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炎性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国安 石践 +1 位作者 宋宝国 黄晓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351-5361,共11页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以诱导内皮损伤。随后,分别使用50 nmol/L BCL2A1干扰质粒(sh-BCL2A1)和1.5μg/mL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 1 gene,HDAC1)过表达载体(pcDNA-HDAC1)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或同时转染pcDNA-HDAC1和BCL2A1过表达载体(pcDNA-BCL2A1)。转染后培养48 h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细胞活力、细胞焦亡水平以及BCL2A1乙酰化水平。②通过高脂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进行体内验证。将500μL BCL2A1和HDAC1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分别或同时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以及小鼠动脉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BCL2A1上调,干扰BCL2A1可改善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此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HDAC1下调,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提高了细胞活力及抑制了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体内实验表明,BCL2A1在高脂喂养的小鼠动脉组织中高表达,而HDAC1低表达。此外,HDAC1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减轻了高脂喂养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组织病变。结果表明,HDAC1可能通过BCL2A1去乙酰化来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进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BCL2A1 HDAC1 乙酰化 细胞焦亡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毕鹏翔 李超 +3 位作者 张枫 姚丽群 周小雪 罗海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在72h内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斑块回声、新生血管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高于对照组(P<0.05);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高血压、脂蛋白(a)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呈正相关,总胆红素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总胆红素降低,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发病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3
作者 干德彪 李军涛 +4 位作者 刘冰 段军燕 张博 贾宗翰 霍会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全身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 目的探讨入院时全身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BAD患者326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97例和非END组229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SII对BAD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hs-CRP、中性粒细胞、SII显著高于非END组,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34,95%CI:1.050~1.226,P=0.001)、hs-CRP(OR=1.131,95%CI:1.024~1.249,P=0.015)、SII(OR=1.001,95%CI:1.001~1.002,P=0.003)为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II预测BAD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660,显著优于入院NIHSS评分和hs-CRP(P<0.05)。结论炎症指数SII是BAD患者发生END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SII对BAD患者发生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神经功能恶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早期识别
4
作者 杨成双 刘圣 +4 位作者 梁堃 曹月洲 赵林波 施海彬 贾振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所致大血管闭塞(ICAS-LVO组)和非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非ICAS-LVO组),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并根据相关参数绘制Nomogram图。结果共计110例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51例患者(49.6%)血管闭塞原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非ICAS-LVO组相比,ICAS-LVO组患者更年轻,伴心房颤动更少,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低,最终筛选出3个因素可用于构建ICAS-LVO术前诊断预测模型,包括心房颤动、闭塞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该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校准(Hosmer-Lemeshow检验,P=0.562)和良好的识别力(AUC=0.956,95%CI:0.906~0.986)。结论由无心房颤动、闭塞部位为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近、中段和侧支循环良好3个预测因素构建的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助于神经介入医师早期识别ICAS-LVO并制定血管再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后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闭塞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5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下载PDF
两种血清指标与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张辉 陈亚伦 +3 位作者 孙新超 宋彦 王民珩 高媛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性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 disingter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 目的探讨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性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 disingter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LAA性AIS患者122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神经功能和预后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68例、重度组25例,预后良好组72例和预后不良组5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PDCD4、ADAM10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DCD4、ADAM10水平与LAA性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DCD4、ADAM10对LAA性AIS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PDCD4、ADAM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和中度组血清PDCD4、ADAM10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PDCD4、ADAM10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重度神经缺损、高血压、Hcy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CD4、ADAM10与LAA性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关(OR=2.759,95%CI:1.479~5.146,P=0.001;OR=2.818,95%CI:1.559~5.093,P=0.001)。PDCD4、ADAM10单独和联合预测短期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0、0.864、0.935,联合预测的AUC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2.687、2.008,P<0.05)。结论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LAA性AIS患者血清PDCD4、ADAM10水平较高,二者联合预测短期预后不良的效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预后 回归分析 预测
