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血清Aβ与Tau的影响
1
作者 邱锦芳 郭峰 林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FES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定,并进行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6MWT和FAC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10MWT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β、Ta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Aβ、Tau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核心肌群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
2
作者 陈园月 李加斌 +2 位作者 蒯凤 彭丽丽 项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2-467,共6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的顺序。阳性刺激在多通道FES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阴性刺激在伪刺激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间隔1 d。每次训练时,采用fNIRS测量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MC)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总体功能连接强度和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结果与阴性刺激相比,阳性刺激下,大脑皮质总体功能连接强度降低(t=-2.735,P<0.05),损伤对侧PFC-损伤同侧PFC和损伤对侧PFC-损伤对侧PMC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结论多通道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优化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任务导向训练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功能网络
下载PDF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及其联合疗法在 偏瘫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敏杰 孟兆祥 +3 位作者 金星 王鑫 柯明慧 周洪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4-118,123,共6页
脑卒中常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远端伸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困难。随着近年来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集成穿戴设备的不断改良,CCFES及联合疗法在提高脑卒中患... 脑卒中常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远端伸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困难。随着近年来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集成穿戴设备的不断改良,CCFES及联合疗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腕伸展、踝背伸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CCFES对于上肢功能的改善包括肢体远端、近端,应用于下肢时需关注反向协调机制。早介入、足疗程、多联合的CCFES治疗方案能够加速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偏瘫 腕背伸 手指伸展 踝背伸
下载PDF
对侧功能性电刺激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手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敏杰 金星 +3 位作者 孟兆祥 王鑫 王建建 柯明慧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病程在1个月内的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同步组即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进行(30例)与分步组即CCFES治疗...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病程在1个月内的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同步组即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进行(30例)与分步组即CCFES治疗后序贯进行任务导向型训练(30例)。于入组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表面肌电图(sEMG)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上肢、腕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RMS比值、FMA、WMFT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同步组各项评定较分步组更高(P<0.01,0.05)。结论: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卒中 功能 双侧对称运动
下载PDF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
5
作者 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8-42,6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6
作者 许长锋 郭延芳 孙作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和患健侧支撑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可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谢青 伍惠惠 李雪娇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 分析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运动针刺疗法)、B组(功能性电刺激疗... 目的 分析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运动针刺疗法)、B组(功能性电刺激疗法)、C组(运动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各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记录首次出现主动伸腕及主动伸指动作的时间,比较3组患者的主动腕背伸关节活动度、主动食指背伸关节活动度、手握力、Brunstrom运动功能分期、上肢远端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评分(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B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A组13例(43.3%),B组10例(33.3%),C组24例(80.0%)出现了主动腕背伸动作;A组10例(33.3%),B组9例(30.0%)、C组20例(66.7%)出现了主动食指背伸动作。C组出现主动伸腕动作、主动伸指动作的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C组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食指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手握力大于A组、B组,Brunstrom运动功能分期、FMA评分、BI指数、STEF评分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可更早促进中风患者出现主动腕背伸及手指背伸动作,增加腕背伸、食指背伸活动度,提升患侧握力,提高Bru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提高手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针法 功能性电刺激 中风 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章晓峰 张大威 +2 位作者 郑雅思 俞李雯 杨凌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1,22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
下载PDF
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脑部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9
作者 徐奕鹏 侯甜 +2 位作者 曲源 张虹 李金贤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1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其脑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肌群刺激方式随机分为诱发...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其脑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肌群刺激方式随机分为诱发踝、膝双关节活动肌群的双关节组及仅诱发踝关节肌群活动的单关节组,每组42例。双关节组患者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仪的四通道治疗模式,单关节组患者接受同一FES治疗仪的双通道治疗模式共3周。评估2组患者治疗1周、2周及3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3周后DTI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1周、2周、3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双关节组患者上述评分高于单关节组(均P<0.05);治疗2周、3周后双关节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高于单关节组患者(均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FA)较治疗前均升高、各向异性分数不对称性(FAasy)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双关节组患者rFA高于单关节组、FAasy低于单关节组(均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双关节FES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行走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单关节FES;DTI提示多通道FES较单关节FES更有利于患者脑组织病灶恢复,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水平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运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疗效
10
作者 姜俊红 汪泉 吴德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756-1760,共5页
目的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量化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痉挛性偏瘫病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 目的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量化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痉挛性偏瘫病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研究组在常规步行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测量两组病儿步态时空参数、时相参数及动力学参数指标。结果对照组病儿治疗后步速(0.58±0.10)m/s、步频(106.16±6.84)步/min、步长(0.27±0.04)m、跨步长(0.53±0.08)m,研究组病儿治疗后步速(0.65±0.12)m/s、步频(108.31±7.97)步/min、步长(0.30±0.06)m、跨步长(0.60±0.12)m,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病儿步速、步长、跨步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儿治疗后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1.56±4.49)%、迈步相百分比(38.38±4.53)%、步态周期(1.13±0.35)s,研究组病儿治疗后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4.47±4.28)%、迈步相百分比(35.50±4.30)%、步态周期(1.08±0.34)s,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侧支撑期百分比、迈步相百分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儿治疗后地面冲击力、大腿抽动加速度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病儿的步行能力,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为痉挛性偏瘫病儿的疗效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痉挛性偏瘫步态 便携式步态分析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2 位作者 关志恒 于瑞 曾一鸣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1期3632-3636,共5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额外接受四肢联动训练,联合组额外接受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训练。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10 m MWS、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10 m MWS明显快于常规组,TUGT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
