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3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5,共12页
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探索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的外源肥料投入对土壤化学变化、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和确定棉花减磷增效的技术服务着力点提供参考依据。经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5年田间微区定... 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探索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的外源肥料投入对土壤化学变化、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和确定棉花减磷增效的技术服务着力点提供参考依据。经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置7个施肥处理,T1:不施肥,T2:不施磷,T3:常规施化肥磷100%,T4:有机肥磷替代25%化肥磷,T5:有机肥磷替代50%化肥磷,T6:化肥磷100%+25%有机肥磷,T7:化肥磷100%+秸秆还田。于2022年采集土壤样品,探明不同比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源肥料投入量(有机肥和化肥)均为等氮磷用量的条件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有利于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全量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在3.0%~25.3%、29.2%~120.1%、70.1%~99.1%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5、T5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3.12、1.69、30.7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在21.1%~43.9%、1.59%~41.3%、9.3%~33.6%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6、T5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0.04、0.05、1.36 g·kg^(-1)。整体上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效果比单施化肥好,且长期施用有机肥的效应优于秸秆还田。(2)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50%的有机替代其有机质含量显著最高(12.21 g·kg^(-1)),年均增长0.4 g·kg^(-1),最小增量T1~T2与最大增量T1~T5相比,增加1.04~3.44 g·kg^(-1),增幅为11.86%~39.22%,总体表现为正效应。相对较高的土壤pH和盐含量是限制棉花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和含盐量整体起到降低的作用,最大降幅pH的T1与T5、盐含量T5与T3相比分别下降3.07%、24.48%,总体表现为负效应。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了土壤供氮能力和磷素活化能力,土壤磷活化系数从1.52%提升到2.78%。由于受新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及气候条件限制,综合C/N、C/P、N/P表明,灰漠土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3)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够维持或促进棉花增产,在密度为24万株·hm^(-2)的试验种植模式下,连续5年常规施肥、25%的有机替代、50%的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其籽棉产量分别达4173.13、4196.72、4805.10、5035.51、4830.98 kg·hm^(-2),综合土壤养分指标、肥料投入、棉花产量分析,50%的有机替代在节约磷肥用量的前提下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与T1、T2、T3相比,分别显著增产20.49%、18.62%、15.14%。因此,研究认为当下应用50%的有机替代技术,即施磷(P_(2)O_(5))60 kg·hm^(-2)和配施羊粪9784 kg·hm^(-2),较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有机替代 化学磷肥 土壤化学性质 产量 N/P
下载PDF
“碱的化学性质”一体化实验装置的新设计
2
作者 孙宇红 陈磊 《化学教与学》 2024年第16期87-88,共2页
本文对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编排的“碱的化学性质”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输液管、风哨等物品设计了新的实验装置。新装置具有制作简单、观察现象方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关键词 碱的化学性质 一体化装置 实验设计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对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魏书蒙 陈详腾 +4 位作者 赵光宇 李仰龙 董玉红 焦如珍 张雄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7-4287,共11页
研究杉木间伐后补栽闽楠、刨花楠进行近自然改造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在江西省新余市山下林场为研究近自然改造对杉木林的影响而设置3种林分,分别是杉木纯林(CLP)、杉木-闽楠改造林(MPC)、杉木-刨花楠改造林(M... 研究杉木间伐后补栽闽楠、刨花楠进行近自然改造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在江西省新余市山下林场为研究近自然改造对杉木林的影响而设置3种林分,分别是杉木纯林(CLP)、杉木-闽楠改造林(MPC)、杉木-刨花楠改造林(MMC)。测定0—20、20—40、40—60 cm土壤化学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分析土壤化学性质与水解酶间的关系。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改造林pH、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其中有机质分别提高22.52%与21.04%,有效磷分别提高5.9%与9.57%。20—40 cm土层,改造林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对养分全量的影响不一。40—60 cm土层,改造林与杉木纯林在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土壤N∶P均低于我国亚热带区域土壤N∶P,土壤有效磷元素缺乏;改造林土壤C∶N、C∶P均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改造林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酶活性相比杉木纯林显著降低;土壤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杉木-刨花楠改造林较杉木纯林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结论]杉木纯林间伐后近自然改造有助于土壤养分积累,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提高杉木胸径、材积,减缓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近自然改造 土壤化学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丽梅 周昀璠 +4 位作者 徐胜涛 王永芬 俞春燕 李迅东 郑泗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1,共9页
