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被引量:26
1
作者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1-95,共5页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挠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挠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湖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间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挠足类丰度比率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型床栖动物密度增加,1个月后达到相对稳定,这与小型底栖动物的繁殖特性和虾池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虾池海洋线虫与底栖挠足类丰度比率较高,与人为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底栖动物类群 海洋线虫 潮间带 虾池
下载PDF
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类群的起源 被引量:1
2
作者 舒德干 《科学中国人》 2004年第6期28-29,共2页
生命起源是现代科学三大前沿问题(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理论)之一。生命起源就是研究地球和地外星球由非生命物质变为原始生命的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人为方法模拟原始条件重现这一自然的历程。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更好掌握生命发生... 生命起源是现代科学三大前沿问题(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理论)之一。生命起源就是研究地球和地外星球由非生命物质变为原始生命的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人为方法模拟原始条件重现这一自然的历程。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更好掌握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控制生物遗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何时、何种环境,有很多的猜测,热泉和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说也是其中的一种。我国云南腾冲热泉的地下古热泉硅华通道含有大量的黄铁矿(FeS),我国科学家推测,表层岩石圈中似“蜘蛛网”状分布的热液通道也许在38亿年前(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生物活动痕迹),甚至在42亿年(大量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束时期)前就可能存在,这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更多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大大增加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概率,也为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腾出”了相对充足的时间。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1953年Miller在实验室中首次模拟了原始大气中合成氨基酸的反应;同年4月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轰动了整个科学界;1966年64种遗传密码子破译成功,最近科学家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密码子,让生物细胞可以合成含非天然氨基酸的蛋白。200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大爆发 进化论 古生物学 动物类群 激发因素
下载PDF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动物类群研究进展
3
作者 武大勇 刘海鹏 《现代农村科技》 2011年第4期64-65,共2页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丰富,本文全面介绍了该区域的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哺乳类、昆虫和其它动物类群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动物类群的研究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衡水湖地区动物类群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衡水湖 自然保护区 动物类群 多样性 区系分布
下载PDF
新的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类群——猪尾鼠
4
作者 刘奇 刘振 +1 位作者 蒋学龙 施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6-628,共3页
回声定位(echolocation)是指动物通过发出声波和接收回声来获得空间环境信息,进而实现目标定位、躲避障碍物、导航、觅食等活动的一种定向行为[1,2]。回声定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系统,能够帮助动物在视觉无效或低效的环境下提高生存适合... 回声定位(echolocation)是指动物通过发出声波和接收回声来获得空间环境信息,进而实现目标定位、躲避障碍物、导航、觅食等活动的一种定向行为[1,2]。回声定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系统,能够帮助动物在视觉无效或低效的环境下提高生存适合度,因此是动物的一种适应性的复杂性状。自1942年通过严格的实验方法首次证实蝙蝠具有回声定位行为以来[3],研究人员又陆续发现在鸟类、齿鲸、鼩鼱、马岛猬等动物类群中,甚至盲人,都具备回声定位的能力[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 动物类群 猪尾鼠 适合度 定向行为 目标定位 复杂性状
下载PDF
动物类群主要特征顺口溜
5
作者 廖圣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69,共1页
(1)腔肠动物等级低,辐射对称为身体,两个胚层成体壁,有口无肛活水里。 (2)扁形动物背腹扁,左右对称三胚层。 (3)线形动物身细长,体表角质钻人肠,前口后肛消化管,夺人养料人人伤。
关键词 动物类群 顺口溜 特征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消化管 对称 胚层
下载PDF
初中“动物类群”的教学体会及建议
6
作者 李连梅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2,共3页
本文就两年来对"动物类群"教学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抓住生物进化这一条主线,从地球气候变迁来认识动物进化;应用比较法,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等。
关键词 动物类群 教学体会 建议
下载PDF
数轴法: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新转向——以“植物、动物类群及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为例
7
作者 刘波 李永团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年第12期37-40,共4页
数轴法是一种线性思维模型,有着明晰、直观、易懂、顺序明确且呈线性关联等特征。其在概念习得方法上有着整体视域,能促进学生对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的把握。采用数轴法进行生物学教学,可以串联重要概念形成大概念、凸显概念达成过程,可以... 数轴法是一种线性思维模型,有着明晰、直观、易懂、顺序明确且呈线性关联等特征。其在概念习得方法上有着整体视域,能促进学生对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的把握。采用数轴法进行生物学教学,可以串联重要概念形成大概念、凸显概念达成过程,可以聚焦学科思想、助力学科本质理解,可以清晰地呈现生物学的多样性内在美,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轴法 物类 动物类群 生物科学史 概念教学
下载PDF
动物类群及特征
8
作者 李澄清 魏中华 《科学课(7-9年级)》 2005年第08X期47-48,共2页
一、无脊椎动物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关键词 动物类群及特征” 初中 科学课 备课参考
