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1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2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3
作者 陆睿 廖祎 +2 位作者 王敏 林心情 鲁明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41-144,150,共5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恶化可能相关。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识并警惕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机制
下载PDF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芳 李兴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脂蛋白残粒
下载PDF
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帅 马中锐 何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并观察其风险疾病控制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精神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控制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 22.0软件进行中介或调节作用模型分析。结果:纳入168例病人,其中对照组85例、联合组83例,联合组肌痛发生率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和生命活力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获益史、西医不良史、血压控制现状和肌痛均为SAS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为躯体疼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和SAS评分为生命活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部分介导了分组对SAS评分的影响(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肌痛发生率更低,病人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联合降脂 他汀 精神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与社区人群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关系的研究
6
作者 王露 聂颖 +3 位作者 马丽华 薛丽佳 公维红 刘红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关系。方...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23年3月至5月,在我中心体检的1699例50~85岁参检者作为对象,收集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特征,检测HCY、UA等生化指标,采用China-PAR模型进行心血管10年风险评分。按照血HCY及UA是否升高,分为四组:HCY及UA正常组,单纯高HCY组,单纯高UA组,HCY及UA升高组,比较四组间China-PAR评分的差异。结果:HCY及UA正常组,单纯高HCY组,单纯高UA组,HCY及UA升高组的心血管10年风险值中位数分别为:7.6%,11.1%,9.5%,12.9%;各组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分布情况分别为:484例(37.8%),78例(54.9%),97例(45.8%),39例(60.0%)。HCY及UA升高组心血管10年风险值中位数、高危占比显著高于前三组(P<0.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肌酐、FBG、HbAlc、HCY、UA与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8、0.258、0.009、0.715、0.986、0.059、0.00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BMI,FBG、HbAlc、HCY对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468、0.433、0.044,UA对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无相关(P>0.05)。结论:血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China-PAR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正相关,且血HCY的相关性强于血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 高同型半胱氨酸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7
作者 高子浚 王宇辰 杨文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脂蛋白(a)[Lp(a)]具有促炎、抗纤溶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低Lp(a)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部分新药,已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该文介绍Lp... 脂蛋白(a)[Lp(a)]具有促炎、抗纤溶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低Lp(a)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部分新药,已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该文介绍Lp(a)作为ASCVD独立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a)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许锋 杨红霞 +2 位作者 南楠 左惠娟 宋现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88-793,共6页
目的:评估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o infarction,AMI)的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分层,了解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青年ASCV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 目的:评估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o infarction,AMI)的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分层,了解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青年ASCV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8~44岁首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吸烟、生化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应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进行ASCVD危险评估和分层。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2 781例,平均年龄(38.9±4.7)岁,男性2 657(95.5%)例。<40岁者LDL-C≥4.9mmol/L或TC≥7.2mmol/L、吸烟、肥胖非HDL-C≥5.2mmol/L的比例高于40~44岁的患者(P值均<0.05)。《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ASCVD危险分层方案判定高危1 301例(46.8%),中危84例(3.0%),低危1 148例(41.3%),248例(8.9%)未分层。未分层者依据《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管理实践指南2020》ASCVD危险分层方案,43例(17.3%)为判定为中危,205例为低危。ASCVD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多支病变患者高危的比例高于单支病变及冠状动脉正常或无明显狭窄的患者(55.8%vs.40.9%,χ^(2)=57.075,P<0.001;55.8%vs.29.2%,χ^(2)=66.299,P<0.001)。结论:青年初发AMI患者发病时ASCVD低危和高危构成比接近,接近50%;多支病变患者高危较普遍;青年冠心病一级预防除加强高危人群综合危险因素控制外,也应关注低危人群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及吸烟等较突出的危险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依洛尤单抗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辉 王利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417-421,共5页