【目的】通过对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进行研究,明确植物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影响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用地养地结合的蕉园种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无覆盖物的传统裸露种植方式为对照,以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 【目的】通过对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进行研究,明确植物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影响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用地养地结合的蕉园种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无覆盖物的传统裸露种植方式为对照,以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和自然生杂草为覆盖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植物覆盖显著改善了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P<0.05),与对照相比,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升51.92%、38.00%、41.86%、20.85%、29.70%;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34.19%、50.28%、33.41%、101.54%。植物覆盖措施在1年内有效改善了蕉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氮及全磷含量的影响则需要覆盖处理2年以上才能达到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翼豆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自然生杂草处理显著。【结论】与传统裸露种植方式相比,两种覆盖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且豆科植物覆盖效果明显优于自然生杂草,宽窄行种植配合豆科植物覆盖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区域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覆盖 蕉园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1 位作者 乌云塔娜 路伟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度(417~10000株/hm^(2))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冠形、干形)与健康状况(病级、感病指数)及土壤化学性质(pH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依据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初植密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存活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上升趋势,树高以及林分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初植密度为1667~2500株/hm^(2)时,樟子松人工林的感病指数、存活率和林分蓄积量表现较优。②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指标变异的解释率之和为68.43%,土壤有效磷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初植密度分别为1667和2500株/hm^(2)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结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樟子松造林适宜采用中等初植密度(1667~2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初植密度 林分健康 土壤化学性质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以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赵诣 符昌武 +5 位作者 刘毅 向东 王振华 秦红灵 程昌新 李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目的】研究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烟草生长、产质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牛粪有机肥、微藻+牛粪有机肥和空白对照(CK)4个田间试验处理,监测烟株农艺性状、烤后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 【目的】研究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烟草生长、产质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牛粪有机肥、微藻+牛粪有机肥和空白对照(CK)4个田间试验处理,监测烟株农艺性状、烤后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结果】与CK相比,增施微藻+牛粪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pH;烟株圆顶期株高和叶数显著增加,烤后烟叶中总氮、钾、烟碱、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氮碱比和钾氯比显著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13.70%和16.78%;可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升高,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抑制青枯病害的能力。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以及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关键因素。【结论】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活化土壤有益微生物,提高细菌群落抑制青枯病菌的能力,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长,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牛粪有机肥 土壤化学性质 烟叶产质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对烟田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7
作者 赵诣 王振华 +7 位作者 杨磊 彭德元 向东 符昌武 刘毅 覃潇 秦红灵 李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目的】研究微藻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M)、枯草芽孢杆菌(B)、微藻和枯草芽孢杆菌(MB)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在室内连续恒温培养35 d,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 【目的】研究微藻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M)、枯草芽孢杆菌(B)、微藻和枯草芽孢杆菌(MB)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在室内连续恒温培养35 d,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演替规律,揭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DOC含量和pH,在培养第35天分别增加11.93%、17.80%、5.58%和2.75%。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促进土壤细菌群落间的正向相互作用,显著增加网络拓扑参数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更加复杂。【结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改良土壤养分,调节养分变化规律,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细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枯草芽孢杆菌 土壤化学性质 细菌群落
下载PDF
氮沉降对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8
作者 李晓东 苏连波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李芸 胡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4,共9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土壤酶活性、化学性质的变化,了解滇中高原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氮沉降为0),以及低氮(LN,10 g·m^(-2)·a^(-1)氮沉降)、中氮...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土壤酶活性、化学性质的变化,了解滇中高原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氮沉降为0),以及低氮(LN,10 g·m^(-2)·a^(-1)氮沉降)、中氮(MN,20 g·m^(-2)·a^(-1)氮沉降)和高氮(HN,25 g·m^(-2)·a^(-1)氮沉降)3个处理,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结果】LN、MN、HN处理的蔗糖酶(invertase,Inv)活性提高了7.45%~14.04%,脲酶(urease,Ure)活性下降11.16%~27.17%,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下降5.18%~16.67%,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下降7.22%~23.35%;土壤酶活性均呈显著的时间梯度变化(P<0.05),Inv和Ure分别在氮沉降时间为31、29月时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ACP和CAT活性均在氮沉降时间为33月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氮沉降水平的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全磷含量分别下降1.59%~4.79%、21.25%~45.96%和17.68%~46.15%;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在MN、HN处理达到最高值。