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谷垴-小河断裂——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腾文 李勇 +4 位作者 李敬波 马超 邵崇建 杨彦通 周游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通过对鲁甸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震源机制解、震后前期强余震分布样式及地表破裂,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通过对鲁甸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震源机制解、震后前期强余震分布样式及地表破裂,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根据莲峰断裂、昭通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判断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根据莲峰、昭通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认为在断裂带下15~20km处地壳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在来自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向运动给予的应力挤压下,形成了包谷垴-小河捩断层,并且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包谷垴-小河断裂 捩断层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鲁甸地震发震断层自发破裂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廖力 李平恩 +1 位作者 刘盼 杨建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2,I0001,共10页
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模拟了鲁甸地震在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自发破裂过程,探讨影响鲁甸地震破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地震的左旋走滑的震源机制以及震级主要是受背景应力场的影响,断层滑移分布受到断层几何结构、水平应力场方向... 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模拟了鲁甸地震在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自发破裂过程,探讨影响鲁甸地震破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地震的左旋走滑的震源机制以及震级主要是受背景应力场的影响,断层滑移分布受到断层几何结构、水平应力场方向及相对大小的影响,非平面复杂断层几何结构是导致鲁甸地震复杂的滑动位移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自发破裂 曲线有限差分方法 包谷垴-小河断裂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发震构造特征及动力源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邵崇建 李勇 +6 位作者 周游 颜照坤 聂舟 李敬波 郑立龙 闫亮 王腾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2-1089,共8页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包谷垴-小河断裂 发震断裂 捩断层 动力源分析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 6.5级地震概况 被引量:8
4
作者 金明培 杨军 +1 位作者 陈佳 李孝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80-1984,共5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M 6.5级地震.此次地震为云南省14年来最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位于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带与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综合余震空间展布的长轴方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解,...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M 6.5级地震.此次地震为云南省14年来最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位于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带与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综合余震空间展布的长轴方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解,判定北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其发震构造,断层走向165°,倾角65°,滑动角12°,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序列余震较为丰富,已发生1450多次,其中最大余震为M 4.2级地震.余震区呈不规则T字形,长轴约37 km,短轴约20 km.根据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随时间衰减h值和M≥3.0级余震震源机制解变化情况,初步判定该地震序列属主余型.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多年来持续圈定的川滇交界地震重点危险区,也是2014年度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但地震并没有发生在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带上,而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出露并不连续的晚更新世以前活动的次级断裂带上,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强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理论.文章最后还讨论了云南地区今后的震情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 6.5级地震 震源机制 包谷垴-小河断裂 发震构造
原文传递
鲁甸地震(M_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及中地壳流变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曾佐勋 刘根深 +3 位作者 李献瑞 贺赤诚 杨学祥 杨冬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51-1762,共12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Ms6.5地震,震源深度10km,死亡617人,失踪112人,受伤3 143人,受灾人口108.84万人.根据月亮赤纬角、太阳黑子极值年等周期变化及两者的叠加效应,总结出2013—201...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Ms6.5地震,震源深度10km,死亡617人,失踪112人,受伤3 143人,受灾人口108.84万人.根据月亮赤纬角、太阳黑子极值年等周期变化及两者的叠加效应,总结出2013—2014年是云南强震高危期,具备Ms7地震的发生条件.次年,利用基础SW前兆仪的临震预测指纹法信息,制定了2014年底211号地震预测表,预测了2014年8月四川(26.18°N,105.33°E)将发生Ms5.3地震发生.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表明:这次地震的指纹法预测时间相差1天,震中相差226km,震级误差Ms1.2.通过构造背景、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机制研究,NW向的包谷垴-小河左旋走滑断裂是鲁甸地震的发震断裂.中下地壳低速(高导)体与包谷垴-小河断裂交接部位是流变界面能量释放的位置,即本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板内地震三层次构造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临震预测 中期预测 包谷垴-小河断裂 三层次构造模式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