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机制及其远程效应
1
作者 刘德民 王杰 +3 位作者 姜淮 赵悦 郭铁鹰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9,共16页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以来的地球节律构造事件中最典型、最显著的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其构造地貌特征及其重要性,内部单元组成,构造演化历程及动力机制,以及对周边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及远程效应至今一直是学术关注...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以来的地球节律构造事件中最典型、最显著的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其构造地貌特征及其重要性,内部单元组成,构造演化历程及动力机制,以及对周边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及远程效应至今一直是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文重新圈定了青藏高原构造地貌范围,确立了其在全球构造中的地位。青藏高原的远程效应向南北两侧延伸,北到北冰洋,南到太平洋,总体上围绕东经105°经线穿越了整个亚洲大陆,本文采用东经105°所在经线大圆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该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青藏高原处于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南北向构造和东西向构造的交汇处,其内部的帕米尔高原更是区域构造的中流砥柱。青藏高原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它是一个印支期的热穹窿,晚期转化出一条直径200 km的异常重力柱,垂直下沉至600 km,构成一个垂向上的挤压-伸展构造,完成于白垩纪。以它为中心向东西扩展,东边三条、西边一条水平方向挤压-伸展构造。喜山期它还遭受到岩体的侵入,白垩系基本上未变形。古近纪,印度陆块与亚洲陆块碰撞,形成先压后升的雄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它为中心向北扩展,第四纪3个地幔枝上升,导致整个青藏高原上升。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机制模型:早期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离心运动和在水平上的伸展运动;后期是以挤压为主的阶段,表现为地质体在垂向上的向心运动和水平上的挤压运动。从驱动力的角度,早期以热能为主驱动力,后期以重力势能为主驱动力。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形成演化是欧亚陆块新生代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其直接影响到岩石圈浅部及地壳表层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形地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产生了具有举足轻重的近区及远程效应。3个远程效应分别是贝加尔湖裂谷、汾渭裂谷以及东非三叉裂谷的形成。本文最后对印支运动的命名和穿时问题、印支运动起止时间和类型、青藏高原是研究各类造山带的最佳基地、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构造结的确定和帕米尔高原四维动力学模型的探索等5个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地热能 地幔枝 动力机制 构造演化 远程效应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动力机制分析——基于扎根理论
2
作者 陈芳 郝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提炼出外源驱动、内生驱动、多元共治、赋能建设、思想引导和流程优化六个主导要素,进一步归纳为驱动力、能动力和执行力三维动力,分别作用于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和协同过程三个阶段。利用模型对跨界污染事件进行回溯分析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总体上存在驱动力失衡、能动力不足和执行力有限的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予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动力机制 跨界污染 扎根理论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厦门市的研究
3
作者 林晓健 施晓丽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41-50,共10页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海洋强国、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动力联动机制。通过分析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制...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海洋强国、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动力联动机制。通过分析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从内外动力联合的视角出发,提出符合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数字化、机制化、生态化、国际化、品质化5条目标路径,以推动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 内外动力机制
下载PDF
城市存量土地更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4
作者 阳建强 孙丽萍 朱雨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城市存量土地更新成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论文阐述了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分析了城市存量土地类型与基本特征,构建了“权力—资本...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城市存量土地更新成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论文阐述了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分析了城市存量土地类型与基本特征,构建了“权力—资本—民生”三大驱动力交互作用影响的更新动力分析框架,重点分析讨论了居住类存量土地的“政府+社会”协作更新机制、产业类存量土地的“政府+市场”协作更新机制、公共设施类存量土地的政府主导更新机制、公共空间类存量土地的政府主导更新机制以及历史文化类存量土地的多方协作更新机制等五种更新驱动作用机制,以期为城市存量土地更新制度设计与治理优化路径制定提供依据,更好地推动城市更新的协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土地 城市更新 更新动力 动力机制 制度建设
下载PDF
资本嵌入与文化共生的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以江西省S村为例
5
作者 彭小兵 谢蕊西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基于嵌入视角,构建“资本嵌入-文化整合”分析框架,审视乡村振兴过程中江西省S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以揭示资本嵌入与文化内生的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社会网络中存在“政策托力-产业助力-文化赋力-全面聚... 基于嵌入视角,构建“资本嵌入-文化整合”分析框架,审视乡村振兴过程中江西省S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以揭示资本嵌入与文化内生的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社会网络中存在“政策托力-产业助力-文化赋力-全面聚力”的乡村振兴逻辑,以党建引领多元资本嵌入乡村网络,整合外部与内部资源推动利益增值转化;资本嵌入弥合乡土文化断层,促进乡村振兴动力的内生发展,且在多级政府主导的公共制度资本下,形成乡村社会网络的有机结构。据此,建议从培育乡村多元资本、转化乡村本土资源、增强乡村本土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乡村振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资本嵌入 文化内生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互助、组织化与承认:劳动实践中志愿服务的多维动力机制研究以自雇卡车司机为例
6
作者 马丹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6,共30页
本文以我国自雇卡车司机的志愿服务为例,结合其劳动实践探讨志愿服务的多维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卡车司机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由微观劳动体制、中观组织化过程与宏观社会地位感知推动的多维框架,展现出从职业群体内部的互助救援扩... 本文以我国自雇卡车司机的志愿服务为例,结合其劳动实践探讨志愿服务的多维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卡车司机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由微观劳动体制、中观组织化过程与宏观社会地位感知推动的多维框架,展现出从职业群体内部的互助救援扩展至外部社会公益的动态社会过程。其中,原子化劳动的“孤岛效应”与互帮互助是该机制的客观基础,公益组织内外的组织化过程与互动为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底层地位感知以及由其引发的承认需求则构成了持续的价值驱动。本文认为,只有从多维、动态的过程性视角出发,并使用纵贯性的研究方法,才能理解志愿服务的发端与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车司机 志愿服务 多维动力机制 原子化劳动 承认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关键路径
7
作者 王阳 柯小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共9页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包括课堂、课程和专业三个层面,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者要素及其功能,...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包括课堂、课程和专业三个层面,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者要素及其功能,认为组织行动者的协同共生是转型的推力,个体行动者的数字能力是转型关键,物质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联通共享是转型的支撑,意识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文化重塑是转型的保障。基于“转译”原理,从动力激发、动力合成与动力保障三个阶段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并从推动数据融通、强化产教融合能力、培育数字素养、培植数字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体两翼一擎”的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行动者网络理论 教学数字化转型 动力机制 关键路径