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0~5 cm土层>5~10 cm土层>10~20 cm土层;氮沉降下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较高(P<0.05);土壤pH、氨态氮与Inv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与Ure、ACP和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氮沉降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改变了土壤的环境因子,进而改善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循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质 云南松林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9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磷水平对北疆灰漠土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施磷量和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及棉花生产状况提供实践指导。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已进行了5 a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定位... 本研究探讨不同磷水平对北疆灰漠土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施磷量和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及棉花生产状况提供实践指导。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已进行了5 a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化肥磷减施25%、化肥磷增施25%、化肥磷增施50%处理的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土壤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增幅分别在3.0%~16.10%、29.20%~111.77%、70.10%~72.10%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2.12、1.53、22.8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增幅分别在21.10%~35.10%、1.60%~54.0%、9.30%~10.90%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0.03、0.06、0.41 g·kg^(-1)。施磷150 kg·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活化能力均显著最强,磷活化系数达2.13%,有效促进了土壤全磷向有效磷的转化。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均在施磷150 kg·hm^(-2)时显著提升,增幅均在11.86%~36.50%之间,有机质年均增长0.33 g·kg^(-1)左右,由于受北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和气候条件限制,结合碳氮磷比表明土壤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对土壤p H和总盐分别呈下降和提升的趋势,范围分别在7.91~8.05和1.55~1.85 g·kg^(-1)之间,但效应均不显著。连续5 a施磷150 kg·hm^(-2),能在确保棉株整个生育时期养分需求的同时节约磷肥用量且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籽棉产量可达4658 kg·hm^(-2),与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相比,分别显著增产16.83%、15.01%、11.63%。本研究综合土壤养分、肥料投入、棉花产量指标,得出在北疆灰漠土棉田施磷150 kg·hm^(-2)较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磷梯度 土壤化学性质 碳氮磷比 产量
下载PDF
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0
作者 艾萨迪拉·玉苏甫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3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阿米娜·阿吾提 魏志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采集土样,通过室内测定化学性质指标,结合统计分析、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总盐分、pH值、盐基离子质量分数及分布特征,探究土壤化学性质特征与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布特征有差异,在轮作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中层>表层>底层,连作土壤分别为表层>中层>底层;2)2种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随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连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变化幅度小,而轮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变化幅度较大;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在表层和中层存在减少趋势,连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整体上存在增加趋势。综上,轮作模式对土壤表层和中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具有一定的增加作用,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减少趋势。2种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离子差异较小,但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大于连作土壤,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耕地土壤改良提高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伽师瓜 土壤化学性质 轮作种植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烤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文华 陈涛 +6 位作者 韩严竞 卢隆瑞 李海滨 况帅 田鹏 颜石 王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7-32,共6页
玉米秸秆还田不仅可以使农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烤烟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合理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和功能退化的状况。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深埋、深松、粉垄30 cm、粉垄50 cm处理),探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 玉米秸秆还田不仅可以使农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烤烟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合理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和功能退化的状况。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深埋、深松、粉垄30 cm、粉垄50 cm处理),探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烤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50 cm处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土壤碳氮比提升效果最好;各处理烟叶氮、磷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深松与粉垄50 cm处理烟叶产量较高;粉垄50 cm处理烟株上等烟比例最大,深松、粉垄50 cm处理烟叶产值较高。