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8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分析比较锚袢钢板和张力带技术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1
作者 李明 杜兵 武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5-605,共1页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钢丝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固定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端骨折(骨折线位于髌骨下3/16处为I度,位于2/16处为Ⅱ度,位于1/16处为Ⅲ度)的生物力学特性。回顾2018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ALP固定)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I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1.77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21倍;对于Ⅱ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2.22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53倍;对于Ⅲ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3.43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60倍。经ALP治疗,所有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的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LP生物力学稳定性受骨折线变化影响较小,相比张力带技术更具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张力带技术 骨折线 内固定装置 钢丝张力带 力学稳定 生物力学特性 ALP
原文传递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2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红细胞输注阈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志文 杨健 +1 位作者 黄伟文 覃美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UGIB)采用60g/L输血阈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NVUGIB并输注红细...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UGIB)采用60g/L输血阈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NVUGIB并输注红细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前血红蛋白浓度分为观察组(60g/L输血阈值组)和对照组(70g/L阈值组),采用1∶2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观察组成功匹配患者77例,对照组成功匹配12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主要临床结局30天死亡率(6.5%vs.4.1%,RR=1.234,95%CI0.657~2.317,P=0.684)和30天再出血率(7.8%vs.11.6%,RR=0.859,95%CI0.629~1.172,P=0.39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率、红细胞用量、输血前后Hb差值、住院日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输血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为-6.01,95%CI-7.91~-4.12,P<0.001)。结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NVUGIB患者采用60 g/L阈值输血的预后与70 g/L阈值相近,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血流动力学稳定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红细胞 输血阈值
下载PDF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力学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井闯 宋立新 熊杰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9-258,共10页
近年来,随着钙钛矿光伏技术的迅速发展,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重量轻、高效率和高柔韧性等特点,在柔性可穿戴设备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学者在柔性基底、柔性电极、电荷传输层、钙钛矿薄膜及其与界面处的... 近年来,随着钙钛矿光伏技术的迅速发展,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重量轻、高效率和高柔韧性等特点,在柔性可穿戴设备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学者在柔性基底、柔性电极、电荷传输层、钙钛矿薄膜及其与界面处的力学稳定性的改善工作,同时阐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力学性能实验测试方法以及有限元模拟验证的进展状况,为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可穿戴 力学稳定 钙钛矿薄膜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动力学稳定性评价
5
作者 孙嘉汝 李聪伟 +1 位作者 田雅雯 杨彩琴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2,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制备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并研究其晶化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分解动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熔融-冷却-复融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并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温度调制差式扫描量热(TMDSC)进行了表征,高效液相... 目的本研究制备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并研究其晶化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分解动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熔融-冷却-复融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并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温度调制差式扫描量热(TMDSC)进行了表征,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氢核磁(1HNMR)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纯度分析及结构确证。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方法研究样品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性质,采用多速率无模型方法评估样品热分解动力学稳定性,并对其贮存有效期进行推断。结果双嘧达莫晶化机理为三维生长的体积析晶,热分解机理函数为G(a)=[-ln(1-a)]^(3/4),属于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n=3/4),贮存有效期约为4~5年。结论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容易晶化,但热稳定性较高。本研究为双嘧达莫无定形药物体系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它无定形药物体系动力学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嘧达莫 无定形 力学稳定 晶化 热分解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空心钉数量对股骨颈患者骨折力学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6
作者 蒙永晖 马平 +1 位作者 莫贵康 黄国财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379-1382,1395,共5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空心钉数量对股骨颈骨折(FNF)患者骨折力学稳定性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的FN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植入空心钉数量分为A组(n=47)和B组(n=63),A...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空心钉数量对股骨颈骨折(FNF)患者骨折力学稳定性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的FN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植入空心钉数量分为A组(n=47)和B组(n=63),A组植入2枚空心钉;B组植入3枚空心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恢复情况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骨折力学稳定性、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大于A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B组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力学稳定性评分均高于A组(P<0.05);术后1、6、12个月,B组Harris评分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术中植入3枚空心钉可改善FNF患者骨折力学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 空心钉数量 股骨颈骨折 骨折力学稳定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29