12
作者 张俊霞 张小红 汪云朋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诊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n=56,行步态诱... 目的: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诊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n=56,行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康复治疗)和对照组(n=52,仅行视觉运动想象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下肢肌力、步行功能评分评估量表(Holden)及步态测试量表(Tinett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简化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可作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肌力 神经运动功能
下载PDF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磊 曲晓雪 +2 位作者 章鹏 陈以卫 张荣利 《河南中医》 2023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中风后患者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8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中风后患者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对照组B,每组36例。对照A组给予FES治疗,对照B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观察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FES治疗。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CSI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CSI评分低于对照组A、对照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A、对照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FES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缓解下肢痉挛程度,提高肢体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功能性电刺激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紫萱 胡志刚 +1 位作者 杜喆 付东辽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8-272,共5页
针对特定肌肉动作所需电刺激参数的差异以及组合动作中刺激位置顺序的排布,研发了一套以健侧肌电信号实时触发的多通道手部电刺激康复系统,以辅助脑卒中患者更有效的完成手功能康复训练。使用STM32F103微处理器完成下位机平台搭建,设计... 针对特定肌肉动作所需电刺激参数的差异以及组合动作中刺激位置顺序的排布,研发了一套以健侧肌电信号实时触发的多通道手部电刺激康复系统,以辅助脑卒中患者更有效的完成手功能康复训练。使用STM32F103微处理器完成下位机平台搭建,设计信号采集模块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滤波及放大、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能反映肌肉运动信息的特点,使用Matlab获取手部运动特征建立分类模型、模型通过识别运动的健侧手部,将分类后的运动标签实时反馈至电刺激模块,以刺激患侧电极产生相应动作。最后经过重复性实验得到结果:系统的平均动作识别率可以达到90.7%;而特定手部肌肉动作的触发需要不同等级的电流强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时性良好、运行稳定、可实现模式识别后的相应刺激动作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康复 表面肌信号 双极性 功能性电刺激 多通道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甜甜 徐东平 +2 位作者 孙凤宝 赖俊媚 曾杜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DCS组接受损伤侧初级运动(M1)区atDCS,CCFES组接受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联合组联合采用损伤侧M1区atDCS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双侧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肌电均方根(RMS)比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和伸腕肌群RMS比均显著提高(|t|>5.007,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4.492,P<0.001)。结论atDCS联合CC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刺激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FAC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春节 刘继红 +2 位作者 张玲俐 唐爱群 童燕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FAC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分别为(1.24±0.06)步/s、(0.45±0.04)m、(0.37±0.05)s、(0.66±0.05)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1.15±0.06)步/s、(0.39±0.05)m、(0.31±0.06)s、(0.55±0.0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AC评分为(4.31±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5±0.55)分],CSI评分为(6.55±1.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肌张力,有利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型足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的临床效果及对Hcy、GFAP、MMP-9、hs-CRP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宗相 张磊 陈明浩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7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的治疗效果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的治疗效果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金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其中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y、GFAP、MMP-9、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问卷(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调节Hcy、GFAP、MMP-9、hs-CRP的表达水平,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强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华军 黄文倩 +1 位作者 祁艳姣 杨常青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联合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联合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MT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FES治疗。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步行能力以及平衡功能,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Irisin表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2、4、8周均持续升高并趋于稳定,同时观察组FMA、BBS得分以及FAC等级均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ris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周持续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MT较单纯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以及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且能够显著提高其血清Irisin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鸢尾素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文裕 李哲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568-571,共4页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该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NF组(A组)、FES-cycl...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该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NF组(A组)、FES-cycling组(B组)和PNF+FES-cycling组(C组),每组20例,共持续治疗4周。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治疗结束后2周)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及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C组患者均低于A、B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C组患者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FES-cycling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情况,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A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脑卒中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基于STM32F103的自主肌电控制功能性电刺激的研究与设计
20
作者 陈鑫政 李文渊 王志功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1,共6页
为解决不同患者对于功能性电刺激强度的适应能力和肢体角度的控制,设计了一款自主肌电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该系统以STM32F103为开发平台,对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刺激输出控制。硬件电路包含运算放大电路、全波整流电路、有源滤波电路和电... 为解决不同患者对于功能性电刺激强度的适应能力和肢体角度的控制,设计了一款自主肌电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该系统以STM32F103为开发平台,对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刺激输出控制。硬件电路包含运算放大电路、全波整流电路、有源滤波电路和电流镜电路等。软件实现通过STM32F103的直接寄存器访问技术、数模转换模块和模数转换模块进行肌电信号峰值探测和刺激信号输出强度控制。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肌电峰值探测,并使用肌电信号峰值控制刺激信号动态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肌控制 功能性电刺激 STM32F103 全波整流 峰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