因此,粉垄50 cm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提升烟叶品质,显著增加烟叶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化学性质 有机质 产量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油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酶活性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海燕 杨制国 +2 位作者 张胜男 黄海广 闫德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酶活性变化过程,为该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34、48、56 a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样品分层采集,用于土壤化学性质...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酶活性变化过程,为该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34、48、56 a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样品分层采集,用于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林龄土壤酶活性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全钾、速效氮则无明显变化。不同林龄0~2 cm土层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中性蛋白酶活性随林龄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并具有明显表聚现象,蔗糖酶活性在18 a时活性最高,随后下降。林龄、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7种化学性质在前两轴累积解释土壤酶活性的76.06%,对土壤酶活性影响重要性排序为全氮>速效磷>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差异的关键因子。【结论】油松人工林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并随林龄增加改善作用增强;同时人工造林56 a时,油松人工林地未出现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油松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施氮对甜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王望 于泽 +2 位作者 崔晶晶 宋柏权 王秋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88-93,共6页
氮肥施入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施氮过多会造成氮肥利用效率偏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甜菜品种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农业生产中科学栽培、合理施氮提供参考。以氮高效甜菜品种‘H00... 氮肥施入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施氮过多会造成氮肥利用效率偏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甜菜品种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农业生产中科学栽培、合理施氮提供参考。以氮高效甜菜品种‘H004’和氮低效甜菜品种‘HI0466’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N0(0kg/hm^(2))和正常施氮N120(120kg/hm^(2))2个处理,对根际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主要化学性质在甜菜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H004’根际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64%、2.49%、0.42%,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2.10%、17.22%;氮低效品种‘HI0466’根际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99%、5.60%、47.63%,pH和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了0.14%、3.68%。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施氮条件下2个品种根际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速效钾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根际土壤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氮低效品种根际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根际土壤 土壤化学性质 氮肥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及宝坻大蒜鳞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冶北北 刘洋 +2 位作者 张宗庆 周杨 苏帆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79-90,共12页
为了解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和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和积累的影响,以天津宝坻大蒜种植区为例,通过对土壤中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阴离子、SiO_(2)含量的测定以及对土壤和大蒜中重金属元素Cr、Cu、Ni、Pb、Zn、Cd、As、Hg含量的分... 为了解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和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和积累的影响,以天津宝坻大蒜种植区为例,通过对土壤中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阴离子、SiO_(2)含量的测定以及对土壤和大蒜中重金属元素Cr、Cu、Ni、Pb、Zn、Cd、As、Hg含量的分析,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在表层土、深层土、鳞茎、植株四类介质中呈显著正相关,Cu在表层土、鳞茎、植株三类介质中呈显著正相关,Cr、Cd在表层土、深层土两类介质中呈显著正相关,Zn、As在鳞茎、植株两类介质中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以上元素在不同介质间的转化运移存在密切联系。土壤pH、SiO_(2)含量等因素对大蒜鳞茎中Cu、Cd的吸收和积累具有显著的影响,硫酸根离子(SO_(4)^(2-))对土壤和大蒜系统中As、Cu、Ni、Zn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综上,本研究为农业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性质 重金属元素 宝坻大蒜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巧用一体化实验促进知识结构化——以“碱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为例
15
作者 郑钰丹 张贤金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4年第7期58-60,共3页
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实验恰恰是知识结构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以“碱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为例,以大单元教学为指向进行实验一体化的创新设计,要求学生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促进其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实验恰恰是知识结构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以“碱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为例,以大单元教学为指向进行实验一体化的创新设计,要求学生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促进其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其化学知识结构化水平,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实验 知识结构化 化学性质 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回收炭黑的化学性质及其在SBR中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贝贝 李晨晨 +1 位作者 邵路 王宏 《特种橡胶制品》 CAS 2024年第2期79-82,共4页