下载PDF
人教版动物类群部分的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9
作者 吴成军 《中学生物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共5页
新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大幅度地增加了动物类群的内容。新修订的动物类群部分以动物进化的顺序为主线来构建教材体系;无脊椎动物强调了动物的运动和摄食行为,脊椎动物强调了动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大幅度地增加了动物类群的内容。新修订的动物类群部分以动物进化的顺序为主线来构建教材体系;无脊椎动物强调了动物的运动和摄食行为,脊椎动物强调了动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仅以外部形态和结构为重点,总结了2—4条动物的主要特征。针对动物类群教材提出了紧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动物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动物的特征,善用对比学习,巧用认知冲突等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类群 教材体系 教学建议
下载PDF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标中动物类群内容变化的解析及教材编写建议
10
作者 陈香 《中学生物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7,共4页
修订之后的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方面新增了部分动物类群。探讨课标作此修订的意义,并对课标和教学大纲中的动物类群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课标增加动物类群内容不是回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 修订之后的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方面新增了部分动物类群。探讨课标作此修订的意义,并对课标和教学大纲中的动物类群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课标增加动物类群内容不是回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内容上比教学大纲有很大简化。建议在编写教材中动物类群内容时注意几个问题:内容应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安排适当数目的探究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 动物类群 教材编写
下载PDF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泾芳 沈初见 《生物学通报》 2006年第10期27-29,共3页
1教学建议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但是,以往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只要求学生掌握书面材料上的知识概念、实验步骤或统计方法上的应用,这样做... 1教学建议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但是,以往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只要求学生掌握书面材料上的知识概念、实验步骤或统计方法上的应用,这样做对学生实际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探究活动的角度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力图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要求与步骤,在野外采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况,利于学生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若无条件,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将不同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可用大塑料整理箱盛放),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最好配有照片)。这样,学生在实验室便能进行该项探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类群 丰富度 土壤 新课程标准 实验步骤 探究活动 土样采集 实验室
下载PDF
有关“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教学组织
12
作者 肖乐和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22,共3页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为高中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活动。根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此实验为学生必做活动。
关键词 动物类群 丰富度 教学组织 土壤 课程标准 生物学 高中
下载PDF
陕西黄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 被引量:29
13
作者 林英华 杨学云 +3 位作者 张夫道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简称ABAND)、施氮磷钾(简称NPK)、施氮磷钾+秸秆(简称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简称MNPK)和施1.5倍MNPK(简称1.5MNPK),两年4次共采集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结果显示:6种施肥处理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SNPK>1.5MNPK>NPK>ABAND>MNPK>CK,类群数依次是1.5MNPK>NPK>SNPK>CK>ABAND=MNPK。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1.5MNPK>MNPK>ABAND>SNPK>NPK>CK,类群数依次是SNPK=MNPK>CK=NPK=1.5MNPK>ABAND。大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最多的分别是SNPK和1.5MNPK处理,而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分别是1.5MNPK和SNPK处理。表明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施肥处理有关。农田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分布以施氮磷钾(NPK)小区最多,常见类群以对照组(CK)最多,极稀有类群以施1.5倍MNPK小区最多。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农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系数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组成 施肥条件 黄土区 结构 陕西 土壤动物 2002年10月 施肥处理 2001年6月 相似性指数 土壤生态系统 农田土壤 分布 相似性系数 氮磷钾 长期施肥 动物类群 土壤样品 动物标本 分析结果 内部环境 小区 对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林英华 杨学云 +3 位作者 张夫道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3-1218,共6页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两年4次共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获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差异性显著(F=2.24,P<0.007)。土壤动物数量变化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SNPK、NPK、MNPK和1.5MNPK对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能力显著不同,SNPK和NPK对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正向作用,而MNPK和1.5MNPK则相反,对其它的解释不明显。从第一主分量看,各种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综合影响最明显,对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多样性影响最小;从评价值大小看,第一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较大,表明6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长期施肥 黄土区 2002年10月 2001年7月 施肥处理 氮磷钾 相互关系 土壤样品 动物标本 农田土壤 调查结果 土壤性质 数量变化 动物类群 优势类 综合影响 特征向量 有机肥 主成分 NPK 差异性 分析表 主分量
