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凋亡相关基因
1
作者 韩舒宁 张翌帆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6期10413-10420,共8页
目的:动脉闭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OD)是一种动脉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凋亡相关基因在AO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来探讨凋亡与AOD... 目的:动脉闭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OD)是一种动脉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凋亡相关基因在AO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来探讨凋亡与AOD之间的关系可能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方法:GSE57691数据集的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来自分子特征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 Database, MSigDB)和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分析GSE57691数据集的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结果:基于GSE57691数据集,共选择了18个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GO分析显示凋亡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胶质细胞发育及活化、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分析表明凋亡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与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辅助性T细胞17 (T helper cell 17, Th17)细胞分化等。IL1B、IL6、SOD1、PPP3R1、APP等的表达被认为是PPI调控网络的重点。结论: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在调节AOD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凋亡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晓华 张焱 +6 位作者 胡宪清 何建荣 金红来 林开勤 胡晓钢 吴素理 梅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微球囊
下载PDF
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曹剑 李小鹰 +3 位作者 范利 殷宗健 聂步军 张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 (PTS)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3例确诊为老年 PAOD患者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纤维蛋白原 (FIB)、纤溶酶原 ...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 (PTS)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3例确诊为老年 PAOD患者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纤维蛋白原 (FIB)、纤溶酶原 (PLG)和 D-二聚体 (DD)以及凝血酶 -抗凝血酶 复合物 (TAT)水平 ,并分别与 40例健康老人及 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 PAOD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 PAOD组的 GMP- 1 4 0(1 4 .0 6± 2 .1 8μg/ L )、DD(2 .92± 1 .3μg/ L)、v WF(1 0 4 .42 %± 31 .4%)及 FIB(60 6.8± 1 1 7.8mg/ d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依次为 8.2 3± 1 .86μg/ L、0 .35± 0 .1 8μg/ L、53.67%± 1 1 .33%及 2 4 2 .3± 41 .7mg/ dl) (P<0 .0 0 0 1 )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依次为 1 1 .97± 1 .96μg/ L、1 .0 6± 0 .53μg/L、75.8%± 4.59%及 41 3.4± 67.78mg/ dl) (P<0 .0 0 1 ) ,而 PLG活性、TAT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 PAOD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且与内皮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积极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和抗凝剂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 PAOD治疗的核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前状态 动脉硬化 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功能 抗血小板制剂 抗凝剂
下载PDF
药涂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冉坤 王超 +1 位作者 赵渝 向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6-1572,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晚期管径丢失、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术后1年通畅率、术后1年的死亡率及截肢率。结果共纳入11个试验,1853名患者共有2150处动脉病变,其中DCB组有1110名患者,1288处动脉病变;UCB组有743名患者,862处动脉病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UCB组相比,DCB成形术明显降低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15.2%vs 39.0%;OR:0.28;95%CI:0.17~0.48;P<0.000 01)、晚期管径丢失(-0.05~0.56 vs 0.54~1.7;WMD:-0.57;95%CI:-0.93^-0.21)和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3.0%vs 28.1%;OR:0.39;95%CI:0.23~0.64;P=0.0002),提高了术后1年的通畅率(71.8%vs 52.9%;OR:2.32;95%CI:1.21~4.43;P=0.001),而两组的死亡率(4.8%vs 5.0%;OR:1.00;95%CI:0.62~1.63;P=0.99)及截肢率(3.4%vs 2.9%;OR:1.41;95%CI:0.74~2.70;P=0.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相比,DCB成形术是一种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的腔内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药涂球囊 非药涂球囊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37
5
作者 颜荣华 肖恩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治疗进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 临床治疗 设备要求
下载PDF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易感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建伟 叶玲 +1 位作者 刘静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探讨北京万寿路社区老年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hypertension ,EH)及EH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 ,PAOD)... 目的 探讨北京万寿路社区老年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hypertension ,EH)及EH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 ,PAOD)的易感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检测了 10 0例健康老年人 (NC组 )、10 0例老年EH(EH组 )及 5 9例老年EH伴PAOD患者 (EH PAOD组 )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MTHFR等位基因呈多态性。NC组 3种基因型频率为 :CC ,31.0 % ;CT ,5 0 .0 % ;TT ,19.0 %。EH组分别为 :CC ,2 9.0 % ;CT ,4 5 .0 % ;TT ,2 6 .0 %。EH PAOD组分别为 :CC ,15 .9% ;CT ,35 .5 % ;TT ,4 8.6 %。 3组MTHFR基因的C6 77T单核苷酸突变中T突变位点的频率分别为 4 4 .0 %、4 8.5 %、6 4 .4 %。EH PAOD组与NC组、EH PAOD组与EH组比较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呈显著性差异。结论 MTHFR基因C6 77T单核苷酸突变是老年EH伴PAOD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可能与老年EH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氧化还原酶类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动脉闭塞性疾病 高血压
下载PDF