分析研究了4种回收炭黑和炭黑N660的基本性质、组成成分和化学特性,探讨了影响回收炭黑补强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与炭黑N660相比,回收炭黑中挥发分和灰分均较高,固定碳含量明显较低。回收炭黑主要组成为C元素,其含量为72.71%~77.47%,C... 分析研究了4种回收炭黑和炭黑N660的基本性质、组成成分和化学特性,探讨了影响回收炭黑补强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与炭黑N660相比,回收炭黑中挥发分和灰分均较高,固定碳含量明显较低。回收炭黑主要组成为C元素,其含量为72.71%~77.47%,C元素含量低于炭黑N660,而N元素和H元素含量均较高,O元素含量偏低,S元素含量严重偏高。回收炭黑在结构上与工业炭黑有较大差异,其更像一个个致密球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轮胎热裂解 回收炭黑 化学性质分析 补强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初探——以硝酸的化学性质为例
17
作者 易静 林周 +1 位作者 谢叶 何文英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245-247,共3页
本文围绕POE(“预测—观察—解释”)策略开展硝酸化学性质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硝酸的化学性质为主线,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知识情境利用已有经验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解释预测的合理性得出正确结论;教学各个环节设置评... 本文围绕POE(“预测—观察—解释”)策略开展硝酸化学性质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硝酸的化学性质为主线,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知识情境利用已有经验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解释预测的合理性得出正确结论;教学各个环节设置评价任务,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POE策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硝酸化学性质”为例,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课堂案例研究,以期能为中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策略 硝酸化学性质 课堂教学
下载PDF
固相法制备纳米CoMoO_(4)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18
作者 朱伟 戴典峯 刘晓旸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31-34,63,共5页
钼基金属氧化物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质量比容量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法制备了纳米级CoMoO_(4)材料。结果表明,CMO-PEG2电极在1 A/g电流密度下具有较高的比电容,约为306.64 F/g,在10 A/g电流密... 钼基金属氧化物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质量比容量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法制备了纳米级CoMoO_(4)材料。结果表明,CMO-PEG2电极在1 A/g电流密度下具有较高的比电容,约为306.64 F/g,在10 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 000次后,初始可逆容量保持在75.75%,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归功于所合成的CoMoO_(4)所具有的一维纳米结构良好的导电性、相互支撑的纳米线结构以及理想的比表面积。本工作为CoMoO_(4)的合成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O_(4) 固相法 化学性质
下载PDF
Al/Mg共掺杂Li_(2)MnO_(3)电化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9
作者 曾智泉 张时维 王建川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3期162-171,共10页
双离子掺杂是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然而掺杂离子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Li_(2)MnO_(3)性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别研究Mg单掺杂和Mg/Al共掺杂Li_(2)MnO_(3)的晶... 双离子掺杂是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然而掺杂离子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Li_(2)MnO_(3)性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别研究Mg单掺杂和Mg/Al共掺杂Li_(2)MnO_(3)的晶格结构、电子结构、O稳定性以及Li扩散动力学。结果表明:相对于Mg单掺杂,Mg/Al共掺杂能引起明显的晶格畸变,提高局域O的电化学活性,但同时会牺牲一定的O稳定性。此外,Mg/Al共掺杂还可以促进局域Li的层内扩散。本研究突出对比了Mg/Al共掺杂和Mg单掺杂对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影响的差异,为优化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正极材料 掺杂 化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计算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
20
作者 杨泽凡 李浩 +1 位作者 宋玉林 陈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6,共9页
为了揭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恢复、天然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机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比较不同恢复模式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化学性质、生态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物种... 为了揭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恢复、天然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机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比较不同恢复模式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化学性质、生态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林、天然恢复林)的乔木层辛普森(Simpson)优势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天然恢复林乔木层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22,人工恢复林乔木层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31;其他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林、天然恢复林)的土壤全磷(TP)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天然恢复林土壤全磷(TP)质量分数为0.33 g/kg,人工恢复林土壤总磷(TP)质量分数为0.39 g/kg;土壤其他化学性质差异不显著。天然恢复林的土壤化学计量比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林(P<0.05),天然恢复林和人工恢复林的碳磷质量分数比(w(C)∶w(P))分别为120、100,氮磷质量分数比(w(N)∶w(P))分别为12、10。人工恢复林土壤速效钾(AK)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正相关,土壤有效磷(AP)对所有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负相关;天然恢复林土壤pH、电导率(EC)、总钾(TK)质量分数和有机碳(SOC)质量分数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土壤碳磷质量分数比(w(C)∶w(P))和氮磷质量分数比(w(N)∶w(P))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土壤碳磷质量分数比(w(C)∶w(P))和氮磷质量分数比(w(N)∶w(P))对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21.6%,对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性质 物种多样性 生态化学计量 森林恢复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