下载PDF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多重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丹 张小杉 +4 位作者 施依璐 刘笑笑 马岚 赵捷 王雅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47,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动脉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和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脂质、炎性细胞、泡沫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和坏死细胞碎片在血管内壁单层内皮细胞下与...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动脉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和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脂质、炎性细胞、泡沫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和坏死细胞碎片在血管内壁单层内皮细胞下与内膜空间中积累和转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及病死率较高[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卒中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
下载PDF
miR-34b-5p通过靶向调控IGFBP1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形成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8
作者 惠慧 吴光鹏 +1 位作者 廖梅 李光智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884,共6页
目的:探究miR-34b-5p在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细胞形成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检测34例AS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R-34b-5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mRNA的表达差异。使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 目的:探究miR-34b-5p在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细胞形成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检测34例AS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R-34b-5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mRNA的表达差异。使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AS泡沫细胞模型,检测细胞中miR-34b-5p和IGFBP1 mRN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4b-5p和IGFBP1的相互作用关系。将miR-34b-5p抑制剂(inhibitor)、抑制剂阴性对照(inhibitor-NC)、IGFBP1 siRNA质粒(si-IGFBP1)和siRNA阴性对照(si-NC)分别或共转染至AS泡沫细胞模型,观察泡沫细胞沉积脂质能力及胞内总胆固醇(TC)、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AS患者血清中miR-34b-5p水平显著升高(P<0.05),IGFBP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ox-LDL处理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miR-34b-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GF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IGFBP1是miR-34b-5p的靶基因。与inhibitor-NC组比较,inhibitor组RAW264.7巨噬细胞中IGFB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ox-LDL诱导后,下调miR-34b-5p表达可抑制巨噬细胞脂质沉积能力,降低胞内TC含量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而干扰IGFBP1基因表达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脂质沉积能力,提高胞内TC、IL-1β、IL-6和TNF-α水平,并逆转miR-34b-5p inhibitor对巨噬细胞的干预作用。结论:下调miR-34b-5p表达可抑制AS泡沫细胞的形成,并降低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通过靶向上调IGFBP1表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miR-34b-5p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泡沫细胞 炎症
下载PDF
血小板及形态学参数与APOE基因多态性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分析
9
作者 夏迎龙 姚璐 +4 位作者 田国祥 刘杰 李娜 陈艳梅 武云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形态参数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就诊的368例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全血细胞...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形态参数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就诊的368例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全血细胞分析、血脂、凝血因子等化验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分析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参数与APOE基因多态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结果APOE不同基因分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硬化、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因素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3,E4基因型在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E3基因型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E4基因型组的PLT、血小板压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糖化血红蛋白(HbAlc)、脂蛋白a[Lp(a)]、Gensini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空腹血糖、动脉硬化评分E3、E4组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与E4等位基因、PLT、血小板压积、动脉硬化评分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726、2.553、3.637、1.496);脑卒中与E3等位基因、高血压、LDL-C、PLT、血小板平均体积正相关(OR值分别为3.245、4.966、2.794、2.273、1.731)。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PLT及形态学参数明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脑卒中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调控cAMP/PKA/PPARγ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
10
作者 武洪方 于静 +1 位作者 袁晓璞 杨丽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基于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后... 目的基于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89组(5 mg·kg^(-1))、血府逐瘀汤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H-89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5mg·kg^(-1)H-89),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12周后,试剂盒检测血清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沉积情况;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PKA、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大鼠血清TC、TG、LDL-C、IL-6、IL-1β和TNF-α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降低,血清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升高(P<0.05);H-89组上述指标呈相反变化(P<0.05);H-89可减弱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损伤的改善作用。结论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PPARγ通路,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炎性损伤 环磷酸腺苷 蛋白激酶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大鼠
