判断油藏因注水开发所导致的油水关系变化,这种认识比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据此可以明确剩余油富集区域,为井位部署和实施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时移地震 油田开发中后期 油藏监测 剩余油分析 流体替代 地震属性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14
作者 王春伟 韩淑乔 +5 位作者 杜焕福 杨勇 孙鑫 董佑桓 刘继水 边旭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阐明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平面与层内非均质性强,主要体现在稳定展布的夹层及韵律砂层渗透性相差大,平面上砂体及物性展布有明显的方向性;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低渗透岩性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日液量低及平面水驱不均衡等特点,水驱后剩余油储量丰度依然较大,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层内及平面储层厚度大、物性差的区域。以上成果及认识对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岩性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剩余油 东营凹陷
下载PDF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15
作者 孙成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的驱替特征。Micro⁃C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大孔隙的体积比例超过85%,在被CO_(2)全部动用后成为了气窜通道,采收率仅47.95%;CO_(2)驱后WAG驱不仅启动次级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对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动用。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驱后开展WAG驱,水和气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0.40 PV左右)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度增加,气水比和段塞尺寸存在最优值,分别为1∶1和0.10 PV,该条件下WAG驱的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交替轮次所贡献,10轮次的水气交替注入可在CO_(2)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6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交替注入(WAG)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剩余油启动机制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PNN测井在剩余油评价中的应用——以老区油田高台子油层为例
16
作者 苏可嘉 秦臻 +4 位作者 冯敏 艾寒冰 王港 关华玲 付宇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2期393-402,共10页
老区油田目前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高台子油层含水饱和度大幅度增加,纵向分层情况认识不清,区域剩余油藏分布规律不明,增大了挖潜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为进一步认清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藏的分布情况,指导生产作业,明确潜力方向,在研究区域应用... 老区油田目前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高台子油层含水饱和度大幅度增加,纵向分层情况认识不清,区域剩余油藏分布规律不明,增大了挖潜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为进一步认清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藏的分布情况,指导生产作业,明确潜力方向,在研究区域应用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识别储层剩余油藏的纵向分布情况。将10口井的监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措施符合率为80%。研究表明PNN测井技术能够较好地在纵向分层上识别储层的剩余油藏分布状况,在指导单井在高含水层补孔堵水方面,整体应用效果较好,产油量增加。该方法的结合应用提高了老区油田高台子油层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性,为制定和调整后续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指导油藏高效开发和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N测井 高台子油层 剩余油饱和度 油田开发
下载PDF
油砂SAGD开发剩余油类型及挖潜方式实验研究
17
作者 刘新光 曹树春 +2 位作者 吴昊 周祚 王盘根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了明确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法,通过机理分析将SAGD开发时的剩余油划分为重力滞留型、夹层阻挡型和隔层隔档型;采用3组两两对照室内三维物理实验,模拟了3种情况下的基础井网SAGD开发和加密井网的开发效... 为了明确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法,通过机理分析将SAGD开发时的剩余油划分为重力滞留型、夹层阻挡型和隔层隔档型;采用3组两两对照室内三维物理实验,模拟了3种情况下的基础井网SAGD开发和加密井网的开发效果,使用增量分析法明确了求取不同类型剩余油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常规的井间单支加密采油井开发重力滞留型剩余油,通过夹层上部加密注气井驱泄复合的形式挖潜夹层阻挡型剩余油,通过隔层上部单支采油井蒸汽吞吐方式开发隔层隔档型剩余油;理想状况下常规SAGD的蒸汽腔极限扩展角度约为12°,蒸汽绕过夹层向上扩展的极限动用角度为18.5°,通过单支水平采油井挖潜时,隔层上部可动油储量采收率为44.7%。研究结果对SAGD开发油砂油藏生产中后期调整挖潜定量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SAGD 剩余油 扩展角 加密井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8
作者 王恩博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正韵律和渗透率极差小的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并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包括实施加密井、老井侧钻及厚层顶部部署水平井等,现场部署实施各类井23口,日注水量增加440方,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70t,采油速度提高0.28%,阶段累增油5.7万t,预计可提高水驱采收率5%,实现水驱控制储量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对策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测井侧向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以长庆A油田为例
19
作者 李震 张金海 +3 位作者 李桂山 宗飞 许阳 张思顿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90-94,98,共6页
针对长庆A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点,通过深化精细基础地质研究,结合老区检查井取心、测井资料,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精细评价、不同水线距离的检查井水洗程度评价,以及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 针对长庆A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点,通过深化精细基础地质研究,结合老区检查井取心、测井资料,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精细评价、不同水线距离的检查井水洗程度评价,以及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区剩余油富集,侧向剩余油挖潜设计方案可行;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后开发效果评价证实,侧向剩余油挖潜方案可减缓油藏递减、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实施井网调整、增储挖潜及油藏采收率提高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注水开发 水洗程度 剩余油挖潜 井网加密调整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晨云 窦松江 +4 位作者 窦煜 柳朝阳 黄博 王振宇 李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0-695,共6页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离散与聚集可分为一次离散阶段、迅速分离阶段、波动聚集与离散阶段和二次离散阶段。利用表征指标对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七断块Nm3-4-1小层进行评价,该小层剩余油聚集度随着开发的进行稳步下降,现阶段由于注采结构和井网调整,剩余油聚集度开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熵权法 剩余油聚集度 剩余油团块属性 形状指数 注采井网 分布密度 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