原文传递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动力机制
8
作者 林克松 席小灵 《当代职业教育》 2024年第1期4-12,共9页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教育要素、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融合汇聚的过程,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新方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和题中之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动力机制由引力、行动...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教育要素、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融合汇聚的过程,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新方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和题中之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动力机制由引力、行动力、支持力和阻力构成,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科教融汇的方向和速度。当前由于体制机制错位缺位、院校能力整体偏弱、办学主体共建不足、办学实践路径依赖等原因,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动力机制存在引力有限、行动力式微、支持力薄弱、阻力突显等阻滞困境。为保障职业教育科教融汇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科教融汇发展格局;提升核心办学能力,强化科教融汇内生力量;协同多元主体,聚合科教融汇外部供给;创新发展路径,生成科教融汇特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科教融汇 动力机制 类型教育 教育强国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历史进程、卓越成就和动力机制
9
作者 侯怀银 王耀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2,共11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在教育公平的现代化新进程、终身教育理念践行和体系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教育学术理论创生与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彰显出教育的公平性、全民终身性、人本性、时代创新性、开放共享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性等特征。回顾既往探索史发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这五方面为走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 动力机制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
10
作者 杨勇军 杨新荣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92-97,共6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感召下,一批高水平大学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地方高校由于受生源、师资、设施等软硬件资源的约束,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与高水平大学形...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感召下,一批高水平大学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地方高校由于受生源、师资、设施等软硬件资源的约束,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与高水平大学形成了明显反差。为此,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走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的战略部署,但实施过程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的多方参与主体的动力机制尚未有效构建。为此,在阐述产教融合多方主体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动力缺乏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构建灵活、有效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产教融合 动力机制 动力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浙江新材料科创高地支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11
作者 刘洪民 王诗琪 +1 位作者 武兆倩 魏鑫海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新材料是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是支撑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打造的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之一。依据浙江省建设全球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新材料科创高地为基本支撑,以“政、产、学、... 新材料是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是支撑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打造的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之一。依据浙江省建设全球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新材料科创高地为基本支撑,以“政、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以“制度、技术、人才、市场、资本”多要素协同为基本动力的新材料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动力机制模型,并据此提出加强新材料产业集群顶层设计、支持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价值网络、健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的实现路径,为新形势下浙江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材料 科创高地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动力机制 浙江省
下载PDF
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与政策建议
12
作者 黄庆华 潘皖 +1 位作者 杨碧霄 刘倩 《创新科技》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在国际贸易“断链风险”加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现象凸显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的国内生产供给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抗冲... 在国际贸易“断链风险”加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现象凸显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的国内生产供给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抗冲击性、成长性、根植性和经济性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动力机制方面,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根本,强化产业链创新发展是支撑,加快数字化低碳转型是路径,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是关键,政策支持与合理布局是保障。在政策建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提高协同发展能力;二是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三是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四是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增强产业控制能力;五是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六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影响因素 动力机制
下载PDF
新时代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动力机制
13
作者 崔宝敏 马兆雯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以环渤海大湾区为核心,分析新时代构建环渤海大湾区的理论逻辑,指出构建环渤海大湾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破解南北地区经济失衡的战略重点。将环渤海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分为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及外生性动力,建立环... 以环渤海大湾区为核心,分析新时代构建环渤海大湾区的理论逻辑,指出构建环渤海大湾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破解南北地区经济失衡的战略重点。将环渤海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分为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及外生性动力,建立环渤海大湾区演进的“三力模型”,揭示其不同时期的演进动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同构性严重、交通路网不够完善、第三产业占比过低、现代教育水平亟须提高等大湾区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健全各区域内协调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路桥经济”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等对策,推动环渤海大湾区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大湾区 湾区经济 理论逻辑 动力机制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下载PDF
农村电子商务赋能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县域为例
14
