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4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
1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1 位作者 李子孝 李姣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3-97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权威共识等内容,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分型、并发症等10个类别扩增中英文术语,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的制定提供标准化的建议和指导,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信息形成统一共识,促进其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标准化术语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2
作者 王敏 王玎羽 +1 位作者 耿杰 高大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66-069,共4页
研究瑞舒伐他汀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03月治疗的我院全科门诊2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执行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观察组(瑞舒伐他汀),100例/组,对比指标... 研究瑞舒伐他汀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03月治疗的我院全科门诊2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执行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观察组(瑞舒伐他汀),100例/组,对比指标(血脂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除HDL-C指标偏高外,其余血脂指标均偏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偏高,治疗后的NIHSS评分偏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小(p>0.05)。结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脂,减轻神经功能受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优化其生活品质,同时药物治疗安全性也有保障,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珊珊 冯玉华 王玮佳 《系统医学》 2022年第8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借助抛硬币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借助抛硬币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实施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实施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2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88%)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8);研究组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01±0.21)、(3.75±0.68)、(2.97±0.34)、(2.04±0.20)mmol/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2.174、4.942、5.200,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血脂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4
作者 蔡韵 陈怀红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273-276,共4页
血栓前状态是指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平衡失调,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其相关实验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机体是否发生血栓作出预测。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血... 血栓前状态是指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平衡失调,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其相关实验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机体是否发生血栓作出预测。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前状态关系密切,本文就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沈媛 余华峰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由蛋氨酸去甲基化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后生成。Hcy主要有三种代谢途径:①再甲基化途径:以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维生素B12为辅酶,在5-甲基四氢叶...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由蛋氨酸去甲基化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后生成。Hcy主要有三种代谢途径:①再甲基化途径:以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维生素B12为辅酶,在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蛋氨酸。而5-甲基四氢叶酸是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催化下还原而来。②转硫基途径:由胱硫醚β合成酶(CBS)催化、维生素氏为辅酶,有50%的Hcy和丝氨酸合成胱硫醚。③释放到细胞外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脑血管 胱硫醚Β合成酶 维生素B12 含硫氨基酸 甲基转移酶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吕佳新 《当代医学》 2021年第2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通过瑞舒伐他汀...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通过瑞舒伐他汀实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与对照组的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药物花费为(264.4±9.6)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8±10.5)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57,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均属于临床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两种药物均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瑞舒伐他汀治疗费用相对较少,经济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效果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倩 蒋更如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炎症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检测 致死原因 世界范围内 脑功能缺损 缺血脑卒 肿瘤 血管 弥漫 局灶 脑卒中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齐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5期68-68,共1页
目的分析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划分为2组,各组平均为15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分析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划分为2组,各组平均为15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的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3%,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 <0.05)。②治疗后,观察组Ox-LDL、IMT及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实行阿托伐他汀医治具备明显的效果,所以值得推广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翔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19期2622-2623,共2页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脑梗死、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脑保护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脑梗死、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脑保护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口服治疗(10 d~14 d)后,继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口服维持治疗。随访6个月,对治疗情况加以分析观察。结果住院期间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强化治疗,短暂性脑缺性发作患者仅2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和1例脑梗死事件,脑梗死患者仅4例出现再梗死事件,出院随访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再发率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周瑞.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9.],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钙片 治疗观察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久玲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第16期2298-2299,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动脉中膜厚度(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Ox LDL、IMT、hs-CR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x LDL、IMT、hs-CRP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能有效改善Ox LDL及hs-CRP含量,降低IMT,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阿托伐他汀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及补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月英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3期48-49,共2页
在我国,脑血管病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构成三大致死病因。同时,脑血管病也是世界范嗣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巾缺血性... 在我国,脑血管病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构成三大致死病因。同时,脑血管病也是世界范嗣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巾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又称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标志物 补体系统 缺血脑卒中 脑功能缺损 脑循环障碍 出血卒中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文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54-0057,共4页