下载PDF
氮沉降对三种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国良 莫江明 周国逸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9-615,共7页
从2003年5月~2004年8月,在华南鼎湖山地区针叶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内,采用模拟的方法,构建了对照、低氮[50kg/(hm2.a)]和中氮处理[100kg/(hm2.a)]组。在以后近16个月内,利用线框法收集地表凋落物层,在实验室内用Tullgren干漏斗法采集土... 从2003年5月~2004年8月,在华南鼎湖山地区针叶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内,采用模拟的方法,构建了对照、低氮[50kg/(hm2.a)]和中氮处理[100kg/(hm2.a)]组。在以后近16个月内,利用线框法收集地表凋落物层,在实验室内用Tullgren干漏斗法采集土壤动物标本,最后根据本地区长期土壤动物研究得出的不同类群动物生物量标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在氮沉降下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氮处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然而通过氮处理与取样期和林分的交互作用,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对氮沉降有一定的响应趋势。外界的氮输入明显促进了针叶林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的增长,正效应明显;而季风林在较高氮处理下的负效应明显。经历一周年后,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在各林分中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实验处理前的季风林>混交林>针叶林,变为针叶林>季风林>混交林。低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发展的利好作用,各林分动物类群生物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平均季风林为44.33%,混交林9.19%,针叶林60.66%;而中氮处理使季风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32.55%和2.81%。提示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的影响可能也存在阈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类群 生物量 氮沉降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千佛山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荣恕 肖锋 李常月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76-79,共4页
对千佛山地区阳面荒坡、阳坡柏林、阴坡柏林和阴面荒坡4种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螨类、弹尾类、膜翅类为千佛山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数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分布;不同群落间相... 对千佛山地区阳面荒坡、阳坡柏林、阴坡柏林和阴面荒坡4种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螨类、弹尾类、膜翅类为千佛山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数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分布;不同群落间相似程度较大,说明千佛山地区环境条件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佛山地区 落结构 优势度指数 常见类 动物类群 数量分布 优势类 森林凋落物
下载PDF
济南市不同水体中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17
作者 郭伟 赵瑾 +4 位作者 贾丽 韩晓 钱瑭毅 李庆南 殷旭旺 《治淮》 2018年第12期36-37,共2页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生活环境偏好栖居于水底,移动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对水环境变化更加的敏感,国内外研究中常把底栖动物类群作为水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在水库型底栖动物类群中,水体的流速缓、底质通常为淤...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生活环境偏好栖居于水底,移动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对水环境变化更加的敏感,国内外研究中常把底栖动物类群作为水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在水库型底栖动物类群中,水体的流速缓、底质通常为淤泥,常栖居于此的代表底栖动物物种有铜锈环棱螺、霍夫水丝蚓、溪流摇蚊等,而河流型水体流速快,底质通常为大粒径石块,代表底栖动物物种主要以昆虫纲物种为主,常见物种有东方蜉、虎皮纹石蛾、江鸡稚虫等,河流型水体相对水库型水体稳定性差,因此河流型底栖动物清洁物种对水体敏感程度要更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水体 结构分析 济南市 淡水生态系统 动物物种 动物类群 敏感程度
下载PDF
基于融会贯通理念的“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鹏飞 《中学生物学》 2020年第2期150-151,共2页
本节复习课教学设计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动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运用“识一种,会一类”和“找规律,通一片”这两种有效策略,实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本章知识要点,以及建构相对完整有序知识体系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改变学生不良的... 本节复习课教学设计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动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运用“识一种,会一类”和“找规律,通一片”这两种有效策略,实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本章知识要点,以及建构相对完整有序知识体系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比较、推理和归纳等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相关的科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会贯通 列表比较 科学观念 动物类群 教学设计
下载PDF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章的概念教学策略
19
作者 梁健平 叶金洋 《生物学教学》 2014年第8期13-15,共3页
本文对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介绍的11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教学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讨论,内化概念;比较归纳,强化概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概念教学
下载PDF
世界翼手目动物分类系统和种类最新报道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劲硕 张俊鹏 +1 位作者 梁冰 张树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翼手目 种类 分类系统 世界 哺乳动物 小蝙蝠亚目 亚热带地区 动物类群 分布范围 啮齿目 食虫目 灵长目 兽类 狐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