超大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慢性长段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附22例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钱焕德 赵培勇 +2 位作者 周新福 楚庆速 吕淑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长段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尿激酶 溶栓疗法
下载PDF
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堂海 于永山 +3 位作者 张杰 王海波 谢远峰 曲丽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观察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的32例(37条肢体)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2条患肢(59.5%),Ⅳ期15条患肢(40.5%)。术前... 目的观察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的32例(37条肢体)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2条患肢(59.5%),Ⅳ期15条患肢(40.5%)。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2±0.20。结果技术成功35条肢体,成功率94.6%。35条肢体中术后静息痛消失21条肢体(60.0%),明显缓解12条肢体(34.3%),减轻2条肢体(5.7%);8例足部溃疡患者中愈合3条肢体,缩小5例。膝下截肢1条肢体,半足切除2条肢体。术后ABI0.73±0.2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手术成功的35条肢体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9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中2条肢体分别于术后6,14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经二次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余33条肢体症状、体征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安全可行,且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 血管成形术 气囊 下肢
下载PDF
应用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以远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海波 赵堂海 +2 位作者 于永山 张杰 魏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378-2380,共3页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Deep球囊的应用。方法对40例膝下动脉闭塞症患者47条肢体,应用Deep球囊进行介入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9条患肢(60.0%),Ⅳ期18条患肢(4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Deep球囊的应用。方法对40例膝下动脉闭塞症患者47条肢体,应用Deep球囊进行介入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9条患肢(60.0%),Ⅳ期18条患肢(4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22±0.19)。结果手术成功44条肢体,成功率93.6%。术后静息痛消失30条肢体(68.2%),症状明显缓解15条肢体(34.1%)。足部溃疡愈合6条肢体,膝下截肢1条肢体,半足切除3条肢体。术后ABI:(0.73±0.2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手术成功的44条肢体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9个月,平均13.6个月。结论应用Deep球囊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明显降低截肢率,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血管成形术 介入 下肢缺血
下载PDF
贝前列素钠片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荣怀 王晓明 +3 位作者 张丙芳 房海英 陈金凤 王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0期1183-1184,共2页
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内皮细胞在前列环素合酶(PGIs)作用下合成[1]。PGI2具有显著而广泛的血管扩张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阻止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2]。贝前列素钠片是全球首个口服P... 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内皮细胞在前列环素合酶(PGIs)作用下合成[1]。PGI2具有显著而广泛的血管扩张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阻止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2]。贝前列素钠片是全球首个口服PGI2衍生物。本研究通过观察贝前列素钠片对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更为广泛应用该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贝前列素 老年 前列环素合酶 治疗 血管扩张作用 PGI2
下载PDF
超声消融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顺吉 蹇兆成 +5 位作者 龙金凤 孙业全 王秀春 冯学强 赵凯 王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85-86,共2页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疗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36支血管)的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其中32支血管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观察血管开通率、临床疗效及术后3、6个月血管通畅情况。结果血管即刻开通率达...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疗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36支血管)的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其中32支血管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观察血管开通率、临床疗效及术后3、6个月血管通畅情况。结果血管即刻开通率达到94.4%,总有效率为88.9%,术后再狭窄率为14.9%;对再狭窄病例均再次行超声消融治疗,血管再通。结论超声消融疗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短期效果确切,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消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7
12
作者 罗小云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流行病学 动脉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解傻 韦国雄 +5 位作者 何超 黄宇翔 朱培贵 梁汉欢 彭可雨 邹亚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9期78-79,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载PDF
64层CT灌注成像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再鸣 孔繁星 +3 位作者 陆晓梅 任国强 郭文力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4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和14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下肢CT灌注扫描,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4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和14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下肢CT灌注扫描,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 me,MTT)和灌注达峰时间(ti me to peak,TTP)灌注参数,分析缺血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将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Fontaine分级分成4组,分别对比4个组之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缺血组BV、BF参数患病下肢均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临床分级各组之间BV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F在Ⅰ级和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和TTP在各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V、BF值可作为CT灌注成像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病情轻重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动脉闭塞性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被引量:4
15