原文传递
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婷婷 汪振佳 +2 位作者 李璐 孙雨蒙 于薇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在易损斑块识别、风险分层及疗效监测等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定量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下载PDF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孙静 刘静 +2 位作者 王鑫 岳凤莲 刘影哲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对近五年活血化瘀中药(水蛭)、方剂(血府逐瘀汤、新血府逐瘀汤)、中成药(芎芍胶囊、通心络胶囊、参红通络颗粒、鳖甲煎丸、复方丹参滴丸、活络效灵丹、通心痹合剂、复方三七颗粒)、复方注射液及其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丹参酮、人参皂苷... 对近五年活血化瘀中药(水蛭)、方剂(血府逐瘀汤、新血府逐瘀汤)、中成药(芎芍胶囊、通心络胶囊、参红通络颗粒、鳖甲煎丸、复方丹参滴丸、活络效灵丹、通心痹合剂、复方三七颗粒)、复方注射液及其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丹参酮、人参皂苷、谷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进行分析。从调节血脂代谢、稳定斑块、抗炎作用、细胞自噬、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论述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化瘀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桂枝茯苓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李京 王一名 +3 位作者 赵爽 刘子萌 张明雪 刘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I0001-I0006,共11页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对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患者的疗效进一步确认,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考察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桂枝茯苓丸治...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对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患者的疗效进一步确认,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考察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经过纳入、排除及筛选标准,最终纳入9篇RCT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及Review Manager 5.1软件分析,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心电图疗效Meta分析结果提示:Z=2.66(P<0.05),OR及95%CI为0.17(0.05,0.30),说明观察组的心电图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Meta分析结果提示:Z=5.71(P<0.00001),OR及95%CI为4.70(2.76,7.99),说明观察组的心绞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Meta分析结果提示:Z=4.39(P=0.0001),OR及95%CI为5.31(2.52,11.19),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桂枝茯苓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发现,FOS、IKBKB、MAPK8和RELA是核心靶点,作用通路包括流体剪切应力、TNF、凋亡或脂质通路。结论Meta分析证实桂枝茯苓丸可以提高胸痹心痛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及临床总有效率,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未提及具体分组方式、是否盲法及不良反应,确切结论仍需要高质量文献支持;桂枝茯苓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发现,FOS、IKBKB、MAPK8和RELA是核心靶点,作用通路包括流体剪切应力、TNF、凋亡或脂质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丸 胸痹心痛 系统评价 网络药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14
作者 刘会苗 杨青 +2 位作者 张峰 姜喜锋 刘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斑块超声、CTA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显示,125例ICS患者中,77例患者为易损斑块(61.60%,77/125),48例患者为稳定斑块(38.40%,48/125);43例患者为颈动脉轻度狭窄(34.40%,43/125),62例患者为颈动脉中度狭窄(49.60%,62/125),20例患者为颈动脉重度狭窄(16.00%,20/125)。CAS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动脉球部,且斑块信号不一。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76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60.80%,76/125),49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39.20%,49/125);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纤维帽不完整、斑块低回声占比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74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59.20%,74/125),51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40.80%,51/125);颈动脉斑块超声鉴别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均显著高于CTA。结论相比CTA,颈动脉斑块超声对于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超声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王晓明 张洋 +3 位作者 王鲲 田伊茗 刘鑫 王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 目的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疾病史、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尿酸]、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及急性胰岛素反应(AIR 3~5)。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AIR 3-5与各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受检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LDL-C、HDL-C和Hcy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GHb、尿酸分别为(28.62±4.23)kg/m^(2)、(2.87±0.56)mmol/L、(7.73±0.36)mmol/L、(8.36±0.52)%、(420.25±89.55)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48±3.66)kg/m^(2)、(1.68±0.46)mmol/L、(5.26±0.63)mmol/L、(5.62±0.67)%、(340.26±42.5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颈部斑块检出率为64.29%,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IR 3-5水平为(4.25±0.80)μU/mL,显著低于对照组[(7.64±1.45)μ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GHb、尿酸、颈部斑块检出率与AIR 3-5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指数、甘油三酯、颈部斑块是AIR 3-5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存在显著相关性。患者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水平以及颈部斑块检出情况是影响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 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ox-LDL,RC和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贾建普 王丽轩 +3 位作者 赵泽宇 张丽冉 张乐国 夏瑞雪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残余胆固醇(R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残余胆固醇(R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并经头部MRI及临床诊断为ICAS(观察组,n=160),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n=5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n=108);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磁性微粒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ox-LDL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RC,NLR水平;Spearman法分析血清ox-LDL,RC,NLR水平与mRS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ICA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x-LDL,RC,NLR水平对ICA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ox-LDL(53.65±8.35 U/L vs 33.23±6.42 U/L),RC(0.82±0.15 mmol/L vs 0.52±0.13 mmol/L),NLR水平(2.84±0.38 vs 1.95±0.26)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23,65.079,62.911,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ox-LDL(57.52±8.72 U/L),RC(0.84±0.14 mmol/L),NLR水平(3.02±0.45)均高于预后良好组(45.62±6.63 U/L,0.79±0.12 mmol/L,2.48±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99,8.507,7.562,均P<0.05);且两组患者血清TC,LDL-C,HDL-C水平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55~27.072,均P<0.05)。