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共纳入患者82例,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始在2022年4月,于2023年8月结束,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41例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1例以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 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共纳入患者82例,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始在2022年4月,于2023年8月结束,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41例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1例以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TC(总胆固醇)为(4.59±1.22)mmol/L、TG(三酰甘油)为(1.44±0.52)mmol/L及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01±1.42)mmol/L低于对照组的(5.24±1.25)mmol/L、(1.75±0.56)mmol/L、(2.66±1.03)mmol/L,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81±0.33)mmol/L高于对照组的(1.58±0.32)mmol/L(P<0.05);NIHSS评分统计来看,观察组指标结果更加令人满意,对比对照组的,组间差异突出(P<0.05);整体疗效结果统计证实,观察组指标表现加令人满意,对比对照组的,组间差异突出(P<0.05);不良反应数据分析来看,不同组别的指标结果差异性较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方案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且其在改善神经功能以及调节血脂指标方面的表现也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血脂水平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13
作者 张亮 马晓蕾 闫秋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709-1712,共4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方法:纳入266例ICVD合并C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阿...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方法:纳入266例ICVD合并C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CAS情况。结果:B组患者总有效率(94.74%)高于A组(85.7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MIT、斑块直径及数量均降低(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ICVD合并CA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CAS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托伐他汀 缺血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作用研究
14
作者 覃柳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20-0123,共4页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部血管情况,分析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0例,确诊脑血管患者300例为观察组,非脑血管患者30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其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内...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部血管情况,分析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0例,确诊脑血管患者300例为观察组,非脑血管患者30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其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内膜毛糙/回声增强、管壁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混合斑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径为(7.24±0.41)mm高于对照组的(6.55±0.42)mm,而舒张末期流速为(19.45±3.26)cm/s、峰值流速为(62.35±6.77)cm/s及阻力指数为(0.55±0.14)低于对照组的(24.65±3.55)cm/s、(77.56±6.75)cm/s、(0.82±0.13)(P<0.05)。结论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获取颈动脉局部清晰图像,有助于医师准确分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征象,为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其诊断价值显著,可作为临床脑血管病诊断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黄帝内经》“血脉”整体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发挥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铜五 陈向心 +8 位作者 陆毅 郝秀炜 王洋 关乐 刘悦 张哲 闵冬雨 杨关林 孔德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论,杨关林教授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结合前人“痰瘀”相关学说,整体审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提纲挈领地提出“血脉病”这一概念。血脉病,指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脉痹阻的一类疾病,包含心脉病、脑脉病和肢脉病等多系统疾病。血脉病的发生与脾虚受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创新性的将血脉病分为“血浊脉滞”“血瘀脉壅”“血毒脉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提出“健脾益气,化痰降浊”“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三种不同的治法并建立出相应中药组方,构建血脉病全程防治体系,提升中医药防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血脉 中医药 脾虚受损 防治体系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48
16
作者 张炳英 王红 +2 位作者 任莉 葛磊 刘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 112例 ,异常检出率为 86.15 % ;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 19例 ,异常检出率为 2 6.0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 ,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脑血管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下载PDF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0
17
作者 卫华 王拥军 +1 位作者 颜振瀛 华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确切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电脑声像仪对 2 97例脑卒中患者和 96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确切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电脑声像仪对 2 97例脑卒中患者和 96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87人 ,占 6 3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6 5 % ;脑梗死组严重颈动脉狭窄 (>5 0 % )的发生率 (15 6 % )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 (4 3% ,2 1% ) ;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年龄、糖尿病、ApoA1(负相关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除年龄影响因素外 ,高血压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加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超声波诊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杜继臣 杨旭 +2 位作者 蒲传强 牛小媛 魏利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mm]、斑块总积分[(0.52±0.64)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mm、(0.10±0.16)cm、(0.27±0.04)%、(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血管 动脉 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7
19
作者 周晓辉 贺春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86例ICVD患者与19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CVD...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86例ICVD患者与19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CVD组年龄[(69±7)岁]和患有高血压(66.1%)、糖尿病(53.4%)、代谢综合征患者(44.6%)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5)岁、48.8%、15.2%、12.9%](均P<0.001)。ICV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计分≥2分(斑块发生率)、≥3分(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9.3%、2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5%和5.1%(均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各种危险因素的聚集对ICVD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脑血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叶强 黄海波 +3 位作者 范良好 章云军 伍晓扬 王金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共存在398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23.4%)、大脑中动脉M1段(17.8%)、椎动脉V1段(16.8%);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累及分别为5例(71.4%)和40例(54.8%),均显著高于老年组(49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的平均年龄〔[(60.2±10.1)岁〕显著低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66.9±8.9)岁〕和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64.3±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的胆固醇水平〔(5.0±1.2)mmol/L〕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4.4±1.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合并嗜烟史者65例(59.1%),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37例,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1段为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受累所占比例明显增多;嗜烟史对颅外动脉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缺血脑血管 脑梗死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