作者 鲁猛 戴向晨 罗宇东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6-737,共2页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8.6/10万,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慢性闭塞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两大类型。肠缺血耐受时间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医师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其具备发病急骤、...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8.6/10万,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慢性闭塞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两大类型。肠缺血耐受时间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医师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其具备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血管闭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林 田春梅 +3 位作者 栾顺莲 刘泉源 范万峰 郭兰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DSA和手术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了所有检查动脉,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1例(16例合并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栓塞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例。与DSA对比,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主干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符合率达100%。对2级及其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04%,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8.8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范围、形态、管腔内及管壁情况,还能对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合理旋转时间及螺距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明 田建明 +4 位作者 王敏杰 萧毅 郝强 陆建平 李玉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筛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的合理旋转时间及螺距。方法80例PAOD患者(包括间歇性跛行48例,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32例)全部应用小剂量团注试验分别确定主动脉峰... 目的筛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的合理旋转时间及螺距。方法80例PAOD患者(包括间歇性跛行48例,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32例)全部应用小剂量团注试验分别确定主动脉峰值时间、腘动脉峰值时间及主腘动脉通过时间。患者随机均分入两组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n=40),A组参数为X线管球旋转时间330 ms,螺距1.0;B组为X线管球旋转时间500 ms,螺距0.85。由2位血管影像诊断方面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盲法对下肢动脉成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参数下CTA图像质量。结果不同PAOD患者主动脉峰值时间(14~33 s)、腘动脉峰值时间(20~48 s)、主腘动脉通过时间(4~24 s)及主腘动脉通过速度(29~177 mm/s)差异较大,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患者上述各指标有很大一部分相互重叠。A组成像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节段分别占63.3%(152/240)、30.0%(72/240)、6.7%(16/240);B组成像图像质量为优、良的节段分别占98.3%(234/238)和1.7%(4/238),无成像图像质量为差的节段。结论对PAOD患者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时,设定X线管球旋转时间为500 ms、螺距为0.85、扫描时间大于30 s、造影剂注射时间保持在35 s,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内皮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剑 李小鹰 刘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8期2528-2529,共2页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PAO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NMD...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PAO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NMD)状况,了解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33例已确诊为PAOD的老年患者肱动脉FMD及NMD,并分别与40例健康老人及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PAO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58~2.7317,P<0.01),;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FM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2,-0.479,-0.608,P值分别为0.0001,0.02,0.001);FMD与NMD呈正相关(r=0.364,P=0.004),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呈负相关(r=-0.391,P=0.0006)。结论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受损;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FMD独立的预测因子;而FMD及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管舒张
下载PDF
血管腔内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附736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希全 李长海 +4 位作者 潘晓琳 朱伟 韩冰 刘留宾 张建欣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391-396,共6页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个体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5月至2010年6月间,736例PAOD接受了介入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169例,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104例,腔内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463例,腔内溶栓+PTA+PTAS或腔内溶栓+SIA+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96%(721/736)。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7.04%(164/169),88.17%(149/169),部分开通8.88%(15/169),无效2.95%(5/169)。腔内溶栓+PTA成功率治疗成功率85.58%(89/104),15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463例动脉慢性硬化闭塞患者,行腔内溶栓+PTA+PTAS,治疗成功率98.70%(457/463);其中211例应用传统的血管再通技术失败后,再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IA),205例血管再通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有机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弥漫性硬化闭塞病变的再通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溶栓 内膜下血管成形 血管成形术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立芳 张晓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6期444-445,共2页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姚立芳①张晓波本文回顾性总结了41例双下肢动脉的检查结果,旨在对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作用及局限性做进一步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共经彩超检...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姚立芳①张晓波本文回顾性总结了41例双下肢动脉的检查结果,旨在对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作用及局限性做进一步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共经彩超检查下肢动脉41例,其中20例检查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彩超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