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9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开口狭窄诊疗的进展与争议
1
作者 李震 张林枫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0%~30%,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3,4]。椎动脉狭窄是椎动脉管腔狭窄或被压缩导致的疾病,约2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之相关[5,6]。引起椎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外伤、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神经纤维瘤病、异常骨压迫等[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动脉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动脉管腔狭窄 动脉夹层 脑卒中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2
作者 叶志东 贺斌 +2 位作者 张建彬 陈洁 刘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38例,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CABG 16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出现小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术后短暂低血压8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3例,心肌梗死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同期CEA+CABG组与同期CAS+CABG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40个月,平均(89.8±35.6)个月,因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各1例。结论同期CEA+CABG与同期CAS+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冠心病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同期手术
下载PDF
双侧股深动脉缺如1例
3
作者 王思清 黄治发 +6 位作者 许之靓 陈泳润 蔡楠茜 任倩 姜素娜 徐盈 张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39,共1页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双侧股深动脉缺如,极为罕见。为了积累解剖数据,报道如下。右侧股动脉起始处稍下方,依次可见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在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6.3 cm、17.9cm处,股动脉分别发出旋股内、...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双侧股深动脉缺如,极为罕见。为了积累解剖数据,报道如下。右侧股动脉起始处稍下方,依次可见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在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6.3 cm、17.9cm处,股动脉分别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营养大腿内侧群肌和大腿前群肌;股动脉在其所发出的旋股外侧动脉下方2.4cm、11.1 cm处,发出2条分支动脉营养缝匠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韧带 股深动脉 阴部外动脉 缝匠肌 旋股外侧动脉 缺如 腹壁浅动脉 动脉
原文传递
一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伴血性胸腔积液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4
作者 郭浩 吴学君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950-1957,共8页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s AAS)是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疾病,包括经典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a...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s AAS)是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疾病,包括经典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aortic ulcer PAU)。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途径,可以同时存在,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现汇报一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伴血性胸腔积液的病例,并总结该类疾病目前诊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 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动脉硬化 血性胸腔积液
下载PDF
肺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四叶式肺动脉瓣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王子豪 谢晖 +3 位作者 周景昕 唐义虎 赵萌 吴延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89,共4页
四叶式肺动脉瓣(quadricuspid pulmonic valve,QP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1/1000~1/2000,男性高于女性[1-2]。QPV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很难进行无创评估,国内对该疾病诊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 四叶式肺动脉瓣(quadricuspid pulmonic valve,QP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1/1000~1/2000,男性高于女性[1-2]。QPV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很难进行无创评估,国内对该疾病诊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于2020年收治的1例QPV畸形患者的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以加强对QPV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心悸伴胸闷半年,加重10 d”入院。患者常于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10 min后可自行缓解。平素可耐受日常活动。近1周,患者夜间平躺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后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叶式肺动脉 动脉瓣狭窄 动脉反流 动脉 动脉瓣置换
原文传递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无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7
作者 刘飞 罗靖 +5 位作者 王晓健 胡阳春 程宝春 赵亮 江敏 程宏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动脉 夹层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二代定量血流分数评估血管腔直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孙明明 谈文开 +2 位作者 贾乾君 胡天宇 黄美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3,21,共7页
目的探讨二代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2,QFR2)测量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是否具有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选择合适支架尺寸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 目的探讨二代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2,QFR2)测量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是否具有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选择合适支架尺寸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PCI治疗中有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96例的资料。以PCI治疗后IVUS测量的植入支架的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为“金标准”,用QFR2、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与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进行比较,探讨QFR2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与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96例CHD患者(100条血管,植入157枚支架)入选本研究。QFR2、QCA和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P=0.481)和远端(P=0.083)血管腔直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R2和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r=0.892,P<0.001)和远端(r=0.880,P<0.001)血管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优于QCA与IVUS测量的近端(r=0.723,P<0.001)和远端(r=0.718,P<O.001)血管腔直径的相关性。QFR2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09,平均差值的95%可信区间[LOA]为-0.55~0.37)、远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16,LOAs为-0.64~0.31)的血管腔直径与IVUS的一致性均优于QCA(近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02,LOAs为-0.83~0.78;远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14,LOAs为-0.96~0.69)。结论与QCA相比,QFR2在测量血管腔直径方面同IVU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QFR2显示的血管腔直径对于帮助术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定量血流分数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