血清ox-LDL,RC,NLR水平与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12,0.623,0.653,均P<0.05)。血清TC,LDL-C,HDL-C,ox-LDL,RC,NLR水平均为影响ICAS预后的因素(均P<0.05);血清ox-LDL,RC,NLR预测ICAS患者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894(0.835~0.937),0.860(0.797~0.910),0.817(0.748~0.87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95%CI)为0.965(0.923~0.987),三者联合预测相比于血清ox-LDL,RC,NLR单独预测更具有价值(Z=3.030,3.969,4.839,均P<0.05)。结论ICAS患者血清ox-LDL,RC,NLR水平均上升,与mRs评分呈正相关,三者对ICA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血清残余胆固醇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下载PDF
药物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曹又文 马江涛 郑江华 《安徽医药》 2025年第4期654-660,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在A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找到能够通过Sirt1调控AS的药物以预防和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在A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找到能够通过Sirt1调控AS的药物以预防和治疗AS便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Sirt1进行概述,并对近年来药物通过Sirt1调控A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S的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提供部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邓氏温胆汤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及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8
作者 方俊锋 刘诗怡 吴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邓氏温胆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潜在分子机制及靶点,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邓氏温胆汤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下载GSE28829和GSE4329,鉴定早期和晚...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邓氏温胆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潜在分子机制及靶点,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邓氏温胆汤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下载GSE28829和GSE4329,鉴定早期和晚期AS斑块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算法确定AS的最佳候选基因,并与邓氏温胆汤相关靶点相交,从而确定关键治疗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内实验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邓氏温胆汤中190个化合物和261个对应的治疗靶点,数据集中鉴定出81个差异表达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被筛选为邓氏温胆汤治疗AS的关键靶点。此外,MMP9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5种关键活性化合物与MMP9稳定结合。在体内,邓氏温胆汤可通过抑制斑块形成,减少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泡沫细胞沉积和胶原纤维含量,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免疫组化显示邓氏温胆汤能显著抑制MMP9的表达。结论:邓氏温胆汤能通过多种有效成分、治疗靶点及信号通路协同互作从而治疗AS,MMP9可能是一个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邓氏温胆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及对氧磷脂酶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丁颖颖 袁建兴 +3 位作者 常娟 章晓伟 吴晓新 丁超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定组(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Sortilin、PON-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Sortilin、PON-1对CAP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升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6、4.680、5.487,P<0.05)。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血清Sortilin水平显著增加,PON-1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2、5.581,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Sortilin是影响CAP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3.165,P<0.05),而PON-1是影响CAP稳定性的保护因素(OR=0.76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ortilin、PON-1、EDV、IMT、PSV及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95%CI:0.695~0.864)、0.814(95%CI:0.724~0.885)、0.847(95%CI:0.761~0.911)、0.767(95%CI:0.672~0.846)、0.707(95%CI:0.607~0.793)和0.963(95%CI:0.839~0.907)。Sortilin、PON-1、EDV、IMT及PSV 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AUC最高,优于单独诊断,其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83.33%。结论:超声血流参数EDV、IMT和PSV能够提供CAP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血清Sortilin、PON-1水平能够反映CAP斑块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过程,5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更好的诊断CAP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血流参数 分拣蛋白(Sortilin) 对氧磷脂酶1(PON-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源源 闫彩艳 +2 位作者 易斌 王强 丁锐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6期156-158,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疾病,以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为主要特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的重要辅酶,叶酸缺乏可导致Hcy水平升高,增加AS发病风险;Hcy在血液中蓄积,会导致血管壁增厚...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疾病,以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为主要特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的重要辅酶,叶酸缺乏可导致Hcy水平升高,增加AS发病风险;Hcy在血液中蓄积,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碍血液运行,促进AS的发生、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既往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叶酸、Hcy与AS的关系,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