7
作者 付一帆 甘淑珍 赵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55-257,共3页
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以小麦淀粉的糊... 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力学稳定 黏度 糊化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8
作者 李亮 贾钢 +1 位作者 宋健 冉旭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95-107,共13页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tystem,DSC)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DSC系统集成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ort s...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tystem,DSC)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DSC系统集成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ort system,TCS)以及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系统(Activeyam control,AYC),能有效改善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汽车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动力学建模、状态观测、控制策略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其中动力学建模包括面向仿真的建模和面向控制的建模。面向仿真的建模可采用ADAMS或Carsim建立仿真模型,面向控制的建模可采用两轮或四轮模型。状态观测主要需要对动力学控制关键参量如轮缸压力、路面附着、轮胎力和纵横向车速等进行在线观测。在已实现DSC控制的基本功能后,对DSC控制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减少控制的滞后性,介绍基于预测横摆角速度的AYC控制策略,同时为了减少汽车在对开路面上的抖动,介绍防抖振的TCS控制技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稳定性控制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也逐步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力学稳定性控制 建模 状态观测 控制策略
下载PDF
硅合金钢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9
作者 康沫狂 朱明 +1 位作者 陈大明 华文君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 ,降低Ms、Md点温度和提高其力学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力学稳定 准贝氏体
下载PDF
TRIP钢中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熊自柳 蔡庆伍 +1 位作者 江海涛 唐荻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5,共5页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体、贝氏体晶界或者相界面1μm以上大颗粒奥氏体几乎在变形初期就全部发生相变,而晶粒小于1μm的残余奥氏体在变形后期发生相变,缓解相界面局部应力集中对TRIP效应有较大贡献;铁素体晶粒内部奥氏体力学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相变,少量较大的颗粒拉伸后会形成M-A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奥氏体 力学稳定 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 组织特征
下载PDF
LiAlH4与Li3AlH6的成键特性及热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初 黎光旭 +3 位作者 蓝志强 刘奕新 韦文楼 郭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6-690,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lH6的电子结构分析均表明,其中的Al—H键为共价键、Li—H键为离子键.对各分解反应的反应焓计算结果表明,(1)LiAlH4→1/3Li3AlH6+2/3Al+H2,(2)1/3Li3AlH6→LiH+1/3Al+1/2H2及(3)LiH+Al→LiAl+1/2H2均为吸热反应,298K时计算的反应焓分别为14.3、14.9与50.9kJ·mol-1,与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l-H络合物 电子结构 成键特征 力学稳定
下载PDF
PuH_2气态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权 徐成刚 +1 位作者 王红艳 朱正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uH2分子的微观性质、不同温度下气态PuH2分子的能量(E)、熵(S)及气态PuH2分子生成反应的标准焓变△H(?)、标准熵变△S(?)和标准自由能变△G(?).计算结果表明,气态PuH2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关键词 气态分子 PuH2 力学稳定 密度泛函理论 能量 氢化钚
下载PDF
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及其驱动因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窦森 Yves Tardy +7 位作者 张晋京 李凯 于水强 平立凤 关松 候素艳 林学巍 高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6,共6页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等。但从热力学角度,为了计算反应平衡常数(logKR)和吉普斯生成自由能(ΔGfθ),如果将温度设为25℃,我们可以将土壤条件诸多因素简化为水活度([H2O])、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这3个参数。之所以简化为这3个参数,因为任何有机成分均是由含有这3种元素的物质形成的,最终又均可以分解为含有这3种元素的H2O和CO2。本文按照上述新思路,以黑土为例探讨了胡敏酸(HA)、富里酸(FA)形成转化的驱动因素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用元素组成-土壤条件参数法计算HA、FA的logKR和ΔGfθ及热力学稳定性范围。同时通过土壤添加有机物料的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单因素对HA和FA数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HA和FA的元素组成分子式分别为nC21H21O9N和nC24H33O17N。FA在缺氧、多水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较稳定;HA则相反。培养实验中,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处理使FA与HA的相对比例增加。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解释和推测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土壤固碳的调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水活度 胡敏酸 富里酸 力学稳定
下载PDF
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亮 宋健 +1 位作者 于良耀 黄全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9-235,共7页
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 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附路面上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对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状态偏差的控制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开发出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稳定性控制 控制策略 低附 β法 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
下载PDF