下载PDF
《介入影像诊断学》出版:冠状动脉CTA应用于左前降支病变介入治疗价值研究
9
作者 梅继全 柏忠美 +2 位作者 陈明 黄银山 龚飞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书名:《介入影像诊断学》作者:勃兰特·C.威布尔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53774176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因的首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冠状动脉系统... 书名:《介入影像诊断学》作者:勃兰特·C.威布尔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53774176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患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因的首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冠状动脉系统中重要的一支动脉分支,也是最重要的冠状动脉支架,主要负责供应心脏的前部和左侧大部分区域血液。心脏冠状动脉通常从主动脉根部分出两支,分别为前降支、回旋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根部 心脏冠状动脉 科学技术出版社 动脉分支 影像诊断学 冠状动脉支架 心血管病 回旋支
下载PDF
血管内碎石术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钙化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
作者 晋辉 孙红蕾 +6 位作者 韦艳 王中明 曾辉 刘静 周庆庆 尹遇冬 郑海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碎石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IVL)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l syndrome,NSTE-ACS)合并钙化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 目的观察血管内碎石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IVL)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l syndrome,NSTE-ACS)合并钙化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焦作市人民医院和焦作市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接受IVL治疗的所有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手术操作具体数据及相关并发症,观察IV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43例患者在此期间接受IVL辅助PCI,年龄(67.77±7.21)岁。76.7%的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3.3%的患者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6例(60.5%)为原位病变,11例(25.6%)为支架内再狭窄,6例(13.9%)为支架膨胀不全“补救”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植入/DCB后狭窄率为(3.372±4.040)%,最小管腔面积为(9.416±0.940)mm^(2)。围术期有1例患者出现慢血流,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16.7%,均为手术相关性心肌梗死,共7例。术后30 d无MACE发生。结论IV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饰冠状动脉钙化以实现支架充分膨胀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血管内碎石术 冠状动脉原位病变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观察
11
作者 周小平 乔积民 +1 位作者 李凯 王志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22-125,130,共5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塞性压迫,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定制的脉搏波血压计进行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持续4 h。比较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延时取压率、桡动脉血流速度、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解除血压计前0.5 h桡动脉血流速度较快,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疼痛、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的前提下,采用定制脉搏波血压计选择性持续循环压迫4 h可以增加桡动脉血供,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 持续循环压迫 动脉闭塞 动脉狭窄
下载PDF
双侧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单中心15年经验
12
作者 杨耀国 陈忠 +8 位作者 唐小斌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张征 何楠 王硕 李健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线数据、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情况以及术后长期的全因死亡、脑卒中、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18例行双侧手术治疗。53.85%的患者首次手术为右侧,65.81%首次治疗采用CAS。双侧手术间隔时间2周至11年,中位间隔时间3个月。首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2例,二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18例,高灌注综合征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19例。20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15年,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全因死亡患者28例,其中9例因卒中死亡,6例因脑出血死亡。随访期间发生心梗13例,脑出血10例,卒中31例,术侧再狭窄22例。CAS和CEA患者死亡、脑卒中、再狭窄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中心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和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对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长期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双侧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13
作者 张航 袁永杰 +4 位作者 付宇 马亚静 李元智 刘继发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6-252,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血管内操作 颅内动脉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分析
14
作者 张建彬 陈洁 +2 位作者 贺斌 刘鹏 叶志东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32例使用人工血管补片,2例使用颈外静脉补片,11例未使用补片。29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颈动脉血运重建满意,未行进一步治疗;16例行普通球囊扩张;均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66%(3例),包括1例心肌梗死,2例同侧脑卒中,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8.88%,无严重颅神经损伤发生。患者术后1年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3.2%(6例),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死亡;1例术后6个月发生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论复合技术治疗CNO伴远端完全塌陷可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次全闭塞 复合技术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徐国建 邢越 +2 位作者 徐一丁 朱峥嵘 罗灿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夹层 动脉