作者 万举 赵培中 《管理工程师》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县域就地城镇化是新时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可行途径。文章利用2011-2020年河南省县域数据,运用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 县域就地城镇化是新时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可行途径。文章利用2011-2020年河南省县域数据,运用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促进了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发展;(2)农村电商通过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3)农村电商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乡村,推动产业集聚,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发展;(4)农村电商改变了农民生产方式和提高了生活水平,推动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因此,要统筹兼顾政府、企业、农民三元主体协作,共同加快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示范政策 县域就地城镇化 动力机制 河南省
下载PDF
农村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动力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李丽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12期176-177,共2页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相关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机制,认为挖掘乡村传统技术和手艺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基础,并提出探索乡村传统风俗和乡村文化是失地老人社...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相关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机制,认为挖掘乡村传统技术和手艺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基础,并提出探索乡村传统风俗和乡村文化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关键,激发经济参与的渴望是失地老人社会再融入的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问题 失地老人 社会再融入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16
作者 江增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构建“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价值。动力机制包括:党领导下的拉力传导机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下的引力发生机制、政府内外政策倒逼下的压力驱动机制、市场... 构建“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价值。动力机制包括:党领导下的拉力传导机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下的引力发生机制、政府内外政策倒逼下的压力驱动机制、市场主体需求下的推力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一体化发展的引导力;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凝聚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凝聚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凝聚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长三角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7
作者 赵元楷 李茂田 +8 位作者 曾剑威 陈静 刘晓强 姚慧锟 刘演 樊春 谭子杰 张雯彦 彭旦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落潮末期淤积-中间时段稳定的特征,涨潮初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冲刷4.05 mm,落潮末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淤积3.72 mm,中间时段动态稳定;大小潮周期内,呈现中潮到小潮平均淤积3.4 mm,小潮到大潮平均冲刷8.2 mm的特征。通过流速、紊动能、水深、悬沙浓度等因子与冲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内,流速和紊动能的增减决定涨潮初期冲刷和落潮末期淤积的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涨潮冲刷大于落潮淤积的特性决定了大潮到小潮阶段的冲刷,涨潮冲刷小于落潮淤积决定了小潮到大潮阶段的淤积。涨落潮周期和大小潮潮周期的冲淤机制为潮滩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潮滩 潮周期 冲淤 动力机制
下载PDF
西南地区典型河道型水库水温结构及水动力机制研究
18
作者 贺玉彬 时晓燕 +5 位作者 周洪举 李星皓 万欣 张红 刘昭伟 任华堂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4,共11页
大型河道型水库在发挥水电效益的同时,其特有的水温分层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现有研究多偏重于水温垂向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对于其形成过程的水动力影响研究尚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西南地区典型河道型水库—乌... 大型河道型水库在发挥水电效益的同时,其特有的水温分层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现有研究多偏重于水温垂向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对于其形成过程的水动力影响研究尚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西南地区典型河道型水库—乌东德水库水温结构变化过程,发现水动力条件是水温结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主温跃层的形成和演变取决于温差异重流导致的水动力机制。2—3月来水下潜于水库底部,二者界面形成主温跃层,并不断向库区下游发展;4—6月来流形成中间流,其上和其下分别形成两个温跃层;7月入库水流为上浮流,其下形成主温跃层;坝前局部区域水体主温跃层因取水孔口动力抽吸作用等温线出现局部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型水库 动力机制 水温结构 入流形态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我国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耦合协调的测度及动力机制研究
19
作者 尹钰潼 王凯 白胜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3,96,共10页
体育强省建设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内需水平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我国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两大战略的共同发展和深入实施。该研究对31个省(区、市)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 体育强省建设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内需水平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我国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两大战略的共同发展和深入实施。该研究对31个省(区、市)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并以此作为结果变量,以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具体指标作为条件变量,进行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并探究了耦合协调的内部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2)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耦合协调在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阶梯状发展格局;(3)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存在5种不同因素的组态能够形成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因此,该研究认为各省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因素的不同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推动自身体育强省建设与内需水平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省 内需 耦合协调发展 动力机制
下载PDF
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动力机制、运作逻辑与矛盾纾解——基于“教育慧邻”云课堂的案例考察
20
作者 秦森 张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8,共11页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创新与转型。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驱动力—状态—响应”综合作用,表现为由国家顶层设计与数字技术发展形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驱动力,进而影响了社区教育环境与居民教育需求的...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创新与转型。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驱动力—状态—响应”综合作用,表现为由国家顶层设计与数字技术发展形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驱动力,进而影响了社区教育环境与居民教育需求的状态,并促使社区教育各主体进行跨部门协同。社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运作逻辑呈现为:强调普惠便民的设计理念、组织协同联动的主体结构、整合集约优化的教育资源、重塑规范高效的行动程序。面对实践中一系列矛盾,未来仍需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因素着手,增强制度设计的现实适应性,提高数字化转型的群众支持性,夯实资源支持的长久有效性,促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数字技术 动力机制 共建共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