目的观察依洛尤单抗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医疗区厢红旗门诊部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已确诊的超高危ASCVD患者54例,均服用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脂治... 目的观察依洛尤单抗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医疗区厢红旗门诊部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已确诊的超高危ASCVD患者54例,均服用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脂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他汀加强组(27例)和依洛尤单抗组(27例),他汀加强组治疗方案调整为阿托伐他汀钙30 mg口服qd或瑞舒伐他汀钙15 mg口服qd,继续原方案中依折麦布10 mg口服qd;依洛尤单抗组将原方案中的依折麦布改为依洛尤单抗140 mg皮下注射q2w,继续原方案中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qd或瑞舒伐他汀钙10 mg口服q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变化,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依洛尤单抗组LDL-C为(0.85±0.09)mmol/L,他汀加强组LDL-C为(1.92±0.19)mmol/L,两组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依洛尤单抗组低于他汀加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他汀加强组降低TG、升高HDL-C的效果更好(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轻微,且为一过性,总体安全。结论依洛尤单抗对于血脂不达标的超高危ASCVD患者降低LDL-C疗效明显,全部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他汀类药物 依洛尤单抗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FRS评分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荣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6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FRS评分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评估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2018年05月至2022年05月)收治接受检查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依据其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分成两组,其中...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FRS评分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评估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2018年05月至2022年05月)收治接受检查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依据其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分成两组,其中以单纯糖尿病者71例为对照组,另合并者71例为研究组。明确糖尿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FRS评分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FRS评分、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且FRS发病风险分析结果>10%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疾病单因素分析中,有吸烟史患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冠心病家族史、体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比较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糖尿病为因变量,吸烟、FRS评分、颈动脉斑块为自变量,以FRS≥0.55为界定标准,进行二次分类变量,排除吸烟后,FRS、颈动脉斑块与糖尿病存在明显关系,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评估中,实施以颈动脉超声参数与FRS评分,可作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初步评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超声参数 FRS评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评估价值
下载PDF
《2022 ASPC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饮食声明》解读
11
作者 王静 朱海燕 +3 位作者 吴洋 孔令旗 杨青澍 常佩芬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0期3665-3670,共6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饮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重要影响。2022年,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ASPC)发表声明,强调改变饮食模式对预防ASCVD及其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推荐预防ASCVD的最佳饮食结构,并讨论特殊人群预...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饮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重要影响。2022年,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ASPC)发表声明,强调改变饮食模式对预防ASCVD及其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推荐预防ASCVD的最佳饮食结构,并讨论特殊人群预防ASCVD的饮食建议。在该指南基础上进行解读,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饮食 预防 危险因素 声明
下载PDF
SLCO1B1、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东德 周思婕 +3 位作者 黄杰 陈冠群 黄泽棋 吴剑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9-773,共5页
目的 探究SLCO1B1、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所致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影响。方法 268例血脂异常的超高危ASCVD患者,按照基因型检测结果分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目的 探究SLCO1B1、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所致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影响。方法 268例血脂异常的超高危ASCVD患者,按照基因型检测结果分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水平,研究期间患者肌痛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ApoE等位基因分布为e2 25例,e3 201例,e4 42例;基因型分布:E2/E2 6例,E2/E3 29例,E3/E3 150例,E2/E4 9例,E3/E4 73例,E4/E4 1例。SLCO1B1中521 T/C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TT 190例,TC 66例,CC 12例;SLCO1B1中388 A/G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AA 8例,AG 100例,GG 160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治疗前,TC+CC组与TT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C+CC组LDL-C水平显著低于TT组(P<0.05),TC+CC组CK水平显著高于TT组(P<0.05)。治疗前后,AA、AG与GG组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2、e3与e4组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2、e3与e4组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O1B1 521 T>C中TT、TC+CC的肌痛发生率分别为4.21%(8/190)、11.54%(9/78),不同基因型患者肌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基因中e2等位基因与E3/E3基因型有效降低脂异常所致的超高危ASCVD患者的LDL-C水平,e4等位基因的ASCVD者服用瑞舒伐他汀的疗效欠佳,SLCO1B1 521T>C基因多态性会导致瑞舒伐他汀引起肌痛,SLCO1B1 521T>C中CC基因型会更加容易出现肌痛现象。瑞舒伐他汀治疗期间应当注重SLCO1B1、ApoE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O1B1 载脂蛋白(Apo)E 基因 多态 脂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瑞舒伐他汀
下载PDF
依洛尤单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基于FOURIER研究中国亚组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丽华 李为民 +3 位作者 姚朱华 陈纪言 董军 李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全球和亚裔人群治疗时长相似或更长时间时的主要终点获益。其中ASCVD患者均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1.8 mmol/L,基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上又随机接受依洛尤单抗或安慰剂治疗[依洛尤单抗组(n=509)和安慰剂组(n=512)],主要终点为至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的时间,以最早事件发生时间为准。结果:48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依洛尤单抗组LDL-C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值为-68.08%(95%CI:-70.92~-65.24,P<0.01)。基于全球和亚裔人群数据,模拟得到中国人群依洛尤单抗组相比安慰剂组主要终点的5年HR(95%CI)分别为0.86(0.71~1.06)和0.78(0.63~0.95),且HR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依洛尤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4.7%和73.2%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在中国ASCVD患者中,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洛尤单抗较安慰剂进一步将LDL-C降低68.08%,且长期用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洛尤单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获益
下载PDF
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娄奇 王红 +1 位作者 刘广忠(综述) 李为民(审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期91-96,共6页