下载PDF
益气养阴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免疫炎症因子和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16
作者 谢心 徐浣白 +2 位作者 樊月月 罗浩 吴坚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治疗前后免疫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对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46只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只给予基础饲料,其余36只采用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加高脂饲料...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治疗前后免疫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对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46只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只给予基础饲料,其余36只采用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加高脂饲料喂养完成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养阴方组(中药组)和瑞舒伐他汀组(西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予以基础饲料喂养,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方,西药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给药6周后胸主动脉剪取粥样斑块留作标本,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水平及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病理变化。结果:用SNK法两两比较,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在hs-CRP、TGF-β_(1)、IL-8、MMP-9的表达水平方面均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养阴方组大鼠胸、腹主动脉各层细胞结构的组织修复方面优于模型组,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益气养阴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治疗前后hs-CRP、TGF-β_(1)、IL-8、MMP-9的表达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为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治疗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益气养阴方 炎症因子 胸主动脉内膜 胸主动脉中膜 大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青少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例
17
作者 田卫东 潘昱 赵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3,共2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与中老年人有明显的不同。其病因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尚可见于大动脉炎、川崎病后遗症等。现报道1例由川崎病后...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与中老年人有明显的不同。其病因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尚可见于大动脉炎、川崎病后遗症等。现报道1例由川崎病后遗症导致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提高临床对于此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川崎病 冠心病患者 发病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不同乳内动脉游离方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8
作者 张俊伟 马俊贤 王永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乳内动脉游离方法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安全性及术后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乳内动脉游离方式分组,A组患者接受带蒂法游离胸... 目的探究不同乳内动脉游离方法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安全性及术后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乳内动脉游离方式分组,A组患者接受带蒂法游离胸廓内动脉,B组患者接受骨骼化法游离胸廓内动脉。对两组患者术中临床指标、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患者进行3 a随访,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心绞痛分级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远端吻合口数、左侧乳内动脉流量、左侧乳内动脉搏动指数、右侧乳内动脉流量、右侧乳内动脉搏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术后胸腔积液量少于A组,ICU停留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随访期止时,B组患者高等级心绞痛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骨骼化法游离胸廓内动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量、ICU停留时间以及高等级心绞痛的发生率等方面表现优于带蒂法游离胸廓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带蒂法 骨骼化法 胸廓内动脉 安全性
下载PDF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探讨
19
作者 白波 陈波 +3 位作者 李广洪 罗惠玲 黄学良 李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348-13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0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心房和/或动脉导...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0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或室间隔是否向左侧凸起,分为PPHN组(33例)和PH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受试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其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关系,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水平预测PPHN的价值,并对PPHN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PHN组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PH组[5421.25(3311.23,8079.45)µg/L比2799.14(2253.28,3589.12)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67,P<0.001),且D-二聚体水平与PASP呈正相关(r=0.671,P<0.001)。用D-二聚体水平预测PPHN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为0.518时,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为3770.265µg/L,其预测PPHN发生的灵敏度为0.727,特异度为0.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3770µg/L、酸中毒(pH<7.2)、HCO_(3)^(-)≤18 mmol/L及血乳酸>3 mmol/L均是P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是引起或促进继发性PPHN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动脉收缩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右向左分流 曲线下面积 动脉导管 秩和检验 室间隔
下载PDF
颅外段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外科治疗京津冀专家共识
20
作者 杨新宇 +3 位作者 王涛 赵宗茂 赵岩 林云鹏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颅外段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外科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牵头组织京津冀专家结合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该共识。该共识对颅外... 颅外段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外科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牵头组织京津冀专家结合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该共识。该共识对颅外段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人群的筛查、危险因素控制、外科治疗方案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的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