sPESI联合hs-TnT对血流动力学稳定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雯 张涛 +4 位作者 郑操 王颖 吴文娟 杨梅娟 董昭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联合超敏肌钙蛋白(hs-TnT)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肺栓塞(PE)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99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E患者,sPESI评分≥1分为高危组及sPESI评分=0分为低危组.hs-TnT≥0.014 ng/m L为... 目的探讨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联合超敏肌钙蛋白(hs-TnT)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肺栓塞(PE)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99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E患者,sPESI评分≥1分为高危组及sPESI评分=0分为低危组.hs-TnT≥0.014 ng/m L为阳性组与hs-TnT<0.014 ng/m L为阴性组,再进行二者联合分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标准治疗及30 d的随访,计算各分组预测不良事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分组方式对PE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99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出现不良事件,单项试验可见hs-TnT对PE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敏感度为84.6%,特异度55.2%,阳性预测值22%,阴性预测值96%;sPESI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敏感度92.3%,特异度48.8%,阳性预测值21.1%,阴性预测值97.7%;联合试验敏感度100%,特异度29%,阳性预测值17.6%,阴性预测值100%.sPESI评分曲线下面积AUC=0.832(95%CI 0.705~0.958),hs-TnT AUC=0.825(95%CI 0.694~0.957),sPESI联合hs-TnT AUC=0.872(95%CI 0.773~0.971).结论 sPESI和hs-TnT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E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中都具有一定价值;sPESI联合hs-TnT评估预后价值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对辨别低危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稳定 肺栓塞 sPESI hs-TnT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冬季试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良耀 宋健 +1 位作者 李亮 王学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共5页
为了验证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在冰雪路面上的控制性能,在中国黑河市的试车场进行了冬季试验。阐述了整个试验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以及采用的试验方案。选择稳态回转和双移线作为性能评价的两个主要试验工况,给出了包括主观和客观... 为了验证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在冰雪路面上的控制性能,在中国黑河市的试车场进行了冬季试验。阐述了整个试验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以及采用的试验方案。选择稳态回转和双移线作为性能评价的两个主要试验工况,给出了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价的性能评价方法。试验表明,系统明显改善了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 试验 冬季
下载PDF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其东 章贵华 +1 位作者 陈无畏 祝辉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2-626,共5页
提出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目标,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并综合考虑主动制动车轮的滑移率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器;基于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分别采用阶跃转向工况和单移线工况进... 提出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目标,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并综合考虑主动制动车轮的滑移率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器;基于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分别采用阶跃转向工况和单移线工况进行了联合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实际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稳定 滑模变结构控制 滑移率 联合仿真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启良 袁会珠 杨代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83-1486,共4页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微乳剂分散质点流体力学半径变大 ,直至成为双连续结构 ,并依此提出了一种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农药微乳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指导热力学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 ,并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水基化制剂热贮稳定性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力学稳定 微观机制 冷冻断裂 光散射
下载PDF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系统变结构滑模控制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治国 方宗德 +1 位作者 黄英亮 程晓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探讨了转弯车辆行驶在极限运动工况下时 ,依靠施加各车轮不同纵向制动力从而产生辅助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推导了两自由度车辆横向动力学方程 ,提出了车辆侧滑速度的 3种实时估计方案(积分法、代数法和 Luenberge... 探讨了转弯车辆行驶在极限运动工况下时 ,依靠施加各车轮不同纵向制动力从而产生辅助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推导了两自由度车辆横向动力学方程 ,提出了车辆侧滑速度的 3种实时估计方案(积分法、代数法和 Luenberger观察器法 ) ,视实际车辆前后轮胎侧偏刚度为有界不确定性参数 ,为跟踪线性两自由度理想车辆模型的稳态输出响应 ,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变结构控制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稳定 横向动力学方程 侧滑速度估计 变结构滑模控制
下载PDF
过渡金属对Mg_2Ni氢化物电子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影响: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捷狮 曾含 +2 位作者 王路 蓝志强 郭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6-223,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并分析了Mg2Ni1-xMx(M=Mn,Fe,Co,Ni,Cu,x=0.25)合金及其氢化物Mg2Ni1-xMxH4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Mg2NiH4和Mg2Ni1-xMx的晶胞参数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对Mg2Ni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并分析了Mg2Ni1-xMx(M=Mn,Fe,Co,Ni,Cu,x=0.25)合金及其氢化物Mg2Ni1-xMxH4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Mg2NiH4和Mg2Ni1-xMx的晶胞参数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对Mg2Ni1-xMxH4的电子结构分析发现:氢化物中的Ni—H和M—H键为共价键、Mg—H键为离子键,且Ni—H与M—H键的相互作用强于Mg—H键的。Mn、Fe和Co的部分替代对Ni—H键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小,而Cu的替代则减弱了Ni—H键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Cu替代后氢化物结构稳定性降低的一个原因。计算了Mg2Ni0.75M0.25H4(M=Mn,Fe,Co,Ni,Cu)的生成焓,分别为-57.7、-61.5、-61.4、63.4和41.6 kJ/mol,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NI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力学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