脂蛋白a[Lp(a)]水平的升高是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及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即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高Lp(a)水平仍然会增加ASCVD的风... 脂蛋白a[Lp(a)]水平的升高是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及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即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高Lp(a)水平仍然会增加ASCVD的风险。该文从Lp(a)及其致病机制、Lp(a)水平与ASCVD的关系、高Lp(a)血症的治疗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旭敏 吴寿岭 夏云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06~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标准化健康体检的职工92297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HDL-C的五分位水平将人群分为5...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06~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标准化健康体检的职工92297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HDL-C的五分位水平将人群分为5组,HDL-C<1.23 mmol/L组(n=17907),HDL-C 1.23~1.41 mmol/L组(n=18535),HDL-C 1.42~1.59 mmol/L组(n=18419),HDL-C 1.60~1.83 mmol/L组(n=18904),HDL-C≥1.84 mmol/L组(n=18532)。随访至2014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为发生ASCVD、肿瘤或者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HDL-C与ASCVD、肿瘤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7.9年期间,3338例(3.6%)发生ASCVD,2370例(2.6%)发生肿瘤。与HDL-C 1.60~1.83 mmol/L组比较,HDL-C<1.23 mmol/L组增加19%的ASCVD发生风险(HR=1.19,95%CI:1.06~1.33),HDL-C≥1.84 mmol/L组增加22%的肿瘤发生风险(HR=1.22,95%CI:1.07~1.38)。结论:低水平的HDL-C(<1.23 mmol/L)增加ASCVD的发生风险,高水平的HDL-C(≥1.84 mmol/L)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肿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明成 赵玉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9期810-813,822,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同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预防ASCVD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等非常重要。如何通过无创手段预测ASCVD的严重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同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预防ASCVD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等非常重要。如何通过无创手段预测ASCVD的严重程度,尽早进行一级预防,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可用于评估人群中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是简单、快捷、常规检测易得到的无创数据,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对ASCVD的严重程度、累及冠状动脉的数量和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等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冠状动脉 胰岛素抵抗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体成分和体适能指标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和验证
17
作者 陈梦雪 李选 +4 位作者 陈曜 齐晓娅 胡玉坤 王凌云 梅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8-1254,共7页
目的:基于体成分和体适能指标,研究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风险呈中高危的状况,研发ASCVD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为ASCV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抽取2020年7月至2... 目的:基于体成分和体适能指标,研究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风险呈中高危的状况,研发ASCVD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为ASCV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抽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620名年龄为35~59岁体检人群的体检资料,其中建模集1200例,验证集420例。根据AS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流程彩图计算调查对象的ASCVD发生风险,基于体成分和体适能指标构建ASCVD风险评估模型,继而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对模型进行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所建立ASCVD发生风险评估模型为Logit(P)=-0.298+2.151×性别+0.046×肝脏脂肪均值-0.016×骨密度均值+0.005×腹部肌肉面积+0.330×腹部脂肪比-0.027×握力体质指数-0.025×平衡力。模型特异度74.9%,灵敏度为81.2%,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820~0.86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ASCVD发生风险评估模型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但在不同的数据集中校准度并不是很好,后续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适能 定量CT 体成分 心肺耐力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过低LDL-C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潜在风险循证学证据
18
作者 黄橙 李波 +1 位作者 李志勇 陈紫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1041-1046,共6页
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对于ASCVD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但随着LDL-C目标值逐渐降低,与之相关的潜在风险开始浮现,值得关注。现就过低LDL-C水平的... 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对于ASCVD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但随着LDL-C目标值逐渐降低,与之相关的潜在风险开始浮现,值得关注。现就过低LDL-C水平的相关潜在风险循证学证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风险
下载PDF
PCSK9抑制剂在不同危险分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PCI术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亮 刘建正 +8 位作者 李迎 张子鑫 林琦 王芳 杨旺伟 杨华 张亚敏 贺媛 陈继军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5期64-67,82,共5页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联合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在不同危险分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收治的ASCVD经PCI术后应用PCSK9抑制...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联合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在不同危险分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收治的ASCVD经PCI术后应用PCSK9抑制剂联合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2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危险分层分为超高危组和非超高危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CSK9抑制剂,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超高危组治疗前hs-CRP高于非超高危组(P<0.05)。2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脂蛋白-α(Lp-α)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治疗前,超高危组Lp-α水平低于非超高危组(P<0.05)。2组LDL-C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危组LDL-C达标率为70.0%,非超高危组LDL-C达标率为82.5%。2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CSK9抑制剂可明显降低不同危险分层ASCVD患者PCI术后LDL-C、Lp-α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三酰甘油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α 再发心绞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